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是一本由莱昂内尔·罗宾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精选点评:
●书薄的好处是:读起来没有压力。
●比起反对者的佶屈聱牙,更愿意相信这样亲切的论说啊。
●very well.
●有点难懂,不过论述非常严谨,对培养严谨认真的态度非常有益。
●这本书出于1935年,对于后世的经济学影响深远。 经济科学的意义:当我们面对各种最终目的而必须进行选择时,它能使我们充分了解我们所作选择的含义。
●论述计量的部分和对所谓历史成本的反驳部分很有启发,这书很棒。
●作为分析工具的经济学
●“选择的合理性正是对被放弃者的充分了解”
●廓清了经济学的范围、方法与意义,高屋建瓴、论述清晰,译文也较流畅。读后有相见恨晚之感。
●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质福利本身的原因,而是是人类行为在配置稀缺手段时所表现的形式。经济学只研究“是”和“不是”的问题,不研究“应当”和“不应当”的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
《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读后感(一):很喜欢的,以前被人家说自己学的专业是"屠龙术",读后知道
,是他们错了.
我在大学三年级时读的.惊慕于罗宾斯的语言的精准和分析的透切,喜欢得不得了.
"请你再给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一个总的评价(从差到好)"有这样的要求啊?想懒都不行.
《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读后感(二):关系、条件及经济学的意义
-------罗宾斯的视点
1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在资源稀缺情况下的行为方式,行为和资源的本身不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即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和资源配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究这关系保持不变的条件,探究关系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预测这种变化。关系,具有历史永恒的意义。
稀缺不是数量少,稀缺是供需之间的一种关系。
财富不是因为它的本质而是因为稀缺才值钱。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石头贝壳之类的可以成为货币。
获得货币不是目的,货币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劳动也是如此。
价格也是一种关系,价格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价格体系的意义不表现为数量,而是人们不同偏好之间的关系。
价格总量的含义只不过是一连串的货币支付,其性质是任意的,因而可以认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经济活动如何生产社会财富,社会如何对财富进行分配,和经济学无关。
2
利率,未来无法确定的稀缺性,意味着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人类的精神因素,影响着人类的行为,价格常常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可以影响当前的价格关系,未来会影响现在,但过去的永远过去了。
我们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历史不能证明任何东西。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政府干预过去在西方的失败,可以忽略时空等因素,这次在我国也必然失败。因为,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原因”,从性质上来讲不具有一致性--无论它们多么精确地描述了过去,我们都没有理由认为它们仍将描述未来。
另一方面,经济学虽然无法凭空预测未来某一时刻的条件组合,无法评测偏好的变化。但是,只要这些条件能够确定下来,则必然会出现预期的结果。
我们不是力图发现“隐藏”的规律,而是尽力使人们不断了解事实的变化,通过对不同条件的分析,预测经济发展的方向。
市场均衡、完全理性,经济学可以通过这些假设对经济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利用由此获得的知识解释复杂的情况,研究“静态”的规律,是为了弄清楚变化的规律,经济学就是这样慢慢发展起来的。
3
经济学无法判断选择的正确性,不能断定最终的价值判断是否正确;我们不能因为不经济的目的而说追求该目的是不经济的,我们只能说,相比而言,如果追求该目的用掉了过多的手段和资源,那就是不经济的。
经济学可以解释事实的变化造成的变化,但无法解释这些事实本身的变化。当我们面对各种最终目的而必须进行选择时,它使我们能充分了解我们所作选择的含义。选择的合理性表现在我们对被放弃选择的充分了解之上,它使我们了解自己选择的是什么。
通过研究而得出结论的意义比如何得出结论更重要。
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它假设,在了解各方面情况的条件下人们作出的选择,是有益的。
《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读后感(三):所谓经济学
真相是,并没有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谓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瑞典银行为纪念诺贝尔而设立的,全称叫做“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全称始终没有统一)。诺贝尔生前和经济学并无瓜葛,诺贝尔本人在设立诺贝尔奖时也没有包含经济学方面,为什么纪念诺贝尔要设立经济学奖呢?质疑反对的声音不仅来自诺贝尔的后人还包括很多学术界的权威——经济学想攀附诺贝尔奖的高枝为自己正名;一帮手捧水晶球的江湖术士的理论怎么能称之为科学而和物理化学等学科受到同等尊敬。这其中当然有不怀好意的误解,但现代经济学毕竟是一门新兴科学(科学的历史也并不悠久吧),存在普遍的误解也无可厚非。
据我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学变得火热的原因有两个:全球化和金融业的发展。全球化让世界的主题变成了提升人的生活水平而不是教派纷争、战争、政治等等;金融业的大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参与门槛越来越低,佛洛依德说赌博可以代替手淫(我想大部分参与者的行为和赌博无异),不炒股的人反而成了少数派。但经济学不等同研究物质财富,金融更是经济学的一个微小角落。究竟什么经济学?
不管怎么说,关于经济学的定义人们并不陌生,曼昆说“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萨缪尔森说“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我更喜欢罗宾斯哲学式的定义: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但这些含义背后所隐含的原则大部分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
怎么会出现经济学问题?作为人,一生中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人的目的也不相同,达到这些目的所需要的时间和手段却是有限的(但这些时间和手段可以用到不同的目的上),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目的的重要性不同。(天堂和人间的区别在哪里:天堂有无限的时间和资源)于是,经济学问题产生了:正如萨特所讲,选择是必须进行的。如何选择更“好”,这时出现了经济学问题。
基于这个定义,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这些结论往往是被人们忽视或者误解的):
经济学与有无交换无关:与世隔绝的鲁滨逊也会出现经济学问题,木头是有限的,这些木头应该用来生火还是盖房子——经济学问题。
经济学与是否物质无关:经济学不仅仅解决物质问题。因为人的目的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这很容易理解。
经济学与“目的”无关:人类想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高尚的,卑鄙的,物质的,非物质的,经济学不关心这些。经济学关心的是达到这些目的的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比如战争的正义与邪恶不关经济学的事,战争牺牲了一些目的换取了另一些目的,这种取代是不是“合理”,这是经济学解决的问题。
经济学家确实没有水晶球:经济学的基本命题之一是价值理论,关于价值理论最根本的原理是:不同的事对个人重要性不同,人们会根据某种顺序排列。问题出现了:人心是善变的,环境是变化的,人类的预期会变,事情的重要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会变。于是历史上出现的现象,不一定会重复;相似的情况,曾经是“经济”的选择,现在却不再是;基于历史数据算出的需求弹性不再适用于未来,等等。无论多么精确地描述了过去,也没有理由认为它们仍能描述未来。一句话:上帝不想让我们看到未来,便没人能看到未来。
那么经济学的意义何在:正如前面所讲,每个人都会做出选择,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时刻刻做出选择,经济学让我们明白我们所做选择的含义:合理不合理。
左手边是人类的目的(物质财富、本性欲望),右手边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资源),经济学在中间,不关心左手边也不关心右手边,经济学关心人类如何从右手边到左手边走得更“合理”。
经济学就做这么点事,它该处于科学的什么位置,受到多大的尊敬,它自己并无权决定。
才哥哥
2013.11.09
《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读后感(四):如此谦虚所为何来
经济学的定义是什么,由不得一个人说了算。写于七八十年前的这本书,将经济学牢牢的限定在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以外,声称经济学没有能力承担且无需承担其他学科所构建的既成事实,罔顾与其他学科斩不断的联系,坚定的不多走一步,哪怕这一步豁然开朗。而如今,经济学昂首阔步的进入其他学科领域,纵横驰骋于人们的街谈巷议中,而不像罗宾斯所意涵和期许的一个界限分明的学科,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刚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的国家,俨然成了伦理学(回到了本家)。
罗宾斯将经济学定义为“系统研究各种目的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的科学”。初看时,乍惊,以为一切目的和一切达致目的的手段都成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顿感经济学力不从心,但是看到他引用汉斯•迈尔的话说”只有一种目的和多种手段时发生技术问题,而有多种目的和多种手段时发生经济问题“,刹那间觉得清晰明了,经济学的核心是描述配置以及附带于配置的选择,而不是解决问题。但回头一想,经济学作为一个通过解释问题而能够解决问题的学科广义上也可称为一种技术,罗宾斯非要把经济学与技术问题划界实在是岂有此理。
个人认为罗宾斯定义里的目的用现代的术语可以叫做需求,手段叫做供给,多种用途暗示机会成本,而后的主语“人类行为的科学”,则表明他坚持经济学所谓的价值中性——连资源最优化的经济导向都要拒绝。现代术语虽然舍弃了“目的”“手段”这类词的一些延展(比如手段这个词,强烈的指涉着某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是实体的物质,也可以是虚拟的概念),但是通过现代术语的发散想象依旧可以得到,且抵消了原词可能过于狭隘的联想。经济一词有很多的意思,在普遍使用的“经济和不经济“这个语境中,个人认为就是指值不值得,由此大致判定经济学天然带着最优化的导向,这该是经济学存在的原因,也当是经济学的目的。
但是,怎样去判断经济不经济值得不值得,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第一个饼第二个饼带来的效用就不能用1+1,罔论价值观的多元。罗宾斯直接无视基数效用,小心翼翼的使用着序数效用,且时刻提醒着众人,标记的数字,意义有限——看看给个心理安慰而已,而以此数字为基础在不同的效用主体间比较,去相加得来社会总效用的增减,更是错误的。罗宾斯认为个体间的效用不可比,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不意味着从富者到穷者的收入再分配会提升总的效用,如此劫富济贫便没有了经济理论的支撑。
个人认为,边际效用递减在不同效用主体间体现的效应大小虽然不能从学理上推测出来,但是可以从效用主体的行为和状态上观察出来,比如慈善,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一方选择拿出款项,一方选择接受款项,通过了再分配达到另一种状况,两方通过各自的行为显示了偏好,表明了这种状况具有更高的效用水平;再如,吃不完的肉食拿去喂狗,狗当然比平时吃的香(呃,这是以己度狗么),用不靠谱的数字表示就是-1+2=1>-1或者0+1=1>0;还有,一些名言典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明他人的效用还是可以感知的,虽然不能精确的数量化,但是喜悦和痛苦的表情还是能够分辨的。所以个人支持基于个人意愿的二次分配。至于更大范围更多层次的二次分配,这需要社群内部更为复杂的分配制度设计来表达个人意愿,显然,如果制度不能反映个人意愿,那么效用就不能被感知,二次分配便是没有依据的。制度能多大程度的反映个人意愿,效用也就能多大程度的被测度,二次分配也就可以说在多大程度上合理和有效。如果经济学追求效用的最大化,那么从个人意愿的阐发到制度的生成到效用的测度都是追求最大化效用的一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包括了人类能够划分命名的所有学科,那么要使经济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它是否该关照世间的一切学科呢?
有些经济学家已经开始了效用测度的努力,这种纯粹技术行为显然超出了罗宾逊对经济学的定义,而现今的诺贝尔奖已经肯定了实验经济学。由实验经济学结合心理学等又发展出行为经济学,经济学的触角已经延伸到越来越多的领域。经济学深化细分,与各种学科相结合,造就了众多的边缘学科。由解决问题出发,将造就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或者跨学科,而不应固步自封于本学科的古老定义内沦为意淫。决定一个学科范围的该是这个学科的解释力范围,而决定一个学科命运存亡的该是这个学科的解释能力,所以经济学科的性质和意义,该是由事实说话,而不是单个人的言说。
《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读后感(五):罗宾斯视角下的经济学方法
1 经济学的定义
罗宾斯开篇就对当时普遍流行的经济学的“唯物主义”定义(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物质福利的原因)提出了挑战。举例来说,管弦乐队成员的工资就不能被理解为有助于增加“物质”福利。亚当•斯密所提到的“非生产性劳动”也是基于不生产“固定或实现在耐久物品或可卖商品上”而下的定义。然而这一点受到很多现代经济学家的诟病。同样是伦敦学派的坎南就主张将类似乐队成员的劳动也归为“生产性的”,并将经济活动区分为“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后者包括了增加非物质福利的活动。罗宾斯进一步指出,这种生产性并不是来源于物质生产,也不应当用间接促进听众进行物质生产来搪塞,而是根源于这种劳动得到的“估价”。而坎南的定义忽略了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与非经济活动间的选择问题,可见物质福利这一定义无论怎样修正,都是不能完全容纳经济学问题的了。由此,罗宾斯敏锐地从“稀缺性”切入,将经济学定义为“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自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如此,不仅仅物质由于稀缺性而被定价,其他非物质的目的(如闲暇)也是稀缺的,人们必须在约束条件下配置有限的时间和手段,在达到一种或另一种不可兼得的目的间进行抉择。
正如罗宾斯所说,在一个学科的形成之初,仅仅是由于某种现象的需要应运而生,定义的问题并不存在。而倘若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学科的发展方向就无法确定。在这本仅一百多页的小书中,有近五分之一的篇幅花在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上。而如果没有第一章,也就无法将经济学研究领域放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后文的方法论也将成为空中楼阁。事实证明,这一定义最终被包括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的绝大部分教科书所沿袭,其影响力延续至今。
2 经济学的科学性
罗宾斯信奉经济学纯理论将促进对实际问题的理解,相反的,在没有分析判断的情况下,历史归纳法是“最不可靠的预言基础”。在他看来,未来可能影响现在,而过去的则是“永远的逝去了”。相应的,作为居于经济分析中心地位的价值理论也不能单纯借助于历史归纳。换言之,在没有合理依据的情况下,不能认为多次接连出现的现象之间(所谓的“历史重演”)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历史归纳可以发现需要解释的问题,也可以检验答案的适用范围,却只有理论能够指引答案所在。他指出价值理论最基本的假设永远是不同商品的重要性不同从而估价不同,从而衍生出商品需求和互相替代的概念。作为补充,罗宾斯进一步提出“报酬递减规律”,辅以有关市场状况、交易人数和法律制度等的假设,以此奠定均衡生产理论的基础。在基本假设和辅助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是具有必然性的,经济规律因此“与其他科学规律享有同等的地位”。
罗宾斯多次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作类比,足见其对经济学科学论证情有独钟。比如,在谈到假设条件时他指出,与自然科学一样,经济学原理在运用时也需要先考察研究对象的性质,而不是笼统地假设永远是竞争或垄断市场,而这些假设一旦确定,其适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他承认假设的确定需要考察“历史相对性的材料”,但这些假设却是不依赖于历史条件而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历史相对性”的观点抓住经济学的辅助性假设不放,就指摘经济学“纯粹是历史性的”,显然没有仔细研究从假设到推论的分析过程。在这种定义之下,恐怕所有的科学都要归纳成历史性的了。罗宾斯不无犀利地说道,这种攻击大约是来自于“别有用心的人——他们如果承认了经济学法则,便会显示出他们遵循的路线是不明智的”,矛头直指历史学派。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罗宾斯十分强调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法,他并没有走希克斯的老路,而是对科学法则与现实的关联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的思路是,如果经济学命题的假设和先决条件与经验事实相符,那么由此得到的推论也将于现实存在的事物——而非纯粹的形式关系——相关联。这一点与其他科学学科的命题也是一致的,而与纯逻辑和数学相区别。这样,他又反驳了另一种批评经济学的声音,即,经济学的“经院式”理论是脱离社会现实的。他甚至指出,由于经济学法则所涉及的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而自然科学法则更依赖于推论,因此经济学法则比自然科学更与现实息息相关。
不得不说,罗宾斯在论证经济学的科学性上费尽了笔墨。尽管其对历史相对性的反驳相当有力,但笔者认为,囿于研究对象,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在数理方法上虽然超越了大部分其他社会科学,但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就罗宾斯举的例子而言,电子是实实在在被研究者发现 的而非“根据推论而得知的”,反倒是经济学里的效用函数更像是人为构造的 。
另一方面,罗宾斯事实上也承认,由于经济学的理论依据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经济学方法与自然科学的方法常常是不同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没有理由认为可以发现一致性”,也“没有理由宣称其研究结果享有自然科学中所谓统计规律的地位”。
3 经济学的价值判断
由于经济学定义、假设和模型本身的中立性,有学者主张在模型之外加上伦理学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就前文提到的估价和选择而言,相对估价尺度和目的间的选择可以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在罗宾斯看来,经济学作为实证科学,研究的是“是”命题,而“应该”命题则完全是规范研究的范畴了。而这一点主要是由于经济学同其他科学分析一样,可以解决“手段”的分歧,但经济学本身的定义和属性决定了它对“目的”的分歧无能为力。
罗宾斯反对价值判断的原因并不是源自于另一种对学科的价值判断,而是完全从经济学自身出发,理性的分析其与伦理学的关系,以及是否能胜任价值判断的工作。
4 结语
罗宾斯被称为经济学方法论实证主义的最后一个辩护士,在处理经济学的科学主义上已经非常成熟。一方面他抨击了历史相对性的观点,维护了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区别于史学的地位,另方面他也承认经济学模型和数学理论之间是存在显著差别的。毕竟,数学研究对象是机械的,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学无法称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更难能可贵的是,从科学主义出发的罗宾斯并没有走向科学主义自大症,也没有走向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
关于经济学学科本身,笔者更认同姚洋教授的看法,即“经济学是和历史学无异的学问”,它们的“差别在于,经济学考察小尺度的历史,而历史学考察大尺度的历史。”事实上,罗宾斯自己也在著作中写道,我们无法“赋予经济分析中的刑事范畴以具有永久价值的实际内容”,而无论我们的模型能够多么精准地描述过去,都只可能预测“未来短时期内”的结果。抛开经济学与历史学、伦理学的纠葛,我们所能确定的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数学工具将为解释社会现象——至少是这一刻的社会现象——贡献特殊而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宾斯 1898-1984 (Robbins, Lionel Charles Robbins, Baron), & 朱泱. (2009). 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
[2] 张赫城 崔绍忠. (2006). 罗宾斯经济思想中方法论研究评析——兼论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中的实证主义痕迹.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18(8),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