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书坊》是一本由秋禾、少莉编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421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时书坊》精选点评:
●心向往之,惜已逝
●断想自己不是个怀旧的人
●这本书让我深深迷恋那过去的时代,书坊的人谦和有礼,每个都是爱书人。
●即使只是零碎碎的文字記錄也讓我好感動,那樣的舊書店現在是完全不可能有的了。 @SOSO,教練!我們開學一起去舊書店看看吧!
●挺有趣的史料汇编,时段从晚清到现代,记录书坊的变迁。
●因为爱旧书所以看这本。。才发现主要对象是我不太感兴趣的古籍善本。
●我想做个图书销售人员
●休憩213rd,觉得论内容要比韦力先生作品优质许多,只是受限时代与我个人知识构成,阅读时颇觉枯燥,我的知识体系中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等功底基本为0,贻笑方家。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旧时书坊中老板与顾客的关系今日非常难得,孙殿起雷梦水徐元勋这样的先生再现的可能性也很小了,这是时代的悲哀啊
●从小就想做一个书店,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书店,没有任何浮躁的气息,让人能够静下心来真正读书的地方。看过这本书后发现原来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选读。
《旧时书坊》读后感(一):旧书与人
借自市图书馆。旧日没有网络,读书人与卖书人交往频繁,徐绍樵、孙殿起、雷梦水等都被众多文人称道不已。当年在他们手中传递的诸多书籍,而今多半难得一见,有了网上书店之后,好处是资源不再仅为少数人所垄断,不好处是价钱也扶摇直上。昔日顾客到店中边品茶边选书的景象更加难觅踪迹,布衣书局的胡同一直坚持在店中摆放茶几、座椅,也是在追寻旧日遗风罢。
《旧时书坊》读后感(二):书的好处
吾生也晚,只能在文人学者,书坊坊友的零散的回忆中想象那些以书坊为背景的情形,在字里行间感受坊友和学者之间以书为纽带的深厚情谊。
一切都是书的好处吧,旧时书坊氤氲着文化的气氛:这里是文人学者聚集的地方,是文化遗产集散的地方。没念过书的坊友深精了版本目录之学,而且染上了温文儒雅的文人气。
而我们,至少可以多多感受读书的好处。
《旧时书坊》读后感(三):隔膜
一直很喜欢这本厚厚的书,感觉很有旧日气氛,终于买下,一口气读完。
三辑内容多围绕旧时书坊与旧日卖买书人展开,有些名字早已经熟记于心,有些则陌生的很。感觉多数文字以我这种新时代的爱书小人儿眼光看去都有些隔膜,更惶论真要拿来做休闲读物的读者了,乐趣还是比那些访书藏书掌故少了一些。不过越看到后来竟难弃卷而去,很多旧日书人书铺的形象在眼前晃来晃去,大叹生不逢时,加之其在三联版图书中定价着实不高,故还是加上一星。
编者秋禾自然已经熟悉,大概也是迄今唯一有一面之缘的书家了,另一位少莉似是一年轻人,其写的一篇访书记实在无甚出彩之处,不过所写乃极为平常的逛摊之事,读来亲切。
《旧时书坊》读后感(四):旧时书肆
前几天抽得空闲,翻了翻《旧时书坊》,虽是薄册一本,看过竟有不少收获,几分欣喜,几分意外。
书中小文,多由旧时书坊主或藏书家写成,以业内之眼光,评业内之人事,细节丰富,读起来亲切。怀旧意味颇浓,诸作者皆感慨旧书业之兴盛,一去不复返矣。旧时书肆,商业味颇少,人情味颇浓,购书者进店,与书坊主多为熟识,名为访书,也为会友,与店主切磋琢磨,谈及古今之图书,进店一坐竟可方日。五八年国有化之后,世风乃至大变,营业员多冷脸相对,后竟置书于架后,使读者不得观瞻,买书之趣,至此失矣。余生也晚,时至今日,古旧书更难得一见,不仅店中颇少,网上拍卖也价高难求,即至图书馆,善本古籍束之高阁,普通读者难得一阅,线装书唯道咸后刻本可得实物,余皆只能在胶片中寻得书影。
书为好书,但名称值得商榷。古旧书刻本,若非官刻私刻,则称出于“坊肆”,乃书坊、书肆之名,自宋以下,颇为常用。但其中坊肆有别,“坊”指刻售一体之书店,“肆”则多以售为主。此书中既多谈古旧书之贩卖,绝少谈及刻印,则应更其名为“旧时书肆”为更佳。
《旧时书坊》读后感(五):舊时书坊
解放碑重庆书城,“舊时书坊”研墨清清淡淡写就的书名引我驻足,不由抽出一本翻看起来。
开篇便是“扫叶山房”创始年代的考证,比较为人认同的观点是创始于明代万历年间,随后的章节是大江南北旧时书坊的仔细描写,最后便是些书林趣事典故。
我至今怀念那时书店的布局和气氛:四周书壁,上可达顶,满室书香,屋子中间安一长桌,铺一白布,上有茶盘茶杯,两侧几把木椅。顾客可随意从架上取书,坐到桌边不慌不忙地看,也可以请师傅代取,这时师傅还要给倒上一杯茶。有意购买,可以请师傅帮助找出其他本子以便比较,如不买,道一声“谢谢”即可离去,师傅还要送至门口:“您慢走,有功夫您再来。”——许嘉璐“中国书店五十年”
书的封底摘录了许嘉璐先生描写曾亲历过的旧时书坊,那份恬静和淡雅,让人回味享受,只为这些感受,我购书回家细品,画饼充饥,聊甚于无吧。 ——写于2006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