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弗洛伊德文集《文明与缺憾》》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13 00:2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弗洛伊德文集《文明与缺憾》》是一本由[奥]弗洛伊德[S.Freud]著作,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442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洛伊德文集《文明与缺憾》》精选点评:

  ●辅助理解原文小册子..

  ●中学时代看过 然后变成半吊子的热爱精神分析的家伙

  ●再见Freud先生。理论挺有趣但是它真的没有逻辑。

  ●越来越顺了

  ●文明就是压制个人自由,因为原始社会是无所谓自由意志的。心灵感应是愿望达成。超我就是人心最原始的底层,抑郁症就是底层的善念谴责!用儿童做心理实验是因为纯粹本真,因为成年人多多少少都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很容易把经验归谬于特例。

  ●虽然现在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被各式的论据推翻,但他在哲学层次上的思想与造诣所造就的文字依然值得思考

  ●讲了很多人类文明的渊源,但没讲多少文明的缺憾,有隔靴搔痒之感。

  ●介绍的比较全面。

  ●后面有精神分析引论的续讲,倒是值得看看。

  ●读了一半

  《弗洛伊德文集《文明与缺憾》》读后感(一):我怕了……

  我明明不完全接受佛洛依德的观点,但是又实实在在拿不出可以反驳他的有力论点。也许仅仅是因为我怕看清楚我自己……怕我自己看到我自己的邪恶!

  花三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但我知道,有一天我还会再读!

  这样的书读起来很费脑筋,但是确实又很受益。他真的让我的思想认识有了一个大的转弯……

  《弗洛伊德文集《文明与缺憾》》读后感(二):比想象中好读得多,,,

  恩,这本书事实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明与缺憾,而第二部分则是对梦的解析的一次演讲的内容。

  对我这个小白来说,第二部分过于学术了,而且很多东西在梦的解析中已经看过,所以觉得有些无聊,但第一部分却是引人入胜的。

  究竟现在的我们,比起1000年前,是更幸福了,还是更痛苦?这个问题困惑我很久,,而且我几乎已经下了根本无法解答的定义,,然则作者虽然并未给出答案,却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独特的,让人信服的分析。

  而我们的文明,它的基础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这些,作者都给了自己的答案,,,

  而我觉得最为难得的,,是它真的很好读,,弗洛伊德作为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却是如此平实易懂,,实在是太让人赞叹了,,,力荐下

  《弗洛伊德文集《文明与缺憾》》读后感(三):要做comment,稍微做一下笔记

  心理学课的作业,老师说对我们社会学学生来说,这本简单一点。so就拿了这本做comment的题目。长度不长,中文80多页,法文的60多页。

  总体感觉,作者像是在写散文(博客体),不像学术作品。作为火车读物不错,但认真分析起来很吃力,因为弗洛伊德的在这本书中的行文太散漫,而且在书末才表明写作意图和证明目标,搞得人晕晕乎乎,经常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不过,毕竟他的年代略早了,而且这本书也不是正经的学院派作品,也无奈了。

  相比之下,最近也在都的福柯的《规训与惩戒》,标准的学院读物,虽然要厚度是这本的十几倍,也是屁话巨多,但无论是分段还是句法都显得易懂多了。

  分节简介

  ection 1

  不知所云n'import quoi,闲扯八卦,谈建筑

  名句:“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假设罗马不是人的居住地,而是具有同样长时间的、同样丰富内容的经历的心理实体……”+大量拉丁语!两页之后,“因此,一座城市从本质上讲是不适合与这类精神有机体进行比较的。”(耍我啊!!!唠叨了大半天,又说不合适)

  ection 2

  达到幸福的4种方式,醉,艺术,隐居,爱,力比多效率

  这章很清晰

  ection 3

  痛苦的根源,对文明的不满,文明的要素,文明“过程”的因素

  这章很清晰,too

  ection 4

  目前不知所云n'import quoi,等下周重读

  ection 5

  人类的天性:做爱和进攻,文明如何限制这些天性来达到长期幸福

  这章有些观点我觉得旧了,用经济学原理来阐述这部分更好,不过叙事还算清楚。

  ection 6

  libido组建了文明,而人类的另一“进攻-破坏本能”则抵抗这种组建

  这里又有点原子物理学模型的感觉,各种本能早就的各种力的平衡。

  ection 7

  文明克制人类进攻性的方法:良心&内疚。良心的来源1:对外部恐惧的内化,或是2:自我克制本能。弑父悖论

  ection 8

  文明创造的内疚感降低了幸福,概念解释,文明最终不能克制进攻欲

  以及大段的不知所云n'import quoin'import quoin'import quoin'import quoin'import quoin'import quoin'import quoin'import quoin'import quoi

  重点:

  我的意图是表明内疚感是文明发展中的最重要的问题,并且表明我们为了文明所付出的代价是由于内疚感的加强而失去了幸福(merde!现在才表明意图,又不是写侦探小说)

  lt;总结>

  这本书中大部分我能看懂的部分,对于文明的解说,在今天看了依旧是对的。一些我认为不正确或过时的观点,则是受到了博弈论和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第八章绝赞地批评了教育的伦理化恶果,并断言了共产主义的弊病──不能满足人类进攻性的心理需求。在20世纪末,远东共产主义实验连续显示出失败之后,便显得更加有先见之明。看在这点上,给4星了。如果文风再舒适些就完美了。

  《弗洛伊德文集《文明与缺憾》》读后感(四):我为什么要读书

  我读书的原动力,无非就是辨明是非,了解真相。

  萧伯纳在《芭芭拉上校》中谈到斯蒂芬斯跟父亲声称自己擅长“明辨是非”。父亲说,明辨是非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无数哲学家律师商人艺术家都想不明白,怎么你就知道呢?斯蒂芬斯回答说,明辨是非是任何一个正人君子与生俱来的品质。斯蒂芬斯此说大谬矣。此处看起来是想说“良心”主导,来判断伦理上的“是非”。但是,在我看来,“良心”是不可靠的。假如我们追溯“良心”的源头,会发现“良心”并不是人们经过深思熟虑结果,不过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罢了。同样,在人们身上还有一种在生活方方面面判断对错的方法,就是“常识”了。而常识也同样不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一种有理有据的知识或思想。人的本能用于促进生存繁殖,所以其实是要帮助个体在这个目标上获益,可以推想“良心”也是如此。弗洛伊德在本书中正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虽然他说在他出生的时候达尔文就已经写了进化论,虽然弗洛伊德看上去正是受了达尔文的一些影响才提出性本能和爱本能,正是弗洛伊德(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没有意识到他们当时理解了的只是肉眼可见的“生存繁殖”获益,所以弗洛伊德才不能理解并且错误解释了“文明”的动力,不得不给自己理论体系四处打补丁来解释那些看起来跟性本能无关的现象。当然,直到汉密尔顿祭出亲代选择的看法,才解开一系列在肉眼上看违反“进化论”的生物现象,所以弗洛伊德走上歧途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都不是笨蛋,即使是错误百出的弗洛伊德或同样错误百出的柏拉图,就如我提到的,这是对我们受现代科学的恩惠就敢瞧不起古代科学家、思想家的愚蠢的解毒剂。但是,我也看到很多蠢货充满了对古代大师及其理论的迷恋,不仅全盘接受他们的理论甚至还不让别人批判。这种愚蠢同样需要一种解毒剂——古代大师是在简陋的环境下发挥聪明的,换成现代环境,他们会在新环境下发挥聪明,不可能提出同样的理论。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什么理论是完善的,没有什么理论不该接受批评和改进。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知道,人的智能系统不是一个完备的知识加工系统,存在很多的缺陷和漏洞,如果说像哈耶克和Sowell对知识分子所做的批评还有些偏颇,那么类似卡纳汉这样的认知心理学家以及阿伦森这样的社会心理学家和达马西奥这样的神经科学家对于人的智能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研究,毫无疑问使我们不得不对人类的智能保持一种警惕的态度。

  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观点或理论的正误。Marian Keech曾经对她的信徒做出预言,认为在当年的12月21日世界将会灭亡,而在20日晚上将会有一个飞碟接他们安全离开。那么,如何判断Marian Keech是对是错呢?波普尔曾经在《猜想与反驳》中提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马克思的阶级论,他说他曾经问阿德勒,问他如何确定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阿德勒回答,因为他有上千个例子。甚至,报纸上的任何案例,都可以用阶级斗争理论或精神分析理论来进行解释。因而波普尔在书中提出一个标准说,有例证来证明一个理论是不够的,应该尝试去寻找反例来证明一个理论是错误的——无疑,波普尔看到了找例子来证明一个理论的缺陷,这个问题也被普里查德发现过,所以他推崇马林诺夫斯基的实地研究的方法,而反对像泰勒这些人所采用的足不出户,把别人的材料剪裁一下以证明自己的理论的剪刀加浆糊的做法。实际情况要更加复杂、困难。对于Marian Keech的例子来说,什么都不用说,到时候看——当然现在是回过头来看——就行了。到了预言时间的晚上,大家齐聚Marian Keech家,等待飞碟的到来。当然,飞碟没有来,世界也没有灭亡。那么这是不是真相大白大家可以洗洗睡了?然而不是这样的,只见Marian Keech缓缓口吐莲花:大家的虔诚把世界给拯救啦。然后呢,这些信徒从失望转为欣喜,比以前更信了。在这个例子里,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人的理论几乎没有办法验证。

  就如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看上去,弗洛伊德几乎能够用他的理论解释任何现象。当罗曼罗兰向他提出a sensation of eternity的时候,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人出生之初尚未分辨出自我和外界之前,那种囊括一切的“自我”感带来了a sensation of eternity。那么为什么小时候的感觉现在有呢?因为最初的一切、低级的形式都在人身上一直存在着。那么,弗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想弗洛伊德会说,这就是他找到的一种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我认为这是一种最缺乏根基的做法,就如Sowell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中对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批评,说这些人没有任何实际的经验,仅仅在自己的书房中进行抽象的构思,所以提出的理论都是毫无根基的沙滩上的大厦。但是问题还不仅仅如此,根据少量的观察,就尝试提出一种能够说得通的理论的时候,我以为出现错误的可能性最大。毕竟,如果在足够多材料的基础上,如果能够从中找到一些patterns,即使根据这些patterns所做出的结论是错的,这些patterns也是始终存在的,这种理论也仍然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另一个问题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有一种虚假的解释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解释力”,如果是在一个肤浅的意义上,即能否给出一个解释,在这个意义上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简直有非凡的解释力,甚至其解释力如此大,以至于如同金刚罩铁布衫,密不透风,无法进行批评;或许一个更好的说法是所谓的沾衣十八跌。比如说在精神分析中关于“阻抗”的说法,如果你不相信或不能接受一些理论,是你自己心里产生了阻抗而不是理论有问题;病人的反馈如果不符合理论或不够配合精神分析的程序,那么就是他或她有阻抗的原因——你一直工作到他或她刚好符合了精神分析,那才是弄对了。

  我记得或许是Gadamer曾提到,评价一个理论好坏的标志,就是看一个理论内在是否包含最少的矛盾。奥尔森也提到,一个好的理论,应该能够解释差别很大的事实。波普尔的说法是,一个理论如果不具有可验证性,就不会是一个好理论。常常见到的另一个说法是,一个好的理论就是做出一种假设,然后进行预测——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可检验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和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论,都是非常糟糕的理论。这句话仅仅适合用于给那些迷信弗洛伊德或马克思理论的人以提醒,但是如果仅仅关注问题,实际上应该给出一个更好的理论而不是仅仅反驳他们。遗憾的是,今天我还见到许多在鼓吹荣格理论、精神分析的人,看到很咨询机构还玩得很high,有时候很是闹心。这些类型的咨询实际上在给人进行疏导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因子可能都是类似的,无论是弗洛伊德的解梦、联想,或者是荣格的原型理论,或者是意象流、沙盘流或图画流,我以为这些都是典型的利用了大脑作为一种接近卡纳汉所谓的association machine式的构造,以一种类似Lakoff和Johnson所提到的语言(思维)结构的metahphor的方式,来通过联想、类推,寻找心理问题者所存在的内在的问题,并尝试通过意识到、面对这些问题,来尝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一种做法。这里的问题在于,为什么类似meditation或mindfullness这些貌似神秘的玩意儿也据说是有效果的呢?我以为如果真有效果的话,应该来自通过控制大脑的思维方式,来对大脑自身的化学状态进行调节而导致的一种结果——实际上效果就和吃药一样,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量实现的。当然这个过程可能更复杂一些,但是绝不会跟任何神乎其神的神秘理论有任何关系。

  关于弗洛伊德的理论的问题,我以为多数产生于他没有根据实际的facts来构思他的理论,而是修改了facts来适应他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认为,婴儿有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感觉和对父亲的渴望,所以产生了宗教;婴儿有性欲望,并且无论男女都恋爱自己的母亲,十几岁之后女孩转而恋爱自己的父亲;等等。实际上,如果把所有弗洛伊德提到的这些问题放在进化论的框架下,就能有一个包含最少的矛盾、能够解释最多的事实,并且能够做出预测得到检验的解释。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显然是性本能,这不过是进化论中生命以生存繁衍为中心的另一个说法罢了。弗洛伊德说,人和集体永远都是对抗的。其实这个说法不对。一般意义上说,个人和其他人、群体,利益上都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必须同时也注意到,同样也存在合作关系。弗洛伊德的意思是,人身上的本能够跟水坝一样,一直都在蓄力,需要时时发泄,否则就会生病。实际上,拿攻击性来说,并不是说人身上有一种攻击本能,需要时时搞点破坏来发泄,既不是文明导致的,也不是原始本能,实际上,应该把攻击看作是大脑做出的一种智力决策——从我这个说法,可以推测:在一个抑制暴力的环境中,或者暴力有很高代价的环境中,暴力就会减少。由此可以推断,其他相同条件下,打孩子或打老婆有法律规定、入罪的群体,这些暴力行为就应该低一些;相比之下就高一些;在一些传统群体中,如果有不打骂孩子和老婆的习俗或传统,那么打骂孩子和老婆的例子就会少一些;反之高一些。弗洛伊德引入死亡本能,来解释攻击性、破坏、自我毁灭、性虐待这些现象,我以为是一种画蛇添足的做法。非一般的性行为我觉得很解释起来并不困难,其实就是个体发展出了一种非主流的引发快感的方式。比如说,存在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绿帽男”现象。显然这是违反进化论的——那么该怎么理解呢?当然,必须先要知道,人和基因是两码事,就像道金斯和许多其他人所提到的那样。假如说“基因”代表了提高自己繁殖成功率的一方,可以看到,没有任何一个人考虑要提高自己繁殖成功率——人们的考虑是具体的:传宗接代、让孩子有出息,等等。如果不是如此的话,以现代人的经济基础,应该是中产阶级和富人每天都在造孩子,造出几十一百孩子没有问题,但是非但没有这种现象出现,反而越是高教育水平的人越没有孩子。比如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未来不要孩子。一则这个世界人口够多了,网上世界人口实施统计可以看,人口还是在增加的。我以为人少一点或许下一代人会更轻松、幸福一点,更别提在我们这个人多为患的国家了。其次,如果不考虑别人和世界,要生孩子的话,也要等我有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在温柔和爱对待她或他、给她或他提供一种知识和品质的培养上,才能有所打算。我自己做人还差很多,品质也不够好,知识也还不足,对于心理的形成和大脑的发育了解也还不够多,所以要从长计议。当然,关于绿帽问题,我是想说,就和SM双方一样,都是一种唤起方式,无论是通过观看自己配偶,还是通过实施或接受一些特别的做法,来作为线索引发一种体验,无论是紧张还是兴奋,无论是这种紧张或兴奋自身成为性快感,或被加到性快感上去形成一种强烈刺激,来引发更大的快感。总之都是为了获得一种强烈的快感体验,不用像弗老师一样,搞出自恋或破坏本能的交叉转移,神神化化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弗洛伊德文集《文明与缺憾》》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