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是一本由(俄)契诃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374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06-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色龙》精选点评:
●原著看的两眼昏花= =是不是感觉很有文化很装逼哦呵呵呵呵呵。。。中国的孩子都是为了考试么
●内收录<带小狗的女人>,看的时候总想起朗读者里的汉娜。
●生存本能罷了
●樱桃园
●第六病室很少见到新人。医生早就不接收新的疯癫病人,而想访问疯人院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多的。理发师每隔两个月来这里一次。他怎么给疯子们理发,尼基塔怎么帮他的忙,每当这个醉醺醺、笑呵呵的理发师出现时,病人们怎样乱作一团——这些我们就不说了。城里人把他们的精力、心灵和智慧都耗费在打牌和播弄是非上,不会也不想把时间用在有趣的交谈和读书上,不愿意享受智慧带来的乐趣,这真是可惜、太可惜了。
●打狗看主人,人的地位有时还不如一条狗
●变色龙,小人物之死,胖子和瘦子。
●人际关系这一门科学永远没有学成毕业的一日,每天都似投身于砂石中,缓缓磨动,皮破血流之余所积得的宝贵经验便是一般人口中的圆滑。--《我的前半生》
●社会上缺少的从来都不会是变色龙
●社会铸就一个人
《变色龙》读后感(一):推荐
喜欢契诃夫是因为他立场分明,他对社会之不平等的醒觉和“不能麻木”的意识,这些我在打工的日子都深有体会,现在有渐渐遗忘的趋势,正是为了这份清醒郑小琼才拒绝入作协。我爱契诃夫的力量,要生活的决心,及驾驭两者的冷静。他没有软弱和病态等职业病。
《变色龙》读后感(二):真实的世界
抛弃鄙夷的眼光,收起怜悯的神色,抚平心中的不平,抛开世俗的偏见,举起乞儿的小手,直视贵族的眼睛,打破贫富的界线,拉近贵贱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感情因素所左右,以完全客观的视角来审视周遭的世界!
谁说小人物都是悲哀的,就不能有幸福的了?
谁说小人物都是纯朴的,就不能有狡诈的了?
谁说小人物都是诚实的,就不能有伪善的了?
谁说小人物都是懦弱的,就不能有强悍的了?
这才是真实的人、真实的世界!
《变色龙》读后感(三):契科夫
与其说是不喜欢契诃夫,不如说是不喜欢这个某种意味上意识形态优先的集子。俄罗斯文学课上一直在讲契诃夫的小人物,契诃夫的套中人,巨大的讽刺力量让这些作品被人津津乐道,但却挤干了短篇的余韵,因而我总是把它们当成契诃夫的二等作品。他最杰出的短篇,还是带小狗的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宝贝儿这样的作品,讽刺和怜悯,人的恒定和无常,就像一个无能为力的反讽,但这些还是不如那篇三页纸内道尽几乎一切的大学生。最后说几句关于第六病室,果然是如内米所说,是再试图“像托尔斯泰一样”说话之后的一种平衡,关于“靠着他人痛苦存活”之类的论断看的我等粉丝心里一紧。最后,一千四百本书啦❤与其说是不喜欢契诃夫,不如说是不喜欢这个某种意味上意识形态优先的集子。俄罗斯文学课上一直在讲契诃夫的小人物,契诃夫的套中人,巨大的讽刺力量让这些作品被人津津乐道,但却挤干了短篇的余韵,因而我总是把它们当成契诃夫的二等作品。他最杰出的短篇,还是带小狗的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宝贝儿这样的作品,讽刺和怜悯,人的恒定和无常,就像一个无能为力的反讽,但这些还是不如那篇三页纸内道尽几乎一切的大学生。最后说几句关于第六病室,果然是如内米所说,是再试图“像托尔斯泰一样”说话之后的一种平衡,关于“靠着他人痛苦存活”之类的论断看的我等粉丝心里一紧。最后,一千四百本书啦❤
《变色龙》读后感(四):想起小时候的课文万卡
不记得是小学还是初中的课文里有万卡了。那时候老师为了上公开课,让我们反反复复读过"天气好极了。空气纹丝不动,清澈而新鲜。夜色黑暗,可是整个村子以及村里的白屋顶,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烟子,披着重霜而变成银白色的树木,雪堆,都能看清楚。繁星布满了整个天空,快活的眨着眼。天河那么清楚的显示出来,就好像有人在过节以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
"亲爱的爷爷,等到老爷家里摆着圣诞树,上面挂着礼物,你就给我摘下一个用金纸包着的核桃,收在那口小绿箱子里。你问奥莉加•伊格纳季耶夫娜小姐要吧,就说是给万卡的。"
编书的人选万卡这篇文章,大概以为年龄近似的我们容易感同身受。可是那时候我也不过摇头晃脑的完成任务。虽然万卡是小孩子,写万卡的只能是大人,读万卡的也只能是大人。越来越觉得好的小说家笔下往往是两个极端,最尖刻的讽刺和最大的悲悯。
以至于重新接触上面的文字脑海里的场景就像水一下泼开来,也许当时我就已经在脑海深处画过那样一个星空屋顶和白色的雪。那时候的小伙伴已经面目模糊了,那位年轻的奥莉加小姐我好像还能想起她头上的丝带。对了,契诃夫没有提到丝带,丝带也只是我的想象。
语文可能没什么用,但是它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一颗松果,等待着某一天破土而出长者浓绿松针的树。
况且现在谁会有时间去反复读一段文字呢?哪怕它真的像一枚橄榄那样好,读着读着就觉得口里的唾液都变的有滋味。
一直都觉得俄国文学特产长篇小说,尤其还有大段的哲学思辨。契诃夫却写短篇小说格外好,没有因为短而丧失其动人,应其短更显得字字如金。让人看完一篇,必须停一下,呆一呆,才能继续下去。
《变色龙》读后感(五):契诃夫是契诃夫
有人说我看上去很呆,这一点,我也慢慢发现了。无事可做的时候,比如坐火车,等人,排队,不发呆又能怎样?喜欢发呆的人也许耐心极好,偏偏我暴躁,两句不合,转身就走。所以,长久以来,居然渐少看长篇小说了,想来自惭。不是不爱读,实在难以下咽。看一段话,感觉就像吞下一口白开水,嘴里淡,喉咙哽,唉声叹气,精神不给力,看了后边忘了前边,到结尾,一脑袋浆糊搅在一起,糊里糊涂地,不知道自己究竟吞了几十万字还是几十杯开水,闷得慌。正因这样,我越来越偏爱短小的文体,比如诗,比如散文,比如短篇小说。尤其后者,好读,不费神,真是居家旅行的必备良药。而且,短篇小说最考究作者的水平。好的作品,语言,结构,内容,一个不能少。在短小的篇幅内,完成三者的合一,非高手不能为。我喜爱的作家,都能写短篇,如马尔克斯,如卡尔维诺,当然还有专写短篇的契诃夫。
契诃夫的短篇很能吸引人。怎么说呢?他当然懂得短篇的奥妙在于不动声色的铺垫和最后的意外转折,但他又不止于此。如果只是那样,他就只是另一个欧•亨利。但契诃夫是契诃夫。他并不回避刻意安排的巧合,需要这种巧合来做障眼的似锦繁花,让读者看得心里活络。揪心的是,契诃夫有种骨子里的绝望感,往往能狠下心来,一把撕掉金玉外皮,让你看看什么叫暗无天日。真个叫,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如果说,《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向我们兜售的一根救命稻草,安慰我们,人生海海,尚有温暖的彼岸终可抵达;那么契诃夫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把剪刀,咔嚓咔嚓,剪掉稻草,甚至,还加上一块大石头,让你沉落得更痛快。《胖子和瘦子》里,开头两个儿时好友的温馨相遇到最后却变成残酷的命运玩笑,三品官的胖子,八品官的瘦子,官阶之别刹那间变成永远的鸿沟。《万卡》中小男孩令人心碎的生活独述,让人不由自主生出同情,盼望着小万卡的得救,可契诃夫却安排了这样的结局:他(万卡)略为想一想,用钢笔蘸一下墨水,写下地址:寄交乡下祖父收。然后他搔一下头皮,再想一想,添了几个字:康斯坦丁•马卡雷奇。让人笑中带泪地暗骂作者混账不是人。契诃夫混账么?他混账。但人生本来如此,无药可救。《苦恼》讲一个丧子的马车夫姚纳,终于忍不住向乘客倾诉心中的悲伤,却只换来他们冷漠的嘲笑和无情的辱骂。为什么?马车夫绝望地问。“那苦恼是广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膛裂开,苦恼从中滚滚地流出来,那它好像就会淹没全世界似的,然而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谁也没看见。它居然藏身在这样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哪怕白天举着火把也看不见它。”看到这,又有谁不动容。我也曾经有痛苦得不能自已的时候,逮人就说自己的烦恼,但是终于明白,who care?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们也许有交集的一刻,但不会有重合的时候。自己的黑路,只能自己走到底,不会有谁来拯救。就像契诃夫引用的圣经寓言,在最后的晚餐时,忠心的彼得对耶稣说:“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耶稣却回答他说:“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叫,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耶稣对彼得的拒绝乃至冷嘲,其实就是契诃夫对欧•亨利式温暖的拒绝和冷嘲。你说你甘心陪我受死,我却要亲身证明给你,看,这是多么可笑的大话啊!
契诃夫的绝望,当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呓语——受制于外的负面情绪,而是一种主动的对时代、对世界的回击。身处帝制晚期的沙俄,如同早清的曹雪芹,契诃夫敏锐感觉到了秩序崩溃前的骚动。当人们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即将陷落,该如何面对虚无的深渊?契诃夫没有挽留,没有建设,甚至没有哀悼,他只是“绝望的歌唱家”。正如舍斯托夫所言,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契诃夫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不惜用任何方式去扼杀人类的希望”。亲情,理想,艺术,未来,一切一切,都在契诃夫的笔下沉重衰老而死去。他的小说人物。或卑微,或滑稽,或可怜,都无一例外地四处碰壁,走投无路,惶惶如丧家之犬。有以为自己冒犯了上司而恐慌至死的低级文官,有惧怕越界终日不安的套中人别里科夫,有惯于依赖却注定孤独的寡妇奥莲卡……他们注定被困在生活的围城内无法脱逃,只能苟延残喘,得过且过。
有人说契诃夫的伟大在于他对小人物的同情怜悯,对畸形人的辛辣讽刺,我却分明看到契诃夫把他们往火坑里推。他是厌于希望的,也不会给小说人物以解脱。然而,契诃夫的绝望并非由于社会的苦难与不幸。他的创作直指最终极的问题——人的存在。哈罗德•布鲁姆曾经说过,《大学生》才是最能反映契诃夫本质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一个神学院的大学生在步行回家的路上,目睹荒凉的野景,他想到的是:这一切可怕的现象从前有过,现在还有,以后也会有,因此再过一千年,生活也不会好。他经过一户农奴之家,给他们讲述圣经中彼得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他们感动的哭泣让他想到:既然她哭起来,可见彼得在那个可怕的夜晚所经历的一切都跟她有某种关系。因为我们的生活过去是这样,现在也如是,未来也必将一样,既然生活始终处于不断的重复之中,我们也就根本无从得救。任你再伟大的理想也经不起每日每夜琐碎生活的残酷循环。契诃夫看到了这一点,他的小说人物在生活中癫狂地撞墙,也是契诃夫绝望的努力:是否能就此冲破深渊?契诃夫没有答案,我们,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