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愚夫》是一部由尤里·贝科夫执导,阿尔焦姆·贝斯特罗夫 / 娜塔莉亚·苏尔科娃 / 尤里·楚里洛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楼愚夫》观后感(一):做对的事和容易的事,往往不可兼得。
就电影讲太直白反而不够看,但可能意义大于形式。人要做对的事还是容易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融入社会,我们逐渐向后者倾斜,那是因为我们是普通人。但总有人能坚持做对的事,一切现实逼迫的低头其实也都是自己的选择。苟且又扭曲,冷血又自私并且毫不在意。这个世界,真是太坏了。我们,真是太坏了。
《危楼愚夫》观后感(二):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改变
难得的佳作!电影开头有几分苏联电影与中国大陆八十年代电影的影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没有一次看完,中间停了几天,除了个人原因,这种风格的电影在高潮来临前略显平淡也是个因素。今晚从主人公找到达官显贵开始接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对人性弱点的批判入木三分。对美好人性的赞美,令人心动!五星推荐,9.9分!
《危楼愚夫》观后感(三):特殊时期,让这种影片更具有讽刺性
我正好在刷微博,看到一条有关纪念“李文亮”医生的微博,点进去直接给我跳到了这部电影的简介中去了(也许是BUG,也许是我误触了什么地方),就好像是天意让我看到它一样。一栋危楼牵扯出了无数的矛盾,而如何解决矛盾,正是这部电影所讨论的。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尤其是在“李文亮”事件出现后使得它更具讽刺色彩。
《危楼愚夫》观后感(四):《危楼愚夫》
这部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我们老了,孩子你还可以!”是否老了就能轻视生命?只要活着就不能将就!
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刚出生,距离死亡很远就可以浪费生命,我们也不能因为老了,距离死亡太近就可以虚晃度日。生命之于我们,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可以发光发热。人生不将就!
奋斗没有终点。
《危楼愚夫》观后感(五):观后小感
一部佳作,极其直接的反映了社会现象,长期的腐败导致官员恶魔般的内心,为保自身利益,全然不顾820个生命,纵使有一股清流,难以抵抗周边的压力。个人觉得结局很不错,男主冒着生命危险叫出居民,在一顿唏嘘以后换来的是一顿暴打之后结束,耐人寻味。自己对这类电影看的不多,本人年纪也不大。所以写的不是很好。
《危楼愚夫》观后感(六):高楼未塌,高楼已塌。
高楼未塌,高楼已塌,好不讽刺。为众人疾呼者,最终也不过一个这样的结局,也许只有楼真的塌了一日,所有人才会想起曾经这个人,可是那时候,再也不会有另一个疾呼者。
今天又是个艳阳天,只是风有点冷,心有点寒。他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可是,和他们一样的人,会不会越来越少,直至这个世界,一片沉默。
《危楼愚夫》观后感(七):我们一起像猪一样地活着,也会像猪一样得死,就是因为我们彼此什么都不是
看的时候有点闷,从电影整体格调、色彩、剧情方面都比较闷,但是不能不承认它给人平地惊雷的效果,对政府与民众的刻画入木三分,在一个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时代,在一个只有一个人正常,周围全是疯子的群体中,醒着的人就是疯子!
我们一起像猪一样地活着,也会像猪一样得死,就是因为我们彼此什么都不是
《危楼愚夫》观后感(八):对一个自杀率高的国家 反思与批判显得格外阳光和清新
历史的可爱之处就是反抗和镇压之间的默契及良心与抹杀之间的神会。小人物之所以是伟人就因为他们永远成不了大人物,固执真实勇往直前啊马不停蹄奋不顾身义无反顾死不旋踵……对一个自杀率高的国家 反思与批判显得格外阳光和清新。
我们在回避我们最真实的东西,我们刻意渲染主义,通过时代一并麻醉自己。
我喝了一斤半,不经意间。
《危楼愚夫》观后感(九):谁是愚夫
看到最后群殴一幕的时候,对于影片中人性最后的一点希望都被淹没了,影片的讽刺到达了最大化。耿直愚钝的水管工几乎放弃了一切(家人,财产,爱情,工作甚至生命)来换取不相干的颓废人群的生命,得到的却是被救人们的唾骂和殴打。
大楼崩塌,伴着烧成灰的文件以及替罪羊的尸体,一同八百人的惊恐,狠狠地砸在了所有清醒人的脑袋上。
谁是愚夫?
《危楼愚夫》观后感(十):《危楼愚夫》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这蛋糕就这么大,别人有了你就少了,你是要像人一样活着还是要像那些底层人那样像猪一样活着?哪有什么危险,咱们不需要解决问题,处理掉提出问题的人就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厦将倾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思考该怎么做,而不是蒙着耳朵,闭上双眼,甚至去责骂那些清醒的勇士。否则,就是像猪一样的活着,也会像猪一样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