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关于前男友的葬礼》是一本由张躲躲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场关于前男友的葬礼》读后感(一):一本好故事,一个好作者,或一个好编剧
我最早关注躲躲,是因
为朋友@小隐山上见乔迦推了她的一个相册。
那是躲躲刻的橡皮章,都是些非常
可爱甚至刻起来极其复杂的角色和图案,
栩栩如生。她还
喜欢很多其他去有趣而
美好的小东西,涂涂画画,花花草草,珠珠罐罐……
重要的是,你给她回复,她也认真回复你。
而近期,她又多了一个新的相册,里头只有两张照片,越发地让人觉得
温暖而
高兴。
于是觉得,她真是一个认真有趣十分好的姑娘。
而这样的姑娘,写出的故事,当然也会是认真有趣十分好的。
躲躲早早的就把这本书寄了我,我和她从未见过面,而她却写了满满一扉页的暖话送我。
真是抱歉,直到这阵子,才把书认真看了。
她在
自己的序言里说,这本书写的不容易。
可不是,在大多数人都喜欢看
甜蜜相恋、恨不能从打开第一页就希望
男女主角爱到书尾的时代,她写的,却是各种我们看过、听过、
经历过,或者没有机会看过、听过、经历过的故事。
但在这些故事中,有
真情意。
那些或煎熬痛哭,或故作
淡定,或
念念不忘,或恍然领悟……都是
爱情和
时间给我们的“礼物”。
我是不太会写小说的人。
尤其是做了近十年不
成功的编剧之后,更加不懂如何写好小说。
剧本和小说看似都是“写字与创作”,但剧本更需要的是技巧,小说则更需要洒脱。
当然,它们都需要的,是对
世界的感知,和对
人生的领悟。
而看完这本
短篇小说集,我真心觉得,躲躲是一个好的小说作者,也会是一个好的编剧。
她很
年轻,可仿佛也看得很清晰,无论是
快乐还是
痛苦,
幸运还是艰难,都写的特别冷静
平淡。
她故事里的觉得,很有自己的
性格,应该是她自己非常认可的那几类人。
她的行文也并没有过于繁复的描述。尤其是每一个过程和情节,都很快,落地有声,也有节奏点。
而一个编剧,可以从她的那些“点”里,看到
文章后头的故事——那些
细枝末节,都可以放大了去,再繁衍出戏来。
想她自己在写故事时,也做过取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
知道如何把土中的深埋土中,把繁花开到春风里。
尤其是,你可以从她的故事里,看到她的一点儿喜好,看到她自己对
生活与
情感的
态度。
就像书名,当你真的埋葬了什么,才能顺着爬满绿藤的小路,继续前行。
所以这是一本姑娘们都可以存着的好故事集,
这里或许有你曾听过、看过、经历过的故事,也有或许你从未听过、看过、经历过的情。
《一场关于前男友的葬礼》读后感(二):关于前男友的那些事
这本《一场关于前男友的葬礼》,里面写得都是关于前男友的故事,
说不上荡气回肠,不过,有苦有甜有酸有辣,我不知道故事是真是假,就如张躲躲在前言里写的:“如果你
相信,就是真的。如果你不信,那就是假的。”可我相信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一群人,拼命地去爱,拼命地去控制,又拼命地逃离,拼命地
放弃。爱情是只有经历才会懂得的,不是道理拼织起来的情感,无论是别人的故事,还是自己的故事,在我们感叹之余,依旧教会了我们很多道理,让我们更懂得如何更好地活下去。
《一场关于前男友的葬礼》这个故事之前在豆瓣上名叫《如何处理前男友的骨灰》,
结局很出人意外,有些人总是把人逼得太紧,没想到却葬送了爱情。当时看到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地触动了,让我想起我
一个朋友的故事,虽然没有张躲躲写得
那个故事那么夸张,男女主人公的角色也颠倒着,但是终究是再也不联系了。
度过了热恋期的
朋友,冷静下来,觉得双方都不合适,毕业后就
分手了,可是男的却紧追不放,每天都打几十个电话,
我朋友一直不接,可是连续这样的轰炸,人的
精神总是会崩溃的(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那时候的手机还没有加入黑名单的功能)。朋友向我诉苦,她说最吓人的是,前任还发了条短信给她,用很阴森的语气写道:“你是不是很怕我啊,哈哈哈。”朋友说她当时看了后背就吹来一阵凉风,真不知道对方会做出什么事情来,她的脑海里马上脑补了新闻中各种被前任捅死的画面。我说她这是高度紧张,
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我知道,我们很多时候真的无法切
身体会当事人的
心理。后来,朋友换了号码,去外地工作了,
命运也没有巧合的让她再碰见前任,终于她摆脱了缠人的前任。只是,她付出了
离开熟悉的环境的代价。
很多时候,我们倒是希望不要
遇见这样混蛋的前任,更希望遇见能让自己感激的前任,不过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可是就算是遇到,可能到最后最多的反而变成了亏欠,那种自我责备的滋味也不好受。
关于前男友,似乎总有道不完的故事,或是责骂,或是感激,但
这就是人生路上的一段
成长经历。年幼的时候只知道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殊不知
现实的残酷,那些自以为的
聪明结果
聪明反被聪明误。张躲躲的新书《一场关于前男友的葬礼》中,每
一个故事都不相同,每一个故事都能引发读者的触点。
《一场关于前男友的葬礼》读后感(三):爱你,仅此就够
张二躲的前任书籍看第二本了,都是
很喜欢。每次读她写的文章都像是身边最亲近人的故事。文笔清晰并到位,有时候调皮到又哭又笑心疼故事里的
女孩坚韧,有时候特别纠结年轻时候的我们总那么倔强去维护并不
成熟的自我,有时候感叹最真最无法忘怀的
感情才值得怀念。
对于昔日的感情就如一双喜欢的鞋子,真的旧了,但又舍不得丢掉。拿出来欣赏依然别致,依然能想起穿它搭配各种美衣的
心情。只是,它旧了,破了,不合时宜穿出。所以,回味,写出各种故事。
爱到底是什么?二躲说,爱是越证明越少的东西
大学毕业那年,我二十岁。我在送别的车站收到二十枚我出生年份的硬币,又
感动又不舍。那个时候,根本没想过需要礼物行动来证明爱。总觉得他会给我最好最爱的,只要
一个眼神就能肯定一切。对,相信。这种
感觉我在很多时候不再有。后来,朋友跟我说,唯
有时间了解爱。在跟他分手后的很长
一段时间里,我都是用时间跟衡量
价值的礼物来判断别人的爱,以及自己愿意付出的爱。越证明越少,越少越证明,反馈的不是
珍惜,反倒是选择与纠结。十七八岁开始懵懂的
初恋,如果走不到最后,中间还会经历多多少少的
迷茫感情。如果顺利,三十岁前会进入
婚姻。但是,
结婚的时候,爱的成分是多少,会用爱来证明多少。
认真去爱
永远都不是一种浪费,勉强去爱,才是。
我
始终相信我并不会因为不爱去选择一个人,也不会勉强去爱。所以,即使有对比,也不会勉强。现在,我很
感谢生活给我惊喜。最初最真的感情,因为年轻和少不更事,没有走到最后,也让我对他饱含深情,充满爱意,而
青春消失之后,我发现,我并不如想象那般爱你。却如想象般拒绝一个又一个跟你不一样的人,选择一个相似于跟你感情的人走一辈子。
《一场关于前男友的葬礼》读后感(四):爱情不是生命里唯一重要的
刚看作者名张躲躲和书名《一场关于前男友的葬礼》,竟鬼使神差的以为是同性的长篇小说。嗯,这是有点腐女向了吗?天知道,谁叫这封面和书名都太暧昧呢?
一口气读完这15篇关于前男友的故事,除了3篇修成正果,但也还是让人有遗憾之感,其他12篇都是理所应当的分手结局。
躲躲笔下的故事不狗血,没霸道总裁傻白甜,不上演渣男作女来讨人骂,都是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纯恋回忆。可以说每个主人公都让人恨不起来。前男友总比前女友多了份决绝少了点儿暧昧。
故事里有理想和现实的不匹配,开篇卫东和刘夏的故事是太普遍的分手戏,卫东为了给刘夏最好的物质生活,不断的打拼,结果忽略了爱情是两个人在一起这个初衷。由于工作而少了陪伴的时间,所谓的还不是为了你,却忘记了你真正希望的是什么。如今能共苦不会同甘的太多了。分手的双方都没有错,只是在前进的时候没有关注同一个方向。有情饮水饱,而水多了,情却淡了。
故事里有门不当户不对的不匹配。有几个家长会舍得自己的姑娘跟着穷小子过苦日子?太多的穷小子傻丫头过不去父母这一关。如言庆和吉祥。爱情“不是人生里唯一重要的东西”,责任,亲情,世俗种种,都不忽略,甚至是决定爱情结局的那最后一棵稻草。再怎样惊世骇俗的相恋,也要经生活所迫这一劫。面包和爱情不只是鱼与熊掌那么简单的不可兼得。更多时候,还有良心和现实的考量。
故事里有“生不逢时”的克制。《别人的男朋友》这篇里,如君和邢远这一对,只恨相识太晚,如君认识邢远的时候,他已有女友。好在故事结局好聚好散,没有颠覆三观的设定。他们的感情还都是理性的,只是人生的一段插曲,有点儿《廊桥遗梦》的味道。
故事里有男朋友和男性朋友的不匹配。《想念却不想睡的人》里面的魏鹏让我想起《我可能不会爱你》的李大仁。可惜他没有李大仁那么好运,有程又青只会遇渣男这种设定。所以最后也只能停留在那个最好朋友的位置。想一想,多少蓝颜和红颜的背后都只是一句没有说出口的“我爱你”啊。如果能走到一起,谁又会甘心只做哥们儿和知己呢?
还有其他一些不匹配。好在,作者很善良,所有的故事都有个“前”字,往事已成追忆,很庆幸故事里的人儿都有个幸福的当下。
爱情会是生命或早或晚你都会经历的一部分,但请记住它永远不是生命里唯一重要的。
《一场关于前男友的葬礼》读后感(五):我的朋友张躲躲
文/夏丽柠
张躲躲对我的最高评价是,每次大家聊天,我都能以“我也有一个这样的朋友……”起头,
举一反三的
能力,有如神助。
现在,我仍然“死性不改”地要以这样的方式开篇。读了那么多书,写过那么多读后感。但是,我最想说的
一句话是:“我也有一个写小说的朋友……”躲躲的这本短篇小说集《一场关于前男友的葬礼》圆了我的这个梦。
实在想不起来了,与躲躲认识,是给她编辑的书写评,还是她托我在台湾买本女子跑步的书在先。但是,
确定无疑的是,那时我与她还未谋面。书寄给她后,她把书款给我。我一看,连快递的钱也照付了。那时,我心里就想,这姑娘怎么一点也不像文艺女青年?如今的文青,多到可以塞满一座医院。在互相撕扯、攻讦和瞧不起之后,才发现护士给大家发的是同一种药丸。与文青
交朋友,犹如蜀道难。
除了
性情上的契合,我是躲躲短篇小说的忠实读者。她写东西大气,不矫情不做作,少了很多小儿女作家的毛病。如果她
坚持写,她一定能成大作家。我一直担心她不写,这个
话题后面再说。
躲躲的写作,不应该被划入言情小说之列。她写的就是小说。我觉得言情小说就是青春饭,凭着年轻时的一股热血和对青春的眷恋写出来的东西,是有年限的。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部小说,以当下受
教育的程度,只要肯提笔,每个人都能写言情小说。许多作家年轻时红过一回,越写越没生气了,因为生活不永远都是青春的。亦舒是个好例子,七十岁还在写。可每当想起她,都是回忆自己的二十岁。四十岁的人生里不再有亦舒,有的可能是写《好人难寻》的美国南方“邪恶”作家奥康纳。
我知道躲躲是懂得给小说留白的,就像懂得给人生留白一样。她的小说都很利落,情节推进的速度特别快。而且,她小说里的女主角,个个都
励志能干。没有一个天生的少
奶奶,而且显少有富二代。她把年轻时的世界放大了,投入浩瀚的生活。你觉得的那些
微不足道,以后都可能是生活里的巨石。读张躲躲的小说,有时会想起年轻的门罗。她的讲述是有根的,就是可以横向纵向地延展,织成一张岁月的网,俘获时光。
所谓的《一场关于前男友的葬礼》,貌似扔下一筐狠话。其实,真正埋葬的是青春的自己。人生漫长,情和色只是活着的一部分。《爱情不是唯一的要义》说出了所有“爱情”问题的答案。人生里,只有“生”是开放,“死”是闭合,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一辈子过不去。躲躲小说里的那些痛苦与幸福,最后都被她云淡风轻地结束掉了。我觉得,这是她的小说最招人喜欢的地方。不虐恋、不滥情、不纠缠,让“爱情”活得很正。就像她在前言里说的:“认真去爱永远都不是一种浪费,勉强去爱,才是”。在她的每一篇小说里,都能捕捉到这种精神。我认为,这就是爱情的正能量。
每个写作的人都有秘密,那秘密就藏在书里。今天读到冯内古特,他为什么被喻为黑色幽默?因为他的人生与死有点说不清楚的联系。他妈妈在他奔赴二战战场的前一天自杀; 他姐夫在去医院看望癌症即将死去的妻子的路上被撞死。冯内古特的人生不黑色不行,不幽默更是没法儿活!
其实,我想说的是,细心的读者在躲躲的小说里可以见识她的生活。这家伙是个吃货,太好吃!所以,在本书里有《在美食最多的季节谈恋爱》,写了会作美食的男闺蜜。有时,我闲得无聊就在网上喊:躲躲,你家今天晚上吃啥?可爱的她,就老老实实地告诉我,她家的晚餐菜谱。有阵子,她迷上了“豆角焖面”,逮空儿就来向我们汇报战果。唉,每次她提吃,我都想到馋。
还有啊,张躲躲在《大只女在密谋幸福》里提到的练习plunk。你们知道吗?她真是大只女,她真练plunk! 但是,找对象时是不是也这么费劲儿,她可没说过。她还练过一阵剑道,读书之前,我还特别期待她写些剑道的场景,让我们也体会一下戴上面具的心情。
躲躲爱玩,是那种聪明人会哄自己玩的玩法。她的玩,都是一个人的欢乐。她刻章、画葫芦,玩的都是古稀之人的养生法。但是,必须佩服,她干什么像什么。刻章刻到能换钱,画葫芦画到能乱真。我没怎么听她抱怨过生活,就看着她在生活里捡乐儿。这样的人写出来的小说,怎么可能有恨?
如果说张躲躲是一枚“自由主义的花朵”,一点也不过分。我问过她,你写小说时,想过读者的感受吗?她双眼发光地对我说:不,我就要写到自己爽!可我总是担心她玩物丧志,有天找到比写小说更爽的事情,就不写小说了,那该有多可惜。
我写过那么多玩命夸作者的文章,都是因为稿费的缘故。有时,难免对自己心生厌恶。这次,真的要感谢张躲躲给了我一次“写到自己爽”的机会。我夸躲躲是真心的,因为是不收稿费的。
转载请豆邮联系
《一场关于前男友的葬礼》读后感(六):这是刀子嘴豆腐心那
看完《一场关于前男友的葬礼》的晚上,我做梦梦见了自己高中喜欢的男生。醒了之后看见床头的这本书,突然觉得特吊诡。虽然没有前男友可供“吊唁”,可是你想想,人生中,谁没有遇见几个“你当他死了”的人,和事儿呢?
以前觉得“我的前任是极品”这话就够毒了,没想到还有更读的,你心里想想你的前任“不如死了算了”,没先到还有人真大咧咧的讲出来——唉,那谁谁,我就当你死了,给你来场葬礼,就像你每次略带悲伤的对对方说“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转过头心里恶狠狠补刀“死得比我早”,但是你绝对不会让对方听见。
对于前任,真是纠结啊。
但是姑娘,我喜欢你的直率,你的毒舌,你的直白,这话,不掖着藏着,说出来,真爽那!
等我读完一个小故事又一个小故事,不免鞠一把泪——再毒舌的女汉子,内里其实都是软妹子啊。看起来毒舌、牛掰,无所畏惧,其实,不过是,刀子嘴豆腐心。
不管爱着还是爱过,原来对于女孩来说,只要有爱,就总归希望你好。真正放不下的,往往都是女孩子。
以前看过一幅图画,画的是一对男女相拥而泣,他们背后都有伸向对方的利器,只是女孩用手挡住了刀尖,甚至将自己刺出了鲜血。男人不爱就是真的不爱了,爱的时候怎么都行,不爱的时候你死了他也云淡风轻,大多数感情不是一架天平,总是能收支平衡,付出多少收获多少的。
令女孩难过的恨不得你死了,不是你不爱了,而是你爱不爱连个屁都不放。就拿纳云的故事来说吧,到我们这个岁数,其实都知道,这样的女孩子有多么不讨巧,有多么让人受不了。博士哥受不了也是在所难免,毕竟嘛,谁都不想活的那么压抑,但是,我们却有一百万个理由去支持纳云,因为就算不爱,你也别装死行不行?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大多数女孩都希望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就算死也死个痛快,别给希望,别被欺骗,别被玩失踪,别连个屁也没有你就人间蒸发……
所以大多数女孩都喜欢《乱世佳人》中的白瑞德,而不是斯嘉丽爱了一辈子的艾希礼。其实,像艾希礼这样的男人,简直遍地都是。一边享有你的爱,给你点小希望,简直就是用小恩小惠霸占着你的感情,让你不能早死早托生。
故事是真的,假的,其实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在故事中看见一些人,看见自己。现实中的爱情,比起那电视剧中的轰轰烈烈,其实也差不到哪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经历,每个人也有说出来唏嘘感叹,不说出来你永远不知道的过往。
除了前男友的故事,还有那些寂寂夜风中拼搏奋斗的过往。在张躲躲的文字中,我看到了那些漂着的岁月,怎么样苦中作乐,有朝一日,回忆过去,苦也是甜啊。
有人曾经提出警告:写作的女人危险。女人本来就不能惹,更何况还惹了会写的女人,你的罪恶简直就能罄竹“成”书。
男人们,你们还是安心的当你们的“前男友”吧。别被一场“葬礼”吓破了胆,如果你看完,你就会明白,会写的女人,其实也是刀子嘴豆腐心。说是毒舌,其实还不是对自己下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