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转变的中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27 02:11: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转变的中国》是一本由[美] 王国斌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转变的中国》精选点评:

  ●其实真的是感觉难,因为我本人的社会学经济学的知识都挺差的,所以看的非常痛苦,比如斯密型动力那里基本就没看懂,但是也感受到了这本与国内传统历史课本(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算是一个体验吧,以后还得补一补其他学科的知识。

  ●漢學名著選讀。中西比較類。反西方中心主義,尋找中西相似之處。從a看b,再從b看a,與a和b相比較有和區別?歷史觀點和歷史事實的論述混合。平衡。

  ●这种钻进去的学术专著确实难读懂,经济政治社会都有所涉猎,再加上比较研究,唯一能稍微理解的可能就是最后一点了吧。元旦过后重读一遍。

  ●就看。不太。懂。

  ●2018-09-28:王国斌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费正清和孔飞力的学生。本书是代表作,主题是中西社会经济发展史的比较研究,主要研究近代世界两次大变迁(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学术热点社会抗争问题。可惜中文版是改写的,纸张和排版不好。要点:0)比较的方法:前瞻性与回顾性分析相结合方式,回顾性分析来解释确定性,前瞻性分析来研究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1)经济变化,16-18世纪的中国与欧洲的发展相似,经济变化动力都是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19世纪后才是大分流。2)国家形成,国家可追溯到秦汉和罗马帝国,比较起点于1100年,中西两条路,中国早熟于西方。3)社会抗争,主要是抢粮、抗税和革命的内在逻辑和环境。

  ●一般强调中国中心都会落得空洞,此书尤为明显,让我不禁想起了狗血的白银资本。

  ●前瞻性分析很有意思。。。

  ●理论性强,也读到许多有效的知识点,不是特适合我这业余爱好读者的阅读兴趣!

  ●补记

  ●同个系列中显得比较弱,以述评为主,原创性和冲击力尚显不足。翻译也不清晰。正在川大听王国斌讲座,看看近年的研究成果如何。

  《转变的中国》读后感(一):失望于目前对此书的书评

  国内学术界无数人在谈论此书,但是说实话,我没有发现有人真正认真读过或者认真地写过有建设性批评意见的书评,至少到目前为止,关于本书的讨论,我觉得是不到位的。

  当然,要深入了解王先生书中的许多讨论,要有比较好的经济学基础,也需要较好的历史学基础,也许真正有这两方面好基础的人,没有出来说话。

  不过,既然如此,我也缄口吧。呵呵。

  《转变的中国》读后感(二):转变中的中国,任重道远

  喜欢这个题目,转变中的中国,一个进行时。中国,没有停止的转变。也许是转变的状态持续的太久,现在我们已经把这种转变当成一个常态,而把沉淀作为变态。完全脱离了儒家的守成,尊重传统的精神。当然原因一方面在于当前的执政利益集团就是靠着这个反传统的旗帜或口号获得其政治合法性的,否则,何来所谓的新中国?另外一方面,可能更深的原因是,不具备守成或保守的能力。守成或保守是一种能力,一种值得骄傲的能力,只有对自己历史有清醒的认识,认同才可能会有守成或保守。

  中国,转变中的中国已经转晕了。

  本书提出了比较历史的一个问题,即如何确定比较的标准?笔者采用了动态双向比较的方法,来审视同一历史时空背景下的中国与欧洲。结论是中国和西方在面临转变的时刻彼此的差距并不想我们认为的那么大,甚至在起点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欧洲优势。

  但为什么中国相对于欧洲滞后于世界了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在风中吧。

  虽然是薄薄的一本,但是阅读难度相当大。难度在其对“转变中的中国”这个大命题论述中,系统地,并且严格遵守逻辑与方法论来评判其他相关著作,这就需要读者有相关的阅读背景,否则就总是让人不得其门而入。要读懂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基础。

  《转变的中国》读后感(三):书评

  在18世纪,整个国家基本从明末清初毁灭性的战争中走出,人口数量逐渐恢复,而新增人口的消费量要小于生产力的增加量,导致政府在有意愿的同时有经济能力去执行那些可以追寻到战国时代的关于荒政的惯例,同时18世纪整个荒政的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它恰当地补充了当时出现的可供利用的技术与手段,当然这并不是说它已经是非常完美的,也不意味着它每次都卓有成效,只不过你对它的评价标准应当基于那个时代它所拥有的可调动的资源与可利用的手段能达到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确实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然而在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前的数十年里,自然灾害很可能比以往更为频繁,也更为严重,特别是洪灾日益加剧。造成这种结果,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还由于运河中段水利设施网的坍塌废毁。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1800年之前,汉代,唐代,以及元朝灭亡后,中国的传统型人口数量大约为6000万,而在1800年,中国人口数量约为3亿,50年后,人口达到了4亿。)19世纪时的清政府可利用来接济受灾地区的农业剩余在日趋减少,而同时政府调动资源的财政能力和组织能力却没有任何提高——而且恰恰相反。 就荒政的情况来看,与税收或法治不同,政府能否肩负起这一责任,应是以掌握一定的物质资源为先决条件的,一旦按照18世纪所制定的章程办事的经济环境消失了,这一任务就逐渐转移给了由统治阶级所支配的各种分散团体——同时转移的还有其他地方事务,如灌溉管理,以及法治。 我们对清代官僚制度的批评与优越感,很像又一种的霍姆伯格之误:这些被他认定为旧石器时代余孽的人,其实是一个垮掉不久的文明的饱受迫害的幸存者。这就好比他碰到了从纳粹集中营逃出的难民,就断定他们从属于一个一直光脚,挨饿的文明一样。

  《转变的中国》读后感(四):从未转变的中国——读王国斌《转变的中国》

  本书的主标题Transformed China和副标题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Limits of European Experience对比,产生了有趣的反讽效果:普遍看来,中国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强烈的冲击,导致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割裂,可谓已被转变;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是就是完美无缺的呢?作为尔湾学派的一位学者,王国斌自然是不能同意的。

  本书从经济、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个问题出发,将中国与欧洲的经历两相对照,鲜明地表达了“中国欧洲经历各自独特,并不能下定论孰优孰劣”的立场。我在这里同意“接受‘欧洲就是近代,中国就是传统’的看法是要付出代价的”的论断,但是本书最明显的不足就是它零碎、孱弱的对比系统。由于本书试图从一个前瞻性的视角来相互对照中国和欧洲的经验,导致整篇文章充斥着对差异的描写。这样很容易令人疑惑:中国与欧洲的经验究竟是否真的具有可比性?同时,不成系统的零碎比较更佳削弱了本书的解释力。

  国家主义者强调 Bring the State back,其实,我们也应当 Bring the History Back。我们的确在不断成为“单向度的人”,这导致一种过于强调历史动力,反而将历史从我们的生活中剥离的危险。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在19世纪以后的中国发展道路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因子不会轻易崩溃。我们在承认西方影响的同时,不能忽略了从未转变的历史。历史不只刻画了时间的进程,还构成了社会政府关系、人文意识形态和组织范式的具体语境,理解历史,就是理解多元的未来。即使那个未来在现在看来有同质化的趋势,但是,正如我们在本书中的前瞻性的历史比较中得到的经验——长程的历史是莫测的曲线;而我们的目光所及的时间进程,只是一小段微末的直线。

  《转变的中国》读后感(五):历史不是进步的,也不是线性的

  其实有更多值得关注的地方,奈何看的匆忙,所以摘录的也不多。对比时下的巴黎恐怖袭击,以及舆论场里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褒奖和鄙夷,这里从经济起手,到国家形成,再详细论述了同一时期中欧两地的社会运动,并且聚焦其间的社会抗争。书名就说了,讲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从这本书可以再看几遍的,一个是欧洲中心主义的话题,其实国外盛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已经把中国的心思都叫出来了,但我们不能这么说,毕竟不好看。还有就是关于华夏中心主义,说白了我们想恢复大唐盛世的光景其实就是想当世界老大,嘴上说和平,但是和平只是用来说的,当然也是一种工具,要称霸还得靠武力。

  1. 用欧洲的经验来评价中国发生的事情,用中国的经验来评价欧洲,互为主题,得出新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从国家与经济、国家与社会、国家维护社会秩序三个方面来进行中西对比研究。

  2. 上篇:经济变化——指出19世纪以前中国与欧洲在经济上的主要相似点。第二章集中讨论农村手工业的作用。第三章则从经济史转到经济发展。

  3. 中篇:国家形成——第四章中国与欧洲股价形成的比较研究提出一个分析的构架,第五章探讨国内统治的有关问题,说明中国的战略产生了一个农业帝国,与欧洲经验很少有相似之处。第六章对本篇进行总结,并从欧亚的观点,来对帝制时代以后的中国国家形成问题进行讨论。

  ① 欧洲从未丧失其多国体系,而中国则从未真正经历过永久的分裂。二者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不同,原因部分在于政治权利搜刮与集中资源的不同能力。欧洲有几个经济财富中心可供搜刮,但中国没有。

  ② 汉代的仁政不是出于某种利他的仁慈心,而是人们意识到:一个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是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的社会基础。(利己的目的性是根本动力,利他不能成为一种目的?)

  ③ 从1100年内看以后,比较中国和为数众多的欧洲政治实体能够预见的政治前景,人们很难不同意:中国的未来,比欧洲那些公国、诸侯国、自由城市的未来更加乐观。一个建立了文官体制的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条例章程,来限制统治者任性胡为从而治理着广大的领土,而欧洲的未来,数以百计的小政治单位统治着有限的农业地区和规模不大的城市中心,彼此之间相互隔绝,各地经济生活也很少紧密兰溪,以后如何?中国会继续以一个经济发达的伟大强国而居于突出地位。然而这种情况并未发生。(如果用线性的思维去思考事物,就容易陷入一元决定论,或者简单的因果关系中,事实上,即使是自然发展,也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④ 我们常常认为在经济变化方面,增长与发展是自然的,而政治的延续性,却未被视为是“自然的”。——帝国的再生也属于政治的延续性——我们通常能够更多的谈论一种西方的制度为何未在东方运作,而较少解释东方的制度为何运作。

  ⑤ 中国的国家形成——中国的国内秩序以来有效的社会控制,对中国国家的主要威胁不是外力入侵,而是内部瓦解。

  4. 下篇:社会运动。

  ① 法国大革命已证明是一个增强国家能力的政权转移。而中国的辛亥革命,则导致纵向统一的文官体制瓦解。在许多层面上,民国时期国家力量的拓展基础并不是类似清代的统一的文官体制,使得革命后国家形成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因此,中国的革命可能是一个更长的过程,但并不能保证必然产生所欲得到的结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转变的中国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