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文集》是一本由路德文集中文版编辑委员会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620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05-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德文集》精选点评:
●读过本书,至少对路德在下列问题上的观点有了更多了解;1、上帝的崇高存在和恩典与人的信仰何者更为优先。2、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在宗教和伦理的关系之间的对抗。3、路德对于罗马教会的批判观点。4、路德对于绝对的确定性的追求以及对补赎礼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抵抗。 在此不得不感慨,路德的语言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比喻和引经据典。基督教在路德手上从繁琐的宗教礼节回归到单纯的信仰本身。《神圣的帷幕》将此现象理解为上帝和人之间的通道的极端缩小,从而为基督教世俗化留下隐患
●无论是新教徒、天主教徒还是东正教徒,搞高阶硬核神学研究都必须有这套书,无论是路德吹还是路德黑都绕不开这两卷本精简文集。也是我翻译Fatal Discord的参考书。
●的九十五条论纲,是基督徒对自己信仰的反思,灵魂的净化,与上帝的对话,是路德教派的灵魂引导文和思想精髓,信仰内核。路德,一个时代的象征。
●读路德《论意志的捆绑》,获益良多。
●为上课做准备看了一部分,没读完。
●历史上一些人暴得大名,其初是与他的实际不相副的,若矜矜自得止步于此,则不久即湮灭无闻。真正了不起的是因名而成其实的人。
●歷史上的馬丁路德是以一個保守主義者的姿態出現的。對於他所開創的新教而言,裡面精英主義-神秘主義的色彩太過濃重。路德的一生都是不斷與各種虛無主義鬥爭,但與此同時他又不自覺地開了新的虛無主義。所以,在某方面說,神意更像是通過路德煉選了羅耀拉。
●除了《九十五条论纲》之外,最出名得应该是《教会被虏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和《为所有信条辩护》,1520-1521年的文章路德主要是与教宗决裂,批判赎罪券以及倡导因信称义,路德说出了最纯正的福音,直接继承了奥古斯丁(神秘主义,但是影响小)的预定论,与胡司和威克利夫同行。
●论基督徒的自由,逻辑清晰,感情充沛
●赎罪券是个有趣的东东
《路德文集》读后感(一):自觉的灵、时代的巨人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德国宗教改革家,神学家,翻译家,圣诗作家。 1483年11月3日,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东部的一个小山村。 那时的德国经济分散,政治上分裂割据,国内一片混乱。天主教会借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僧侣们无恶不作,整个国家处于一片“混沌”状态。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他认为一个人灵魂的获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么教会的繁琐仪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的特权。
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社会各阶层变革——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庭彻底决裂的道路。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在路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1520年是宣场路德学说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文书籍、文章208册,其中路德的著作有133册之多。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都发表在那一年。在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击予头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败,他矛头所指是整个封建神权政治。他的学说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纪的教阶组织,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廉俭教会,并在宗教理论上以“因信称义”圣经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天主教时代教宗他律的宗教。
这一切点燃了多数民众的热情之火,呼出了人们的心声。民众拥戴路德,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人士却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路德的反抗行动进一步划清了自己同教会的界限,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面对这种可怕的局面,教皇有些慌了手脚,只好一再敦促德皇查理五世为路德定罪。德皇终于决定于1521年4月17—26日,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会议,为路德定罪,给这样一个叛经离道的叛逆者以惩诫,同时也要给路德的拥护者们表演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路德并没有被教皇的淫威吓倒,他昂首挺胸地到达沃尔姆斯,在帝国会议上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要求摆脱罗马教庭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帮人无计可施,只好蛮横地对路德进行人身迫害,宣布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路德无法立足,只好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 路德并没有沉寂下去。他选择的圣经翻译工作有着不可估价的巨大普世意义。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了,后代认为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路德所译的圣经是依照着未经后世篡改的希伯莱文和希腊文原本。他的翻译为民众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
马丁.路德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旧式教权统治。 他的宗教改革更正,为基督真理的世界性广泛传播和各民族圣经翻译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基础。后世的世界思想界,宗教界均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他无愧于这一光荣。
《路德文集》读后感(二):读《路德文集》
青色板砖路
2005-06-23 | Tag:天下无敌 白痴的礼物 《路德文集》 第一卷p106
九十五条论纲解释 第十七条 似乎对炼狱里的灵魂来说,恐惧应减少,爱心却渐长。
。。。第二种是有全信的圆满之人(即蒙福之人)。根据经上所说:“他虽失脚也不致全身仆倒,因为耶和华用手搀扶他”。。。。。。无论义人和不义之人都有关于死亡的道理。不义之人看到的是对死亡和惩戒的恐惧,并且始终惧怕它们。义人则厌世,渴望释放,这希望使他满足。前者活不到半世,后者对肉体存留的时日,总嫌太长。所以,前者所惧,乃后者所盼。由于他们各自的动机源于截然相异的目的,所以前者的最大惧怕,却是后者最高的益处和喜乐。
在炼狱中欢乐地SM并进行神学思考
2005-06-23 | Tag:快乐地大便 白痴的礼物 第十八条 再者,无论理智或圣经似乎都未证明,炼狱中的灵魂与功德无缘,不能滋长爱心。
。。。。。。对炼狱里的灵魂来说,他们的罪疚便是对刑罚的惧怕,对爱的缺欠。但根据《以赛亚书》八章13节的经文,义人不怕别的,只当敬畏上帝。所以,只要他们畏惧刑罚,企求安乐,他们就是在持续犯罪。我的证据是:他们违背爱的原则,一味追求个人喜好,而不顾上帝的旨意。即使他们爱上帝,也是怀着世俗情欲(即不完善的爱),尽管他们处在刑罚之中,本当取悦和荣耀上帝,坚强地忍受刑罚。。。。。我不相信有人会因惧怕而被释免炼狱的刑罚,除非他已经解除了畏惧,开始在刑罚中喜爱上帝的旨意而甚于对刑罚的畏惧—他的确只爱上帝的旨意,藐视刑罚,甚至将其视为上帝的旨意而乐于承受。因为人在得救前必须喜爱公义。
而公义就是主持刑罚的上帝,所以基督说:“不背着他的十字架(即心甘情愿地背负它)跟从我的,也不配做我的门徒。”而那刑罚就是灵魂的十字架。因为事实如此,所以我相信它们绝对是真理。
一种别的流血可能,影子很危险
2005-06-23 | Tag:白痴的礼物 路德文集卷一p213
第92条 向基督子民宣扬“平安,平安”,而实则没有平安的所有先知,统统走开!
第93条 向基督子民宣扬“十字架,十字架”,实则并没有十字架的所有先知,该受祝福!
第94条 应当勉励基督徒努力跟从元首基督,经历刑罚、死亡和地狱。
第95条 所以,经历许多艰难,而不依赖虚假的平安保证,便能对进入天堂充满信心。
死亡和复活A
2005-06-23 | Tag:白痴的礼物 天下无敌
路德文集卷一p213
第92条 向基督子民宣扬“平安,平安”,而实则没有平安的所有先知,统统走开!
第93条 向基督子民宣扬“十字架,十字架”,实则并没有十字架的所有先知,该受祝福!
第94条 应当勉励基督徒努力跟从元首基督,经历刑罚、死亡和地狱。
第95条 所以,经历许多艰难,而不依赖虚假的平安保证,便能对进入天堂充满信心。
卷1p323 教会被掳于巴比伦
毫无疑问,人们接受的邪恶神甫所主持的约或圣礼,和最圣洁的神甫所给予的一样完美。。。。
因此,认为圣礼包含着使人称义的效能,或者说它们就是恩典的“有效记号”,这都是不正确的看法。所有这些说法都有损于信心,是对神圣的应许之无知。
。。。。。。所以我们要擦亮眼睛,懂得多多关注应许,少留意记号,多多关注信心,少留意行为和记号的用法。。。。。。。因此基督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他这话向我们指明,信心在圣礼中是如此的必要,即使没有圣礼人也必然得救。由于这个原因,基督就不须说“凡不信就必不受洗”。
因此,洗礼预示两件事情—死亡与复活,也就是充分和完全的称义。当教士把小孩浸在水里,是表示死亡,将他从水中抱起,就意味着新生。所以保罗在《罗马书》第六章第4节里解释道:“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我们将这死和新生称为新造、再生、灵的诞生。对此不能像许多人那样,仅仅在寓意上将其理解为所谓罪的死亡和恩典的产生,而应视为实在的死亡和复生。因为洗礼不是虚假的记号,如使徒保罗在同一章所说,在我们今生的罪身毁灭之前,罪既不能彻底根绝,恩典也不会完全兴起。只要我们生存于肉体之中,肉体的欲望就会被激起、骚动。因此,我们一有信心,就开始在现世死亡,在新生中与上帝同在。所以信心实在就是死亡与复活,也就是灵命的洗礼,我们沉没于其中,又从其中兴起。
《路德文集》读后感(三):宗教改革家、自觉的灵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德国宗教改革家,神学家,翻译家,圣诗作家。
“因信称义”
“我请求世人不提我的名,不称为路德宗信徒,只称为基督徒。路德算什么?道理不是我的,我也没有为什么人钉十字架。我不是,也不愿作人的师傅。只有基督是我们的师傅。”
―马丁•路德 基督更正教之创立者,基督教信义宗的奠基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启者。 ---------- -------------------------------------------------- ----------------
1483年11月3日,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东部的一个小山村。 那时的德国经济分散,政治上分裂割据,国内一片混乱。天主教会借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僧侣们无恶不作,整个国家处于一片“混沌”状态。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他认为一个人灵魂的获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么教会的繁琐仪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的特权。
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社会各阶层变革——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庭彻底决裂的道路。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在路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1520年是宣场路德学说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文书籍、文章208册,其中路德的著作有133册之多。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都发表在那一年。在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击予头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败,他矛头所指是整个封建神权政治。他的学说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纪的教阶组织,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廉俭教会,并在宗教理论上以“因信称义”圣经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天主教时代教宗他律的宗教。
这一切点燃了多数民众的热情之火,呼出了人们的心声。民众拥戴路德,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人士却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路德的反抗行动进一步划清了自己同教会的界限,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面对这种可怕的局面,教皇有些慌了手脚,只好一再敦促德皇查理五世为路德定罪。德皇终于决定于1521年4月17—26日,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会议,为路德定罪,给这样一个叛经离道的叛逆者以惩诫,同时也要给路德的拥护者们表演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路德并没有被教皇的淫威吓倒,他昂首挺胸地到达沃尔姆斯,在帝国会议上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要求摆脱罗马教庭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帮人无计可施,只好蛮横地对路德进行人身迫害,宣布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路德无法立足,只好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 路德并没有沉寂下去。他选择的圣经翻译工作有着不可估价的巨大普世意义。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了,后代认为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路德所译的圣经是依照着未经后世篡改的希伯莱文和希腊文原本。他的翻译为民众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
马丁.路德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旧式教权统治。 他的宗教改革更正,为基督真理的世界性广泛传播和各民族圣经翻译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基础。后世的世界思想界,宗教界均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他无愧于这一光荣。
quot;因为你污损神的真理,愿神把你毁灭在这火里!" 。
quot;我觉得自己得到了重生,经过敞开的门,进入了乐园!" 。
quot;若果今次大难不死,就会成为一名修士" (天主教) "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的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眷束。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作。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
quot;我承认粗暴!激烈!好战!"
quot;我是上帝话语的奴仆" 。
quot;我是民众的战士" 。
quot;我是一个好修士,严守诫律,我可以宣称,若有修士能因着遵守诫律就能到达天堂,那应该就是我。在这屋的伙伴,只要是知道我的,都能够为此做证。我若是拖延着礼拜,祈祷,阅读和其他这类的工作,我想我可能会痛苦而死" 。
上帝的話語與音樂是最密切的結合。
“魔鬼无权使用好音乐 ”。
quot;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马丁•路德墓志铭>>
没有马丁•路德,今天的我们没有圣经
《路德文集》读后感(四):《基督徒的自由The Freedom of a Christian, 1520》读书札记
《基督徒的自由The freedom of a Christian, 1520》读书札记
【按语:作者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16世纪德意志宗教改革家,该文是“改革运动三论著”之一,导源于米尔蒂茨为教会分裂所进行的调解。基督教会掀起的风暴,米氏与路德关于终止有关赎罪券的辩论以失败告终,莱比锡论战后双方的敌意愈发加深。这促使路德致信罗马,以同宗教对话的方式,表达了福音神学的要旨。全文重在论述因信称义,抨击罗马教廷的堕落,善行已沦为教会囚禁基督徒自由的权柄。
我所读的版本为上海三联书店的《路德文集1》,《基督徒的自由》是其中选集之一,篇首有一个编书者小导言,后由两个书信(致市长米尔福特书、致宗教莱奥十世的公开信)揭开论文正文。】
致市长米尔福特书
路德呈书结识米尔福特,用德文论说宗教职分,“基督既然被立为绊脚石和毁谤的话柄,一定会成为许多人跌倒和兴起的罪源和起因。”【P391】
致宗教莱奥十世的公开信
路德致信莱奥十世,讲述自己与时代群魔为伍,解释作出抨击绝非由于对他的恶意,“因我同任何人争辩,决不会计较他们的德行,而只是为了捍卫真道。”【P393】由于罗马教廷的彻底腐败与臭名昭著,基于事实“善良的基督徒在你名义和罗马教会的外衣下遭到嘲弄”,【P393】路德将义无反顾地作出抗拒。批判罗马教会对人的身体、灵魂及财产的肆意蹂躏乃是万恶之首。莱奥十世和红衣主教们有责任医治这些恶行。
批判圣西斯托红衣主教卡耶坦、卡尔.米尔蒂茨(曾诱使路德有关赎罪券的争论保持沉默)、埃克,与他们之间的论战只会给罗马事业带来更大的混乱,甚可以说他们乃是罗马教廷真正的仇敌。祈求父在可能的情况下干预、制止谄媚之徒,但表示绝不会放弃自己的主张,“上帝之道的解释是没有什么成规的,因为上帝的道,凡事训导自由,不被捆绑(提后2:9)”。【P398】冒昧提醒莱奥,切莫被他人迷惑,认为自己是世人之主,“你是众仆之仆,你的处境比任何人都更为可怜、危险”,【P398】并批判此宗教是一位敌基督和一尊偶像。
马丁.路德关于基督徒自由的论文《基督徒的自由》
基督徒的信心是一道直涌到永生的活水泉源,“人若没有在某个时候于试炼的压迫下体验过信心所给予的勇气,便不能把信心描述得好,也无法领会有关它的论著。”【P400】而路德自认为遭遇过巨大试探的攻击已获得小小的信心。
提出有关心灵自由与捆绑的两个命题:
1.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辖管。
2.基督徒是全然忠顺的众人之仆,受所有人辖管。
两大论题虽相互矛盾,但协调一致,也是讨论的宗旨。由爱的本质引出自由与奴仆之线:“爱的本质就是甘愿服事人,从其所爱”,故“基督虽贵为万有之主,却仍‘为女子所生,且生在法律以下’”,“祂一面是自由之人,又是奴仆;既有上帝的形象,又有奴仆的样式”。【P401】从而提出人的两重性:属灵与属肉体。故而有称作灵魂的灵性上的属灵之人(里面的人、新人);身体的属肉体的本性的属血气之人(外面的人、旧人)。同一个人就有灵性与肉体彼此之间的相争相斗,“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P401】
一.论述里面的人,他的自由与自由的根源——— 因信心而来的义,无需律法、善行
一个属灵的新人,不因外在之事而有所影响。例如身体健康、任意而为;或健康不佳、遭受不幸等都不能对灵魂有所益处或伤害,磨难不能影响灵魂的自由。“一旦拥有上帝之道,灵魂就变得富足无缺。”【P402】整个属灵阶段是为传道,“灵魂的称义惟因信心,而无需任何善行。”【403】信心和行为不能并存,信心只能主宰里面的人。每位基督徒的当务之急就是抛弃对行为的依赖,只把信心来持续加强,“没有任何善行能使人成为基督徒”,且惟有信心使人称义、使人得自由、使人得救。
圣经分为“诫命与应许”两大部分。诫命向人指出应为之事,未给人以成全之力,旨在教人认识自己的无能,对自力产生绝望,使而变得真正的谦卑,这也是此部属于旧约的原因;上帝的应许乃是满足其诫命的要求,成全法律所命,以便万事,属新约。而基督的触摸与最温柔的灵性的抚慰正是信心之源,也是无需善行的原因所在,“任何善行都不能依赖上帝之道或住于灵魂之中,因为只有信心和上帝之道主宰灵魂。”【P405】同无需善行故无需律法,故无捆绑,“基督徒的自由,即我们的信心”。【P406】
信心的三大能
一大能为之上的无善行无律法的基督徒的自由,“它不使人耽于闲散甚或邪恶的生活,而是让人无需律法和事工而称义得救。”【P406】
二大能:信心以极度的崇敬和虔诚荣耀所信靠对象,因为它视祂为真实、可信。顺从并非出自善行,唯有信心而来。“信心把上帝应得的归于上帝,从此造就了信实与公义”。【P407】
三大能:它将灵魂与基督连合,如同新娘与新郎。信心是我们公义的源泉和本体。“凡信基督的人,都在基督里为祭司,作君主”,乃为祂的恩典。祭司和君王的本质:从君王的职分来说,每位基督徒皆因信心而被提升高于一切,藉属灵的权能成了万有之主,也使得基督徒获得了无可估量的权柄和自由;而祭司优于王的职分,将神圣之事彼此教导,但不授任何不信之人。引用伊索寓言描述善行称义的愚蠢。(狗叼肉,水中游,吞影子,一无所有)
教会堕落,祭司行使大管家的职分,已成权力的肆意与可怖的专制。批判传基督只为打动人心,而非树立对基督的信心。因善行称义有害。
二.论述外面的人,唯信心称义,还需善行的必要性
1.普通的善行及基督徒为自身做的善行:人的内部心灵自足因信称义,而信心是为一个滋长的孕育过程,仍需依仗在尘世的世俗生活,通过合理戒律磨练肉体,后屈服于圣灵,不致背叛信仰。举例两个比喻:
a.亚当和夏娃看守伊甸园。(信心与爱未臻于圆满)
.主教非因他的善行而任命。(善行不能使人好或坏,而是人本身造成自己行为的好坏)
在各行各业举例证明信心的必要优先性:
工匠的优劣决定房子的好坏。“善行不能使人成为信徒,所以也不能使他成为义人”,“再者,善行无助于不信者的称义得救”。【P416】人的善恶与否,是由于信心与不信。
2.对邻舍的善行:人并非为自己而活,是从基督得名,祂就住在我们里面,信祂彼此互为基督,从信心流出爱与喜悦,像基督待我们那样待自己的邻舍。而当今却把基督弄成了一位比摩西更为严厉的监工。(举例圣母玛丽亚的榜样、圣保罗为门徒提摩太行割礼)对信心软弱的人怀宽仁之心,但坚决抵制吹鼓善行称义的教师。应恪守的宗旨:“因圣灵所赐自由而以此服事他人和掌权做官的,甘愿怀着爱心服从他们的意志。”【P423】最终藉此以爱的自由使自己服从他人的意志。
真正属灵的自由:批判时代的教团、修道院、圣坛和教会机构没有符合基督,只求自己的利益,藉此涤除罪孽找到救恩,故而导致基督徒的自由消失净尽。劝诫人们不要为了今生或永生的利益而善行,会伤害信心。美好的事物从基督而来,“披戴”我们,“爱不求自己的益处”。【P424】因而得出结论:基督徒不是为自己而活,乃是为基督和邻人而活。“藉信心他被提升于自己以上,归于上帝;藉爱他降到自己以下,归于邻里。”【P424】
基督徒应持中庸之道来对待禁食、吃肉等斋戒。批判牧者利用信徒的信心软弱将其囚于传统的网罗之中,仗击他们。仪式是对青年人因信称义的考验。对仪式和善行的重视并非是为了让人以为它们就是真正的义,“由于人性和所谓的自然理性原本是迷信的,因此一旦定了法规和善行,就极易相信称义必然来源于法规和善行。”【P429】再次批判不虔与阿谀奉承之辈,“好叫我们得知祂在地上的道路,万国得知祂的救恩。”【429】阿门。
于2019年11月22日 萧美然
后记:此文是笔者在读研期间的一个读书作业,阅读书目是上课中经自由选择的。
选择此书作文梳理,是出于纪念一位驻于我心间的先生,愿他永不可把我抛弃。(此篇特意放在《路德文集1》做书评,乃因偶见欣喜他多年前同在此地的身影。)
心迹因缘,同愿我心与万灵相惜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