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记忆迷宫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6 03:31: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记忆迷宫经典读后感10篇

  《记忆迷宫》是一本由[德]阿尔诺·施特罗贝尔(Arno Strobel)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迷宫》读后感(一):一个小到让人忽略的情节,也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2015年4月6日读完,共23.2万字。

  从第一页就可以牢牢抓住读者眼球的悬疑作品。

  一位女士从医院的地下室醒来,她依稀记得自己的儿子被别人夺走,可是医生却告诉她她并没有儿子。故事从这位女士倔强勇敢地打晕医生夺门而出开始,她在路边遇见了好心却很奇怪的红头发女士,而回到家,自己的丈夫却不认识她,甚至还叫来了警察…… 没有人听说过她。她似乎早已被世界抛弃,而且身边似乎危机重重。不仅要躲着警察,身边似乎更有着图谋不轨的人在监视她。她每次执着燃起的希望之火一次又一次地被无情的世界所浇灭……

  “这瞬间发生的一切显得那么不真实。难以置信的感觉将她的理智像一根橡皮筋一样缓缓拉长,一直拉,一直拉……直到啪的一声断成两截。希波乐觉得整个世界在她的面前被硬生生地砍成了两半,一半是梦境,一半是现实。”

  开头的离奇情节吸引着读者一直读到最后。而结局也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书中的情节进展很快,从故事发生到真相大白也只花费了主人公三天的时间。三天中,她在面对其他人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重新振作、调整调查方向的倔强与睿智,以及在真实和谎言的漩涡之中越陷越深的绝望,始终牵动着读者的心。比起哈兰·科本的悬疑故事,施特罗贝尔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她本来没有任何光环或是与众不同,不仅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更让人为她的勇气而喝彩。

  总的来说,小说结构严谨,内容合情合理而且夺人眼球。虽然情节不算特别新颖,结局当然没有宣传语中提到的《超体》那样脑洞大开,但施特罗贝尔的第一部作品在世界悬疑小说中已经算得上是上乘之作。期待着他的后续作品。

  故事情节记录:

  希波乐·奥利赫本来只是雷根斯堡一个普通的保险推销员。当她在医院地下室醒来,她隐约记着两个月前她跟闺蜜见面后被人袭击,儿子卢卡斯也本人抱走……而医生却告诉她她并没有儿子。希波乐打晕医生后夺门而出,路上遇见了好心人罗斯玛丽·温格勒(罗丝)。罗丝送她回家,希波乐的丈夫约翰内斯竟认为她是假冒的,甚至叫来了两名跟进失踪案件的警察马丁·威特硕雷克和组长奥利弗·鲁格尔。原因很简单——她跟失踪的希波乐长得完全不一样,而且约翰内斯夫妇根本没有儿子。虽然眼前的希波乐可以丝毫不差地说出以前那个希波乐的任何事情。

  第三天早晨,她看新闻时在介绍克莱伯迈德微型系统公司新产品的新闻中见到了囚禁自己的假医生。希波乐立即驱车前往,她发现她不仅知道公司的密码,里面的员工竟然叫她丹妮。卢斯勒和一直跟踪监视希波乐的汉斯认为时机已到,准备将其押进实验室,被赶来的罗丝救下。原来,卢斯勒是公司总裁戈尔哈德·哈斯教授的儿子,叫罗伯特·哈斯。希波乐果然有个儿子,被关在公司里用做实验。他们前往公司欲营救儿子,却被汉斯和戈尔哈德教授收缴了武器。威特硕雷克也用枪指着鲁格尔走了进来。原先罗丝给鲁格尔打了电话,而威特却被公司买通了。

  他们在进行神经腱技术的研究。

  人类遇见的事情会被大脑中分管不同领域的神经细胞所储存。这些细胞会按照需要,再度被组合在一起。神经细胞之间,存在着许多微小的神经腱。 两个神经腱之间有链接的桥梁,神经元之间的电流可以从中流过。这项技术可以从一个人的大脑中复制一个电流通路,再利用它在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制作出一个包含这上百亿链接的一模一样的神经腱链接通路。这样就可以获得一个大脑的复制品。真正的希波乐是记忆提供者——他已经奄奄一息。而有着希波乐记忆的丹妮艾拉是接受者——她以前是这家公司的普通职员,因为自己的孩子不小心进入了这个绝密实验室而被夺走。为了不让事情败露,丹妮也被囚禁变成了试验对象。

  汉斯在跟踪丹妮期间对其有了好感,他杀死了冷酷的罗伯特,自己被两位警察开枪打死。戈尔哈德教授被捕了。两位警察其实是商机派来调查这家公司的卧底……丹妮最终解救了她的儿子。

  我们生活中某个不经意的小事——小到几乎被人忽略,都有可能是改变命运的转折点。不经意的一个选择,往往可能变成一辈子的回忆甚至悔恨。

  《记忆迷宫》读后感(二):德国版庄周梦蝶

  全程无尿点,一口气看完,就想快点知道真相。

  如果需要一句话概括这本书,就是这样了。

  故事明暗两条线,一条聚焦在女主身上,让她在记忆和现实中游走,寻找自己的真实身份;另一条锁定在男主身上,让他在暗地监视女主的一举一动,就像猎豹偷窥猎物。

  女主作为最主要的故事线索,把情节一波又一波推向高潮,被丈夫否定身份,被闺蜜否定身份,被婆婆否定身份……唯一相信她的却是一个路上偶遇、稀奇古怪的老太太,而这老太太总是在女主最无助的时候出现,这也太巧了吧。谜团越来越多,女主究竟有没有孩子,她究竟是谁,什么事导致了她丧失记忆和身份。不得不为作者“挖坑”的功力点赞,包袱抖得太好了。

  如果纯粹追求悬疑揭秘的阅读快感,这本书一定能够满足读者的需要。但是好的小说光有这些还不够。作者对女性生存状况的细致探讨也是我为这本书加星的理由。德国给人刻板印象,德国男人似乎总与严肃画等号,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对女性心理世界深刻的洞察和细腻的把握让我折服。丈夫的忠贞,闺蜜的忠诚,儿子的重要,绝望之时对信任、安全的渴盼……不得不说,作者把女主彷徨之际的楚楚动人刻画得传神生动。

  庄周晓梦迷蝴蝶,周公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为周?这个古老的中国哲学谜团在这个德国悬疑故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女主活在梦境里,醒来之后现实又成了另一个版本的噩梦;但她又没有完全清醒,失散的部分记忆仍旧需要时间来找回。我不禁大胆揣测作者的意图:是不是还有后续?谁能证明她这一次醒来不是又一次的梦境?

  科学日益发达,人类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最大的施展。可是另一方面,科学又提供了更多伪装,让人雾里看花,丧失了起码的安全感和信任度。这是这本小说为时代诊出的脉搏。

  《记忆迷宫》读后感(三):迷宫背后的思考

  本书讲述了一个单身母亲冲破重重阻碍,找回儿子和自己记忆的故事。

  所有的悲剧都源于戈尔哈德.哈斯教授。他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更是一个研究脑部的科学家。出于对科学的热爱或者对金钱的追求,他选择以人类为实验品研究记忆的复制重现。

  事实上,随着技术的发展,科幻界一直以来都有对复制记忆并重新模拟脑部活动的畅想。可是,大部分作者都会选择在计算机中模拟重现原有的记忆。比如刘慈欣的《中国2185》是把大脑进行分子级扫描复制并储存于计算机,《超验骇客》则是把意识数据化上传到智能电脑中。意识在计算机中不受控制的复制导致网络的崩溃,系统的失灵,并最终退回到没有科技产品的时代。

  如果说前文提到的作品体现了思维的不可控性,本书则体现了思想的不可测性:分享悲惨遭遇难友竟然是来抓人的爪牙,貌似帮凶的路人其实是热心肠的陌生人,劫匪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对人质产生了感情……就算是正常人,分辨这些已经不容易了,更何况是接受过大脑实验的女主角?我想,支持她在迷宫中不断摸索的信念,就是最强烈最不可磨灭母爱吧。

  这位在人体上做实验的哈斯教授,让我想起了另一个著名的教授,汉尼拔.莱克特。哈斯教授在人脑中植入记忆,观察实验者的反应。莱克特教授除了利用人的精神特点进行实验之外,还吃人肉,摆“人肉宴”。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是难以跨越的心里障碍,可是两位博士没有任何障碍的把他人当做实验品或食材。因为缺乏同理心,没有人性,并且没有把他人视为同类。

  尖端、前沿的科学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不断的追求。我认为,过程的正确性和结果的正确性同样重要。但是,如果损害个体的利益能够“造福”整个人类社会,你会选择怎么做?

  《记忆迷宫》读后感(四):套路中的惊喜

  故事脉络清晰,情节紧凑,疑点很明确。比起推理类型,不用太担心作者给自己下套。一口气读下去觉得很是畅快,很适合快读。末了,解释也合情合理,完全可以接受。

  一开始以为是丈夫和周围某一个或两个人联手让女主认为自己疯了的犯罪套路,并未怀疑过记忆中的任何一个部分。

  但从女主自己觉得记忆不对劲开始,某一部分一定是植入的想法开始萌芽。毕竟记忆具有自我修复的特性,即使是自认为的记忆也有可能是被自己的意识加工过的。而直到她找过越来越多人确认,这种怀疑变成了确信。随着剧情的推进,通过逻辑分析和“他”视角中“医生”实验目的的揣测,开始陆续质疑她记忆中的不同部分的真实性。

  根据身高的不同,同时否认了整容的可能性。想到希波尔这个身份的记忆是假的,因为如果是身体外形的变化,那么这与记忆移植已经是两个研究领域的问题了。阴谋跟专业一样,还是要有点专业精神的。但在听到罗伯特解释“亚娜”这个名字的含义时,我一度怀疑过她是不是复活的女尸,因为她除了儿子,确实没有自己其他身份的任何记忆……我好像是自己推翻了专业精神……

  罗伯特(这个名字比较好记)这个人的出现,有一点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一直以为视角转换后的那个“他”就是罗伯特,因为他们的视角太一致了,可是希波尔和罗伯特竟然同时出现在“他”的视线中!可惜的是我没有将这个怀疑深究下去,只是以为这是作者的叙述性诡计:“他”可能并不是指代的同一个人,而是随时在变。这倒不算全错,不过不是“他”所指代的人在变,而是一开始“他”的身边竟然还有个罗伯特,他们站在同一个视角。不过一开始就不信任罗伯特的话,好像也没什么好处。毕竟这样不完美的发展,带来的是个完美的结局,那就不用太在意过程了。

  说起结局,最后一页的爱情来得太突然,反而有种失望的感觉。儿子多了一个有趣的外婆就足够了不是吗?生活原本就没必要那么完美。也许这类旨在畅销的小说在完结时必须有一个爱情对象吧,就像是王子与公主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一样,即使是形式上的一笔带过。=_=

  以记忆的不确定性为出发点的小说读过很多,作品往往会营造出草木皆兵的不安定的氛围。毕竟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了,又该如何确认自己应该相信谁呢?这种事情似乎永远也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小说读起来却总是非常身临其境。毕竟相信很多人都有过错误记忆吧,也许是因为事件发生时所处的角度、心境,又或许只是因为时间的流逝。随着科技的发展,谁知道这种篡改记忆的技术什么时候会出现?毕竟心理学实验已经可以一定程度地通过改变人的喜好、认知,改变人的行为。科技与伦理,好像总是会产生矛盾。

  花了一个中午睡觉的时间和一个傍晚打麻将的时间(虽然我不打麻将哈哈),比起高大上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或是一直绷紧神经注意细节的推理小说,偶尔看看这类型的,阅读感受还挺棒的。

  《记忆迷宫》读后感(五):唯有爱不灭

  唯有爱不灭

  记忆可以遗失,但是记忆可以移植吗?

  你能想象自己一觉醒来发现身边的人全都不认识你视你为洪水猛兽的行状吗?你记得一切关于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点滴细节证据,可是你的丈夫你的闺蜜你的老板他们都表示从来没有见过你,而且有人时刻跟踪你,想要抓住你,你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

  如果是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德国作家阿尔诺·施特罗贝尔的小说《记忆迷宫》就是讲述了一个让人震惊不已的关于记忆移植的故事。谎言与欺骗交织,真相与隐瞒重叠,抽丝剥茧以后还原的真相让人痛心且遗憾。

  作为工科男出身的作者阿尔诺·施特罗贝尔近四十岁才开始创造,作为处女作的《记忆迷宫》甫一出版便为其赢得了绝佳口碑,读完全书才发现盛赞背后果然名副其实:

  女性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男性作者通常揣摩女性心理要比女性作者本身困难,当然也不排除有的男作者比女作者的对女性各方面的描写更到位,而本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对女性面对自身处境时的心态和行动的描写都很值得寻味。

  故事一开篇,女主角在一家医院的地下室醒来,面对空荡荡的地下室和自己身上被插着的各种医疗器械,短暂的慌乱之后她开始给自己打气,告诫自己不要慌张,要找寻事故发生的原因。这一开始就奠定了女主角的性格,她不柔弱很坚强,虽然找寻真正的自我的途中遇到了很多让她受打击的事情,也曾经嚎啕大哭或是泪流不止,但始终向着心中那个模糊的正确的方向在走。换做个性柔弱一点的女性,恐怕早已吓破了胆最后只能沦为别人的实验对象了。

  主人公在困惑时、迷茫时、面对危险之际的内心活动都让读者更加感同身受,像是一部电影里的大量独白,让观众能够更加清晰明白演员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而本书女主角在面对身边出现的各种人时表现出来的信任或是怀疑都伴随着大量的心理独白,朴素迷离的记忆碎片让她陷入深渊,她记得关于另外一个人的所有的一切,并且深信不疑自己就是那个人,却又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有一个儿子,并且儿子比人绑架。在找寻儿子和自我的过程中她一点一点打败不属于自己的记忆。这种女性的坚韧,母爱的伟大都是作者想要通过这部作品所要表达出来的内核。

  故事节奏紧凑狠抓人心

  女主人公的身份到底是谁?她的身边为什么出现的一个又一个人都不能想象?谁欺骗了她?谁又是真心想要帮助她的人?她到底有没有一个儿子?

  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我随一点一点的读下去,而作者也是故布疑阵直到最后才真相大白。

  就在读者以为主人公遇到的罗丝是真的萍水相逢想要帮她的人的时候,却有一个声称自己姐姐跟她有过一模一样遭遇的男人出现指责罗丝才是真正的坏人,而中途关注整个事件的警察也与所谓的坏人同流合污。就好像是在玩谁是卧底,每个人都有嫌疑,每个人又都可能是自己的盟友。读者也跟随着女主人公一点一点的怀疑又无力选择相信,直到捅破最后一层朦胧的窗户时才猛然发现原来事情的真相竟是如此不堪。

  这是一部难得的让人读来畅快淋漓的书,悬疑推理的外壳里面是一个关于最深的爱的故事,哪怕你将原本属于我自己的记忆抹杀掉,也泯灭不了我对自己儿子的爱。

  值得读者深思的东西太多了,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对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也是使得本书成功的原因所在。

  2015年1月3日

  《记忆迷宫》读后感(六):逃离记忆迷宫

  记忆犹如迷宫,打开一道门就会出现另一道门。

  ——前言

  在读的时候,一直以为这本书的作者会是一位女性,看完后才想起来看作者简介,原来作者是一位男性,而且还是工科男。但是竟然可以将女性主角的心理揣摩得如此到位,一定是下了一番狠功夫。

  看完此书,不得不说,这部作品大火是有原因的。这个开头是在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希波乐在一家医院的地下室醒来,而且很明显自己被监禁了起来,自己的记忆被医生否定,自己的儿子明明被绑架了,医生却告诉她自己根本没有儿子。在费尽辛苦逃出来之后,为什么连自己记忆中的丈夫也说不认识自己,为什么明明是自己记忆中的家,里面女主人的照片却是一个自己从没有见过的女人。之前也看过一部钟丽缇主演的国产电影,是很久之前的片子了,和这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里面的女主在一觉醒来之后发现自己的记忆被完全否定,身边所有人都把她当作她身边的一个闺蜜,而她的这个闺蜜却取代了自己的身份,就连自己的丈夫也不承认她,这当然是一个阴谋,最后女主被自己的记忆与身边所有人记忆的矛盾折磨疯。

  本书最后谜团的真相也是一个巨大的阴谋,一个疯狂的以人的记忆为实验对象的邪恶计划。可以说,记忆真的是很重要的东西,无论是脑海中的记忆,还是身体的记忆,这都是我们人曾经存在在这个世界的证据与记录。自己的记忆被身边所有人否定,那对一个人来说该是多大的恐慌,一旦记忆被否定,人的存在就会被否定。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自己是女主角,带着记忆回到自己的家,但是你的爸爸妈妈老公妻子却说他们根本就不认识你,但是你的记忆却明明白白告诉你这就是你的亲人们,你肯定也会被折磨疯的。

  本书充满悬念的开头已经吊足人胃口,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本书节奏的把握,全书读起来令人完全移不开眼睛,我一下午就把书看完了,看到眼睛都疼了,上次看书看得这么入迷还是看《达芬奇密码》的时候,可以说哪怕不是全程高潮,但是全程无尿点这绝对是考验作者的功力,这时候想到作者工科男的严谨属性,也就真相大白了。

  其实本书始终有一条线索,那就是找儿子,主角一直在寻找自己记忆中被坏人绑架的儿子卢卡斯,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怀疑她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个儿子,到最后谜题解开的时候,才发现这原本最违和的记忆才是最大的真实,才是解密的关键。哪怕是科技再发达,哪怕人的记忆可以通过实验被篡改,但是人类的情感,尤其是母爱,确实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被抹杀掉的。

  《记忆迷宫》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我把这本书和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悬疑恐怖漫画《逃离伊甸园》评选为我最喜欢的悬疑小说漫画,想要体验心跳加速,背后流冷汗的感觉,就不要错过这本书。

  进入记忆的空间,犹如进入变幻莫测的迷宫,如何在虚幻中找到被掩藏的真实,作者给了我们最棒的答案。

  《记忆迷宫》读后感(七):记忆的纠结

  记忆的纠结

  读《记忆迷宫》/by烟波浩渺1980

  看了这个书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要藏点私房钱,书中的女主角就是这样,做的真好,一千欧元被藏到小罐子里。当带这段记忆回家时,立刻把钱找出来当做活动经费,看到这段觉得作者用心良苦。我要向她学习回家立刻执行。哇哈哈哈!

  “记忆”存在我们的头脑中、在神经串联中,是个很奇妙又非常虚无的一种东西。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可以想的到。也只能是自己想得到。如果说出来既没有证据,也没有说服力,到底来也只是自己的“记忆”自己相信!虽然现在科技发展到高级的模样,到底能不能把一段记忆注入另一个人头脑中,还是个未知。

  本书就是紧紧抓住了这样的令人疑惑的事情当中。到底能不能注入一段外来的记忆?当外人的记忆力来到实验者的头脑中,接受记忆的实验者自己的记忆能不能保留,被注入的记忆能保留多久,对实验者有何影响,两种记忆会不会融合又分不清楚,这就是本书的一个主题:记忆的纠结。

  作者的立意非常鲜明,就是用这样一个神奇未知的故事脉络,吸引着读者读下去,欲罢不能。紧凑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对话、场景的流传、人物的设置清晰明了,故事枝节不繁杂枝蔓,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悬疑的氛围更加浓厚,直到最后几页才掀开谜底,让人长舒一口,原来是这样。但是让我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真希望在多读几页后续的故事。看来看续集是有瘾的。

  故事从希波乐逃出一个诡异的地下实验室展开,从希波乐的痛苦回忆儿子被人劫持开始,那阴暗悲痛的情绪突然扑面而来。

  不仅是女主角希波乐会想到底发生了什么?地下实验室、被实验、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儿子会被劫持?一个母亲对儿子的记忆会不会是记错了?科技能不能模式母子之间的亲情回忆?

  再来看看故事中出现几个非常鲜明的人物,本书中人物出现的并不多,来回就是那么几个,但是都各具特色。

  罗丝的出现同样是奇怪,看起来各种不靠谱的举动,不禁让人顿生疑窦,她的汽车里乱的不样子,家里的厨房却是一尘不染,没有丈夫子女的任何影像,而且希波乐一逃出实验室的门口就遇见上了她,罗丝还毫无缘由的就帮助了希波乐,成为刚逃出实验室的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然而随着故事往后,在与卢斯勒的对话中,罗丝的种种行径让人怀疑?

  卢斯勒一个看着有相同立场的人,为了找回有同样遭遇的姐姐,而接近希波乐,一路跟随着希波乐寻找记忆和过去生活的痕迹,看着他们故事的发展,让人觉得也许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男人。不过作者可不会让你如愿。

  汉斯,一个一直监视希波乐的人,却暗恋上了她,刚开始让我觉得没来由,当过兵的汉斯在偶然的机遇遇见了“教授”,让他走上了不知正义是非的雇佣之路,但是最后紧要的关头,汉斯总算是忠于自己的狼心。

  希波乐寻着记忆找回家,丈夫不信任她转眼报警,希波乐循着记忆找到闺蜜家同样被怀疑报警,不管这两位信任不信任,希波乐虽然怀疑二人的人品问题,但是还是坚定相信自己有儿子的记忆,不容置疑。

  当希波乐在实验室中被黑医生告知自己没有儿子;找回丈夫、闺蜜是,却被告知没有儿子;当奇怪的陌生人卢斯勒说她没有儿子;希波乐在与卢斯勒接触的过程中慢慢怀疑了自己坚持的记忆,放弃了曾过有儿子的想法!

  作者非常会设定悬疑点,故事看着很简单,每一个章节都会给你一个新的疑点,不由得被他的思路吸引着,希波乐穿上原来的裤子为什么短一截?丈夫和闺蜜为什么认不出来她的样子?从面貌中看不出原来的样子难道是被整容剧情突变要转成“双面伊人”?为什么希波乐找到所有的照片都不是现在的容貌,而希波乐的反应也没有很奇怪。儿子为什么会被劫持?希波乐是谁,希波乐的记忆接受者是谁?

  汉斯——一个暗恋的人,两个在不明处的警探,看似好人又像坏人的罗丝,看似爱上希波乐的卢斯勒,奇怪又像好人也像坏人。人性总在背面的思考,人性的显现让女主角混乱不辨真假好坏,幸好女主角是个坚强又聪明的女人,幸好女主角有自己的坚守,相信自己的记忆,这纠结的记忆迷宫是坏人的天堂,是女主角的考验,当你遭遇此情景你会怎么办?

  认命而是坚守?一个人可以没有学历,但是必要的是要有思考、辨别的能力。这对于希波乐来说就是最让人感叹的地方。

  2015年1月14日星期三

  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笔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记忆迷宫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