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的葬礼》是一部由金子文紀 / 岡本伸吾 / 竹村謙太郎 / 山﨑銃司执导,小泉孝太郎 / 长谷川京子 / 国仲凉子主演的一部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彼得的葬礼》观后感(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结局有点仓促啊,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全剧整体看没什么悬疑的成分,杉村这个侦探当的,除了打探消息也没什么事。
剧情很好,尤其是看到启劫持大巴——继续暮木老人的意愿惩戒恶人,这个情节的设置把整部剧的含义加深了很多。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无法通过人为调节。暮木老人杀死自己的诈骗同伴时,是人为地想改变别人的命运。而启——这个本身不坏,甚至夸大自己罪行的人,却得到了深重的惩罚。
《彼得的葬礼》观后感(二):彼得的葬礼
《圣经》中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对圣彼得说:在今天鸡叫之前你会三次否认认识我。圣彼得说不可能。结果当圣彼得第三次否认时鸡叫了。彼得痛哭起来。
此剧的彼得指的应该就是圣彼得。三次否认认识耶稣应该是“罪恶”,圣彼得犯了罪恶,当然他也选择了悔改。而人呢!主祷文说:救我们脱离罪恶。可是人真愿意或者能够脱离罪恶吗?
剧集以一个罪案为主线,通过叙述这个案件的内情,揭示着人群之中的各种各样的罪恶,以及人们面对罪恶以及自我犯罪后的种种应对。有的人选择了沉默,有的人选择错下去,而有的人选择了悔改。
内容虽然是推理剧,但非常别致,事实只有一个案件而且一开使就结束了,只不过涉案的人在面对着案件内情进行着追查(赔偿款只是诱因)。然后随着案件内情的深入,人与人之间的种种负面的东西也显露出来。当然重要在于面对着这些负面的东西当事人是怎么想与做的。有些沉重但非常吸引人。
《彼得的葬礼》观后感(三):这一季就是让杉村夫妇离婚的……
看完最后一集,越是这么觉得……
间野,我一直讨厌不起来,虽然是各种疑点指向他,从最开始的骗子,不知为什么,B站上的人怎么就这么讨厌她,一直贱人、婊子的叫着。但是我一直觉得这人不像坏的。尤其知道原著里她和杉村根本没有一点暧昧,微博上有一条说这剧twiiter说了就是为了减低菜穗子的出轨压力,才搞了个什么四角恋,我就更无法对间野讨厌了,总觉得这些厌恶本该是菜穗子承受的。
菜穗子不想多说,很任性,如果不是国仲凉子演的话,我想不会有人为她说好话。
桃子也是让人说不出话,要买狗的时候,竟然说是代替爸爸吗?
岳父真是好人,值得敬佩的人。
和案子有关的那些人。
那些坏人一点没变化,细田(忘记他的角色名字了)说暮光知道自己错了,那为什么不去自首,暮光说,那样只有他自己赎罪,那现在呢?现在关于那些坏人根本没有改变,坏人自己没有反思,那些“观众”也没有发现传销的危害,两次劫持加上后面的赔偿金事件,就像现在微博上那些热点事件,发生了就发生了,只是增加了看客的谈资而已,过去就过去了,不会有任何变化。
被劫持的那些人,变得对生活有信心有些莫名其妙。
特别想说那对小青年,刚开始的时候,弹幕里一堆说在一起的,等到细田被恶传染时,又有一堆人说,这种男人不能要,配不上妹子,到最后一集……
《彼得的葬礼》观后感(四):杉村世界中的善与恶
恶是会传染的,人生本来就是由恶毒、苦涩、不讲理和微乎其微的美好事物构成的。在杉村的世界里充满着恶,恶在传染,在膨胀,在不断的变化着。
杉村三郎是善的象征,陪妻子参加家族聚会时,杉村面对早已预料到的情况还是感觉无法面对,而当妻子邀请他再次参加时他还是答应了;面对突然出现在自己世界中的间野时,即使心中对间野有感觉,即使间野一而再再而三的暗示,他始终会想到妻子和孩子,也会因为拥抱了间野而感到自责,这与妻子的出轨形成了对比,妻子将出轨的原因怪罪于杉村的侦探情节。与间野的出现一样的就是与妻子发生不正当关系的助理桥本,他总是在妻子最脆弱的时候出现,一次又一次的考验这夫妻二人的关系。
面对世界的恶,杉村无法与之对抗,唯有逃避,家族的恶,妻子的恶,同事的恶,劫犯的恶,被害人的恶,于是他将心思全部放在的案件上,以此来无视这个世界。杉村的丈人在这里也是善的,他是唯一一个支持杉村的人,当杉村选择离开时,他拍着杉村的肩膀说:”会很寂寞吧。“,他明白杉村的优点,也知道家族的恶。
”这样人畜无害的性格才是最好的吧“、”这样的性格现在可不多见了啊“,杉村的善是这样的弱小,却无法掩盖光芒,人们的感叹更多的是羡慕和嫉妒。最后的最后,他选择的逃避,这就是世界,善无法靠一个人传染,而恶会在人们心中滋生。
《彼得的葬礼》观后感(五):悲伤之歌
如果看过前剧《无名毒》的朋友,相信都知道编剧对这系列都贯彻着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就是“罪恶”。
人,都会犯错,无名毒的罪,是无声息的蔓延,是窃语的侵害,是邪念的冲动。忍让,只会让罪恶不断扩散。
而彼得的葬礼阐述的故事,开局便十分精彩,全剧以一个老人劫持公交车作为故事展开。手持枪械的老人劫持人质,本该惊恐万分的人质们,却意外的开始与犯人惺惺相惜,甚至面对警察的到来而选择保护犯人。昏暗的车内,竟产生了温馨的人间真情,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来描述这群人质是最适合不过了。
然而,主题继续展开下去,却不像《无名毒》那般令人诧异的反转,而是一步步慢慢描述着主要剧情,甚至连观众都能清晰地猜测到接下来的内容,但是正是如此,才真正展示出了《彼得的葬礼》核心内容,那就是——忏悔。
彼得三次否定了耶稣,心生愧疚,忏悔着自己的罪孽弥补所有。而《彼得的葬礼》核心也是如此。《无名毒》无法抑制罪恶,而“葬礼”也是如此。但是,该剧是赎罪,即使搭上性命,也要去保护所有人,因为自己曾经错过。
此外,男女主角最后的事件十分值得推敲,正如社长所言:“断掉了关系,却没有断掉金钱,让人无法体会金钱的来之不易,正是罪恶的蔓延。”
女主最终劝说女儿是问要不养一只狗,从而填充父亲的存在,而女儿思索一会后竟然开心的点了点头。不知为何,细思之下,毛骨悚然。社会地位的差距,造成了他们之间必然的悲剧,过于成熟的孩童,只能无奈又理所当然的接受现状。
总体而言,节奏相比起前作紧凑,演员们的演技也十分到位,剧情也让人回味,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佳作。
《彼得的葬礼》观后感(六):坂本为何要劫持巴士
始终看不明白坂本的愤怒点在哪里?他是怎么一点点变得极端的?他又怎么去碰传销呢?
他很矛盾吧,他开始有点想收钱的时候,碍于大家的观点,不敢出头。他特想收钱的时候,最主张收钱的工厂主却变主意了。日本社会一方面信用至上,工作上出错了,就会被人瞧不起,又因为信用至上,所以利用信用欺诈,一骗一大堆。坂本还想利用自己的信用挣钱,但是都失败了,他不怪责自己,把愤怒撒到骗子给的钱上,但不至于去劫持巴士。我认为这里对坂本的处理,不符合剧情,应该是把坂本这个人符号化了,导演要表达的是对诈骗集团的进一步深讨,既然前面说过骗子公司倒闭了,只有大头被抓了,很多中间的骗子还逍遥法外,这里要抓所有骗子伏法,惩罚那些既是受害人又转头害人的人,模仿劫持意在引起社会关注,但随着御厨的死,就弱化了。工厂主答应给他留个缺,让坂本还有线希望,不至于自暴自弃,他还能重启信用。
还有对长谷川京子和孝太郎的背道而驰很郁闷,多好的一对啊,怎么就不能圆了呢,抱了一下就激情用尽了吗?让人看得痒痒的,轻微挠一下,更痒了,导演太烦人了。我很喜欢京子在“倒数第二次恋爱”里的演出,同样是单身母亲,自信快乐地生活多好,同时楚楚可怜美丽动人,激起了我要去保护她的冲动。
小泉这种男人太难做了,他也演绎得非常完美,标准的君子,也许他本人就如此,一贯的温柔男人形象,身子骨很瘦弱,说话时笑起来的样子让人感觉亲切,对女性很温柔,不会嫉妒不羡慕,可与妻子怎么就什么都不能说呢,如实相告呗,天天讲故事哄女儿睡觉,多好的爸爸啊。我也好喜欢凉子,可她就火不起来,也许是表情有点暗,不那么阳光,板着脸的时候,让人望而生畏,她在“黑社长”和“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两个片子里,也是一副表情到底,冷硬的表情使自己的戏路变窄了。
《彼得的葬礼》观后感(七):恶是会传染的
看这部剧的过程中我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并不是看了这部剧会对人造成什么影响,我想更多的是不同的人看这部剧所感触到的会是不同的东西,从《无名之毒》到《彼得送葬队》宫部美雪老师都以一个平常上班族的身份给我们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也正是因为杉村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而非见识过各种人生百态的侦探才能让我们从这些故事里挖掘出更多的对与人生的思考,对与人性的反思。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恶”最初听见这句话时只是觉得这个人的思维很独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越来越觉得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真的是能让人细细品味很久,正如宫部美雪的作品一样总是在不仅不慢的节奏中将真相一一揭露,去衣蜕皮直至每个观众的内心深处,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曾听很多人说起并不喜欢宫部美雪的作品,因为节奏总是如此缓慢,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对于推理剧的迷来说或许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并且有着巧妙的逻辑关系设计的推理剧才是好剧,这样的书才是好书。我本人也很喜欢这样的作品,因为会让人欲罢不能并且观看的过程中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可看完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者说并没有获得什么。而宫部美雪的作品宛如一个人在给你静静的叙述着一个与你毫不相关的人身边所发生的毫不相关的事情,但故事说完之后你就会觉得心中百般滋味如鲠在喉。与其说宫部美雪是推理小说作家的话我觉得更应该称其为人性的解剖师,她宛如对待尸体一般不仅不慢的将人性最深处的善与恶一一挖掘出来呈现在你的面前,哪怕那最血腥的一面也毫无保留。如果说《小暮照相馆》是挖掘人内心深处的善的话,那么杉村三郎系列就是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恶了。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毫无疑问是我们如今所大力提倡的正能量,那么如果我反问一句既然人之初,性本善那么为什么会有恶人的出现呢?答案显而易见,不正因为社会是恶的,而将这些恶传染给了性本善的人才导致了恶人的出现吗?如此一想反观人之初,性本恶的见解却体现了其美好的一面。
恶是会传染的,在不知不觉之中泛滥开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啊!如果无法直面这些恶任其传播下去的不治的恐怕就是这个社会了。宫部美雪正是以这样赤裸裸的方式告诉你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哪些是应该祛除的。
恶是会传染的但人是会悔改的,无论是怎样的恶人。就连彼得也会成为圣人!
《彼得的葬礼》观后感(八):恶之种
衫村乘着电车奔驰向一望无际的田野时,我也遐想着自己眼前延伸着一片绿意盈盈的草原,那是去向未知远方的路,通往自由的路。衫村在今多集团的家族聚会上看见那辆红色自行车时便已萌生去意,如同一条鱼渴望回到大海,而不是被囚禁于装饰华丽却狭窄逼仄的鱼缸。生活在一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环境中无疑是痛苦的。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难道不是自由么?每个人都是渴望自由的鱼,但同时也是束缚他人的鱼缸。人类总是不厌其烦地争夺、侵略、斗争,惯于向其他人推广自己所认同的事物,以期掌握话语权,这种强势的生存方式使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也使人类成为刚愎自用的“罪人”——不断挑起争端,破坏和平,不断侵蚀自然,破坏生态。
而日常生活中的每个人同样也扮演着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双重角色。曾经被欺骗,被束缚的人反过来去欺骗、束缚他人。以“正义”为名的罪恶随处可见。恶是会传染的,每个人都是罪人,在无知无觉中犯罪,不谙自身的罪恶,误以为自己是正义。圣徒成为罪人,保护者成为加害者,信任的人互相掠夺,相爱的人互相伤害,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罪恶。一个人自身的执念过于强烈时,无论出发点是好是坏终究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然而很少有人认识到自己的“恶意”,就如芥川龙之介笔下《罗生门》中的老妇人,为了生存而残忍地割断死者的头发时也仍旧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当他人对自己做出相似之举时便认为他人是错误的。这种双重标准便是罪恶的源泉,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自己是出于好意,自己是迫不得已,因此理直气壮地犯下罪恶。然而他们浑然不知这种对“罪恶”的视而不见才是最大的罪恶。正因为人类的执迷不悟,才有了圣经中扮演救赎角色的耶稣,子继承父的意旨牺牲自己唤醒世人。剧中衫村曾说过,“无论怎样的彼得都有回头凝望他的耶稣”,正因为有了“耶稣”的存在,某些人类才幡然醒悟,自省其身,努力补救。而大多数人的生命中没有出现“耶稣”,或是选择对“耶稣”视而不见,因此一错再错,积重难返,无法回头。
“恶”的诞生并不想我们通常所想的那样地动山摇,令人侧目,“恶”的诞生往往悄然无声,使人浑然不觉。沉迷于自己的执念会产生恶,强势的父母意欲掌控孩子的人生会产生恶;以自己为准绳歧视与己不同之人的傲慢会产生恶,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懒惰会产生恶,觊觎不属于自我之物之人的贪婪也会产生恶……无论恶在初始是怎样微小的种子,当人类一次又一次放纵它的发展后,恶最终都会成为一个无底黑洞,并不断向四周扩散。
请珍惜身边的“耶稣”,如果有人曾哪怕有一秒钟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请务必抓住这个机会自省吾身。如果不幸的是,人生中不存在“耶稣”,也请努力成为自己的耶稣。
《彼得的葬礼》观后感(九):彼得的葬列,to be continued……
一年前的的今天,耳朵发炎,半夜含泪看完无名毒的最后一集,镜头定格在一家三口放下重压,再度展露笑颜的画面,看到这一幕,观众的心似乎也随着轻松了些。当时就知道杉村三郎的故事还将继续,在宫部的笔下,没有一路顺遂的人生就像人生本来就不可能一路顺遂一样。
一年后,彼得的葬列如约而至,原班人马,再次见面。和无名毒不一样,这次聚焦于一个故事,开局爆裂,结构驳杂,辐射深远。
很多人觉得结尾实在仓促,的确只是匆匆交代了各个人物的去向,整个事件远远谈不上尘埃落定,可能在无名毒,着眼点更在于独立的案件,案件解决了,也就收尾了。彼得的葬列,更在于欺骗和救赎是人性永恒的主题,既没有办法全然躲避,也没有办法完全消除,就像手岛眼前不停闪回的恶人的脸,太多不自知的人,太多会传染的毒。无名毒讲到毒产生的土壤,毒如何蔓延到每个人。这一部,毒,更是草蛇灰线,扑朔迷离,侧重点在于如何与它共存,与社会的、他人的及自我的毒素共存,在社会环境、他人相处及自我体察中生存并找到自己的道路。
早就被剧透了杉村夫妇的结局,却还是微微惊诧于如此决绝的方式,以不会回头的方式了断过去,个中滋味,冷暖自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也许是侦探生涯好的开端。最后一话有很多打动人的画面,比如这一句今多老爷子的“会很寂寞的吧……”,我想那句话更多是体念到杉村接下来要走的路,那是一条注定担荷人类罪恶,承受更多苦涩,更多孤独的少有人走的路。我们的杉村三郎听懂了,心领了,下定了决心。“我现在幸福吗,当然幸福了,不能奢求太多,人生都是由恶意、苦涩和委屈,还有那些细碎的美好一起构成的。”最后的喃喃自语动人之至,前尘旧事,迢迢前路。
剧中杉村三郎周围的那几个老头子,都是不可多得的老头子,今多老爷子洞若观火,通透练达,北見一郎,是他认识自我、追随自我路途中遥远的灯火和星光,那位一直一直伴随在身边,似乎有些神秘的master,如同静静的水流。睡莲的这场戏,看得人哭笑悲喜不由自主,水田大造先生,您也太温暖了吧。
回到三郎和菜穗子的关系,不知道原作如何描绘,从网上的只言片语来看,似乎文中还更激烈一些。剧本处理地很节制,可以接受的无奈和无解。不得不说,菜穗子最后的表现,真的有些狡猾。你可以将自己的任性归咎于身体的束缚,却不能任性地将任性等同于追随梦想,近乎故作无辜状。说是妈妈的影响,像妈妈一样带着桃子生活,可是你注定不会像你妈妈一样吧,不管怎么样都在大树下,以各种名义去任性,包括将伤害和背叛甩在身后,任性地选择独立和坚强,你看,人和人注定不一样,这是最大的不公平,可能也是最大的公平。
《彼得的葬礼》观后感(十):我们现在幸福吗&我现在幸福吗?(系列评论)
我们现在幸福吗
2014年7月14日
“我们现在幸福吗?当然幸福。不能奢求太多。人生本就由恶毒、苦涩、不合理和微乎其微的美好事物构成。”
在2014年夏季最新日剧《彼得的葬列》的开头,男主角杉村以一种很平和的语调向观众呈现了这段他个人关于幸福的独白。我猜,可能有些观众会惊诧于拥有美好家庭且生活无忧的他竟然对“幸福”的标准定得如此之低。不过,如果你之前也曾看过这部日剧的前篇《无名毒》,应该会记得原作者宫部美雪对“普通人”的定义也很“宽容”,或许就会变得释然。
前不久,我看过一位外国作者写的一篇文章《你的工作到底赚不赚钱》,最后一段是这样的:“最后还总有人挑战,说那为什么有些人既赚钱,又幸福,还发展好?这种事,第一是因为你很傻很天真,看个艺术照就以为是真人。第二是因为人家整体能力高,所以每个都不错。如果你也希望这样,就需要好好修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同时控制自己的欲望。因为能力与欲望之间的空间,就是你的自由。”
这么看来(当然,我也相信),这世上的确存在着那种诸事如意的幸运儿,不过,大多数人的人生,大概就像被许多人羡慕着的杉村说的那样:如果你不奢求太多,就已经算得上是幸福了。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承认,我基本上认可这样的观点,甚至还觉得,原作者正如一些评论里说的,骨子里应该是个温暖的人。虽然说,这个关于幸福的定义,总让我想起剧中杉村的同事在谈及主编在公司里的尴尬地位时说的那句话:“虽然有点过于自虐了,但事实就是这样的。”
然而,就是这么低标准的幸福,也极有可能会被那些作者用很“宽容”的标准定义的“普通人”或有意或无意地破坏,至于那些在这部剧里就要粉墨登场的、那种因有着更强劲的野心和恶意而从“普通人”的队列里脱颖而出的、有着更强大的杀伤力的“坏人”……在他们面前,这本就很脆弱的幸福,就更显得不堪一击了。
但幸福对我们人类来说,实在是太过重要了,所以,这个夏天里,当《彼得的葬列》通过杉村和他的同事们在采访回城的公交车上莫名被一位老人绑架为人质、来讨论我们的人生和幸福被陌生人暴力破坏的可能性时,另一部我很喜欢的、也是改编自名家作品的最新日剧《家族狩猎》,则是通过描写各种残缺有问题的家庭来展现个人幸福被自己最亲近的人掠夺后所造成的无法弥补的伤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部直面残酷现实的悬疑向日剧里,还都不约而同地关注了同一个人类现阶段的不治之症:阿兹海默症(也就是通常说的老年痴呆症,也可以称为认知障碍症)。会出现这样的巧合,大概和日本已经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日本65岁以上老人人口数已经达到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有关。
《彼得的葬列》里,杉村他们去采访的那位公司退休高层的妻子,虽然三句不离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令人倍感心酸的是,她丈夫明明就在跟前,她却已经不认识了;《家族狩猎》里,女主角冰琦游子的父亲只记得8岁时的她,他生活无法自理而且常常走丢的状况令游子和她的母亲每日疲于奔命……曾经那么聪明可靠、举止得体的一个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竟然只能像个孩子甚至像只动物一样活着,这是多么残忍可悲的一件事。
或许是因为我们中国正在飞速迈向深度老龄社会(比日本的超级老龄社会要低一级,不过,也很快就会赶上了),所以,在最近的大半年里,我至少看到不下二十篇的文章或报道涉及阿兹海默症,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是《“认知障碍国”》,里面充斥着“认知障碍患者”、“夫妻双方认知障碍”和“认知障碍停职”等可怕字眼,令我觉得触目惊心。而且,摆在我们中国人面前的,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事实:在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后,因为我们的绝对人口数倍于日本,所以,将来绝对的认识障碍患者人数也会相当惊人……我简直不敢按《“认知障碍国”》一文里的描述去假设我们的未来了。
不过,只要想到今天的我仍然还算年轻,头脑清楚,而且父母也还很健康,我就会安慰自己,还是别想太多了,努力保有现在的幸福就好……明天的困境还是留给明天的人类去面对和解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