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rowd》是一本由Gustave Le Bon著作,Dover Publication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8.95,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Crowd》精选点评:
●flashback of the little dirty desire that one can change the world
●好书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for which no use can be found is a sure method for driving a man to revolt.
●作者囿于所处的年代和阶级所作出的很多论断我都不敢苟同。Anyway, it is indeed insightful. 古斯塔夫,那么歌迷呢?
●从涂尔干到伯格森再到这本书,看对社会或民众的评价怎么个降序。
●名望是某个人/某本著作或某种观念对我们头脑的支配力。这种支配会完全麻痹我们的批判能力,让我们心中充满惊奇和敬畏。
●又是一本为了写essay的书 想读很久了 顺便把Freud的mass psychology也粗粗翻了几页 人类真是有趣的动物哦
●标标同学推荐。
●终于看了中文世界内火爆的《乌合之众》。抛开明显有时代局限性但也无法避免的欧洲中心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精英主义等问题不谈,这本书的一大问题是,从头到尾都没讲什么是“群体”,就开始一通武断地批判。作者的论述基本是颠来倒去地不停说“群体思辨能力有限,和拉丁人和女人一样蠢”。给出的许多事例看起来和“群体”并没有什么关系,爱凑热闹、容易轻信、自相矛盾本来就是人类个体的特征,引入“群体”的意义在哪里呢?有些结论我还是比较认同的,第二部分关于群体(即便是革命群体)的保守性、制度和教育这几点尤其有趣。这本书属于人们对其的反应更值得令人深思的书。
●怎么说呢,有错的并不是理论本身。但是当理论被利益既得者劫持并赋予太多政治意义,那么带来的负面影响谁也不能控制。至于这本现在看来极其political incorrect的书,引用fightclub一句quote:"it was on the tip of everybody's tongue, Tyler and I just gave it a name."
《The Crowd》读后感(一):阅读随笔
以下阅读过程中的随笔:
1.作者真的很不喜欢the crowds,但是又意识到他们的力量。作者是属于精英统治派。认为拿破仑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懂其他被征服的人的心理。 大众心理学之书。不看中文真的很难看懂啊
2.学者认为群里中的个体失去了自我,变得盲从。无意识的本能成了主导。人可能会变得和原来完全相反的个性。这个可以用来解释传销。群体的智力要低于个体的智力。个人可能高于或差于群体,这取决于群体给出什么样的意见。引导的方向对就可能成为英雄壮举,错误也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3.群体就像原始人,用脊椎思考,而不是用大脑。这种思辨性又难懂的书,真不知道怎么发表读后感。
4.一个人理智地知道一些事不能做,而在群体中他可能会做。群体很容易被刺激,被教唆。
读到这里,全书都是在陈述自己的观点,偶尔有一两个例子的辅助。感觉社科论证观点,真的很多时候只有靠逻辑论证了。自然科学比较清晰,容易令人信服。
5.妇女儿童很容易受别人影响,撒无意识的谎。
6.英雄的传说会被改写
7.群体容易被极端的情感所影响。想说服大众要诉诸情感,而不是理智。
8.群体无法接受矛盾和讨论
愚众畏强权。看半天没看懂,这还是看评论才知道的。反正从句太多了啊。
9.抽象的思想必须用简单的方式才能被群众理解。
群众富有想象力,图片最能吸引他们,戏剧演示对群众有巨大的影响力。
抽象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论证要以非常简单的形式才能被群体理解。然而,群体的想象力却极为丰富。戏剧演示对群体有极大的影响力。作者认为,群体想象力所产生的强大印象造就了伟大的史实
知道如何影响群众的想象力,就知道如何统治。
10 国家进步是政府机构改善的结果。
教化不会带来更好的结果?教化的人中犯罪率攀升。我们现在的教育使得人没有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完全就是背诵和服从。
作者评价法国教育模式的弊端,从学徒制到学校制,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全部在学校度过。更多是背诵课本,服从教师,少了自己的判断和个人独特创造能力的发展,导致将来找工作将会很艰难。
11
受过教育而找不到工作,将会是隐患。
个体与社会接触的体验很重要,它是我们思想灵光一现的重要来源。
职业前途全凭几个小时的考试决定。与实际工作接触锻炼很重要。
rofessor Taine 作者引用的最多
作者认为法国现在的教育过于注重课本,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远离了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接触的少,不能让他们很好的从学校过渡到社会。
很多观点和结论
科学取代了传统的宗教道德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群体缺乏理性和逻辑
群体容易服从意志坚定的领导。激发人们的信念非常有力。
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专业领域之外,没有清晰理性的思考。
商人通过肯定商品的价值卖东西,然后重复才能让群体记住。如何影响群体的意见:不断重复某一确定的主张。广告便是绝佳的例证。好的广告总是能抓住人的心理。群体是模仿的动物
12.大众意见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现在政治中。读者们只想知道信息,然后被逗乐。不关心个人观点和评论。
《The Crowd》读后感(二):《The Crowd》读书笔记
中文名《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学的佳作,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
我读的是英文版,花了24天读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群体心理,包括群里的一般特征,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以及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四个章节。第二部分是群体的意见和观念,包括影响群体意见和观念的间接因素,直接因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方法,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四个章节。第三部分是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包括群体的分类以及几类群体的介绍如被成为犯罪群体的群体,刑事案件的陪审团,选民团体和议会五个章节。我梳理的本书结构的英文版在本文的后面。
读完整本书了解了群体的一般特征还有各种群体心理的因素等等。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印象最深刻和最触动的部分有:
Men the most unlike in the matter of their intelligence possess instincts, passions, and feelings that are very similar. In the case of every thing that belongs to the realm of sentiment -- religion, politics, morality, the affections and antipathies, &c. -- the most eminent men seldom surpass the standard of the most ordinary individuals. From the intellectual point of view an abyss may exist between a great mathematician and his boot maker, bu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haracter the difference is most often slight or non-existent. (不管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多少,从情感范畴和性格的角度看,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和一个靴子匠之间的差异不是那么明显或者不存在。
另一个是第二卷第一章里讲到影响群体意见和观念的间接因素之一---教育时,关于教育制度的观点。抨击古典教育体系创造了心怀不满和不适应自己生活条件的人。拥有批判、经验、主动性和个性是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这些品质并不是课本所能给予的,等等,中文翻译的部分读了也很受启发。
另外一个是本书第三卷第五章最后关于本书的结束语,关于文明的伟大与衰落,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状态过渡到文明状态,然后,当这个理想失去自身的优势时,就会开始衰落和灭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
整本书中关于中国的很多观点现在读起来有点不舒服,很大原因是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此书第一次出版是1895年,想象中国当时的历史就很好理解了。
本书的英文版里面各种长句子倒装句,虐的不行,举几个例子:随便收藏一个长句子如下图,分析主谓宾都花挺多时间的。
例子2(倒装句):To this circumstance is due the astonishing power of advertisements.
例子3: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sale for books dealing with the peerage, and go where one will they are to be found, like the Bible, in all hands.
后半句看了半天没看懂,经朋友提醒,有可能是地点状语从句加上倒装。就是说正常的应该是 where one will go。。。
下面是我梳理的本书的结构(不排除不完整和typos),本来做的思维导图,没导出来,就放文字大纲如下吧:
《The Crowd》读后感(三):永恆的烏合之眾
#書# 1896《The Crowd》8/10 作者:Gustave Le Bon 出版社:Macmillan / Project Gutenberg 副標題: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出版時間:1896 頁數:160 豆瓣沒有找到Macmillan這個版本,借用Dover Publications 2020年英語版來放筆記,見諒。
詳細版:讀書筆記+相關摘錄 應對2020年這場Covid-19全球大瘟疫,各國政府不同程度的醜態百出,焦頭爛額地亡羊補牢。部分國家為了遮蓋自身錯誤,有意地把民粹主義旗子搖得霍霍作響,以此掩蓋ICU病房裡垂死病人最後的窒息和未亡人的悲嚎。 這招有用嗎? 這招沒用嗎!!! 烏合之眾在這種操控下,以鄰為壑,族群仇視! 悲哀憤怒中重讀GutstaveLeBon 1896年的《TheCrowd》,希望能在穿越時空的閱讀中,讓理性去疏導感性,打碎幻象,接受群體本來的面目。 很早前已經讀過中文版,這次特地在ProjectGutenberg找了1896年的英文第一版比較閱讀。2012年武漢出版社戴光年老師翻譯的是修訂版,LeBon增加了不少例子和詞句方便讀者理解,無法一對一比較。不過中文版沒有明顯翻譯腔和咬沙感,理解上也沒有畫蛇添足,特別是斷句分行清晰易懂,值得推薦。 分析《烏合之眾》的書評汗牛充棟,就不再製造信息垃圾,只做讀書筆記,以章節劃分,提取核心精華,方便日後回憶和摘錄尋找。 ==== 0. INTRODUCTION. THE ERA OF CROWDS. —The evolution of the present age —The great changes in civilisation are the consequence of changes in National thought —Modern belief in the power of crowds —It transforms the traditional policy of the European states —How the rise of the popular classes comes about,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exercise their power —The necessary consequences of the power of the crowd —Crowds unable to play a part other than destructive —The dissolution of worn-out civilisations is the work of the crowd —General ignorance of the psychology of crowds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of crowds for legislators and statesmen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社會動蕩近百年。封建勢力反撲,雅各賓派專政,拿破崙帝國建立與崩潰,1830年和貴族間的對抗,1848年“民族之春”的陣痛,1870年普法戰爭割地,1871年巴黎公社的鎮壓等等等等,加上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革新和資本主義暴富夢,這就是GustaveLeBon思考與寫作《TheCrowd》的大時代。
新社會(科學和技術)推翻舊社會(宗教和階層)看似摧枯拉朽,但根深蒂固的傳統價值觀怎麼可能一夜間消失殆盡?加上新生價值觀本身還弱不禁風,歷史舞台處於無政府主義狀態,只剩下唯一的“烏合之眾”在橫衝直撞,歷史進入了“烏合之眾時代”。“While all our ancient beliefs are tottering and disappearing, while the old pillars of society are giving way one by one, the power of the crowd is the only force that nothing menaces, and of which the prestige is continually on the increase. The age we are about to enter will in truth be the ERA OF CROWDS.”
28. Two fundamental factors are at the base of this transformation. The first is the destruction of those religious, political, and social beliefs in which all the elements of our civilisation are rooted. The second is the creation of entirely new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and thought as the result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discoveries.
31. The ideas of the past, although half destroyed, being still very powerful, and the ideas which are to replace them being still in process of formation, the modern age represents a period of transition and anarchy.
這個時代最大的特征就是烏合之眾的政治覺醒。他們怒吼參政需求,變成真正的執政階層!“The entry of the popular classes into political life—that is to say, in reality, their progressive transformation into governing classes—is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characteristics of our epoch of transition.”
34. the voice of the masses has become preponderant. It is this voice that dictates their conduct to kings, whose endeavour is to take note of its utterances. The destinies of nations are elaborated at present in the heart of the masses, and no longer in the councils of princes.
37. The divine right of the masses is about to replace the divine right of kings.
但由古至今,文明都是由少數精英們領導創造的,野人一般的烏合之眾只懂破壞——他們就像是分解死尸的細菌,任務是完成對舊社會的吞噬,而不是開創新紀元,建立新秩序。“Civilisations as yet have only been created and directed by a small intellectual aristocracy, never by crowds. Crowds are only powerful for destruction. Their rule is always tantamount to a barbarian phase. A civilisation involves fixed rules, discipline, a passing from the instinctive to the rational state, forethought for the future, an elevated degree of culture—all of them conditions that crowds, left to themselves, have invariably shown themselves incapable of realising. In consequence of the purely destructive nature of their power crowds act like those microbes which hasten the dissolution of enfeebled or dead bodies. When the structure of a civilisation is rotten, it is always the masses that bring about its downfall.”
可是“烏合之眾時代”無法逆轉,只能接受現實,去研究群體心理學,嘗試理解群體的特性,以此來降低烏合之眾的破壞力。“It is only by obtaining some sort of insight into the psychology of crowds that it can be understood how slight is the action upon them of laws and institutions, how powerless they are to hold any opinions other than those which are imposed upon them, and that it is not with rules based on theories of pure equity that they are to be led, but by seeking what produces an impression on them and what seduces them.”
47. Is the same fate in store for our civilisation? There is ground to fear that this is the case, but we are not as yet in a position to be certain of it. However this may be, we are bound to resign ourselves to the reign of the masses, since want of foresight has in succession overthrown all the barriers that might have kept the crowd in check.
53. Our study of the genius of crowds can merely be a brief synthesis, a simple summary of our investigations. Nothing more must be demanded of it than a few suggestive views.
2020-04-12未完待續。
《The Crowd》读后感(四):高毅:乌合之众?
《读书》2019年12期新刊
近年来,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邦(Charles-Marie Gustave Le Bon, 1841-1931。“勒邦 ”是旧译,现流行译法是 “勒庞 ”,但窃以为这个译法不仅发音上有偏,而且跟法国当今极右派领袖 Le Pen的中文译名相冲,故不足取)的《群体心理学》(书名由英文译者改成了《乌合之众》),在中国一直“火”得很,好像现在已经有了近二十种译本。这种“火”,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只是一直没人深究。就其在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上的影响来看,勒邦的这本书毫无疑问是一部 “经典”,但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得与失,它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究竟有着怎样的利与弊,迄今都没人能说清楚。也许勒邦的学问和他做学问的办法本来就是神秘而怪异的,这些东西根本说不清楚也无须说清楚,人们只需从中汲取某种一鳞半爪甚至飘忽无形的灵感或启示就已足够?但历史学却不可能仅仅满足于这样的认识,探究这样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实属必要。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来源:fnac.com)
一
一八九五年出版的《群体心理学》在国际学术界一直毁誉参半,但影响仍然很大。其实此书名曰“心理学”,关注的问题却远远超出了这个学科的范畴,不仅涉及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而且关乎对“现代文明”“现代社会”这些大概念的认知,其很多见解虽极易引起争议,但也常常有一些能启人心智的敏锐,一些能赢得赞赏的智慧,故而一直不乏有兴趣的读者。
古斯塔夫·勒庞(来源:wikipedia.org)此书在当下中国可谓是“火”得一塌糊涂,但它在中国的命运可不是一直这么顺。在二十世纪初叶大革命时期它似乎红过一阵,据说蒋介石的案头上就常放着它(蒋还在日记里写过读书心得)。然而很快它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至新中国成立后则长期看不到它的踪影,直到二十世纪末才又渐渐浮出水面。究其被排斥的缘由,主要是因为勒邦属于“保守派”,他的书里充斥着诋毁群众运动、否定暴力革命、反对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观点,这些自然不能见容于我们熟知的那个火热的年代;而其所以最后又能重见天日,则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时代到来了,我们需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要反思我们以往的得失,同时也要了解西方制度的利弊,于是勒邦这本书里的一些思考的价值就显露出来了。 譬如,勒邦大概是粗略地但也算比较全面地揭示“群众现象”优缺点的第一人,虽然读过它的人们对他的看法多会有所保留,但终究还是能由此对“群众现象”产生某种“警惕”,而有了这种警惕,在需要动员群众干一番大事的时候,人们多少就能注意把握点分寸。可是由于我们长期读不到勒邦,完全不知道“群众现象”可能会有什么缺陷,往往一味地甚至无条件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结果很多往事不堪回首。其实这个问题在“文革”后期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了,因此出现过一波批判“群众运动天然合理”论的舆论浪潮。
“群众现象”(来源:des-livres-pour-changer-de-vie.com)再譬如,勒邦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批评,虽然带有浓浓的保守主义情调,但也客观地揭示了某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总需要讨好 “非理性的民众”,政客们的决策往往也只能是短视的,结果不仅会带来不可避免的财政浪费,而且会在实际上造成个人自由的丧失和官僚机构的膨胀、腐败与专制。其实加上资本的贪婪天性的作用,问题还会比勒邦说的这些要严重得多,当今西方出现的种种乱象便是显证。毋庸讳言,勒邦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这种社会心理学批判,较之许多大道理更容易为普通公众所理解,所以对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道路选择,实具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二
不过,在肯定勒邦这本书的某些正面价值的同时,对于它本身的缺陷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也须有所认识。
其实,早在一九三四年,大革命经典史学的一位大师级学者乔治·勒费弗尔(Georges Lefebvre, 1874-1959),就写过一篇题为《革命群众》的文章,其中对勒邦的“群众研究”有一些非常中肯的点评。他首先肯定,勒邦把“群众”概念引入大革命史学是有功的,因为这牵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此之前没有被大革命史学注意到。但他旋即指出:“勒邦的功劳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他终究是模糊而肤浅的,那些重要问题他并没有提出来,‘群众’概念本身他也没有说清楚。一会儿说那是一些个人的杂乱聚集,一会儿又把群众和精英对立起来,这时群众又只是一群散乱的下层民众。他从一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武断地把这些概念混淆起来”。其所以会如此,勒费弗尔揭露说,就是“因为勒邦实际上没有半点直接的社会史知识,甚至对大革命的政治史都一无所知,他的材料全来自泰纳 ”。勒费弗尔还告诉我们:“勒邦的理论已被冒险地引入了一些所谓的历史学著作,可那些著作实际上只是政论作品。”[Georges Lefebvre, Foules révolutionnaires, in Annales historiques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11e Année, No. 61 (Janvier-Février 1934), pp. 1-2]由此可知,勒邦虽然觉察到了大革命“群众现象”的重要性,但由于严重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他在这个现象的解释上非但毫无建树,反而制造了很多混乱。实际上他所做的,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借助泰纳对“革命群众”的纯负面描述,来系统地阐发自己的保守主义观点,所以他的书一般只能为某些保守主义政论作品提供参考。
乔治·勒费弗尔(来源:wikipedia.org)但勒邦提出的“革命群众”这个问题毕竟极为重要,不能任由他胡说。所以勒费弗尔决心拨乱反正,而他当时也的确有这个资格和功底。他一九二四年出版的博士论文《法国大革命时期诺尔省的农民》,曾有力地推动了大革命社会经济史尤其是乡村社会史的研究,而他一九三二年发表的《一七八九年大恐慌》,则使他成为法国革命心态史的先驱和奠基人。尤其是他做“大恐慌”研究时,和年鉴学派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这两位史学大师有很深的互动关系,因为他们当时都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而且过从甚密,而费弗尔和布洛赫两人也都是年鉴学派心态史传统的奠基者。终于,通过一番结合着社会经济史和心态史的艰苦探索,勒费弗尔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勒邦之所以总把“革命群众”混同于偶然聚集的人群(“乌合之众”通常指的就是这种人群),是因为他没看到后者转化为前者首先需要有一个“革命集体心态”的预先存在。这个理论,是勒费弗尔在他的《革命群众》这篇一九三四年的文章里提出来的,而他的灵感,主要就来自他一九三二年关于“大恐慌”的卓越研究。
勒费弗尔的《一七八九年大恐慌》(阿曼科林1932年版,来源:wordpress.com)一七八九年七、八月间席卷了法国大部分地区的“大恐慌”事件,标志着占当时法国人口 80%的农民的革命总动员,事实上它还有力地推动了法国市民的总动员,因而是法国革命通过“全民动员”而成为“大革命”的关键因素。这期间,法国的村民们到处都在由集市上和教堂前的“乌合之众”,迅速演化为手执武器冲向贵族城堡的“革命群众”。勒费弗尔发现,这一情况的发生,背后有一系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偶然纠集,其中,有天灾、王朝战争、政府决策失误招致的国民生计的恶化,有众多疑似盗匪的饥民和失业者流浪团伙的四下流窜,有粮食骚动和抗税、反领主等种种反叛活动的此伏彼起,有首都三级会议政情的危象丛生,有国内军队的可疑调动和外国军队的陈兵边境,还有关于流匪、雇佣军和外国武装数百年侵扰的历史记忆,有农民对领主压迫的千年积怨等。总之一切都表明,中世纪以来一步步积聚起来的法国社会矛盾的发展,这时已经抵达了总爆发的临界点。也正是这一切,使村民们普遍感到“奋起一搏”的时刻到了,并暗暗把斗争矛头指向所有的领主老爷,一种“革命集体心态”就此成形。就在这时,一些有关“贵族雇匪徒烧庄稼要饿死农民”的流言开始不胫而走。为求自保,村民们随即自发地组织起来并拿起武器,尽管“匪患”的幻象后来烟消云散了,但在这个风波中增进了团结也意识到了自己力量的法国农民却没有就此罢休,他们顺势纷纷发起“叛乱”,摧毁领主城堡,焚烧封建文契——原本偶然聚集的村民人群这才演变成了“革命群众”。
史特拉斯堡外的攀爬和抢掠(来源:retronews.fr)因此说大革命时代“革命群众”的发生原来是要有些前提条件的,而这些条件中最首要的,就是农村社会对封建领主制度的千年积怨,是广大小农的苦大仇深。
在伯克、泰纳等一些保守派历史学家的笔下,这种“革命群众”全是些嗜血的暴徒、罪犯。勒邦在这一点上跟他们有所不同,他并不认为“革命群众”的暴行是通常意义上的犯罪,但他仍把“革命群众”的出现归咎于“非理性”雅各宾党人,认为是他们对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把人变成了狼。然而所有这些论点都遭到了勒费弗尔“大恐慌”研究的有力驳斥。首先,勒费弗尔表明,“大恐慌”事件的参与者们大都是很理性的——武装起来的村民们,无论是警戒、巡逻和盘查行人,还是驰援附近城镇或攻打领主城堡,都表现得相当克制;尽管事件几乎席卷了全国,领主城堡和封建文契也烧了不少,但杀人案查来查去也只有区区三起。不过我们也知道,大革命时代的“革命群众”远非都这么温和:事实上,随着大革命的激进化,“革命群众”也会变得越来越暴烈,直至变成一七九二年“九月屠杀”中的那群杀人狂。饶是如此,说“革命群众”天性残忍仍然是一种罔顾事实的偏见,因为大革命中那些极端形态的“革命群众”,其实都是在极端危急的形势下出现的,或者说把“革命群众”中的人变成了狼的,根本上还是大革命所面临的那种极端强大而凶悍的国内外势力。
反映1792年“九月屠杀”的版画(来源:wikipedia.org)其次,勒邦把“革命群众”的出现归咎于雅各宾党人对社会秩序的不理性的人为破坏,其实就是要把大革命的发生归结为政治领袖的错误选择,而后来孚雷关于“启蒙思想引发大革命”的理论,实质上也是与之一脉相承的。但勒费弗尔的研究却表明,“大恐慌”时期法国农民的发动,是没有任何人策划和操纵的事件。时人确实有过种种怀疑,有的说是贵族在搞阴谋诡计,有的说是资产阶级在玩鬼蜮伎俩,显见是两大正激烈较量着的政治势力在相互甩锅。虽然全都不靠谱,不过窃以为倒也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革命派的精英层至此都还没有洞悉“大恐慌”的实质意义。这些“城里”虽然也渴望革命,有些甚至还想当革命领袖,但此时终究谁都不曾动过一丝全民动员的念头,当然谁也不可能有这种能力。事实上,根据勒费弗尔的观察,他们反倒觉得农民的这种发动很碍事,甚至很危险,所以在“大恐慌”期间和随后的几个月里,全国各城镇的大资产阶级都曾不惜和特权等级联手,血腥镇压过起义农民 —不过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一暴行立刻普遍引起下层市民的强烈抗议,进一步促成了他们的政治觉醒。这一切事实,应该说都是大革命自发性或必然性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参加法国大革命的妇女(来源:futura-sciences.com)三
严格说来,勒邦这本书是算不上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专业研究的,甚至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作品,而更像是作者的保守主义政治牢骚的一种带了点学术味道的宣泄,所以它的问世和流行,虽然也引起过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大家的注意,但本质上并不属于学术现象,而只能说是汹涌于十九世纪末西方的保守主义思潮的一种反映。这个思潮简单说来,就是要精英不要大众、要改良不要革命,反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也批评刚在西方主要国家确立的民主政治秩序 —原因无非是这种 “民主化 ”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开辟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因为敏感到民主化潮流的不可逆转,西方的保守派们当时的心情灰透了,纷纷发出“西方文明没落”的哀叹 —这方面最有名的可能是斯宾格勒,但勒邦的影响也非同小可。这种保守主义也的确命运不济,在“一战”时代一直被边缘化,“二战”后还由于和法西斯运动有些干系而不得不继续低调潜行,并改头换面演变为一种“新保守主义”,基本主张是经济上重效率轻平等(推行私有化、排除国家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加强自由竞争),政治上则是所谓要以“自由民主”取代“专制暴政”(实际上是要由美国来主导世界)。该思潮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终因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形势恶化而开始得势 —首先是以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上台为标志在英美得势,然后不同程度地蔓延到西方各国,并因其更符合强势资本集团的利益而迅速站稳了脚跟,至今仍是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
斯宾格勒与其著作《西方的没落》(诺夫1945年版,来源:wikipedia.org;amazon.fr)而这种新保守主义的崛起,就和勒邦这本书在当下我国的火爆很有些关联。何来此说?关键是因为此书牵涉到法国大革命,而法国大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不容小觑。事实上勒邦的研究兴趣就是由法国大革命中史无前例的“群众现象”挑起来的。而法国大革命本身也是“保守主义之父”、英国历史学家埃德蒙·伯克的灵感之源,他一七九一年出版的《法国革命反思录》被公认是保守主义的开山之作,其中对“革命群众”的痛恨情绪无疑撬动过勒邦的心灵。后来写《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托克维尔的保守主义立场也对勒邦影响不小,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写《现代法国起源》的伊波利特·泰纳——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保守主义历史学家之一,他对大革命中“革命群众”的咒骂几乎用尽了最恶毒的词汇。总之,没有法国大革命就没有保守主义思潮的发生,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勒邦的群体心理学了。而且,直到老保守主义变成了新保守主义,“法国大革命”在这个意识形态里还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魔影——尤其是在十九世纪里发展起来的经典大革命史学基本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史学,这东西太妨碍新保守主义政治纲领的落实了。于是,随着新保守主义的勃兴,从法国史学界左派阵营里叛出的弗朗索瓦·孚雷披挂上阵,打响了“修正”大革命经典史学的攻坚战。其实最初的修正尝试还是英国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科班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做出的,但附和者寥寥而批驳者甚众,显然不成功;二十多年后孚雷接棒,时过境迁,一下子做得风生水起,一本部头不大的《思考法国大革命》一九七八年问世后,竟迅速俘获了大多数青年学子,经典史学的大厦一时间摇摇欲坠。
伊波利特·泰纳与《现代法国起源》(被遗忘的书2018年版,来源:amazon.fr)尽管大革命经典史学并没有就此垮掉,但舆论界还是失去了不少对大革命的传统敬意,一种诋毁法国大革命乃至所有暴力革命的声音开始流行,而这种“诋毁”的理由,实质上就来自勒邦的理论,也就是他在自己的许多作品里反复表述过的这一说法:大革命时代人们用抽象的理念、空洞的口号煽动了群众,把他们变成了嗜血暴民,也把革命领袖变成了专制暴君。 勒邦这本书在当下中国的“火”,看来多少跟新保守主义泛滥带来的这种思想混乱有一些关系,而且这种“火”,或许还会反过来进一步加重这种思想混乱?更严重的是,它是不是还有可能起一种误导作用,让人们稀里糊涂地被新保守主义思潮裹挟而去?这些问题理应引起重视。 细想起来,那些否认大革命的自发性并仇视 “革命群众 ”的人,从伯克、泰纳到勒邦,也包括了后来的孚雷,其实都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个人主义”的忠实拥趸,也就是希望全世界的现代化都能走英美路线的人。这些人恪守片面的经验主义思维,根本看不到在法国这种历史悠久的国家发生的革命,从来就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历史越悠久,阶级的分化和固化就会越严重,社会矛盾就会越尖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也就越难免会有一场剧烈的革命。也正因如此,他们对英美的革命何以比较“小”(实际上相对于法国革命那可能只属于某种改良)的原因也完全不摸门,其实那无非是因为英美的历史比较短的缘故:英国阶级分化的历史严格说来只是从一○六六年诺曼征服才开始的,而美国革命只是一场独立战争,当时美国移民社会的阶级分化其实才刚刚开始。应该说,前现代历史短一些的国家的确拥有某种特殊优势,起码它们的现代转型要少很多磨难,它们的 “温和革命 ”也的确与政治精英的自主选择有较大的关系,但那显然不能成为我们抱怨和责备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没走英美路线的理由。
“特权的负担”,第三阶层承担着贵族和神职人员的特权(来源:vikidia.org)看来,随着新保守主义思潮的泛滥,勒邦一个多世纪前对 “革命群众”的贬抑在今天的世界仍颇有市场,但凭借着法国大革命政治文化对现代世界的宏大而深刻的影响,对立的论点也不可能偃旗息鼓。在我看来,对于“革命群众”的这两种不同评说,实际反映的还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平等主义和自由主义乃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一对对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左右对峙,是法兰西政治文化与盎格鲁——撒克逊政治文化之间的传统对立。只是理智的人们都应该拒绝偏狭,应该承认这些观念性的东西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事实上它们都有自己的存在理由,相互之间也应该多多求同存异、互补共融。而勒邦在这本书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那些批评,其实多少也反映了一些法国人天性中的那种对“实质民主”的向往,这似乎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两种意识形态之间有互补共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