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18 02:12: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1000字

  《美妙的新世界》是一本由阿道斯﹒赫胥黎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3,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妙的新世界》精选点评:

  ●美妙新世界果然和攻壳机动队很配

  ●讲述了文明,人类意识,野蛮。人们需要感性。

  ●我们就是那群不可抑制的想要走向终极的那群人,那个美妙的新世界呀,他把一切的欲望满足,你就会发现一点,没有终极,善的极致我们也在追求恶。绝对的自由与放纵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暴政(前评)而今觉得这个更像是强制的要求你进行个人私密情感的共享。这样造成的后果作者想的比我多

  ●小时候的书啊。翻出来看,还是很赞。

  ●奇点

  ●以前看的就是这个版本。虽然有人指出过翻译有瑕疵,但是,绝对是值得选择的译本。

  ●“我不要舒适。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美好,我要罪恶。” “我要求不幸福的权利。”

  ●拿来三粒唆麻换我一生安睡?

  ●总觉得叙事略有不足

  ●麻药文化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一):~

  结构较为随意,各章节的划分不考究。篇幅似乎短了些,人物的性格没有充分展开。接近结尾处,野蛮人和总统的辩论一下子把小说的设定全盘托出,显得有些唐突。而我希望能通过更多的故事来表现这些冲突,这样更自然。

  尽管有以上缺点,小说还是很出色的描绘了一种社会可能性,探讨了“人类到底需要什么”这样的问题。某些地方出现的一些又傻又顽固的人物,让我感到了魔幻的色彩。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二):多么“美妙的新世界”

  美妙的新世界,口号:“社会、本分、稳定”。在这里取消了胎生,所有人都是“瓶生”。 低等人(多生子们)在胚胎期就被用各种技术手段为之降低智力、身高,以后将心甘情愿从事最基础的社会工作。其实新世界里大家都一样,只不过高种姓住的好一点,工作设定更好一点。但是所有人完成本职工作后,都一样可以纵情享乐,各种性派对,感官电影等等,而且不会有衰老,死亡只是想象度长假,所以不要担心等级不公会有矛盾冲突,因为白痴们也想不到。更何况还可以食用毒品(工作结束会免费派发)。“每个人都属于每个人(睡眠教育)”。 美妙的新世界,只是从胚胎期就被预先设定好了一生而已。 这个美妙的世界,人没有了“人性”,没有了“感情”,断绝了一切学习,没有了“自由”,被满足了一切物质需求后真的幸福吗?……不,我觉得太恐怖了,它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清醒的残酷世界。

  信息不对称、智识不对称,下一代孩子们长大后,那时物质比现今更发达,每个人都不用担忧温饱,但是想要往上攀爬,让自己成为金线之上的人,是否还能有勇气去迎接挑战?!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三):《美妙的新世界》 计划完成

  原来《美妙的新世界》就是一篇科幻小说。我还以为要奋斗很多天。

  看得出来赫胥黎不愧系出名门,难得他是伟大生物学家的孙子。虽然某些细节看起来很可笑(不过已经是我看过的科幻名著里最少的一个了),但是人总会受到历史的局限性的限制,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克隆技术。所以他做出了不起的假设。

  书中那章野蛮人与总统的长篇谈话,很有柏拉图对话录的味道。借着双方的争执,表达作者的思想与困惑。这在晚期的商业性和纯科学性的科幻作品中是不常见的。阿道斯·赫胥黎始终绕不出基督教和莎士比亚的圈子,虽然他开头描写胚胎工厂的情景几乎就是《骇客帝国》的原型。姑且也把他算作文学类作家吧。

  成功的科幻小说,应该能揭示出人性深刻思索的一面。比如柯南·道尔的《失去的世界》,阿西莫夫的《火与冰》,等等。没有深厚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医学)功底的人敢去写所谓的科幻,只会出产像卫斯理那样的废品。

  读完感觉与之类似的是彼埃尔·居尔的《猿猴世界》——那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为之震撼的科幻作品。而由此改编的电影《决战猩球》是TM什么垃圾,不但视觉设定一级烂,而且连最重要的、直击人性的深刻思想内涵也给涂改得面目全非。要是我先看了这部电影,绝不会去碰它的原著。于是我为原书痛感惋惜,这将丧失给多少读者精神洗礼的机会。

  另,书中的这两段话充分证明了我先前对作者性质的推断,啊哈哈:

  弗洛依德是第一个揭露出家庭生活有骇人听闻的危险的人。世界充满了父亲——也就充满了痛苦;充满了母亲——也就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扭曲和矫情,从淫虐狂到贞操病;世界上充满了兄弟姐妹,叔伯姑婶——也就充满了疯狂与自杀。

  找出些蹩脚理由为自己因某种蹩脚理由相信的东西辩护——那就是哲学。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四):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最近终于看了“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的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译林出版社,孙法理译,另有译名《美丽新世界》),加上以前看过的扎米亚京的《我们》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总算补齐了一课。

  这三部小说中以《我们》问世最早,虽然它于1921年以俄语写成,但因为犯忌,而是先在国外出版(1924),然后《美妙的新世界》1932年出版,《一九八四》1949年出版。《一九八四》受前两书的影响显而易见,奥威尔认为《美丽新世界》受到《我们》的影响:“对于《我们》,谁都会首先注意到这一事实——我相信从未有人指出过——即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的创作灵感肯定部分得自于它。”然而我对此持怀疑态度,一个次要的原因是这本书直至1946年,在英国尚未出版(美国已出版),赫胥黎能否在1932年就读到尚存疑问,而最大的证据是,《美妙的新世界》与《我们》相比,表现出了暴力的缺位。在两书中,读者一开始看到的,都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一切井井有条,人民好像都在幸福地生活,但是再读下去就发现这个社会底下的恐怖了,追求个人自由的主角出现,随即成为体制对付的对象,在《我们》中,反抗者的命运是被改造(脑部手术)或者被消灭:上一种经过高度改进的断头台,完全被变成一摊清水。在《一九八四》中,社会异类经常被“蒸发”,书里也有不少对反抗者残酷折磨的描写。而在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中,最高的惩罚似乎就是被流放到冰岛,反抗者甚至能面见这个社会的总统对话,并接受他的洗脑。对国家造成威胁的“野蛮者”竟然还可以选择一处隐居的场所,只是因为现代媒体的侵扰,才未能让他如愿。努力保持大一统社会的统治方式竟这样温情脉脉,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我看来,赫胥黎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历史局限性”,但又是可以原谅的。写这部小说时,在民主传统中生活已久的他既未看到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的德国,而让不少人认清苏联本质的大清洗行动又是发生在1936年,否则这本小说的书写方式必定受到现实的影响。正是这种暴力缺位,削弱了这部小说的力量,奥威尔在把《我们》和《美妙的新世界》相比较时也这样写过:“这种对极权主义荒谬一面的直觉理解——以人为祭,为残忍而残忍,崇拜一位被涂上神圣色彩的领袖——使扎米亚京的这本书比赫胥黎的那本高出一筹。”我有点为赫胥黎感到可惜,因为他好像未领会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