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21 01:17: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锦集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2006-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风沉醉的晚上》精选点评:

  ●初中的时候读的吧,读郁闷了,那时候还太单纯。

  ●薄凉

  ●啊,郁达夫,永远的青年。

  ●虽然是不错,但是有种精神负担感。在油里面的感觉

  ●脑子里都是王家卫的电影

  ●四年前看的了,印象中没有完全看完,挑了一些感兴趣的看。老实说看郁达夫真是要看心情,心情浮躁的时候看了估计得怒撕版权页,但是真要看得下去的时候又莫名地沉入进去。

  ●东渡日本后的郁达夫在精神上已经沉沦。不久他的文字开始沉沦。并非病态。是真实的生活中的孤零者。

  ●沉沦

  ●读起来像听着吴侬软语一般。

  ●非常喜欢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一):429.16.73 《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

  写法比较独特,与大量的风景描写和心理活动刻画相对的,人物与身边人与社会的交集显得极为稀少,好像笔下的人物都是孑然一身,与周围的人都是萍水相逢,而且人物性格都脱离不了潦倒、孤僻、自暴烈又懦弱,看着看着总让人提不起精神,恨不能进去给他们几拳,把他们从自怜自艾的氛围中打醒,然而这些人物却让人恨不起来,比如时时刻刻都在希望着祖国强大,可见作者的内心里不论经历怎样的人生低谷,也从未减少对祖国的热爱。

  他还有双精绝的品赏风景的眼睛,写风景,迄今为止他的文字最吸引我。《迟桂花》里对翁家山的几段描写,真正写出了一派祥和。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二):和你一起在《春风沉醉的晚上》

  夜晚深沉,实在睡不着打开kindle

  短篇小说最适合助眠

  这是第一次读郁达夫的文字,搜索了一下网络似乎作者的文章都是沉重的,但这篇感受到的是灰暗生活下透露出的一丝温暖与安慰。

  作者以第一视角描写了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落魄文人和香烟工厂女工的二三事。

  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两个人都为了活着而努力挣扎,几次交集之后女工把手边为数不多的果腹食物分给了男主。在误以为男主步入歧途而善意提出忠告。男主也在赚了稿费之后把为数不多剩余的钱全买了美味送给女工,承即使明天依然会饿肚子但还是给出戒烟承诺,这种洒脱和温情触动了人内心最柔软的深处。

  日复一日的辛苦工作没有磨灭善良的本性,看似麻木的过活没有让人忘记多看身旁人一眼,抱团取暖让苦涩中生出甜,微不足道的关怀或许能成为一个人活下去的勇气来源。

  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一起抬头看星星吧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三):春风都是一样的

  潦倒的小资产阶级与贫困的劳工阶级在残酷的金碧辉煌的大都市相遇,一同住在上海的穷民窑里,他们都是这个现实世界中苦苦地为生活奔波的人。

  但他们彼此的感情终究是一种接近可怜的同情,止于倾诉,他们不能拯救,他们只能日复一日的呆在贫民窑里“我继续四处投稿”,打工女继续在烟厂打工,暂停一天就没有生活来源的“我们”只是单纯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和无奈无助。

  为什么用《春风沉醉的晚上》作为标题,为什么不和打工女在一起?打工女对“我”是一种什么情感?读文章中“我”的内心独白:你想把这纯洁的处女毒杀了吗?你现在是什么境遇?你现在是没有爱人的资格呀

  20左右的年轻人,在荷尔蒙支配下的情欲在那个晚上高涨到了极点,只是,“我”深知自己这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与打工女不会有未来,我自知那样残存的一点温情与美好不等第二天就会销声匿迹,尸骨无存。因为那种东西最能打败现实,却同时最能被现实打败。

  所有的美好在那个春风拂过的晚上一起沉醉。

  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爱情?我认为不是,那只是被社会边缘化而产生的孤独感,是孤独的共鸣。

  一百年后的今天,居住在一线城市的人们,是否也会有这样相同的孤独感?

  我猜一定有。不同的是,那时候工资五元,房租三元现在工资一万,房租五千罢了。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四):读书04:郁达夫性格分析

  

1.郁达夫出生于1896年,这是甲午战后。

2.风雨飘摇的时代,郁达夫三岁丧父,相当于很早就塌了半片天,一个寡母拉扯他们弟兄三个,家境十分贫寒。偏偏郁达夫是很聪慧的,在新开的新式学堂里,他是年龄最小而成绩最好的,十几岁就能在报纸上发表旧体诗。这可以说明一点儿他性格的敏感纤巧。

3.这么个起点,救命唯有自救,自救唯有拼命读书。他出国前已经是星夜读书,17岁刚去日本要考官费,每天学习到深夜,等快四十岁在杭州建房子,家中藏了六七千外文书,抗战时去新加坡华侨报纸继续搞战斗,公务繁忙之余还能一晚上看一本大部头外文书。实在令我辈望之叹服。

4.如此勤勤恳恳,于是郁达夫: 至少精通四门语言; 25岁就写出来了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集《沉沦》,掀起“郁达夫热”,一时洛阳纸贵; 和郭沫若一起创办了创造社,引入西方现代文学思潮; 在多所大学教书育人; 和鲁迅先生共同创办《奔流》译介苏俄文学和文学理论,以后又一起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和中国自由大同盟。 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49)上最重要的文学活动,他能参与的基本都参与了。 他和鲁迅先生蛮像,都是一定要干文学的人,然后,真的干成了。 以郁达夫所遭逢的时代之噩和个人起点之艰辛,他真的很励志。

5.更何况,他不止完成了个人事业。 郁达夫在日本待了九年,这让他强烈意识到了“我们中国在世界竞争场里所处的地位”,自然变得非常、非常、非常爱国。 他是青年成名的知名人物,等抗战打起来,立即发表各种抗战文章,跑去各地慰军,表明立场。之后从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不得不伪装成酒商和人一起办酒厂(一边学一边干,酒的销路还很好),也是一边与当地驻扎日军虚与委蛇,一边尽力照看往来流亡爱国人士。 甚至故意卖给日军高度酒,他讲:“我没有勇气和力量杀死敌人,但我可以使他们慢性麻醉而死”。这种无论在哪里都能就地抗争的意志和行动力真是日月可鉴。 等好不容易守望到抗战胜利,他和其他人都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预备回国,没想到还是在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终年不足五十岁。

6.以身殉国,是的,郁达夫还是烈士,打开今天的中华英烈网,在烈士英名录里就可以搜到他的名字。

7.作为人,他锐意进取,作为文人,他热爱文学并留下著名篇章,作为男人,他爱国并且献身,夸就完事。

8.但郁达夫同时又是男性世界中少见的自苦类型。他悲伤的这一面太有名了,甚至常常掩盖他更为光明的一面。

9.自苦大多来自强烈的被剥夺感,这和时代环境息息相关。

10.一来,甲午一战,以当时中国自来之国力强盛,北洋水师称雄亚洲,最后竟然一败涂地到那种地步,这种大国惨败之恨,求生之路漫漫,落到身处这个历史进程中的郁达夫身上,所产生的影响,就是他40岁写《自传》时下的评价——“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时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

11.二来,他1913年去日本留学时,日本国民普遍存在对中国留学生或明或暗的歧视和敌视,这种大环境带来的压抑,也不是说靠郁达夫一个小小的年轻人足够自强就能朝夕改变,这对个人来讲是很痛苦的。

12.三来,是他在日本留学时追求异性的碰壁。战败国的男人在战胜国的女人那里,能得什么呢?零件完整的年轻雄性求爱不得,而这完全是时代对男性魅力的强行阉割。这伤害得多大。

13.更糟糕的是,郁达夫长年独自漂泊,无人与他遣怀,苦只能坨在自己心里,也不会处理,这种自苦就长大了,结出了果实,就是他那篇震惊文坛的《沉沦》,且看小说开头:

“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看起来好像挺一般的吼,但郁达夫用两句话就把时代在自己身上豁开的口子精准描述出来,就在此刻,又有几人能用两个句子把自己感受的来龙去脉写明白呢? 郁达夫确实是文学天才。

14.《沉沦》甫一出现,毁誉参半,它和中国传统男性价值观迥异,却又击中了当时人的心脏。毕竟国家都这样了,战败、列强瓜分、军阀内讧、百姓流离、前路渺茫,被剥夺感和自苦是普遍心态。用郁达夫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

15.而《沉沦》更超越时代的地方在于,它用一个年轻男性个体的衰颓,写出了整个男性世界更为幽微孱弱的一面。男性的孤独、煎熬、欲海浮沉而撒不开手,被时代紧紧压制,空有一副男人身却难以用男性的力量冲击外界,只能向内自我鞭挞,情绪异常尖锐,这种男人到今天,肯定也仍然存在。

16.创作者能这样高度提纯自己的生活并使之长久地艺术化,这是个大本事。

17.郁达夫的自苦更直接的体现,是在他和第二任妻子王映霞的相处上。这一段讲起来血雨腥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郁达夫的《日记九种》《毁家诗纪》和王映霞的《王映霞自传》。自苦的男人谈个恋爱,那叫一个患得患失、反复无常、既深情又绝情。他终生都没能从这种自苦中解脱出来。

18.另外,郁达夫写景也是好手,游记很赏心悦目,擅长使用山水画意象渲染,《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都是名篇。

19.最后,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著名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即取材于此,想来此时应该正当季节,不知山林是否依然苍翠,江水是否依然澄澈,这么好的时候,又不知道江月所待是何人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