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死亡》是一本由詹姆斯·帕特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号死亡》精选点评:
●泛黄的书页
●有个还不错的核心,但是略显幼稚和理想化
●这本书刚刚开始看真的有点看不进去,一是情节拖沓,二是译者的中文水平让我读起来无法流畅,总是翻译得让人觉得文字生涩难以理解。。。拖了很久时间才完整地看完,后半本才算渐入佳境。。。一般主角都不可能在爱情上得到好结果,但案件总会破。。最后雷利的死亡有点让人惋惜!!
●是第一次去深图新馆借到的。
●被作者牵着鼻子走。
●一般啦,可能是罪案剧看得太多了的缘故。。。
●图书馆借的
●剧情打大大大反转 可是没有很惊奇 如果能把那个杀人犯改成双重人格 会不会更加刺激啊
●好像哈兰·科本的一些小说一样,文字很廉价,但是反转保持到了最后一页
●小说前半部分都是在谋杀,而且手段极其残忍下流,让人既倒胃口,又没心情。但是到快结束之时倒颇为出人意料,连转了好几个弯。但是最后还是让终于有机会在一起的恋人阴阳永隔,着实可恶。没兴趣,起码暂时不想继续这个系列。
《1号死亡》读后感(一):还是有些疑点没有写清楚
比如说第三起凶杀案里,詹克斯的新任妻子杀了人,詹克斯本人也在那个城市。那么两家酒店怎么在同一天晚上让“同一个人”住下的呢?詹克斯明明有着充分的不在场证据。还有就是詹克斯的作案动机太牵强,为了赚得名利于是设计了连环凶杀案害死六条人命?其实我觉得杀人动机最合理的还是詹克斯的前妻。但是说实话,最后的结局还是震撼到我。
《1号死亡》读后感(二):典型的外国心理变态连环谋杀案
典型的描写外国心理变态谋杀的小说,刚开始小说略显拖沓,在三起残忍血腥的新婚谋杀案的描写之后,通过第三位新娘价值得知了,死亡之前一直在联系的变态作家。这个知名作家一直有性虐的嗜好,喜欢玩激烈的性游戏。然后又通过一系列的证据:香槟,西服等等,将嫌疑定于知名作家身上,又从作家前妻那里得知他曾写过一本小说,居然和凶杀案出奇的相似。于是逮捕了作家。
但是女警察林赛觉得事有蹊跷,那个作家三番五次自称是被陷害,而杀死第二对新人的抢也没有找到。女警察再次排查,将陷害的疑点聚集在作家前妻身上,不料前妻却被人在家害死,而凶手居然是作家的新任妻子。
最后作家凭借此事更加出名,赚了很多钱,亲自到林赛家门“做客”,意图谋害林赛。并告知林赛,原来这一切都是他布置的一个局。。。
结尾出人意料。
《1号死亡》读后感(三):二流谋杀电影
看这样的惊险畅销小说,和看那些好莱坞二流谋杀电影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两者都能在一小时内令人获得某种奇妙快感,但你永远休想得到真正的满足。按照惯例,凶手在第5页就开始杀人,随后又分别在第70页和121页再度出手,且手法一次比一次下作、残忍,受害人都是上流社会的新婚夫妇,在蜜月开始的当天被杀害,尸体还被摆放成了猥亵的姿势。所有受害人的共同点是,所有的新娘都与社会名流畅销小说作家詹克斯存在暧昧关系,而这位傲慢的小说作家,除了下巴上长着显眼的红胡子和擅长编造离奇故事之外,暗地里很可能还是个该死的性变态,更为嚣张的是,他正在写作中的一本小说,和目前这一连串轰动旧金山的连环凶杀案如出一辙!在莎郎·斯通那部著名的《本能》之后,类似格局的谋杀故事似乎已经不再新鲜,但作为“美国惊悚小说之王”詹姆斯·帕特森最著名的“女子谋杀俱乐部”的第一部,这本《1号死亡》依然存在部分的阅读价值,至少故事的结局还算得上出人意料。
《1号死亡》读后感(四):詹姆斯·帕特森,名不副实
在看之前很多网友告诉我詹姆斯·帕特森的书写的像剧本一样,看过就没什么感觉了。于是并没有报太大希望,但是看完后还是觉得有点儿坑。感觉真的就像美剧剧本一样……
首先千万别相信介绍上的内容,什么四人每人手中握有真相的一角。根本不是这样的。整个故事的主线就是警官林赛调查一起连环虐杀新婚夫妇的案子。其她几位成员只是在旁边帮助她。比如她需要验尸了,就找法医克莱尔,需要申请搜查令了就找地方检察官助理吉尔,而那个新闻记者辛迪则通过非官方手续帮她查一些事情罢了。个人觉得这本书对四人的处理方法还不如同名改编的美剧和游戏。
其次,本书前期写的颇为拖沓,案情中夹杂着女主林赛的病情和感情,但是基本上和案子关系不大,感觉加进去的很生硬。但是到第三起谋杀后,故事终于进入高潮。节奏明显的快了起来。原来一切的谋杀都是模仿一本为出版的侦探小说进行的,女主各种找证据。然后进入第一重逆转。但是不幸的是,这个逆转的前提条件有一部分被隐藏了。所以看到的时候并不会感到惊讶,而是觉得作者有些无赖。之后的几重逆转也是比较俗套的美剧风格。只有最后一个逆转让我有了一些感觉!
再次,凶手几乎没有什么动机,基本上完全就是一个变态杀人狂,这点是最让我受不了的。……
总体来说,詹姆斯·帕特森那么大的名气,但是他的书我看了两本都比较令人失望。其实这个案子构思不错,感觉要是给迪弗或者哈兰科本去写,肯定会很吸引人。但是这本书缺给人的感觉过于平淡,过于模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