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草房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20 02:57: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草房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草房子》是一本由曹文轩著作,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4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房子》精选点评:

  ●第一本让我哭的儿童文学。。

  ●很好,我是小学的第一次看书看掉眼泪呢,很感动,特别是秦大奶奶那段

  ●小学时

  ●曹文轩。干净,美好。

  ●很喜欢 是在初中学习课文以后 趁十一假期看完的 我认为这并不是儿童文学 而是少儿文学 至少要接近初中这样的孩子看会感触比较深 懂得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后 看奶奶的艾地这样的文章真的会反思历史 反思发展 当时一气看完 对整本书的脉络和发展都体会很深 以后有时间愿意再读一遍

  ●小时候这套书看了多少本已经记不清了

  ●实在是太想哭了

  ●非常美好的一本书

  ●真美!每一章的主人公都性格鲜活,而且与周遭的环境丝丝入扣。为杜小康而惋惜,为桑桑的命运揪心。

  ●小时候十分喜欢

  《草房子》读后感(一):感动

  我一直很排斥看儿童文学,总觉得那是属于童年时代才能拥有的,如今这把年纪了再来接触儿童文学也是因为工作关系,草房子,厚厚的一本,由几个故事构成,向人们娓娓道来发生在油麻地及油麻地小学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很精彩,甚至好多次都让眼泪夺眶而出。桑桑无疑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校长的儿子,及其喜爱个字,并养了群颇为养眼壮观的鸽群,性格顽皮善良冲动乐天,无法控制自己的奇思妙想,经常我们不禁要为他的异想天开鼓掌鸣叫,但也时常担心他即将受到的处分。

  我想这样的孩子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每个人都能多多少少从他身上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小时候的念想,小时候的别扭与懵懂;也因为长大之后的我们已经逐渐淡忘了儿时的梦想与冲动,突然那样一个鲜明快乐惹人喜爱的小男孩闯进眼帘勾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与反思:长大后的我们把什么丢了?是梦想、或是快乐、或是那份纯真、或是善良与诚实?

  《草房子》读后感(二):隐秘而忧伤——致我们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静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但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曹文轩笔下的油麻地是一个水汽氤氲的小村庄,哪里有着成片成片的芦苇荡,桑桑和他的一众小伙伴在 这里渡过了他六年的小学时光, 渡过了他隐秘而忧伤的童年,渡过了他少年时段的花样年华。

  在油麻地有出身优渥,但家道中落, 却仍旧带着内心那份孤独的骄傲而优雅地活下去的杜小康;有桑桑见了都会不好意思,善良温和学习又好的纸月;有情投意合却有缘无份的蒋一轮老师和白雀姐姐;有为了学校的一个南瓜而失去了生命,在最后一刻闪耀着人性伟大光辉的秦大奶奶……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感觉在我身边生活过,那样的鲜活而生动,最后,却又莫名其妙的渐渐消失在我的生活中。就像从同一个方向驶出来的无数条小舟,随波逐流,最终却随着河流的分流驶向了不同的远方,而再也没有遇见过。我打小在农村长大,春天去野地里挖苜蓿,夏天趁大人午睡爬上树捉知了,秋天到庄稼地里找吃的,帮着秋收,冬天在厚厚的冰面溜冰上、雪地里打雪仗,天天等着盼着过新年,日子就这样如白驹过隙般从指间溜走。

  故事中,桑桑和纸月间那种懵懂中纯净的心动,我也体会过;蒋老师和白姐姐之间纠缠而炽烈的感情,我也有过好奇和不解;爱管闲事的秦大奶奶我也厌恶过。桑桑成长中经历过的忧伤、体味过的苦和甜、困惑着他的好奇心,都一样不落的在我的生命中走了一遭,我从桑桑的身上,感受到了我已经消逝的童年,和对这个世界抱有的好奇与憧憬。 无限感怀的是,曹文轩重新构造了这样一个金泽闪闪,纯净而又美好的油麻地,以及在油麻地上建造的幢幢草房子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加缪说:“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成长的阵痛会伴随人成长的每个阶段,每一代人重要的使命就是把上一代人干掉,只是干掉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在抗拒中我们逐渐地长大:一方面,时光的单向性决定了我们无可奈何的长大;另一方面,在长大的过程中又不断的抗拒着生命中不想要的东西。在与生活的撕扯和讨价还价中,我们一步步走出了童年,并尽全力在心中保留着一块油麻地。

  《草房子》读后感(三):如果你感动了,那么你还有救

  一本我必定会向儿子推荐的小说。一位我必定会向儿子推荐的小说家。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读《草房子》了,感动依然。之前读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心灵该是多么纯净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清新动人的故事?我知道,无论我多么努力,都无法写出如此优美的故事。

  作为和艺术搭边的人,平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话没有任何错误,错在大部分都把“高于生活”作为重点,而将本应是重点的“来源于生活”给丢失了。在没有读本书之前,我也犯着这样的错误的;读罢之后,恍然大悟,真实的生活自有万钧之力。

  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书中的场景,每一个片段,每一个故事,放在真实的生活中都不会显得矫揉造作。继续想下去,当一个个真实而又温馨的片段衔接在一起时,一个个泪点也就依次呈现。若是再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的童年以及陪伴在身边的同伴,会猛然发现,无论你身在大富大贵之地,还是长在并不富裕的小山村,一定有一个如纸月一般的女孩,以及如桑桑、细马、杜小康一样的男孩出现在你的童年。

  桑桑代表的是,有时会调皮做坏事,但更多时候善良无比的小男孩。他会为了想当班长而在课堂上传“不要选杜小康做班长的纸条”;会在闯了大祸后不敢承认,而且对因承认错误而得到别人敬佩的杜小康怀恨在心;他会拆看白雀姐姐写给老师的情书,并因此而“近乎”毁掉了一段“恋情”;他会欺骗妹妹,为的是骗走她马上要吃的玉米棒子;他会为了炫耀而撬开爸爸的小箱子,并拿走所有代表着荣誉的笔记本……这些坏事,难道你在童年时没有做过吗?我相信你没有做过完全一样的,但绝不相信连类似的也没有做过。如若果真没有,那我只能说,你度过的不是童年,而是在毫无意义地累积时间。

  同样是桑桑,他会在纸月连续几天迟到后想起来调查一番,并勇敢地和比自己大很多的、欺负纸月的三个男孩“打仗”;他会在自己最大的敌人杜小康因为家庭变故而失学,带着父亲去看病时打声招呼,并在身无分文的杜小康决定在学校门口摆小摊贴补家用时,卖出自己心爱的鸽子,将所得钱款作为他的起步资金;他会在自己身患“绝症”时带着妹妹去看城市,只因为自己曾经答应过他,所以就不惜用尽一切力气将妹妹带到高高的城墙上……这样的桑桑,足够让我们忘记他所做的那些无伤大雅的坏事,足以让我们感动流泪。尤其是看到他在知道自己“快死”时和妹妹的那段谈话,直接泪崩!如此的少年,如果早早死去岂不太过可惜?好在,作者并不是一个残酷的人。

  再说细马。他代表的是那类家庭穷苦,需要早早扛起家庭重担的少年。细马是他的父母过继哥哥家的孩子,从江南来,刚到油麻地时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和人交流。发生了种种事之后,他决定返回江南,养父母也同意了,但在坐上车走了一个小时后又折返了回来,因为他觉得养父母对他挺好的。后来家庭变故,养父母家的房子被大水淹了,养父死了,养母疯了,于是,小小年纪的他瞬间长大成人。为了养家,他变成了一个精明的大人,并以最低的价格买来了一些羊,别人之所以愿意卖给他是因为,就没有见过这么精明的小孩。当看到小小年一的他赚了一些钱,拉来了材料,要为养母盖一栋房子的时候,你难道不会感动流泪。

  ………………

  说得有点太多了。如果你也想感动,如果你想验证一下自己是否有过最为纯真的童年,那么看一下这本书;如果你也想在简单的生活中发现让人感动的事情,那么看一下这本书。看看家道中落的杜小康是如何从一个富家子弟演变成油麻地未来最有能力的一个人,看看为救油麻地小学一个落水的南瓜而丧生的秦大奶奶是多么的固始、疯癫而又善良、淳朴,看看小小年纪的纸月是怎样的多才多艺、怎样的不炫耀、怎样的自卑……

  如果你很久没有被感动,没有因感动而落泪,那么,看一下这本书。不说别的,至少你会发现自己还不完全是冷血动物,还没有完全被这个肮脏不堪的世界污染。换句话说,你还有救。

  《草房子》读后感(四):成长就是迈过人生的一个个转折点吧

  这本书是在学校爱心义卖的摊位上淘来的,3块钱。

  总序中说:文学是人学,儿童文学是人之初的文学。我深以为然。作者在自序中讨论了“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这一命题。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今天的孩子”,在本质上与过去或未来的孩子并无不同。我更深以为然。所以伟大的作品、令人感动的作品,历经千百年,依旧熠熠生辉。所以,我们要讨论的该是,“如何使孩子感动?”。

  我不是一个孩子了,早度过了人之初的阶段,可是读完我仍旧很感动。

  先说说文笔吧。

眼下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

  看到“地地道道”四个字,我笑了。有哪个夏天是不地道的呢?可谁又真会用“地道”来形容一个季节呢?果然,接下来的一段文字说服了我,这才是真正“地道”的夏天呀!

跟着作者学习描写季节,地道的春天或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和小朋友一起读这段时可以试着写写看呀。桑桑仿佛是一枚枣子,被人有滋有味地吃了肉,现在成了一枚无用的枣核被人唾弃在地上。

  以后可食可弃的水果都可以用了,比如,他仿佛一个被扒了皮的橘子,有几瓣肉几条丝儿都赤裸裸地呈现在别人眼前。或许,他也可以是被吃了肉的苹果、梨子、枇杷。写下来才发现,这里还是用枣子最贴切,不大不小、脆脆甜甜,几口就吃掉,苹果梨子太大,枇杷又不够普遍,嗯,用枣子来比喻此处的桑桑,正好!

秦大奶奶孤身一人,但她并不感到悲哀,她没有感到势单力薄。她也有自己的“战士”。她的“战士”就是她的一趟鸡鸭鹅。每天一早,她就拿了根柳枝,将它们轰赶到油麻地小学的纵深地带——办公室与教室一带。这趟鸡鸭鹅,一边到处拉屎,一边在校园里东窜西窜。这里正上课呢,几只鸡一边觅食,一边钻进了教室,小声地,咯咯咯地叫着,在孩子们腿间走来走去。

  看这两段,像在看迪士尼动画片儿,哈哈。这种场面现在恐怕是见不到了,小鸡在课堂里拉屎乱窜?教育局的投诉信箱大概早被家长们塞满了。

  文中活泼生动的语言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列举。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出现的三个字是“转折点”。(终于开始扣题了)

  每个人的改变,似乎都需要一个契机。而作者描写的种种骤然的改变,让我有点儿恍惚,难以置信。秃鹤突然接受了自己的秃头,临危受命,主动要求上台;秦大奶奶救起落水女孩后,也完全改变了作风。是我对韧性的了解太浅了吗?我总觉得这样写有点儿超乎想象了。

  读完细马这一章,有点儿泪目。再回味,总觉得不可能。

  被半路领养的孩子,被亲生父母送走的孩子,被养父母再送回去的孩子,一路被叫着“小南蛮子”语言也不通的异乡孩子,在半年的时间里成为顶梁柱为家里盖房子?如果这个发展可能实现,那么作者可能要花更多的笔墨来描写这个实现过程,才能更加说服读者。

  读到最后,桑桑的病好了,好得似乎那么容易。可我这么说是残忍的,因为他们渡过的是一段多么不容易的年月。病痛和苦难让人成长,让人更加珍惜生命,让人活得更想个人。可是,苦难与成长一定要这样结伴出现吗?

  当我们身体健康、亲人爱人俱在时,为什么就不能像这样珍惜地活呢?为什么一定要到日子只能倒着数时,才明白日子应该怎样过呢?这不是在批评桑桑生病以前的日子过得不好,他大概是书中最不负时光的人物了,可病痛依旧让他改变,将原来100%的日子过成了200%。

  我们读书,读别人的故事,读别人的苦难和成长,间接获得一点儿经验和营养,即使不是大彻悟,总也是好的,也是幸运的——通过观察别人品尝时的表情,获得对毒药的认知与敬畏。

  日子一天天过去,多么漫不经心。或许,病痛苦难会成为日子里的转折点,那么,没有经历病痛苦难的人儿,他们的日子里有没有转折点呢?

  我们说了话,或没说话,我们给出了表情,或连表情也没有,一切的一切,就这么漫不经心地和日子一起流走,对人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可挽回。

  秒针每嘀嗒一下,就是一个转折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草房子》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