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愚夫》是一部由尤里·贝科夫执导,阿尔焦姆·贝斯特罗夫 / 娜塔莉亚·苏尔科娃 / 尤里·楚里洛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楼愚夫》影评(一):一位自大偏执狂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故事
首先说明我仅仅是个电影半小白的存在,看到喜欢的电影会喝彩,看到震撼人心的电影也会内心澎湃,反之也一样。所以,如果我的评价观点和你的不符,那好像你也没法拿我怎么样吧。
电影故事很精彩,内容也非常深刻,甚至很多人看了能引起不小的共鸣和感同身受。好像要是这故事发生在我天朝,也没毛病啊。电影我打四星,很多画面情节讽刺披露的很到位,但是主人公的性格让我不得不减了一颗星,准确的是他后期所表现出的特质。
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苦逼水管工在一次偶然事件中发现了一个惊天危机即一栋住了820个被政府部门称为渣子的老楼随时可能会坍塌,遂报告于当地政府最高领导人,陈述其危害性。于是他展开了人生中最为复杂也最惊心动魄的几小时波折。
我想着重说的是主人公从鬼门关逃回一劫,带着子女跑路之后的那段。说真的,前面1个多小时,我对主人公及其父亲的认知,仅仅只是停留在一般伟光正电影那种正直诚实的人。但是当他不惜对他的妻子吼叫也要去那栋楼唤醒他觉得他应该唤醒的人时(嗯没错,也许那一刻他认为这是他的使命),我就发现了。这整个就一自大偏执狂重症患者啊。正直咱可以有啊,发现险情,在冰天雪地的夜晚里行走好几公里找到高官,苦熬着看那些自己所厌恶的嘴脸,但还是忍住找到市长陈其危害。能把不关自己且做了也对自己毫无利益的事做到这份上,已经很正直了好不好。但是被市长和她的走狗卖了,要不是他的顶头上司临死前良心了一把,帮他跳出坑,电影也许会提前25分钟结束。然后后怕到差点尿了的男主就开始安排跑路,跑到半路上,妻子好死不死的提醒他,诶,你那光荣使命还没完成呢。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圈还不够,还得回头看看是不是漏了什么风景。于是,也许是从小的苦逼日子时刻在提醒着他,天将降大任于斯也,必先苦……劳……饿……。所以他前2,30年过得苦日子,肯定都是为了磨练他为了这一刻而准备的。于是他就这么义无反顾的,不顾妻子和儿子的未来,不顾冗病多年的双亲,不顾仅仅只是在学建筑的水管工的自己,冲到那危楼,当了一名电影里被人唾弃而电影外被人可怜心疼叫好的愚夫!?
试问愚夫可怜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个对家人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凭什么去为那800多人的生命负责。试问心疼愚夫吗?这种人只可能活跃于故事和屏幕里,哪能不心疼。试问那又为什么叫好?仅仅是因为他为他所认为的危险中救出了一群事后又围殴了他的人。就且先不论这群人是什么性质,那个危楼到底塌了没有?从片头到片尾,没有一个镜头显示危楼塌了。虽然大家伙都知道危楼塌是迟早的事,男主只是过早的好心提醒并无过错。但实际上,那栋楼在它出现裂痕的时候,在它被检修官员左手进右手出的时候,在它里面人渣丈夫无休止对妻子的殴打谩骂,偷窃,吸毒,性烂时,就已经塌了。所以说那些800多人是活死人也不为过,死人是还有灵魂没有肉体,他们是有肉体却早就残缺了灵魂!所以,这个可能内心深处自以为该到他出场来充当救世主的愚夫犯了两个致命错误,1,在没有余力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情况下(指侥幸从枪口下逃脱后)还要去实现心中某种不可言状的使命感(电影中几乎没有一句男主的内心独白,也许就是要让我们想象),2且救助对象是一群活死人。
如果他没经历过生死一线又或者拯救对象不是一群活死人,那么我对他的看法都不会是自大偏执狂!所以我对于最后的愚夫是不可怜,不心疼,不叫好的。这样的人只能存在于故事或是电影中,反正我是做不了这样的圣人。以上仅是一家之言,如有雷同,纯属点通。
其实从开头的家庭暴力就预示着底层民众的生活以及生活态度是何等的恶劣,一个社会向来都是由这些碎片组成的,起了一个黑色的基调。观众应该有心理准备的,知道电影一定会批判政府管理人员的贪腐、腐败、麻木和系统的漏洞等,所以假如电影只是做到了这点也没啥可说的,那样我也不会写影评了。
在电影前面,男主角的母亲在家中抱怨丈夫和儿子的“懦弱”,只是因为他们正直,没像别人一样偷东西,做坏事,从而导致经济环境大,说到和别人比怎么样差。导演很有意思的在后面女市长发泄咆哮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自己经济压力大,有孩子要抚养,和同阶级别人比有多么惨什么的。这个细节无不表明了这只是个借口,无论你到什么地步(女市长原来只是个乡下小秘书),人只要和人比,从来都不会满足,社会风气自上而下的差到极点,三观扭曲。
压倒男主角的有很多,有一个点感觉大部分人都给漏了。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的女人是很支持的,无论事业还是人格。这部电影中,前面母亲抱怨的时候,妻子只是看看男主角,没说话。但在后来逃亡的车上,妻子把之前憋的都说出来了,她也是和其他人一样,更关心自己,物质大于一切。这让男主的精神支柱彻底倒塌,我觉得的也是他最后不顾一切冒着死亡的风险想救人的一个“动力”。
不过还是有人理解他的,他的父亲。从片头一起修家边的椅子,或者从母亲口中得知父子两性格一个样,本分老实,不是自己的坚决不会触碰,到后来再次从逃亡中回到家中,父亲大概也知道了儿子的决心和处境,向他倾述了自己最后的内心声音(感觉平时沉默的父亲一定不会说这些话,本分老实的人只有到了极点和最后才会吐露心声)。儿子也是有他爸这样一个榜样才能坚持这几十年吧。
不过说到底,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这部电影里可以说是不可抗拒的,哪怕主角费劲心思,生死置之度外的去救800多人的性命,只是被嘲笑和殴打。有一个细节很奇怪,原来顶楼的打牌的一个人在之前有部长一起巡视大楼的时候叫住了管道工,问他为什么政府人员会在半夜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我当时以为这个人还有点脑子,但在最后,就是这个渣滓率先殴打男主。真的是彻彻底底的没救了,就像主管房屋建筑的那个专业技术人员(救男主一命的那个)怒骂的一样:垃圾、废物!
电影的长镜头和配乐做的还不错。有个男主角走路和跑步的镜头,前后对比分明。电影中的对比手法用的很多,无论是正反还是底层、高层人员的对比,都鲜明有特点。假如有些细节和对白能再精致一点就更好了,比如很多人吐槽的男主一夜到底是怎么奔波的;为什么说杀人就杀人,难道经常做这个都不需要准备,做周全的计划的;关系并不好的父亲怎么在半夜借的车等等。
因为我是业余的, 专业的话说不出,只能说点自己的见解。总体来说,影片透露着沉重的绝望,一直到最后也站不起来了。楼倒不倒已经不重要了,电影想说的不是这个,不必纠结这个。可能导演想表达的和现实还是不太一样,不过这是一种艺术手法,旨在让观众深思,放在中国社会里,是不是和习大大这两年的反腐政策可以结合起来,思考一下中国的现状?千万不要在自己的身边出现“危楼”,不要让自己住进“危楼”。
《危楼愚夫》影评(三):《危楼愚夫》给我们的启示
新年伊始看到的第一部好片子,《危楼愚夫》这片名翻译的也特别到位。电影讲述的是生活在俄罗斯某市的一个水管工程师在24小时里为了拯救位于该市A区32号危楼里的820人的孤军奋战。
随着一开始的镜头,我们来到了那栋大楼,拥挤的空间、脏乱的厨房以及不修边幅正在做菜的中年妇女,从随后的争执,我们看到了这是一个城市边缘人的家庭,干着粗活的老公、全职的母亲以及一个十几岁染着头发带着鼻环的少女,父亲在家庭暴力中被破裂的水管烫伤。
紧接着镜头的切换,来到了男主角迪马·尼基丁的家,显然要比刚才那栋居民楼好多了,这是个五口之家,蜗居在十几平米的房子里........
一个宁静的夜晚就此打破,各种生活中的不如意,家人的抱怨以及迪马自己的学业打算,扑面而来,深夜的电话造访,更让他陷入更深的泥潭,他发现那栋A区的大楼已然要在24小时内倒塌......
紧急求助!!!走在路上的迪马显得形影单只,街道空空如也,但他的目光坚毅、步伐坚定,没有丝毫的停滞,他要去的地方就是市长举办生日宴会的餐厅。
在跟时间赛跑的他,看到市长生日宴会上的醉生梦死的丑态、那些对市长的溜须拍马的嘴脸让他匪夷所思,
紧急会议中,更是在会上看到了市长内阁里各种肮脏的嘴脸,极度的腐化,相互推卸责任.....
本来一场关于拯救A区32栋居民楼的会议开成了市长要以杀死两个同僚为代价来掩盖她亏空的财政赤字,820条人命在她那成了一文不值的蝼蚁。
而迪马,在侥幸逃过枪决后,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救下那些在其他人看来是社会蛀虫,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边缘人,就连我们这些受众者都被感染,希望那些人能够被他救出大楼。
但最后影片的结束,竟然是没有人相信他,迪马穿着刺眼的橙色衣服倒在了大楼前......
民众已经麻木到不再去相信任何人,只相信官僚,突然有一个人无缘无故对他们好,就觉得完全不可信,依然要求去过掩耳盗铃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晚清王朝,当甲午中日战争的危急时刻,慈禧却执意要大办特办她那场60大寿,整个国家的命运竟抵不过她个人,北洋海军的军费可以挪用,处于水深火热的民众的民脂民膏可以搜刮,虽然有一两个上折的官员恳请太后非常时期一切从简,不仅没起到作用,还落得被贬......
当腐朽之气变得天经地义时,已然离灭亡不远,也许,楼塌了才是剜掉毒瘤的开始......
这部片子尽然也能播出来,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腐败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人们酗酒、麻痹无所事事成为一种习惯。这个体制实在是太黑暗了。
“像动物一样生,像动物一样死”的环境下,做个好人真的很难,你需要舍弃很多东西,设身处地假如是你,你会不会为了那八百条与你无关,的人渣的生命,并且你已经做出了努力,是政府的黑暗不作为,去舍弃自己的生命,毁了妻子和孩子的生活。真的,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不像嘴上说说那么简单,舍身取义每个人都会说,当真正面对的时候,我想没多少人会站出来,牺牲自己的一切,去救不相关甚至是对社会有害的人。 刚开始出于良心向政府反映,受到的危险顶多是失去生计,被羞辱,失去晋升的机会,这很艰难但也能做到。最后尽力了,政府的不作为,自己生命还受到威胁,还毅然决然地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去呼吁,很难做到。八百条生命,一条命换八百条,事后想必也会成为英雄吧......受着一种莫名的崇高的信念,感觉我好像可以。 不管周围怎样,希望做到问心无愧,一个好人!
《危楼愚夫》影评(五):感慨颇多
太写实了,腐败与正直良心的较量,反正天朝现在是很难拍出这样的片子。 管道工的母亲唠叨也是有道理的,一个正直的人在一个人人都自私自利的社会是活不好的,洁身自好的下场就像管道工的父亲一样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并且生活拮据,因为他不愿为了私利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如拿工厂的管道带回家自己用。但在大环境下,连党和政府都是这样的用愚民政策来为自己谋利,民众有能如何呢,政府就喜欢这种正直的人,这样的人越多政府坑人民的钱就越多,所以人民为了自身利益也必须这样,大环境如此认识身不由己呀。而现在社会正需要这样正直的人来让社会重新变得有人情味!而不是那些见了老人摔倒不敢扶的围观麻木的群众呀。如果我知道了楼要塌的事我也不会声张,而是坐等楼塌看热闹,哈哈。 还真是世人皆醉我独醒呀,在这个民众思想被钳制和欺骗的时代,又有多少人是清醒的呢,而少部分人的清醒是拯救不了大多数的愚民的,而且越底层愚民越多越顽固,哎。不必跟这些愚民解释,有时候你的好心提醒和解释反而被他们视为恶意。那就让他们尽情的被坑吧。保持自己的特性,笑看世间百态就行了。
文 | 阿嬷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去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来受无可挽救临终痛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这是《<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与钱玄同先生的一段对话,在一个人人麻木昏睡的年代,做一个呐喊的猛士是寂寞又悲哀的。在一个人人说假话的年代,做一个讲真话的正直人最后的结局可能是毁灭的。俄罗斯电影《危楼愚夫》(又名《白痴》)讲的便是这样一个「呐喊」的故事。
生活在俄罗斯小镇的迪马·尼基丁是一个正直老实的水管工。除了非同寻常的正直,没有任何值得人称赞的闪光点。一天晚上,发生一起水管爆裂事件,他发现一栋九层大楼因年久失修即将坍塌,全楼八百多人危在旦夕。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拯救之路。
如果按照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套路,一个正直善良的普通人,一次突发的危险事件,我们的主人公迪马在接下来必定会遭遇重重险阻,然后一一克服,最后成功救下全楼民众,甚至让大楼转危为安,迪马在一系列遭遇中完成某种自我救赎与人生升华,实现从平凡到伟大的激动人心的英雄之路。
很显然,迪马不是超人,他不过是个正直得有点一根筋的可怜人,他生活的世界也不需要孤胆英雄,那是一个将清醒者打昏,让讲真话的人闭嘴的世界。
◑人人都在偷盗,你为什么不拿?
“你总说我们不需要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但是从未有东西属于我们。”
从餐桌上母亲对父亲的抱怨,我们可以知道,迪马的正直很大程度上是遗传自父亲,在人人都偷盗的年代依旧严格自律、贫困一生的老实人。他做了一辈子的吊车工,他会主动更换楼道里坏掉的灯泡,修理被年轻人踩坏的公共长椅。他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他活这一世什么都没有。
母亲近乎控诉的抱怨,是她糟糕一生的最后挣扎,很显然,自己和丈夫的人生已接近盖棺定论了,她唯一可以报以希望的便是儿子迪马。他年轻、上进,正在准备工程师考试,人生还存在可能性。
迪马一家人,就像世界上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不违法乱纪,也发不了大财,奔波生计,抱怨生活,耐着性子过完平凡无奇的一生。
如果迪马没有发现大楼墙壁上的那条裂缝,或者发现了也只是像其他人一样,多看两眼便接着过自己的生活去了,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
不幸的是,迪马比一事无成的父亲还要正直,在得知大楼即将坍塌之后,不顾家人劝阻一意孤行,在黑夜中穿行奋战。
他选择做那个在黑夜里呐喊的人。
◑没有一个人是干净的,没有一个人值得拯救
片中两次展现迪马的黑夜穿行,跟着他的身影,我们看到了两重不同的人生,它们都烂透了。
第一重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是二八定律里那20%的少数者,他们掌管着这座城市的财富、权力和大多数人的生死。
这里没有一个人的手是干净的。官员不作为,监守自盗,上贿下赂,粉饰太平,整个国家都沉浸在贪污腐败中。当得知危楼即将坍塌时,互相推卸责任,为保住大局,做掉相关局内人,毁尸灭迹,一切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事实上,八个人的死活和八百个人的死活对于当局者来说,只是数字不同而已,他们压根不担心这些人的死活,他们只在乎数字对自己的官位造成的危害。
但在迪马眼里,八百个人便是八百个像他一样活生生的生命,这无疑是天大的事。在知道了当局者的黑暗阴谋后,迪马选择自己去拯救这些人。
而这里又是怎样一重人生呢?迪马冒死去拯救的又是些什么人?
酗酒施暴妻女的丈夫,烂赌成性的懒汉,在楼道吸毒和楼顶做爱的年轻人,无人看管的老人。这里面的每一个人不是被捕就是坐牢,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这是一群被社会放弃同时也自我放弃的人,他们生来贫贱,自甘堕落,麻痹度日,像畜生一样生存着,然后像畜生一样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当迪马一层一层楼,一个一个门去敲,告诉他们楼要塌了的时候,他们只是茫然,不知所以地下楼。
他们来到楼下,像久不见天日的蛰伏动物。看着巍然不动的大楼,他们感到自己遭到了戏弄,他们对迪马拳打脚踢,无情踩踏。然后若无其事地回家,继续他们的垃圾人生。
烂掉的不止是大楼,而是整个国家,需要拯救的不是嶙峋的躯体,而是病态的灵魂。每一个人都活得像动物,死得像动物,生命无足轻重。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而在一个人人都麻木的年代,孤身呐喊于众而无人回和的猛士犹如白痴,声嘶力竭的模样又是何等悲哀。
《危楼愚夫》影评(七):现实里最早挣脱loop的都是炮灰
“我们活的像动物,死的像动物。” 整部影片最核心的一句话。 然而生活里又有多少人能认清这个现实呢?而认清的少数人,注定是孤独的。
自打进入幼儿园,我们除了学习课本知识,最核心的内容是与管理体制的磨合。而这种管理体制就好比是个模子,把我们套进去铸成设计模子的人想要的,出来的时候,我们获得了技能的同时,也失去了诸多智慧。这也是艺术家陈丹青为什么说,“文凭是平庸的保证”吧。
电影里男主为了救危楼里的人,不惜最后冒着被暗杀的危险,历经千辛整个楼一扇扇的门敲,一户户的通知。最终换来的却是一顿殴打。当propaganda早已钻入每个人每个细胞,那些独立思考、保持清醒的声音终将被淹没。或许最危险的警告也只能是最无奈的“无声”了。
但这就是大环境,不仅是在俄国,也在美国。忽然想起westworld里Dr.Ford最终让hosts学会了独立思考,挣脱loop,我们何时又能都学会挣脱loop呢?
《危楼愚夫》影评(八):正能量片子
1.楼倒不倒
我看到很多人问楼倒不倒。其实楼倒不倒根本不重要。楼只是个映射,我们知道楼存在40年由于官员腐败没有得到有效的维修,倒塌是迟早的事。重点是管道工表现出来的赤裸裸的善良,不分阶级好坏性别对任何人的生命的珍视。
人存在于社会有形形色色的身份,根据人的价值观又有千千万万的特性,我们常常根据给人贴的标签把一些价值量化,例如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掉进水里救哪一个这种问题可以脱口而出的回答,火车直走的线路躺着10个人拉闸转弯的线路躺着1个人司机该怎么操作也能直接选择。
管道工没有因为危楼里是社会的底层或是罪犯而放弃,也没有因为自己遭受生命危险而放弃,也不会听了他爸的话什么身份的人该干什么样的事的道理而放弃,也没有因为自己老婆和孩子而放弃,他从头到尾没有说出多少哲理的话,没有考虑自身得失也不会有自己就是一个管道工凭什么我要来救人的想法,也没有去把人的生命去做比较,他只是想着,里面800个生命不能死。除去所有自身得失的考虑和社会的评判影响,甚至他也知道一个管道工没人听他的,但他就是这么简单决定并且做出在他的立场最应该做的事情。纯粹的正义或是善良。
2.一个正义的英雄并不是死在腐败的政府手中,而是愚昧的百姓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结论。
一个普通的管道工突然冲进来暴走把大家赶出自己的家说楼要塌了,结果大家全出来发现没事发生,然后被大楼里的人打而那些人更是些不务正业的人,这不是挺合理的吗?这叫被愚昧的百姓害死了啊。这部电影重点不是说楼倒不倒,也不是管道工被谁害死了,重点是他纯粹的善良。但这种善良是群众无法包容理解的。
我们在做很多善事之前会考虑的越来越多甚至最后不再去做,而大多考虑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
3.被打完之后
从结局来看他并没有死,一直趴在地上没有站起来。但是他的所有行为已经足够给我正能量了,即使没有回应。就像楼倒不倒不重要,在各种价值观判断社会影响等等乱七八糟之后他有没有去尝试去救那800人才重要。
《危楼愚夫》影评(九):绝望的死水
俄罗斯电影《危楼愚夫》,这是一部看起来有点艰难的电影,它集合了我所惧怕的诸多元素,我不得不适时暂停才能继续看下去。
quot;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句诗摘自闻一多《死水》,用在这部片子上格外合适。
电影讲述的是一栋有故事的楼。这栋楼里的居民都是底层的群众,酗酒者,家暴者,赌徒,社会青年等,男主角发现这栋楼即将倒塌,内心的正义感驱使他做出向市政厅反应来保护这栋楼里的居民的决定,而事实上,正是领导层的腐朽导致了裂痕的产生。
很简单的剧情,然而加上复杂的人性因素,结局便出现了巨大的不同。文学与电影,都需要冲突。
影片主要体现了三种冲突:父母之间的冲突即男主角与家庭之间的冲突,男主角与市政厅要员的冲突,市政厅要员之间的冲突。
父母之间的冲突,可以理解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
母亲很为家庭的未来担心,性格急躁,承受能力差,常常指责固执而正直的父子导致了他们一家的清苦。父亲和儿子则内心充满正义感,他们认为理想和信仰不应该臣服于残酷的现实,母亲和儿媳则认为,作为黑暗时代中的一份子,他们因该放下梦想和尊严,以获得更好的生活。父亲和母亲一生都在这个问题上争吵,我在迪马和妻子身上也看到同样的矛盾,只是他们尚且年轻,根源上的分歧可以被热情所抵消。
quot;人人都偷窃,而我没有。"
quot;是啊,因此你从未带回来任何东西。"
然而追根究底,追求仍是不同的,这导致了他们之间注定存在分裂。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大多数社会人中的一个,我们不可能放弃现实,然而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说,选择现实就必须要舍弃或推迟理想的进行。
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迪马最终做出选择,与妻分道扬镳。
男主角与市政厅之间的冲突,可以理解为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矛盾。
男主角迪马发现了危楼所存在的问题,内心的正义感驱使他解救这危楼里的800人。可是人心里的惰性和侥幸心理决定他们只相信摆在眼前的事实,因此迪马陈述这个事实的时候,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他决定去报告市长,当他抵达了歌舞升平的宴会厅,人们正在歌颂市长的功绩,微醺的政府要员们高呼着"妈妈"歌颂着他们岌岌可危的道德和体系危楼。当迪马说明来意,政府要员们的反应很有意思,有人质疑他的语气态度,有人咒骂他破坏了这场宴会,有人觉得他在无中生有,可是没与人在意那栋危楼里的居民。市长不得已召集了班子开会研究对策,会上大家就"锅谁背"、"钱都去哪了"、"你的房子大所以你错更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市长谈到动情处,声泪俱下,表明"坏事一起做黑锅绝不自己背"的态度,于是大家决定携手共度难关,可是还是没有人在意楼里的居民。男主角望着这一切全程冷漠脸,这是利他主义在利己主义面前的完败,迪马在那个时候意识到了自己是在螳臂档车。
市政厅要员之间的矛盾,是赤裸裸的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
片中借由迪马之口表达了民众对于政府的理解。
“他们随时准备互相吃掉对方,吸血鬼,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搞砸了,他们就决定陷害他们自己人。”
“我帮你变成了大人物,你却忘恩负义,想想那漫长和艰难的日子,你选它还是我们。”
市长与前上司之间的对话便是证明,前一秒还可以在对方的庆功宴上诉说旧情,下一秒就可以恶语相向。
面对这断断不可以倒塌的楼,他们终究是做出了一个决定,大好的机会,不如铲除异己,一举两得,既能撇清责任,又能揉掉眼里的砂。
依然没有人在意这楼里的人,他们太贵,市政厅是真的拿不出闲钱来安置这些卑劣的生命,市政厅说自己尽力了,剩下的,无能为力。
人都会选择用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下去,迪马选择正义也是因为这样会得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妻选择生活,政府要员选择隐瞒,危楼里的居民选择不信。
在这部片子里出现了诸多几乎无解的困境,例如:当你处于完全的孤独之境该如何自处,面对尖锐刻薄的大多数该如何说服固守在自己阵营的乌合之众,再或者如何重建人们心中已经倒塌的道德危楼。
许许多多事会偏离预期,我们不谈这部片子里的危楼,就连我们身边的许多危楼,年久失修,人们战战兢兢住在其中,只要一天不倒,人们,从居民到上层,就会得过且过下去。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迪马不发现这栋楼的问题,就不会有人丧命,管理层会继续花天酒地,人们的生活也不会更好一些。在历史的洪流里,我们都是微粒,一个城市的陨落也无法改变时代的更迭。可像这样盲目活下去,没有信仰的活着,是失败者才会做的事啊。
自此我想起鲁迅,在人流里驻足振臂,却悄无声息,那种绝望。
quot;若此后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因为人都会选择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活下去,也就是信仰,信仰正义的人选择不顾一切,信仰现状的人选择逃避问题,信仰利益的人选择决不悔改。
道德的危楼就伫立在哪里,它摇摇晃晃,岌岌可危,可它或许会比我们任何一个个体理得更久。人性的贪婪自私是它的养料,民众的沉默是它的地基,黑黢黢的裂缝是它对所有期待着明天的人的嘲讽。
该怎么做呢,怎么做才能使更多人脱离这人性的黑洞。人们在漩涡里挣扎痛苦万分,可当有人开始思考这黑洞存在的原因,其他人便会不择手段碾压他,消灭他。
这世界上,对和错向来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人们感到迷茫,这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人会信仰正义。
此文章收录在电影炮app及公众号。
《危楼愚夫》影评(十):愚
这是一部很沉重的电影,来自俄罗斯,我想尽量把它说的轻松一些。
一个水管工,发现了一栋40年的老楼将在24小时内坍塌,本着自己的正义感与责任感,他觉得既然他知道了这件事,那么他就应该救那些住在危楼的人,虽然那个危楼里的人有暴力份子,有酒鬼,有赌徒,有瘾君子,还有在楼顶野合的人,于是他去找各种上头的人,上头的人慌了,这尼玛这楼倒了,那把用来改造这楼的钱揣自己腰包的事不就暴露了,于是上头那些人开始活动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大佬下令把水管工和另外两个小弟带去郊区枪毙,好把事情都推到两个小弟头上,然后还可以顺便封了他的口,一石二鸟,那两个小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还为水管工求了个情,于是水管工跑了,回家带上老婆准备跑路,谁知半路发现大佬根本就没有疏散危楼里的群众,于是水管工藏在心中的正义感爆发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日子也是过得十分没有意思了,不如留下去拯救那些人,如果被那些大佬发现他,肯定是会被打死,于是骂走了自己老婆后,他就去疏散群众去了,好不容易把那些人从危楼里喊出来,他如释重负,然后那些在外面吹冷风的群众,发现自己的楼在那个时候并没有倒,于是那些人暴打了他一顿,又纷纷回楼里去了,他就那样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然后影片结束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是愚夫?是那个自以为自己可以变成救世主的水管工,还是那些住在危楼里自以为是糊口度日恩将仇报的居民?就是这些人,被那些心狠手辣的商人政客玩的团团转。
这是一个从里到外都在腐烂的社会,当政的人腐败贪婪,把应该用来改善人民生活的钱装进了自己的腰包,还给自己找了借口,自己不想再过苦日子啦,自己家的孩子还在长身体之类的,实际上,谁又会嫌钱太多呢。而那些住危楼穷的叮当的人,每天就在家暴、赌博、吸毒、酗酒、偷盗中度过,是他们自己把自己变成了这个样子,社会大环境如此,因为别人都在盗窃,因为别人都在赌博,因为别人都在那样啊,自己干嘛不能那样呢,于是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生活。
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生活信条,有时候实在太难了,不是自己不去坚持,而是,这个社会在不断的不断的让你放弃这些念头,既然坚持下去这么艰难,干嘛不舒服的去过日子呢,于是这么想着,放弃了自我。
我看完这电影实在忍不住想说一句:这操蛋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