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ad Less Traveled》是一本由M. Scott Peck著作,Touchstone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14.00,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Road Less Traveled》精选点评:
●自我完善的道路,虽然孤独,但既然人生来都孤独,也便不妨走这样一遭,于人于己都是好的。
●Used to think this is one of the best books I ever read, but now I'd recommend Ken Wilber/Eckhart Tolle. They are at totally different levels.
●前两章差不多可以给5星,可惜虎头蛇尾。最终变成了于丹读论语式的Scott read the Bible。
●最喜欢第一章
●Inspiring
●Two people love each other only when they are quite capable of living without each other but choose to live with each other.
●一本读不完的书 我是说 可以随手拿起来 反反复复的读
●17年13. 作者通过讲述心理学病例,展示了精神状态与家庭教育、自我修为之间的联系。远超认识,又让人感同身受。每个人都难免受到父母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始终都有机会追求spiritual growth,活成disciplined, caring, distinctive的自己
●前面三章都相当不错啊,但最后一章略嫌不着调。不过我也承认,人心理上的很多东西现在尚不能得到清楚可信的解释。
●到后半段略显啰嗦
《The Road Less Traveled》读后感(一):每个人都应该读的书
生活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你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当你读完这本书,你看待自己和周围人的视角会全然不同.
中文版翻译不错,可惜有些章节被删节。
我去查这本书的中文版权时,它已被购买. 很可惜。
《The Road Less Traveled》读后感(二):2018 THE road less taken较少人走的路
een through a lot recently, turned to many therapy books, this one, is good.
昨天看的THE road less taken较少人走的路, 让我想起了那首诗,看完全书,发现却没有很多关系, 再回想,可能是说大多数人更懒惰更喜欢comfort zone, 少数人会去受苦去涅槃做更好的自己,所以是一个更少人走的路吧,
里面有很多详细的案例,有的案例穿越了 年代,种族,性别, 让我也感同身受。你能够体会到作者。作为一个心理医生的人文关怀和温暖,如他的话说,像一个理想的理性的父母一样,
今天看了作者的 wiki简介,在美军的心理诊所做过心理医生,新英格兰地区的心理医生(这个在书里有表现),却发现他也有自己的另一面,过量饮酒和吸烟,对子女不够关注,那我现在对作者也有一点颠覆了,像是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的人设被某些颠覆一样,
其实人啊, 都是看别人悲悯,看别人的生活可以说出个一二三,自己却不一定能做到,
《The Road Less Traveled》读后感(三):少人走的路就是通向幸福的路
其实在家乡只呆了11年,儿时的记忆只是骑着脚踏车风雨无阻的去上课,哪怕89年被设路障,我也是推车走过去坚持不缺课。谁曾想,上大学后就再也没能久待这个城市。身处异乡时,偶尔忆起家乡的情,眼前总是萦绕着一口气吃完手工宽米粉的酣畅淋漓,与闺蜜们淘各种瓶瓶罐罐的如获至宝,去烈士公园门前草地上义务劳动的笑颜如花,爬山比赛时的嘻笑怒骂。
记忆是有温度的。而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四维的,配合各种场景的香甜苦辣,时时飘进梦里。当大家都抱怨现在年味越来越淡,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带着自己的小家漂洋过海,忽视荡然无存的年味时,我倒是都回家过年了。父母换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门前不远就是闲暇怡人的风光带,每天陪陪长年空巢的父母四处游逛,或者只是坐在家里看书,但这份陪伴于他们,都是极大的心满意足。母亲装作不经意跟我提到,回家乡来吧,这里也不比大城市差,何况我曾就读的中学仍然是盛产各种奥林匹克竞赛的冠军。不懂事的女儿插言,等我出国读高中了,你们就可以搬回来了!
城市是有温度的。当你适应了大城市的温度,想回头折返时,竟如逆水行舟。在父母眼里,大城市的钢筋水泥,人头攒动都是目眩神迷的;在我们眼中,开阔的不只是高楼,还有视野;拥挤的不只有人群,还有机遇。我哑然,不知道如何向母亲解释,城市的温度跟高度匹配,机遇的大小与舞台相拥。小时候,外婆看着我握筷子的高度说,这个妹子将来是要出远门的。我不知道s市够不够远,而外婆再没有机会去看看了。我只记得她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生活是有温度的。其实,细细寻思来,我似乎没有为自己设计过什么远大的梦想,也从来不羡慕那些排行榜上的土豪生活。于我,只需坐在温煦阳光撒下的阳台,能心无旁骛的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这样油然的幸福感即是理想生活。但理想国总是存在于书中,现实里你总会遇见焦虑、恐惧、不安,你只想逃避、拖延和忘却。正如《the road less traveled》开篇所言,“life is suffering(difficult)”,所以,我们能选择的只有坦然面对,接受生活于我们的各种温度。
现在是大年初一的夜晚,窗外远处不停升起的烟花,五光十色演绎着各种美好,劈里啪啦提醒你,新年来了,幸福来了!
《The Road Less Traveled》读后感(四):所有关于成长的事
三观: 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好像是日常常提的,但又是很难总结说通的概念。如果一个人的精神是一棵树,面对日常各种事情做出的评价或选择,只是枝叶,有意识的事业,感情,兴趣是树干,而潜意识的对人生,世界的看法则是地下盘根错节的根。
作为抑郁患者,为了自救,读过不少励志类的书,如果要推荐,少有人走的路 是我的不二选择。它系统的涵盖了调整一个人精神状态的要点,由修正树根起,自然延伸至树干与枝叶。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成长, 这是作者给出的答案。
这个问题是作者所有理论的第一大基石,只有在这个问题上认同了作者,才可能让这本书在你身上发挥最大作用!
那么,成长为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呢?在经过了全书的阅读结合我自己经历思考后,我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的对人生意义是什么的最好答案。
第一,“成长”是一个“永恒”的目标,它可以不停的被实现,却永远不会完全被实现,而且很难失去。可以不停被实现,就可以给人以不断的鼓励;永远不会完全实现,就可以给人以不断的动力。
第二,作者给“成长”设定的目的地完全触动了人性中藏着的想要成为God or God-Like的潜意识(对无神论者这个目标可能看上去可笑,但读过关于本书宗教的章节后一定有不同的看法),占据的是人性的制高点。
对比哈佛幸福课的教授暗示的观点,人生的重要事业或意义是 幸福。首先,幸福可以被实现,却很容易就失去,对很多人来说,以此为目的,很容易为挫折感,失落感所困。第二,幸福是一个比较“感性”“自私”的概念,没有占据人性追求的制高点。你可能会觉得,人有这么无私? 想想 “真 善 美” 的slogan吧。 人行为受限自私,但believe it or not, 人是有神性追求的。
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作者回答我的第二个问题。作者虽然没有像讨论Love一样花大篇幅,但寥寥几段,却已经成为帮助我最重要的一个理念:请接受人生本就该是困难的!
这里的接受,不是埋怨式的,不是无奈的,而是当事情没有自己预想的那么顺利,那么容易的时候,真正的能觉得:没关系啊,事情跟人生本该就是困难,是自己设想的太简单。请有意识的训练告诉自己。
什么是爱? 这是作者回答我的第三个问题。
“Love is the will to extend one's self for the purpose of nurturing one's own or another's spiritual growth”. 这是作者给出的答案。
爱的目的必须是自己或他人的成长,爱的方式是开放自己,拓展自己。如果认同了 成长是人生的意义 这个论点, 对于作者提出的爱的定义便非常自然能了解了。
关于爱,作者进行了很深入的讨论。 根据他的定义,作者辨析了一些对爱的误解。爱不是 感觉; 爱不是 牺牲; 爱不是 避免争辩 维系表面的平静;爱不是 依赖; 爱不是两个人之间没有界限。
爱需要的是纪律,是在荷尔蒙不在时,一个有自觉地人有意识的做出“爱”的行为: 花时间在一起,花时间聆听,花时间倾诉,花时间讨论彼此思想或事业上的分歧。
怎样判断一个人爱不爱你? 看他在你身上花了多少时间,因为spending time是爱的最直观标志。
越来越觉得,爱不是人人可得的,爱是一种奢侈品,只有两个独立强大的灵魂才能享受到最好的爱。
性格的缺陷一般来自童年或少年的家庭阴影,可是我们无法回去跟当时的父母争辩,我们也无法逃离,现在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我们一直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爱的方式爱自己!不要埋怨别人如何如何糟糕的对待自己,先确保自己有很好的善待自己!
比如说当自己很努力可是还是失败时,内心里的自己不要嘲笑自己笨,认为自己笨,而是拥抱这个沮丧的自己,安慰她,鼓励她。
神存在吗? 这是作者让我们思考的第四个问题。
我们从小接受唯物主义 无神论的教育,如果有任何关于神的问题,很多人会嗤之以鼻,认为这些论点都不科学,是迷信的。但作者却提出了一个论点,科学也是一种宗教,只相信科学,只相信已知,也是一种迷信。最重要的是找到在神的宗教与科学之间找到最有助于你的成长的相信的平衡点。
第五个问题:人的原罪是什么? 懒惰。
曾国藩也有“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的观点。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于观察,勤于行动,愿有心人体悟“勤”中蕴含的力量。
书中还讨论了非常多有益的观点,方法,关于纪律,关于争辩,关于勇气,认真研读一定受益匪浅。
书与人也讲缘分,但主动寻找,有你有缘的书会更早更好的与你相遇。
祝每一个善良勤劳的人,都不停下成长的脚步。
《The Road Less Traveled》读后感(五):摘抄及评论- Discipline部分
Life is difficult. Life is a series of problems.
生活是很不容易的,生活中充满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需要记住这一点。问题来了,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逃避,唯有想办法解决才是出路。
认识到生活本身是苦难的很重要,没有什么是你天生就应该得到的。人类历史上很多时代大多数人基本的温饱也得不到满足,工业革命以后现代社会虽然衣食无忧了,但似乎人类的生活仍然很不快乐,充满着各种各样现代化带来的问题的烦恼。也许在有限的未来,人是不能“自然而然”摆脱生活的痛苦的。接受生活的痛苦,就像接受日出日落,下雨下雪一样自然,抱怨也不能改变。
先付出,再享受。
把困难的事情做了,剩下的会轻松。有时候当我明知哪些事情需要做,却先做一些不相干的事情,往往很快时间过去了,重要的事情也没有做好。应该先把最重要的,该做的事情做了。
对待孩子,父母自己做一样,教育孩子做另一样,是不行的。孩子天然的反应是跟着父母学。只有真心爱孩子才是最重要。当你心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会自觉自愿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它身上,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用时间观察和思考他们的日常生活,孩子能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的时间是有价值的,才能学会自律自爱。
很多时候,人们觉得自己做不了一件事,譬如修理一样东西,只是因为他们不愿意静下心来仔细花时间研究。但是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不会“自然而然消失的。可是有时候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而是迁怒于人或者找借口。
书中举了两个住在Okinawa的美国人的例子。一个人每天酗酒,说自己无事可做,给自己找很多借口,可是他明明可以有很多其他选择。另外一个人因为没有朋友而想自杀,而其实有很多交朋友的机会,也有很多其他美国人,需要开车去,可是难道学习开车比自杀更难吗?旁观者清,在别人看来他们的问题都是自己能够努力解决的,甚至解决方案不是很困难,可是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了。
这让我想到有些人老是抱怨自己很无聊,可是如果你建议他们做些有意思的事情,给自己培养点乐趣,他们又不愿意努力,只想舒服,干些活或者锻炼身体又怕懒,那么既然什么也不愿意做无聊是必然的结果。谁说不无聊容易了?书开头就说了生活很多困难。但是看看自己的选择,事情的因果吧,不想被问题局限,就要努力解决问题。比如不想无聊,就必须克服懒惰。
分清楚遇到的问题哪些原因是客观的,哪些问题是主观的,非常重要。把客观的原因当成主观的,所有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会让自己感觉很惨;把主观的原因当成客观的,所有错误推到别人身上,会让周围的人很惨。对于家长来说,觉得“如果没有孩子,自己就能上大学并取得职业成功”之类,完全把自己的问题推到孩子身上。
逃避自己对自己负责 – 认为别人应该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自己不能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也怪别人,自己自愿加班也怪别人没加班轻松了自己累了 – 这都是自己选择的,不是别人的责任,是自己的责任。一个例子是一个朋友抱怨自己住的地方警察对某些人群不公,可是他没想过警察很难改变,自己却可以选择住的地方 – 要么选择和警察斗争,要么选择自由的地方生活。可是必须认清楚的是并非说选择了另一样就容易了,仍然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可是你有为自己负责的能力。生活是一串的选择,选择并接受你的选择,可以得到自由,不然就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认识到自己选择的自由权力非常重要 – 比如住在小城市的人抱怨自己圈子太窄,机会太少,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去大城市呢?他们也许会说因为大城市房价高,离家远,等等。可是谁说选择容易了?有舍才有得,不可能好事都被你一人占尽。如果留在小城市是你的选择,那么也就是说相对来说小城市给你带来的好处更多,你才这么选择的。
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参照住小城市大城市的选择的例子。认清楚自己有些抱怨的无理和无意义,会让自己更清楚的追求和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为自己付责任。
认清、接受现实 -- 我们心里都有对待事情的“地图”。世界在不停变化,我们的人生状态在不停的变化,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也要不停的修改,虽然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有时候我们会很怕接受变化和新事物,想一直用老地图来面对新生活。当事实让人痛苦时,人会回避事实。但要想心智成长就必须学会认清和面对事实,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事实。
平衡 – 学会放弃。这和选择有点类似,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感觉身边有人觉得很难做出某些选择是因为不愿意放弃任何好处。而实际上必须有舍才有得。想多抽时间读书就得少玩,是很明显的。陪孩子玩简单的游戏可能有点无聊,体会不到玩游戏的乐趣,但是拥有的是和孩子亲密接触的乐趣。
改变 – “为什么一切和原来不一样了呢?我多么希望可以回到从前啊” – 可是从前是回不去的,一切在前进,要以新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想要让自己的心智不断成熟,必须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