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莱特》是一部由米兰切斯拉尔执导,伊里·马德尔 / Clémence Thioly / 吉里·巴托斯卡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莱特》观后感(一):阳光
今天才发现自己看过她演得很多电影,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她的长相并不出众,演技却是没的说:《阳光小美女》中的时常挂着微笑的慈母和《单亲插班生》里的略显神经质但依旧疼爱儿子的妈妈,算是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她在所出演的每部电影里都有不俗的表现,人物刻画得心应手,自然流畅……她算是大牌,却总演配角;她算是正角,可常演谐星,她使悲剧隐藏着笑意,她使喜剧蕴含着哀伤,她就是澳洲派——托妮·科莱特。
《科莱特》观后感(二):很有历史感的电影
晚上偶然在电影频道看到这个电影,通过回放又看了一次。
外国拍这种残酷、黑暗的电影,总是这么写实。
集中营里面,白道、黑道、潜规则,一个大社会的真实反映。
不断的死人,各种奴役,但是画面没有让人感到很压抑,没有特别血腥。
男主角力量、体魄好,胆色过人;女主角努力不止,双方对爱情专一但是足够宽容。
故事的结局很美好,上一代的爱情,在下一代获得很好的体现,而且是很自然而然的发展得到成果。
《科莱特》观后感(三):科莱特威利
对于二战德国人杀犹太人这,我看过一本书叫安妮日记,清楚深刻反应了一家人为了躲避德国人的缴杀生活在地下的故事不过他们还是没能幸免。科莱特于威利的爱情感人至深,在呢么绝望的环境里依然鼓励着彼此活下去,剧中呢个军官不知是不是真动心了但也暴露出他的本性。剧中唯一喜欢的管事的就是呢个一直保护帮助科莱特但在最后自杀了的波兰女人,人性还没有泯灭,善良的。总体此影片看完觉得很久都忘不了当中的苦,依然坚持下去的人是有多么不容易,很感人的电影。
《科莱特》观后感(四):colette
影片根据捷克著名犹太裔作家阿尔诺什特•卢斯蒂格的小说《一个来自安特卫普的女孩》改编,讲述了二战期间在被称为死亡工厂的比尔克瑙集中营,犹太小伙维利和比利时女孩科莱特面对凄惨命运奋起抗争的故事。
影片中以维利和科莱特为代表的被关进集中营的人们进行着积极的反抗。以科莱特为代表的女性面对纳粹分子的欺凌为了生存下来忍辱负重。在比尔克瑙集中营这样的人间地狱她仍怀抱着对爱情、对人性的美好向往。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与包容与维利相互扶持着。而维利面对法西斯的强暴没有失去生存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他以极强的生命意志在重伤后恢复,后来又利用自己登记员的职务之便积极谋划着逃出集中营。在他们身后还有更多值得历史记住的人,如表面残暴无情实则对大家处处照顾的工头,在敌人逼问通行证来历时毫不犹豫吞下毒药的女监工等。
影片中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平行推进,形成鲜明对比:集中营的非人生活凸显了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为了以后的和平与安宁更需要对那段历史做出回顾与反思。而难友们为了自由和获得自由以后的生活前赴后继,为世人展现了犹太民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科莱特》观后感(五):残酷的岁月,看云淡风轻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劫持逃难的犹太人,老人直接焚杀,男人沦为工人,女人白天做工,晚上做性奴。
我们的男主就是男性劳工的一员,虽然每天不暖不饱,生理功能依然良好,对新来的女工科莱特一见钟情,暗暗交好,给予帮助。而我们的女主也迅速陷入爱河,悄悄与男主私会。
奈何纳粹集中营头目看中了女主,并要了她(解锁了至少三种姿势)。
因为是战乱年代,活着已经不容易,所以没人把贞洁放在眼里,失身于纳粹没有浇灭爱的火焰。男女依然深深相爱并计划私奔。
初次计划失败了,两名工友做了替死鬼。第二次,女主自己想办法逃离,男主则在临刑前遇到纳粹战败,意外获救。
二战后,男主写作为生,同时苦寻女主而不得,政府断定,女主应该已经死亡。
很多年后,男主的儿子与女主的女儿热恋,男女主因而重逢,女主坦言,这么多年避而不见,不是不想念男主,只是她怀上了纳粹头目的女儿,无颜与恋人相见。
在儿女婚礼上,男主女主相互依偎,一切云淡风轻。
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纳粹的头目,他冷血,残忍,变态却又异常英俊。他视犹太人如草芥,但因为对女主单纯的情欲,一再手下留情。虽然他作恶多端,却因为对女主的仁慈,为自己留下了血脉。有点善念一起,立地成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