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庸人治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25 00:54: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庸人治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庸人治国》是一本由苗棣著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庸人治国》精选点评:

  ●明末风云录

  ●老生常谈平铺直叙缺乏新意

  ●关于魏忠贤,标题可以改成《奸人治国》。。。

  ●明朝的宦官干政是明史上最突出的问题!而魏忠贤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_→

  ●从一个庸人身上看到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书从多维度说明了魏忠贤是怎么成功的又是怎么衰败的。历史与现实不允许这样的庸才掌控一切,因为他不具备理性、大局观,为的还是自己日渐增长的思绪,,狂妄猖獗,无法控制。写的很精彩…

  ●明朝整个就是小农政权。

  ●

  ●魏忠贤上台路径

  ●通俗易懂 读后感触便是 人活一世 最终都逃不了一死 而生者并不明白 权力 金钱虚荣 都是逃脱不了的漩涡 而人的生前身后名却也是在盖棺定论的那一刹永远注定 魏忠贤真正掌权就那么几年 祸国殃民 盲目自大 最终不得善终遭到清算 到了康熙年间 连曾经虚盖的坟墓也被铲平 魏忠贤 自不是大奸大恶之人 本是市井小民 最终被利益蒙蔽了双眼 而更多的是奸臣 趋炎附势之人 为了加官晋爵 阿谀逢迎 丧失道德底线 才是最可耻的 文人士大夫 有迂腐者 有耿直者 有光明磊落的 有趋炎附势的 人性只复杂 便可管中窥豹 可见一斑 作为现代人的我 或许终其一生边都是平淡生活 但是却不能反思 人生真的是否有意义 成功是否真的有止境 或许内心平淡 而幸福 死后能化作一颗流星划过天际 那边也算是人生的圆满了

  ●传媒老师写的历史读物..引经据典却索然无味

  《庸人治国》读后感(一):忠贤不死,而明不亡

  我不是翻案,但我很想说,魏忠贤不死,则明不亡,至少还能残喘几十年。

  明之亡,不在下,而在内里。士绅阶级造就了晚明的官僚集团,他们操控者舆论,占有着土地,把控着朝政。说好听的,叫做官员牧守,不好听的就是在敲骨吸髓。一方面通过自己的知识垄断,在说着“存天理、灭人欲”,一方面私下里男盗女娼,蝇营狗苟。不排除,有能力做事的人。但更更多的还是那些尸位素餐,败事的人多。人,有私心,固然不差,但把私心扩大了,将一国之事化作了家庭农场,在捕鱼,在打猎,在诗情画意,那么这个国,也就成了烂船覆海。

  宦官乱政,是历朝历代深深引以为戒的。但,统治者不得以,必须将其推出来和官员们斗法。平衡势力。木匠皇帝,傻吗?不见得,一个在木匠工艺上直逼鲁班的人,恐怕智商不下常人。这一点就足够了,是个人也就会明白,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权,皇帝是主人,宦官是家奴。他们的行事,是得到默许的,不然,留着锦衣卫吃饭的吗?东林党,一个利益集团的存在,他们是在想,做隐形的皇帝啊!实权大于虚假!查一查他们的三代,翻一番家中田产,就晓得这是一群怎样嘴脸的人了!有魏忠贤在,至少斗法上可以限制他们,可以打压那些蠢蠢欲动!看一看,那些八大皇商的家族,看一看那些水太凉的文士,还会觉得,一筐烂桃子里,挑出的不太烂的桃子会不是好桃子吗!能用就可以了!什么忠贤祠,这样事情,天启会不晓得?这是在捧杀啊!和郑伯克段于鄢一样的节奏。使坏,能够坏的了家学渊源吗!

  天启临终之前对崇祯说“来,吾弟当为尧舜”,但另一方面,还让崇祯照顾好魏忠贤。这是一把刀,一把可杀人,可护人的刀子。后来,崇祯在面对内忧外患之际,不也重新启用了宦官了吗?甚至,李自成打到北京的时候,不还让人替魏忠贤收尸吗?

  《庸人治国》读后感(二):《庸人治国》文字摘抄

  看了苗棣的《庸人治国》,作者从他的角度对魏忠贤的执政团队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国家的运行是可以有各种不同状态的。现在将里面一些有意思的文字摘抄如下:

  一、“同样是忠于皇帝,东林党人之忠处于理念,而魏忠贤之忠却出自感情”(走心/走肾) P99

  二、“导致忠臣们在一次次斗争中失败的,正是他们的斗争要维护的那个东西”。 P109

  三、“一个统治集团,如果他的能力平庸二而统治的合法性又十分可疑,那么为了巩固期统治,就非常需要在公众中制造两种特殊形象。一是把本集团的代表人物打扮成“圣人”,让公众对其顶礼膜拜;一是制造出一个“国家公敌”集团,以威胁公众同当权者共同对敌,这个“国家公敌”通常是由政治反对派承担的角色。”P129

  四、“当一个政权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的合法性的时候,它的合法性多半是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时刻进行的宣传当然很难收到十全十美的效果。但是阉党的执政者们毕竟是扎扎实实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做了大量的工作。《三朝要典》的出笼本身是一次巨大的宣传攻势,同时又为阉党执政的官方意识形态制定了一根基准标杆” P138

  五、“造神狂潮还造成了另一个后果,就是强烈的腐蚀了被装饰着——魏忠贤本人”P171

  六、“在一个习惯于接受皇权独裁统治的社会里,只要把皇帝身份这一锐利武器运用得法,在政治斗争中几乎可以战无不胜” P230

  七、“在专制的政治体制下,怕就怕存在着一个事关重大又牵涉极广的“案”。有案就会有坚持与翻案之争,无论是明显的还是潜在的,就会造成绵绵不尽的政治纠纷与政治混乱,还会给下一轮政治中的野心家提供无限的契机。所有这类“案”都会成为政治阴谋的根据,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几乎没有不翻的“案”,有时还会翻来翻去,几经反复。这一点,“逆案”也不例外。” P253

  《庸人治国》读后感(三):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作者有意写这本书也是因为对一些问题的不解:为什么出身低微、胸无点墨、而且完全没有政治经验和宗派势力,他能一步登天在短短三五年的时候就能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呢。

  作者发现,魏忠贤能够突然成为明朝的实际主宰(代理人),让当时势力雄厚又富有政治资本的东林党人无力回天,实在与明朝政治制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当中的一些固有矛盾有关

  一:皇帝为什么需要代理人?魏忠贤为什么会成为代理人

  1、天启皇帝教育程度地,从小环境恶劣,不具备处理政务的基本能力,也对处理政务失去兴趣(厌恶)。由于东林当人的国本之争、三案(挺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对他也造成不少的影响,让他对政治产生了厌恶和恐惧。外人(也就是外臣)在他的印象中是“坏人”,他自然就会把信任感移天生对自己好的内人(太监和乳娘)身上

  天启帝始终对政治即无兴趣又缺乏自信,宁可不闻不问;另一方面,环境的恶劣使他自我极力固着在幼年状态中,把幼稚当作避风港

  2、皇帝(君主)政治合法性要求的是他们必须具备在政治、法律、军事、教育、道德有无上能力的一个圣人。权利无限,对应的在承担责任的要求也会无限大。

  实际上由于能力有限(就是普通人、虽然教育能各个方面的环境比较优越,但是不稳定很动荡、随机性太大),无法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就必须要在权利上对其进行限制。这些也就成为臣子应该也必须承担的责任了,他们以对皇帝的权利限制,督促皇帝完善自己来表现自己的忠诚。

  对那些根本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承担君主责任的君主,他们就会寻找代理人,来替自己行驶权利。这样的君主连权利都没有能力行事,何况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呢?

  代理人作为一个政治角色,形式和内容不统一。名实不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给代理人造成了难以医治的内伤。

  代理人的名实相减:具有君主的权利(君主的转让),实际上却不是君主,没有合法的代理权利(做了不是君主应该做的事),会使他们言行注定要充满逆越的色彩

  名实相加:对君主的一些道德、权利的限制对这些代理人就不起作用了,他们就可以做一些皇帝不能做的事情了。他们作为臣子本来就是为了来限制君主的权利的,他们实际上把皇帝-大臣或者皇帝-宦官两个有着某种相对制衡因素的政治角色合二为一。这种叠加效果使他们比皇帝更加自由,比皇帝更大的权利。

  3、君主的亲爱的

  君主的情感认知会有喜爱和不喜爱之分,价值认知有忠诚和不忠诚之分。他们会把自己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认知协调起来,就是喜爱代表忠诚,不喜爱代表不忠诚。所以投其所好,获得君主的喜爱就是被认知为忠臣

  魏忠贤投其所好,也是天启帝乳娘客氏的对儿(菜户)自然就成为君主的亲爱的了。

  二:没有政治经验和宗派势力的能力平庸的魏忠贤,怎么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1、东林党人之忠于理念,而魏忠贤之忠出自于感情。君主只能感情之忠表示兴趣,理念之忠会让其厌烦。忠于理念的忠臣之忠总是不能得到忠于的对象-君主的认同。

  2、东林党通过国本之争、三案之争来划分党派,把不同意自己观点或者跟自己有利益纠纷的统一划分的邪党,在政治上进行迫害。被迫害的邪党自然而然的就会抗争,就会站到魏忠贤这一边。而他们有了政治经验,政治谋略,有了斗争经验,把东林党对付他们的那一套完全用在对方东林党身上。

  “邪党”以文官官僚的面貌加入魏忠贤集团,还在表面上赋予魏忠贤专权政治体制的某种合法性。“明代宦官之祸酷,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

  三:魏忠贤集团(阉党)为了巩固其统治需要做的事。这些事情造成的影响

  1、维护自己的合法性(得到老百姓、士大夫的认同),给自己掌权找一个理由

  给自己打击东林党找一个正当的理由。

  出版《三朝要典》仔细论述明末三案的来龙去脉,主要还要夹带自己的一些私货,来对东林党人进行道德批判,把他们确定为名教之罪人(这些都是政治技能,东林党人以前也是这样操作的)。而且还揭露他们的罪行(红丸案 诬陷诽谤皇帝。 移宫案 搅扰宫廷,侮辱皇室)。

  在《三朝要典》看来,东林党人道德败坏,罪恶滔天固然是值得神人公愤,但是其对帝国的危害最大的方面还在于结党营私。阉党的掌权就是为了清楚这些不利帝国的因素,很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性

  2、制造国家公敌集团

  《东林点将录》把东林党人编排成普通老百姓熟悉的历史人物,强烈暗示这些人是混事妖魔

  伪造“辽东赃私”做罪东林党人,制造六君子案给他们按上一些更加具体、更加细节的罪行。

  3、造神运动

  为魏忠贤大量的请功,把他捧造成一个功德无量的圣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公、候、伯、爵于一身的人

  民间大量造生祠,来为魏忠贤请功。

  为魏忠贤建造生祠或者大力鼓吹。积极者就大力嘉赏,有极强的诱惑力,而那些不配合,没有大力鼓吹的就惩罚。对他们有一丝反对的就对其迫害。

  造神运动的参入者

  投机牟利者、盲目从众者(愚蠢)、主导者威胁下的普通官员

  造神运动居然让魏忠贤失去的自我,胆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了。误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的能力。他也就开始独断转行了,有违他的意见着不管是不是当初的支持者,也开始惩罚了。那些见识比较高的阉党也就渐渐的远离了。

  这些大官僚的纷纷离去还是反映了魏忠贤集团内部的冲突和危机。而魏忠贤高高在上和其声威的恶性膨胀,无疑是制造这些冲突的根本原因。

  《庸人治国》读后感(四):浅析魏忠贤专权

  

本书论述魏忠贤专权的兴起和败亡,虽然是一本专著,但比较通俗易懂,主要探讨魏忠贤专权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以及与明朝灭亡的关系。魏忠贤本是河北沧州肃宁县一个无赖,后来进宫当宦官,因为与熹宗乳母客氏相好,结为“对食”,熹宗继位后得宠,得以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并兼管东厂。虽然司礼监的一把手应该是掌印太监,但因为熹宗的信任,魏忠贤逐渐大权独揽,形成阉党势力,大肆迫害东林党人,权势最盛之时,被称为“九千岁”。后崇祯继位,魏忠贤倒台,阉党成员纷纷遭到逮捕,定为逆案,但魏忠贤专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南明弘光政权。 本书立场明确,魏忠贤专权绝不是一件好事,一个文化程度很低并且没有政治经验的宦官魏忠贤,加上一群阿谀奉承的阉党,即不具备统治合法性,也不具备很强的治理能力,只会让党争问题极端化,诏狱皆忠义之士,而朝堂尽阿谀之臣,让本就风雨飘摇的明帝国更加接近灭亡的边缘。 魏忠贤的专权,主要因为皇帝需要代理人代为执政。明代废除宰相,使得皇权过于集中,不得不设置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由内阁在奏疏上票拟处理意见,送往皇帝处批红,然后下发执行,但是皇帝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批阅几本,其他交由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司礼监本为掌管礼仪、书籍等的宦官机构,但后来掌握了批红大权,地位逐渐升高,成为权势最高的宦官机构,甚至与内阁对柄机要。在正常情况下,内阁要与司礼监互相合作,保证帝国的行政事务畅通无阻,重大事项由皇帝亲自裁决,日常琐碎由官僚机构处理,皇帝居中协调,并保留最终决定权。皇帝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因而在理论上说,他也应该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圣人形象,他应该智商最高,能力最强,,道德也最高尚,但事实上很少有皇帝能达到理想的要求,即使雄才大略如太祖、成祖,也跟理想的圣君相去甚远。皇帝是世袭的,但却不是每一代皇帝都能对政务感兴趣,他们还不如不太祖、成祖那样精明强干,于是,这些能力平庸而又不愿处理政务的皇帝,往往要寻找一个可靠的代理人代为执政。 但是,在理论上,皇帝才能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代理人虽然被皇帝赋予实权,然而缺乏合法性基础,很容易被政敌据此进行攻击,代理人的下场往往也都不好。无论是霍光这样的外戚,还是张居正这样的能臣,或者是刘瑾这样的权阉,结局都很悲惨。历史上大多数的政治代理人并没有真正合法的代理权力,无论他们的实际权力有多大,名义上、法理上都在皇帝之下,这种名不符实给他们的执政带来了很大伤害,一方面他们要尽作为臣子、仆人的本分,另一方面又要时时建立自己的权威以施行政令,这就必然会导致对皇权的僭越。所以,每当新君确立后,前朝的政治代理人往往被冠以“大不敬”、“谋大逆”、“反叛”等罪名,魏忠贤的下场也是如此。 在一般的观念里,忠臣的对立面是奸臣,奸臣应该是里通外国的卖国贼,或者是欺君罔上、图谋篡弑的叛贼,历史上政治斗争的胜利一方都会把失败一方描述为十恶不赦的坏蛋,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魏忠贤被视祸国殃民的权阉,是忠心耿耿的东林党人的大敌,但他对熹宗的忠心丝毫不亚于东林党人。表面看来,东林党人和魏忠贤都绝对忠于皇帝,而实际上他们的忠心所指向的具体内容却不一样。东林党人均是科举正途出身的儒家官员和知识分子,他们的忠君是从儒家道义出发,把忠君当做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来实践。而魏忠贤则出身于宦官系统,本是服侍小皇帝的老仆人,他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仆人与主子的关系。同样是忠诚,东林党人出于理念,而魏忠贤是出于感情。作为忠仆,魏忠贤看重的是皇帝个人的利益与感情,而作为忠臣,东林党人不能仅仅考虑皇帝的好恶,他们要维护整个政治体制和政治传统。一方面,他们要对皇帝的某些不合理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对皇帝的错误进行批评、抵制,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坚决维护皇帝的权威、对皇帝唯唯诺诺,顶礼膜拜,简直就是双重人格。与此相比,皇帝往往更喜欢忠仆式的忠,百依百顺,充满温情。除了开国君主,历代皇帝都在深宫之中长大,身边最忠实于自己而又最没有威胁的人,当然就是这些宦官了,因而,在忠臣与忠仆的斗争中,忠臣往往处于劣势。具体到明朝,由于司礼监掌握着朱批权以及特务机构,再加上魏忠贤与客氏及熹宗的特殊关系,以及朝廷中东林党反对派们的攻击,导致东林党人在这场斗争中一败涂地。 “一个统治集团,如果它的能力平庸而统治的合法性又十分可疑,那么为了巩固其统治,就非常需要在公众中制造两种特殊形象。一是把本集团的代表人物打扮成“圣人”,让公众对其顶礼膜拜;一是制造出一个“国家公敌”集团,以威胁公众同当权者共同对“敌”,这个“国家公敌”通常是由政治反对派承担的角色。”魏忠贤掌权之后,一方面通过修订《三朝要典》,毁书院、禁私书,控制言论,来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编制《东林点将录》、《东林朋党录》等黑名单,以及屡兴大狱,大肆迫害东林党人,把东林党人打造成“国家公敌”的形象,以增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接着,阉党又展开了造神运动,通过各种无比虚伪、无耻的宣传,把魏忠贤从一个颟顸猥琐的小人物变成了国家救星和伟大的圣人。 肆无忌惮的吹牛拍马是魏忠贤专权时代的一个特征,大学士冯铨说:“皇上之《要典》,不特可以继《春秋》之绝笔,而并可以绎《孝经》之微言。”《三朝要典》是阉党为了陷害东林党人而编辑的关于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的示谕奏疏档案,加上案语而成,中间多有混淆是非,颠倒转折之处。按照冯铨的说法,《三朝要典》简直成了对圣人之学的创造性发展,成了儒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监生陆万龄竟然上书说魏忠贤可与孔子相提并论,建议把魏忠贤与孔子并尊。在阉党鼓动之下,满朝尽是吹捧魏忠贤的声音,魏忠贤及其家人不断得到各种封赏,魏忠贤随便做点小事,就被吹捧为有了天大的功劳,从而大加封赏。以至于后来朝臣如要上疏,都必须先对魏忠贤歌颂一番,如果奏疏里没有这项内容,就会受到处罚。后来全国又兴起给魏忠贤建造生祠的活动,如果不是熹宗突然病逝,这场造神运动还将持续下去。在说谎可以得到好处,而说实话必遭严惩的时代,各级官员都争前恐后、恬不知耻的赞颂魏忠贤,并粉饰太平。天启末年,大明帝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特务横性,奸佞当道,但从官方的宣传来看,这简直就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 天启七年八月,熹宗病逝,思宗登基,不久,阉党土崩瓦解,魏忠贤自尽而死。魏忠贤虽死,但他专权期间给明帝国造成的伤害难以平复,边防问题、流民问题、以及难以解决的财政危机到崇祯年间终于酿成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明帝国的统治。此外,愈演愈烈的门户之争,从崇祯闹到弘光,在外有满清威胁的情况下,阮大铖等人执意要推翻崇祯时钦定的阉党“逆案”,把本就脆弱的弘光小朝廷弄得四分五裂,结果不到一年就被清兵击溃。党争虽然不是魏忠贤最先发动,但是在他专权期间彻底激化,到崇祯年间进一步恶化,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庸人治国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