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4-07 03:32: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读后感精选10篇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是一本由王真尧著作,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读后感(一):现代国家构建于细

  最近,一个瑞典的华侨朋友向我谈了瑞典社会对于中国人的复杂心态:随着大量中国旅游团的到访,人们看到了一些不那么文明的行为方式,社会舆论中也有不少中国负面信息的传达,完全确立中国的正面形象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是,在瑞典,学习中文的风气却在不断高涨,因为人们日益广泛地发现,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必须要经常和中国打交道,特别是要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要参与中国的合资,与中国的交流,已经成为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学习中文并研究中国就成了一个迫切需求和时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确实已经走向世界并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确实已经迈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步伐,许多成就是的取得是我们的前人包括我们这些1960年以前出生的一代人也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当2011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7万亿元的时候,我们谁也不能否认,人均GDP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如果我们没有像南美许多国家那样陷入中等发达陷阱,根据各个发达国家经验,未来不到10年,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而进入发达国家的门槛儿。

  我们已经提前40年于2010年实现了邓小平先生所规划的2050年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的目标。如果未来10年之内达到人均GDP一万美元的水平,无论我们再谦虚,按照国际社会的通用标准,我们的经济水平也达到了现代水平。

  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已经不是梦。尽管中国的发展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平衡,尽管还有许多贫困人口,如同美国现在依然有10%左右的人口享受食品券的保障即类似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一样,人们并不认为美国不是一个现代国家。

  经济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经济的标准已经超出了小康的范畴,也超出了历代的发展水平。一个13亿人口的群体以全面开放的态势同步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奇观,也对人类社会传统的发展结构产生巨大的促进和冲击。

  我们的最大挑战在于,在整个国家进入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发展水平之后,我国社会缺乏基本的经验,人类社会也没有管理如此人口数量以如此快速发展并同步推进其他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的经验。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应该采取何种战略进行宏观引导?各类社会要素如何进行新的组合?古老的传统如何保持和提升?现实在考验着我们民族的智慧。

  我们正在快速地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所共有各类问题,包括老龄化的浪潮也在深刻地冲击着各个家庭和社会管理的多个层面。

  现代国家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究竟进一步确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才能适应一个13亿人口大国以全面开放态势同步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管理?

  有意思的是,2010年6月,我辞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职务,到北京师范大学教书并出任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这件事情,成为当时的一个新闻,我因此也接受相当多记者的采访。既是采访,就要讨论工在民政部的工作,包括救灾、低保、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农村选举等。而这些工作,都与社会密切联结,过去就有不少报道。记者们的采访,当然是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了。

  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汪毓楠注意到了记者采访稿的有意思之处,于是他建议我出一本书,书名就叫《部委规则》,因为年轻人喜欢了解我的经历,并从我的经历中理解国家机关的运作程序,增加一定的实感。他甚至于谈到:你的经历,特别是你对一些政策的完善,具有一些普遍的意义,可以视为是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探索案例,因此应该系统化地写出来,以作为大家前进的一个基点。因为现代国家需要通过细节的完善来构建,细节决定成败,但怎么发现这些决定成败的细节并且养成完善细节的文化,那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我的一些体会应该让大家分享,甚至引发大家的批评,才能推进现代国家的实在建设。

  小汪的这些话对我产生了很大促进。我们这一代经过1960年灾难和文化大革命的人,由年龄决定,已经从整体上开始全面离开工作岗位而进入退休年代,我们也有责任将我们的一些经历写下来,让年轻人知道我们的经验,也知道我们曾经的荒唐。于是我就答应了小汪的请求,动笔写作此书。

  不过,小汪的要求是相当紧迫的。他认为一定要赶在几个月内完成,并且还签订了合同。这样,我就不得不加班加点写作。今年的春节,也在写作之中度过。这是离开行政机关之后,第一次尝到合同完稿的压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过去确实写过一些理论文章,也出版过几本专著,都是比较理论化的思索。这次的要求则是不要过于理论化,因为那样不便于大众阅读。按照这样的标准写作,对我来说更是人生的第一次。

  当完成初稿之后,还是忐忑不安,不知是否合乎编辑要求,更期待读者的指正。

  有趣的是,在我完稿之时,即3月17日深夜,北京下起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窗外大雪纷飞。3月18日早晨的北京,银装素裹,空气格外清新。我以格外轻松的心情,写下此时的感受,也祝愿我的点滴体会能为现代国家的构建,提供一点参考。

  想到几个月来特别是没有节假日的忙碌,更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他们的付出和奉献,才使我能够得以夜以继日地持续工作并得以完稿。

  王振耀

  2012年3月18日于北京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读后感(二):一部“透明政治”的教科书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  王振耀 著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2年11月

  冯军旗(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王振耀是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型官员之一,曾在民政部工作多年,2010年辞去民政部福利和慈善司司长职位,出任北京师范大学公益学院院长。《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是王振耀对自己在民政部政治生涯的总结和反思之作。他以内部人的视角,把以民政部为代表的部委规则和部委运行暴露于阳光下。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全书从政策与制度、程序与机制以及智库与数据等多个方面对部委的善政之道进行了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探讨,从而不仅为中国的行政科学和政策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鲜活案例和资料,而且很多做法都是足以资治和借鉴的。它既是善政之道的教科书,也是透明政治的力作。

  智库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智库在现代政治运行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力量在于观念和知识。智库是先进理念的创立者和传播者,是很多重要政策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是思想与政策连接的桥梁。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有导致英国福利制度建立的《贝弗里奇报告》,美国兰德公司关于中国会出兵朝鲜的报告等。而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密化,智库以其职业化和专业化,在一些特殊领域,比如救灾等,更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智库的思想和理念,会对一个国家的战略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数据是决策的基础。数据的准确与否往往决定着国家重大决策的成败。把数据搞对,这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方面,建国后,我们有着惨痛的教训,比如“大跃进”的重要表现就是违背常识,把基本数据搞错了。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真实的数据上,这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经验和常识。

  2010年,王振耀曾带领一个团队到美国专门考察智库的运作,在对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传统基金会和霍普金斯政策研究所等著名智库考察后,他们发现:美国智库的结构非常合理,其表现就是大量的分析员、适当的协调员和适量的教授,从而充分说明了分析在智库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美国智库的研究成果发布也很独特,比如布鲁金斯学会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研究报告,开始时有几百页,后来简化为30页,再简化为3页,最终简化为3句话:就是伊拉克战争要获得全胜需要什么样的投入,如果维持现状需要什么样的持续投入,如果撤出需要什么步骤等。美国智库送往白宫的报告都是非常简短的,其根据就是美国总统不应该阅读过长的报告。总统的职责在于决策,而智库必须为决策尽可能提供依据和方便。

  鉴此,王振耀等认为,建设现代国家,必须要有现代型智库,在这方面,中国的智库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真正重视专家的意见,科学的问题要由科学家来解决。使得专家真正有权,说话算数,这是中国搞“两弹一星”的重要经验。同时专家们的研究一定要和政策的制定有机结合,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专家要到现场,要到一线,专家的建议一定要在可行性上下大功夫。同时,打通官员和学者的旋转门通道,可以考虑在党政机构内设立专家岗位,同时鼓励更多的学者型官员的出现,积极吸纳退休官员参与智库建设等,都是中国智库建设大有可为的重要方向。

  数据和信息公开夯实政府公信力

  数据在民政部门的工作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2009年,某专家向温总理提交的报告中,采用了全国有200万儿童白血病患者的数据,这意味着中央财政百亿元的大病资助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总理的批示转到民政部后,由社会福利司负责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福利司通过全国的定点调查,发现全国的儿童白血病患者,多则6万,少则2万。显然,某专家的数据严重失实,并误导了中央的决策。在真实的数据基础上,2011年,卫生部宣布在全国实行白血病儿童医疗基本免费的政策。

  正是因为数据在治国理政以及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得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数据决定成败,这就要求在全社会树立数据意识的同时,要扎扎实实做好数据的采集工作,提高数据的分析水平和应用水平。甚至在多个部门数据不一致的时候,需要协调会商,而实际经验表明,协商数据可能更逼近真实。

  政府的公信力在于透明和公开。数据和信息的公开是打造阳光政府和责任政府的重要途径,也是夯实政府公信力的基础性工程。英美国家都已经建立专门公布政府数据的网站,比如,英国政府的数据开放网站就有3000多项民生数据。数据的开放与流动,就是知识与权力的开放与流动。收集数据、利用数据和开放数据,这是中国各级党政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课题,也是走向善治之路的重要通道和路径。

  但也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无论政策预期多么美好,政策方案多么理想,制度所产生的结果却总是会背离制度制定者的预期。”所以,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本书则提供了政策过程方面有益的探索和经验,这也就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读后感(三):一部“透明政治”的教科书

  冯军旗(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王振耀是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型官员之一,曾在民政部工作多年,2010年辞去民政部福利和慈善司司长职位,出任北京师范大学公益学院院长。《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是王振耀对自己在民政部政治生涯的总结和反思之作。他以内部人的视角,把以民政部为代表的部委规则和部委运行暴露于阳光下。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全书从政策与制度、程序与机制以及智库与数据等多个方面对部委的善政之道进行了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探讨,从而不仅为中国的行政科学和政策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鲜活案例和资料,而且很多做法都是足以资治和借鉴的。它既是善政之道的教科书,也是透明政治的力作。

  智库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智库在现代政治运行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力量在于观念和知识。智库是先进理念的创立者和传播者,是很多重要政策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是思想与政策连接的桥梁。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有导致英国福利制度建立的《贝弗里奇报告》,美国兰德公司关于中国会出兵朝鲜的报告等。而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密化,智库以其职业化和专业化,在一些特殊领域,比如救灾等,更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智库的思想和理念,会对一个国家的战略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数据是决策的基础。数据的准确与否往往决定着国家重大决策的成败。把数据搞对,这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方面,建国后,我们有着惨痛的教训,比如“大跃进”的重要表现就是违背常识,把基本数据搞错了。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真实的数据上,这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经验和常识。

  2010年,王振耀曾带领一个团队到美国专门考察智库的运作,在对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传统基金会和霍普金斯政策研究所等著名智库考察后,他们发现:美国智库的结构非常合理,其表现就是大量的分析员、适当的协调员和适量的教授,从而充分说明了分析在智库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美国智库的研究成果发布也很独特,比如布鲁金斯学会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研究报告,开始时有几百页,后来简化为30页,再简化为3页,最终简化为3句话:就是伊拉克战争要获得全胜需要什么样的投入,如果维持现状需要什么样的持续投入,如果撤出需要什么步骤等。美国智库送往白宫的报告都是非常简短的,其根据就是美国总统不应该阅读过长的报告。总统的职责在于决策,而智库必须为决策尽可能提供依据和方便。

  鉴此,王振耀等认为,建设现代国家,必须要有现代型智库,在这方面,中国的智库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真正重视专家的意见,科学的问题要由科学家来解决。使得专家真正有权,说话算数,这是中国搞“两弹一星”的重要经验。同时专家们的研究一定要和政策的制定有机结合,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专家要到现场,要到一线,专家的建议一定要在可行性上下大功夫。同时,打通官员和学者的旋转门通道,可以考虑在党政机构内设立专家岗位,同时鼓励更多的学者型官员的出现,积极吸纳退休官员参与智库建设等,都是中国智库建设大有可为的重要方向。

  数据和信息公开夯实政府公信力

  数据在民政部门的工作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2009年,某专家向温总理提交的报告中,采用了全国有200万儿童白血病患者的数据,这意味着中央财政百亿元的大病资助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总理的批示转到民政部后,由社会福利司负责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福利司通过全国的定点调查,发现全国的儿童白血病患者,多则6万,少则2万。显然,某专家的数据严重失实,并误导了中央的决策。在真实的数据基础上,2011年,卫生部宣布在全国实行白血病儿童医疗基本免费的政策。

  正是因为数据在治国理政以及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得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数据决定成败,这就要求在全社会树立数据意识的同时,要扎扎实实做好数据的采集工作,提高数据的分析水平和应用水平。甚至在多个部门数据不一致的时候,需要协调会商,而实际经验表明,协商数据可能更逼近真实。

  政府的公信力在于透明和公开。数据和信息的公开是打造阳光政府和责任政府的重要途径,也是夯实政府公信力的基础性工程。英美国家都已经建立专门公布政府数据的网站,比如,英国政府的数据开放网站就有3000多项民生数据。数据的开放与流动,就是知识与权力的开放与流动。收集数据、利用数据和开放数据,这是中国各级党政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课题,也是走向善治之路的重要通道和路径。

  但也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无论政策预期多么美好,政策方案多么理想,制度所产生的结果却总是会背离制度制定者的预期。”所以,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本书则提供了政策过程方面有益的探索和经验,这也就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2012年11月25日 发表于:信息时报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2-11/25/content_2030591.htm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读后感(四):做人的规则

  ■本书序 ■文/白岩松

  振耀兄要出书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并不意外,想当然地以为这该是一本与公益有关的书。公益,对振耀兄来说,是乐趣,是理想,更是职责,出一本与此有关的书,应该且必须。

  然而拿到书稿,看到这个书名,我有些意外,但是,在翻过不多页之后,我明白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公益,或许是更大的一种公益。

  一

  提到从政,大家自然会想到政府,在目前的中国,对政府,有太多的抱怨和过度的期待:一边抱怨着,另一边,却在思考、期待任何改善时,又下意识地首先想到政府。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也是中国政府躲也躲不开的职责和宿命。

  无论在哪儿,如果政府能做到有理想、廉洁、高效,总是一个社会的巨大福音,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早就有前辈说过:能改变领导的群众才是好群众。那么,能向更好的方向改变政府的公民,当然是好公民。由此可见,我们都有责任。

  二

  提到规则,大家先想到的,往往是潜规则,而提到潜规则,几乎人人痛恨并喊打。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摇身一变,往往是潜规则的信奉者、执行者、制订者和受益者。有些潜规则也因此大摇大摆地成为“明“规则,让人不知所措。

  但我们需要规则,能让人向善守法有效率的好规则。好规则,会让心存恶念的人变好,坏规则,却会让心存善念的人变坏。转型的中国,最需要规则的建立,以法治国,用规则约束人、激励人,中国才会成为大国,才会长治久安。

  所以,振耀兄的这本书,是一次大格局的公益书写。

  三

  做官员,或是辞官为师,在我看来,王振耀还是王振耀,他从来没变。为官时,也没有言辞八股,辞官后,也没有纵横恣意,他还是他。带着不常说出口的理想,为公益和改变奔波。为官时,干成不少社会需要的事,辞官后,也常面对很多的无奈。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社会上的人们,习惯用体制内体制外来说事,我常回应: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是体制内哪是体制外?不管身在何方,总要面对挑战,然后默默地去改变。

  振耀兄就在做这样的事儿。面对政府,他的这本书,字里行间,是了解,是理解,更是破解。没有后者,了解和理解更像是虚伪的沟通,而有了了解与理解,破解才更有价值、更有可能和更加精确。就像我在央视,也常听到各种对央视的抱怨和责骂,但我明白,这些声音大多是情绪性的表达,击中要害的少。身在其中,更知七寸在哪儿,于是,想办法去慢慢改变。责骂,过瘾,都往往不能“治病”。而王振耀和他的书,显然,是想开一剂温柔的药方。

  四

  在官府之中,从来不缺大写的人,从来不缺推动历史前进的人;在官府之外,在自由的环境中,只顾自己小写的人也到处都是。再好的规则,也总有人会为自己的利益去找漏洞。所以,历史如何演变,如果没有做人的规则打底,再好的从政原则,也同样让社会步履维艰。

  振耀兄用有形的文字无形地写出了自己做人的规则。为官时或辞官后,都如此,一脉相承,这才是更大的规则。好规则,可以约束人们心中的恶,却永远无法让人携带理想负重行走;而骨子里做人的规则,却可以做到这一点,振耀兄就是如此。

  五

  振耀兄辞官进校园,我是支持的。一来在官场内,他已做了太多该做和能做的事;二来离开官场,他再无退休的可能,活到老,公益到老;三来,官场本来就该是进得去出得来,上也行下也行。更何况,王振耀这样的人多了,在政府与公益、权力与社会、官员与公民之间,多了润滑与沟通,社会因此可以进步得更快一些。很多事都是这个道理,你如果把对方想象成朋友,他可能真成了朋友,而如果你把对方想象成敌人,最终他就真的成了敌人。无论规则,还是原则,最终,不都该是我们的朋友吗?

  但像振耀兄一直坚持的做人规则,又该用什么样的办法,让它成为更多人内心的朋友呢?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读后感(五):真没什么机密

  首先,得说句实话,贵国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原司长所著的《不变的是原则 万变的是方法》,最初吸引我的只是书的标题,我并没指望能从中看出什么公务员快速成功的技巧、方法之类的,当然这本书里面也没怎么讲这些,也只是把 一些在行政管理方面接近于常识性的东西结合作者本人的工作实际进行了稍微系统的阐述,大道理也有但不多,更多的是在强调执行的细节,大道理并不多,但往往就是这些几乎人人都可以想得到的细节决定了你的工作成绩,对于公务员来讲,就是政绩。

  不过,书里并没有讲公务员如何做出成绩,只是讲如何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出不一样的成绩,这个很难,不只是公务员队伍,还包括企业内,所以我很欣赏这本书的标题,因为如何做事无关乎体制内外,只是你所处的环境、位置和你服务的对象不同罢了。

  总的回顾一下,这本书篇幅并不长,只有17.5万字(定价不低,这也是我对国内图书诟病的原因之一 ),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关键词吧。

  1、规则与程序

  作者不断强调,如何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出创新,这是公务员可以追求的,并且他也自认为自己也做出一定的成绩。对于政治而言,我不敢妄加揣测,但确实很认同他的这种做事的思想和方法。不能因为环境如此、别人如此,我们就应该如此,毕竟人还是要有点儿追求,这是一种自我成就感的体现。

  同样,对于人来讲,人都在一个体制内在生活,这个体制必须要具有一个完善的做事的规则和程序,作者说“坏规则让好人变虚伪”,我很认同这句话,就像我们经常在企业内讲的“好的制度流程可以培养人”一个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要搞清楚做事的规则、程序,如果程序有漏洞,就要防止被人利用漏洞,而规则和程序的制定者也要考虑到规则和程序的参与者和使用者,而不能闭门造车,这个方面,贵国的很多规章制度经常搞的人民群众无所适从,就不用举例了。

  2、细节与执行

  很多东西的完善其实是执行 细节层面的完善,比如作者在书中强调的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的细节创新等——当然,对于作者强调的宪法,我们就不要提了——就是具体执行细节的完善,我们已经搞了几十年的口号式运动,无论大小事情,一律口号化,这在某些机构和国企表现特别厉害,先想口号,而忽略了如何让人去执行,或者别人执行了,你如何进行评估执行的效果,这些都是欠缺考虑的。当然说句玩笑话,有些事情,也不能规定的过死,例如贵国广电总局最近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电影<青春雷锋>、<雷锋在1959>和<雷锋的微笑>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中就只说要保留足够的时间、场次给通知中提到三部电影,并没有提及具体的量化标准,很明显这种文件就很模棱两可,没办法让大家执行,也没办法对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当然,如果规定了具体的时间、场次,那估计人民群众就要闹翻了,这说明某些部门还是了解人民群众的心理的,哈哈。

  当然,上述举例只是玩笑。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对于某些灾害的事后总结只提领导重视、领导亲民,而缺乏数据分析从而对以后的救灾提供指导,这个就是体制的差距了。因此,我不太认同作者的某些观点,我还是觉得政治体制不变,而靠细节的完善,也只能做到稍微的改善,不太可能在国家事务管理方面实现大的突破,当然我没有从政的经历,这只是我的个人愚见。

  3、行政与政治

  4、尊重

  尊重,包括自尊、尊重他人、受他人尊重,还包括政府尊重人民,因为是人民养活着政府。只有自尊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只有政府真正尊重人民,人民才能获得幸福。因此,这2坨字也是这本书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点,应该承认,作者对官场的体悟绝不仅仅是他写出来的这么多,肯定还有更深、更多的东西,只不过由于某些原因他不愿意写,恐怕写出来也不能公开出版,对他本人也没什么好处。但作者能写到这里,我还是挺佩服他的,毕竟他没有将太多的套话、虚话,还是承认了体制的不足、文化的缺陷、管理的问题,这也是需要勇气的。

  一个正司级干部,在年龄差不多的时候选择退出转做教授,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从字里行间看来,他也是一位坚持反思、不断学习的人,这种人本身就值得我们学习。他写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一位高级官员的行政机密”,其实也没什么机密,只是有些公务员或者国企员工根本不注意这些罢了。对于体制外的人来讲,有些对官场的看法,通过这本书,至少可以改观一下。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读后感(六):无题

  谈到官场,说到从政,似乎是一件神秘又遥远的事情。毕业之后,也参加了省考,可是并不是抱有希望的,当时只是想要抓住每一个机会罢了。事实证明,是没有天上掉馅饼的道理的,公务员自此成为过往。看到这本书,又一次激起了我对考公务员的兴趣。

  慢慢读下来,才明白原来公务员并不是完全与“从政”划等号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书中提到了必须要掌握八种过硬的功夫,分别是:搜集信息的功夫、办理公文的功夫、写作公文的功夫、设计会场的功夫、组织会议的功夫、运用专家的功夫、评估行政业务的功夫和设计组织的功夫。这些功夫,不仅是对一般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更是一个从政多年的官员不可多得的工作体会和丰富经验,是一份珍贵的财富。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有些困难的。是否能够领会文件的言外之意,能否在日常事务中大胆创新,都是需要实践去检验的,“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中谈到,作者所知道的大部分官员还是想要有所作为的,还是想做一定的事情来体现人生价值的,这我是相信的。诸如“房叔”、“表哥”之流毕竟是少数。因为只有少,才会成为新闻的焦点。正如以前听过的一个解释:狗咬人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是不会成为新闻的,但是,如果人咬狗,就很可能成为新闻焦点,因为发生的很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少少的部分给公众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我们看到的是各种的特权、腐败,政府的种种不作为,公信力越来越低。我们没有看到的是大多数官员灵活而尽责,想要做一些实事,做出一些改变。

  此外,书中谈到的规则、智库、低薪等等问题,有的敏感,有的现实,但是都是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和深刻考虑的。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读后感(七):【笔记】以身作则不会天下太平

  0)重视细节,敏感数据,在意程序,敬畏制度,尊重所有人;

  1)政务事务分开,前者专注与社会沟通,后者强调执行力;

  2)建立民间现代智库,对社会矛盾进行多方面深入研究,设计多项解决方案,与行政机关形成良性互动;

  3)传统政治转向现代政治,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不搞万能政府;

  4)行政工作多创新,少谈为什么,多讲怎么办。不争论,直接去干;

  5)清官传统绝不是最优选择;

  6)对领导负责,对领导的决策负责;

  7)过高的道德让人虚伪,道德吃人,谁也逃不了;

  8)知识转型,从斗争型知识转向为建设型知识,否则学得越多越落后;

  9)培养功夫:搜集信息,办理公文,写作公文,设计会场,组织会议,运用专家,评估业务,设计组织;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读后感(八):在爱和恨之间,这书是一杯开水

  记得我毕业的时候,公务员一举超过之前所有的国企外企成为了全民最热的职业。可惜,我一直都对这个职业一点都不感兴趣,主要的是虽然家里很多人都是公务员,可是公务员究竟干嘛的,我一点都没有概念也不知道这是怎么样的一个CAREER PATH。而报纸媒体往往对公务员是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态度,微博上面的表哥房嫂更是给予了普通平民大众罗宾汉的心理,很少有人可以平心静气回头去想怎么样用一种理性的态度和坚实的数据进行沟通。

  感谢这本书,让我可以对家人的工作和思维方式有更好的理解和沟通。

  感谢这本书,让我可以了解到了一个有理想的政府官员的日常工作,他的理性思考,他的理想,他的反思。

  感谢这本书,让我可以了解到政府是怎么运作,怎么培养出来公务员,怎么样进行日常运作的。

  在我们被太多的非理性的声音干扰的今天,不管我们对政府是多么爱恨两重天的极端态度之间,这本书确实温柔理性的表达了他的声音。 如果我们的政府有更多这样的“软文”,或者普通老百姓可以跟政府有更好地沟通,更好的为我们想要的将来努力。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读后感(九):作者的一些见解与看法

  1、西方的经验我们到底能不能用呢?可以借鉴,但不要照搬照抄,历史不一样文化不一样甚至文字都不一样,解决的方式当然不一样。不同文化之间的生活习俗都不一样,更何况举国之国策。中国自有中国的逻辑,向全国推广一项制度时,先报告国务院,并且与有关部门协商,再通过试点,形成文件,再进行全国的贯彻落实。

  2、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其复杂,包括人事调动、经济关系、政策落实很多个方面。国家有时候顾及不到每个地方的独特性,但又要完成中央的任务,那就要发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智慧了”

  3、在过去的机关中,可能搞好人际关系当个“马屁精”可能平步青云,但现在对一个人的业务要求和个人能力个人政绩更加看重,除此之外搞好同事关系领导关系才能有机会升迁。

  4、中国整个社会是没有民主文化和政治文化的,而唯一我们所熟悉的政治文化可能就是权利的斗争,而对于参与政策讨论和发表社会性建议却一点都不积极。所以政策完全公开化和民主化即增大了工作压力,制定出来的决策也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但这不代表可以全权交给政府,我们所倡导的,无非是政府权力的限制与有尊严公民权利。

  5、现在我们太多需要公开讨论的话题授权给行政部门来解决,但官员不是神,他们也可以犯错,所以大家认为规则运行的好,在于运作的人,也就出现了“清官崇拜”,但这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有极高的工作能力和政治理想。这还是一个规则的问题,我们缺少一套完整的体系,而整个运作应该是体系驱动的额,而不是依靠人。

  6、中国政府频繁调动的政策是为了负面规避,但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问题。中国是政府和政治合一的,而现代社会政府作为社会性服务部门被过度的扯上政治会影响运作效率,并且专职化趋势下,调动的官员很可能遇到技不对位的问题。

  7、我们的许多规定,确实存在着为了为了治疗一个人的病,让一百个人吃药的问题,为了不出任何问题,就不要从事任何创新,这是中国吏治惰性的一大体现。

  8、公务员热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福利制度使然的结果,所以稳定的工作和较小的生活压力让人们趋之若鹜。但公务员也需要改革,政务官与事务官混淆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其次,现代政治并非是以前的以权力和统治为导向的,这是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政治时代(有点理想主义)

  9、中国人没有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的习惯,但却对权力和要官十分尊重和崇拜。

  10、以吏为师的传统让我们的大学和文化始终被束缚。

  9、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