《犯罪心理·记忆迷宫》是一本由戴西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犯罪心理·记忆迷宫》读后感(一):读者悟语
首先,真心希望大家仔细看一看这本书,你绝对不会失望。
看到这本书,我很惊喜,完全不亚于之前戴西的女法医系列。书中的故事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比较烧脑,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人性的考验,也引发我们的思考: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应不应该将所有责任归结于原生家庭?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女法医内心充满正义,但对现实的无奈、对受害者的悲悯、怜爱,有点洁癖,每个系列好像也都有默默守护她喜欢她的人,有特殊的人生经历,影响着她的价值观、性格。
《犯罪心理·记忆迷宫》读后感(二):值得一读的双主线的故事
我看的推理断案小说不算少,对于如何评价一本小说的质量也有着自己的标准。一是看小说的内容是否充实,是否能够总是带给读者惊喜,让读者在任何一页放下书都还想在接下来的空闲时间里继续读。二是小说的逻辑是否清晰,推理小说最重要的就是写实,时代、社会环境都可以虚构,但是“人性”不可,好的小说应该能够在书中深刻的表达出一种感情,甚至是多重情感。三是人物形象是否丰满,好的小说人物必须充满了灵魂,每个性格迥异却又息息相关,最好是能够让读者仅凭一件事就能判断出这一定事“XXX”才能干出来的事,说不好听点,人人都得有点“尿性”。从这三个方面来说,《犯罪心理:记忆迷宫》是一本不错的犯罪题材的小说,尤其是在小说的内容的充实程度上来说,精彩的故事情节一个接着一个,衔接的十分紧密,这是这是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但是在刻画人性和赋予小说人物灵魂方面却稍显不足,尤其是作者对于犯罪者的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的描述上总是让我有一种还没有完全展开的感觉。小说的人物灵魂也是如此,我不能举出什么特别的例子让我可以通过小说中的一件事就像别人介绍“某人”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但是说到这里,可能也是我的标准过高了,因为这本书只是这个系列当中的第一本,宏大的故事情节和内容还没有完全的展开,所以我留着我的疑惑和期待,等待着作者更多的发挥空间,慢慢的看到更多的精彩内容。
作为一个书评,我尽量不去剧透关键的情节内容,但是我要对这本书里最出彩的部分:故事内容,好好的夸一夸。可能是由于作者的职业原因,手头有大量的一线资料,使得犯罪内容写实而充实,带给读者极大的感官享受。并且故事情节的设定也非常有层次感,走的是历史-现实双主线的描述方式,在日常的破案工作中徐徐的揭露出近百年前的一桩悬案,有主人公“李振峰”亲自的揭露自己的太爷爷“李林”的神秘之处,历史的开始与终结像是一场宿命,舞台中央上宿命的主角们纷纷走上前来。这给了我看到《古董局中局》的感觉,希望接下来的书里作者好好发挥,向我们展示一个更加的精彩的破案世界。
《犯罪心理·记忆迷宫》读后感(三):从冬到夏,一路繁花。
这本书是一股清流。之所以这样说,不仅仅因为它把我从“这十二只断手,目测不是来自同一具尸体”的尴尬推理中解救了出来,更因为它本身具有的人文温度和对人性的表述将我从一个没有感情的看客变成了一个在独处时会与自己对话的思想者。从“东野圭吾”这四个出现在中国图书市场开始,悬疑小说作为一个热潮被成功掀起在各个年龄段的读者群体中,在一批优秀的悬疑作家带着他们精彩的推理故事迅速占领市场的同时,打着悬疑旗号来暴露智商短板的悬疑小说也层出不穷。在遭受了各种智障的推理桥段的冲击后,我恨不得站在公司的天台上指着烈日长空对老天爷大吼一句:“如果我有罪,请让法律制裁我,而不是用这种沙雕推理文来侮辱我的智商!”
《犯罪心理》就出现在我的怒吼之后。
刚看了个开头,呵,这男主不就是个屌丝吗?睡觉前把裤子脱成“8”的形状,第二天早晨起床直接跳进去再穿上,精致的制服弟弟特警小哥霸道队长才不会这么粗糙呢!还有这女的,一个法医,为什么拽的跟二五八万似的?但是越往后看我越发现,这个叫李振峰的男人,才是真实的刑警形象——繁杂却不紊乱的办案节奏,大胆而又不失逻辑的案情推理,忙得顾不上家,喜欢女法医却羞于表白……还有那个饱受心理疾病折磨的可怜法医……作者用他的键盘为我敲出了一个最贴近生活的最真切的李振峰,一个看了让人心疼得落泪的赵晓楠。主角如此,配角也如此。
这本书我看了两次,一边看一边跟着情节推理,和主角一起破案。因为它的反转有时候来得猝不及防,我总是在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就翻到了最后一页,当我带着对结局“为什么是这样”的惊诧和不解回过头来重新看一遍后,又会产生“的确是这样”的突然醒悟。这本书就是这样,它带着我的思绪节奏,让我跟着故事一起破案,却在我以为即将触碰到真相时来一个反转,但当我仔细思考时,又觉得此举虽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样的巧妙构思与严密的逻辑思维确实让我在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一众悬疑作品中酣畅淋漓地烧脑了一把,过足了侦探的瘾,也尝到了脑子被除了绣,从而愉快转动的快感。
除此之外,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作者对于罪犯的描写。你说他是坏人,可他也曾有美好的梦想,明明是世界先待他不公;你说他情有可原,是个好人,那么被害的多条生命又确确实实表明了他是个变态……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由于对反派的怜悯,曾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本书的另一个明显的特色,莫过于此,它表达了作者的一个观点: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就像《三叉戟》说的那样:法律只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武器。我想这也是本书最值得大家思考的地方。
《犯罪心理·记忆迷宫》读后感(四):我被时间绊住了
从业20年女法医戴西以真实案件为原型的作品《犯罪心理·记忆迷宫》,一笔笔划开人性深处的欲望与挣扎。
当拿到戴西的书稿时,我深深被“他痴痴地看着,笑容在夕阳中转瞬即逝。昏暗的灯光下,每个路人的脸上似乎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不喜欢轻易改变自己,除了对杀戮的渴望……”这句话吸引了。“杀戮”和“渴望”的组合,让人细思极恐啊!具体内容我就不剧透了,接下来我讲一讲我和作者戴西的日常——编辑和作者的灵魂碰撞,以及项目策划会上的“刀光剑影”吧!
半夜12点的来电
时间回到我拿到书稿之前。我和戴西确定要写犯罪心理这个系列,她说写好大纲发给我,我说好,然后这事就告一段落了。
突然有一天半夜12点,电话铃声大作,硬是把我从美梦中拉回了现实。当眼前的场景切换到了满眼的黑暗,我睡眼惺忪地看了一眼时间,看了一眼来电人“戴西”,又看了一眼时间“午夜12点”,霎时间,我的内心有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我压着火气按了接听键,闭着眼睛低低“喂”了一声,睡意仍旧蒙眬,只听见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极其兴奋的声音,那是戴西写作写到嗨的时候一贯的语速和音调,她说:“我迫不及待要和你分享一个设定!”我的瞌睡虫跑了一半,绝望地咆哮道:“天呐,半夜12点,我的美容觉!”
戴西才不会注意到我的不满,她兴奋地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着她的设定。她说,一栋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四层老洋房建筑,民国初期建立时是安平市最大的巡捕房,解放后则被改名为安平县公安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正式升级成为安平市公安局。世代都是警察的男主不经意间发现了墙里藏着一具白骨……渐渐地,我兴趣上来了,之后我们讨论起来,恰似黑暗中的两个灵魂在互相碰撞。讨论激烈时,我会从床上爬起来,在地上来回走动——其实是想让大脑跟上嘴的节奏。然后她一言,我一语,两个小时悄然度过……
最后,她突然发现很晚了,也没有一个收尾暗示,直接来了一句:“很晚了,你继续睡,我继续写。”然后毫不留恋地挂断电话。电话这头的我,额头瞬间冒出三条黑线,随后扔掉电话,直接睡了。
这是我和戴西的交流日常,有时候我在办公室里,她在写作;有时候我在地铁上,她在写作;有时候我在睡觉,她还是在写作……戴西就这么的勤奋,这么的热爱写作。
我有一次问她,你都不上班的吗?她随性地来了一句,和老公吵架了,申请了一个月的夜班。还有一个中午12点的电话,是我打给戴西的,我哭着问她:“你怎么把他写死了……”
戴西就是这么的率性,这么的任其自由。
追着问好不好看
她每写一章就发给我看一章稿子,有时候我还没来得及打开文件,她就迫不及待敲过来几个字:好不好看?看到这几个字,我几乎都是秒回:着啥急,还没打开呢!她就很乖地来一句:没事没事,不急。我看着她小孩子似的回复,心想:你这哪里是不急,“着急”俩字都溢出屏幕了。但是我仍旧会回一句:你要相信自己,咋对自己那么不自信呢!然后她就非常认真地丢来一句,你是我的第一个读者,评价最重要。
这种日常追问,不仅对于我,还有一审、二审、三审老师。只要稿子进了审校流程,她都会追着我问,老师有没有说,好不好看?然后我直接把与审校老师的对话截图丢给她,所谓有图有真相,让她亲眼看到夸赞,免得她又说是不是真的,哈哈哈~后来,她每次问到“好不好看”的时候,我都想掐死她。再后来,我直接跟她说,以后不要问我好不好看了,我觉得我不难看,然后她迅速get到我的点,发来一串大笑表情包。
第二本交稿后,她仍旧追着我问:好不好看?每到那个时候,我都好想死一会儿,但又不能不搭理她,这种矛盾的心理你们能理解吗?
戴西就是这么的执着,这么的可爱。
时间线剪不断理还乱
本书故事线之一,是一起横跨三十年的连环杀人案,而且这个凶手的杀人时间没有确定性,所以案发的时间地点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些乱。但这个乱是故事中用以迷惑破案刑警的,我和作者可不能被乱到啊!可是,我的确被乱到了,我无数遍地推理人物、时间、地点与后续故事中的一致性,又一遍又一遍地在草稿纸上画着人物关系图,想要与故事情节进行各种衔接,生怕出现一个漏洞。
第一起,安平,案发时间为1990 年6 月3 日,高考前夕,案发地点为死者家中……
第二起,苏川,1990 年7 月12 日,死者为23 岁年轻女性,被先掐死后再性侵……
第三起,安平,1993 年7月21 日,死者为21 岁的年轻女性,发生地点在公共卫生间的独立隔板内……
第四起,安平,1994 年8 月2 日,受害者时年18 岁,发生在下晚自习回家途中……
……
第六起,长桥,2018 年4 月23 日,发现尸体的地方是死者在医院的单身职工宿舍……
……
我整理了一番之后,利用午休时间给戴西打了电话,跟她讲了我关于时间的疑惑。她先是一惊,后是一喜,说道:“你是真爱我的书啊!”
是呗,能不爱吗?这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时间线,差点让我崩溃,然而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又让我为之沉醉。我想,你们读了《犯罪心理·记忆迷宫》,看着男主李振峰在案情分析会上讲述凶杀案的时候,你们就能理解我的感受了。
随后,我们就着时间线的问题又接着讨论,一个小时又过去了。
其实,读者拿到的书,真的是我们经过各种千锤百炼之后的作品,这个捶打者有本书策划编辑我,有好几位审校编辑,更少不了被打者戴西,因为我们是找出问题,戴西去解决问题。一本书的诞生,真的没有那么简单呢!最刺激的还要数项目策划会上的唇枪舌剑。
策划会上刀光剑影
戴西和书稿被我打磨好了,我和文案就该受到社里编辑部的“锤打”了!现在回想那两个半小时,我觉得是两天半的煎熬!
开策划会的当天,我如期拿着笔记本走进会议室,那时候编辑部老大、编辑同事、营销小伙伴等十几个人纷纷到场,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着我。
我默默地深呼吸,调整了一下状态,开始讲述犯罪心理系列第一本为什么叫记忆迷宫,因为凶手每一次犯罪,都是一次记忆重返;每一次杀人,都是一次爱人的重现。对他来说,犯罪只是他站在疯狂的边缘感受爱的方式,这是一种记忆迷失,他无法走出女孩死亡时惊恐的表情。我话音刚落,同事们就纷纷发言,有的说挺好的,有的说感觉差点什么,最后老大开口了,说《犯罪心理·记忆迷宫》和文案不是很搭,没有表达出悬疑点,不太符合国内悬疑推理的调性。
听罢,我组织了一下语言,阐述了一下我们这本书的推理属性:戴西的小说是社会派本格推理,起源日本,注重公平性,给读者提供线索,让读者具有参与感,主题带有对人性的探讨,代表人物阿加莎、东野圭吾、夏树静子等作家。而在故事架构上是以社会真实案件为切入点进行的文学创造,并不是原型案件的复盘,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原型案件也许真的另有隐情。
我说得正起劲,老大打断我的话,他说,国内读者似乎并不在乎是哪种推理流派,更看重故事是否有吸引读者的点……
好吧,我的这段话似乎说得不是地方。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辩论,最后参与辩论的只有我和老大,而其他同事鸦雀无声,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老大,估计他们内心在祈祷:结束吧。此时,我和老大的思绪开始平行,我说我的想法,他说他的意见。就这样,我们按照彼此融合不进来的思路讲述着各自想要表达的故事,不,应该说是“事故”。
期间,老大三次要结束会议,而我毫不示弱地强行拉回,心想,不能就这么结束,必须要有个结果,不然等于浪费双方时间啊。于是,我直接了当地问,是改书名还是改文案?故事是改不了了,已经很好了。又经过一轮唇枪舌剑,最终得出结论:书名、故事不变,我重新出文案。
终于,会议结束了,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会议室,突然有种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的迷失感。
结局是什么,我败下阵来,但是我倔强认为,我气势没有输!
尘埃落定,万事可期
时间转眼来到12月,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犯罪心理系列也到了最后冲刺阶段,《犯罪心理·记忆迷宫》已经上市,《犯罪心理·假面人生》《犯罪心理·末始之罪》也会陆续付印、入库、上市。
从戴西2020年5月份交稿到2020年12月上市,7个月的辛苦历程,从文字的一次又一次的审校,到书名一次又一次的推敲,再到文案一遍又一遍的打磨,这套书终于熬出来了!我也拨开云雾见青天了!
最后,我希望这套有笑点、有泪点、有温度的书能得到读者的肯定。为戴西加油,今后要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回馈读者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