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5-16 12:44: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读后感100字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是一本由阿雷恩·鲍尔德温著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44.3元,页数:5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精选点评:

  ●有天导师问我读过哪些关于文化研究的教材,我说是斯道雷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然后就被导师默默鄙视了…他推荐我读这一本。感觉的确是比前者更加丰富,广度和深度都不错。书中穿插的关键人物和关键概念的介绍框很便利。文化研究的魅力,正在于某学者辛酸自黑时所披露的一个问题:“我们将做出一个令人反感的断言,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每种事物在根本上都和权力有关。”

  ●看不懂啊就是这样。陶东风和和磊有一本小册子叫《文化研究》,算是对这本书的解读和翻译,通俗易懂。

  ●Cultural Studies入门

  ●是本好书,就是需要一定基础后才能理解~

  ●感觉比复旦陆扬那本写的好些,全面,简明

  ●值得的初学者多读几篇的入门好书~

  ●理论性很强的入门级教材。翻译不是很流畅,读起来拗口,如果上课的老师讲不好就是灾难,分分钟让你睡觉。陶老师有一套主编的《文化研究》丛书,收录了近年国内文化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比较好的论文,更适合入门。

  ●作为导读性的书籍还是非常不错。

  ●通俗易懂

  ●文化研究的基础入门读本。信息全面资料翔实,但是编排太过零散了,许多概念前后反复出现但定义与解释又不尽相同。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读后感(一):评论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目前苦于找不到一本好的文化研究的导论、概论方面的书,各部分知识也像后现代特征那样,是碎片化、局部的、相对的。文化研究八十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中文系文学批评接触,社会学学生接触,传播学和哲学的学生也要了解,可是跨学科的性质始终是让这个混血儿没有好的教材。豆瓣上搜了搜,作为教材身份的能够梳理理论框架的书寥寥无几,刚看完的《文化研究导论》仍然觉得处于生硬翻译阶段,都是中国话,但连起来不知所云。目前也没更适合初学者的书了,只能凑合再反复看看了。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读后感(二):文化研究综述

  我在06年买了这本书,2011年年初读完了它。乍看是阅读了四年,实是先前看不懂,许多明晓的语言串在一起就不知所云了。读了陶东风的《文化研究》与利萨·泰勒的《媒介研究》后,再细读这本书,于是懂了一些。这是我关于这本书要说的第一点,需要前期相关的理论积淀,才能读懂这本书。

  这本书读了一遍并不可就此高搁,它涵盖的范围太大,每一主题下都可萌生数十篇的研究论文,因此,它需要在不断地积淀、阅读,再积淀、再阅读的循环中理解、接受、消化。这是我关于这本书要说的第二点:读完后怎么办。

  这本书就学习者而言,可以了解文化研究的理论根基在哪里,关注的领域有哪些,研究成果怎样,留给后来者的余地有多大;于教师而言,除了了解上述内容外,这本书还是教材的范本,促进教师思考如何编撰一本教材,如何系统、条理地向学生传授一门知识;于其他感兴趣者而言,这本书有助于思考我们置身的世界,从文化角度揭开世界光怪陆离的表象,消除我们面对世界的迷惑、焦虑。这是我关于这本书要说的第三点:这本书的作用。

  另外说说本书的翻译。本书的翻译是集体成果,译后记中已列明了这些参与者,陶东风老师统稿、校稿,在我的阅读体会中,陶老师的劳动是明显的,各个章节的语言风格一致,术语、人名统一。刚开始阅读时,感觉语句较为生涩,但读着读着发现,是自己前期积淀不够。从这点说,本书的翻译虽不能人尽满意,但译者已是用尽心智。

  这本书的缺点目前还没看出来,于是不能胡诌。但并不是说此书一定尽善尽美,熟读几遍,积淀加深,或许就能看出来了。我只读了一遍,应再次阅读。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读后感(三):被弗洛伊德绑架的豆瓣评论:教你如何写评论

  Cultural Studies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富于科学性——作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传统的东方思维是感性的,强调“顺其自然”,这个自然,就是“自己如此的状态”。放眼望去,豆瓣上如今多数的评论都是感性的产物,而这个感性,还跟弗洛伊德关系十分深厚,尤其是性征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与阉割情结出现的频率更是高到离谱。所以说,豆瓣的评论被弗洛伊德易如反掌地绑架了,这绝不是标题党。

  我写这样的一篇文章,希望借鲍尔德温的研究成果能疏离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与你分享到一些关于什么样的评论才应该被称为有益的、有用的评论的相关概念;第二,指出为什么我会说豆瓣上的评论大多是被弗洛伊德绑架的评论,也就是弗洛伊德为现代及后现代文化研究带来的大革命。

  首先,我们来看看,文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按照英国学者Raymond Williams(他是威尔士一名非常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也是文化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著作是《文化与社会》)的观点,文化包含三层不同的意义:

  1.艺术及艺术活动,对应到豆瓣上就是书、影、音。

  2.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比方说,《在路上》出版以后,凯路亚克以及他代表的美国二战后垮掉的一代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再比如,文革后出现在中国大陆的以卢新华《伤痕》为代表的伤痕文学;还有,就像下文中将要提到的对《简爱》中那个推动情节发展的疯女人的分析那样,在一个作品的内部,一个杯子,一个眼神,一架飞机一张桌子,都有可能成为符号,这是广义的符号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隐喻。

  3.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这个有点拗口,从词源学上来说,culture来自于“农业”agriculture,最早的意思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后来被引申为人心智的培养,之后表达的意思还包括个体能力的发展,从这个词的衍化过程也衍生出一个观念,即培育(Cultivation)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了解这三个意义有对我们什么帮助呢?我们还是一条一条来说,当然有一个前提,它们都是起始于个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说白了也就是,个体对文化的了解,比方说,你看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影,你谈你对作品的了解,你到了一个地方参观,你对建筑这种实用性较强的艺术品的见解等等。

  1.对艺术及艺术活动进行直接分析的通常是人文学者。

  2.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是人类学者和社会学家考察的对象。

  3.发展意义上的文化则是运用历史文献和历史方法的历史学家们愿意付出精力的研究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比如说莎士比亚的戏剧,用第一种方法我们将它看作是一篇独特的文化作品,用第二种方法它是英国文化的产物(成为一种代表英国文化的符号),而第三种方法的持有者则更倾向于告诉你,它代表了西方悲观哲学与反禁欲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

  现在明白了吧,这个概念告诉我们,一个作品,起码应该有三篇不同角度的评论,说它与读者沟通到的本身的内涵,说它的符号特性,还有说它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有些评论者会不自觉的论及其中两个或者甚至全部三个方面,但有些评论者则只是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第一层意义的表象和第二层意义的表象上,不曾深入,也就是所谓的文艺青年的痞子型评论——他们绝对是弗洛伊德的跟班儿。

  好了,现在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讨,也就是关于弗洛伊德。这个直到1939年才好赖不赖驾鹤西去的老头子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这个最初纯心理学的定义甚至没有等到他去世就被广泛接受并运用到诸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评。(需要说明的是,文化研究Cultural Criticism中的“批评”其实对应的汉语应该叫做“评论”,是个很客观的词汇,一部分小盆友需要摘下你们的有色眼镜。)

  还是举例子说明,我们看通过他建立的完整的意识三分理论来分析简爱,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弗洛伊德的意识三分理论其实就是大家常常说的本我无意识、自我调节意识和超我形成的社会所期望的道德感。1847年出版的夏绿蒂勃朗特《简爱》被誉为女性文学的经典典范,在弗洛伊德之前,批评家们的火力集中在简爱作为一个女性居然先向罗彻斯特求婚,这实在是太离经叛道了,因此夏绿蒂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作用下,一个小说中没有正面描写过的配角——罗彻斯特的前妻,一个疯女人进入了批评家的视线,《顶楼上的疯女人》成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一本经典著作——它的主要观点就是,打开终年封闭着疯女人的顶楼意味着把简爱内心深处、暗处的潜意识这个底牌亮了出来,这个有纵火习性的疯女人就是简爱心灵中的阴暗面,就是她一直想用智慧抑制的来自于童年时代“阉割情节”的缺失。因此,全书的冲突从她与罗彻斯特的情感对抗转移到她与罗彻斯特的前妻这个疯女人,也就是她自己内心的对抗,而罗彻斯特从一个高傲但品格高尚的白马王子跌落到尘土中,甚至需要面对读者无声的质疑,那个疯女人是如何变疯的呢?

  那么大概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如今的文化批评尤其是电影批评有如此重大的影响,从弗洛伊德开始,压缩、取代和症候式的解释方法已经被批评家们当作了解码文化文本的顺手利器。

  当然,那些文艺小青年们用自己的少年故事少年感情折腾出来的评论,在弗洛伊德老先生看来,或许是多而无当、有些过于浅显并不够有益的文本吧。

  ————

  附录,上文提到作家作品的豆瓣链接:

  1.《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By Raymond Williams

  2.《顶楼上的疯女人》By Sandra Gilbert&Susan Gubar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读后感(四):如何界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不仅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社会科学学科经历了文化转向,文化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早已将文化作为核心研究概念,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也成为各个学科方向对“文化”进行研究的共同的内在张力。对于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的概念界定,各学科偏重点不同。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认为,文化政治学的核心在于对身体、空间、种族、性别、文学与艺术等“非常规政治”领域的权力揭示,侧重从作为非常规政治的“文化实践和文化产品”的视角,分析文化在现实政治中的运作。

  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世界上最政治正确的人是第三世界贫民窟出身同性恋黑人素食环保主义左翼女社会学家。她与非白人伴侣收养跨性别孩子,年轻时身患艾滋病被神秘西藏藏医治好,后来在反全球化浪潮中失去一条腿。这个段子固然将文化研究的研究范围静态化和教条化了,但却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反映出文化研究的旨趣:关注公共权力特别是少数群体的公共权力,从这个角度讲,文化研究似乎天然是左翼的。

戴珍珠耳环的希拉里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路径、旨趣和立场,已经渗透到了人文社会学科的各个领域,在很多并不以“文化研究”冠名的学术研究中,都可以看到文化研究的果实。文化研究彰显出十分广阔的前景。

  研究领域十分广泛

  同文化社会学相比,文化研究自身的跨学科性质更明显,且其定义也时常翻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扬表示,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文化研究是一个跨学科、超学科的领域,不论是广义的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研究,还是狭义的人文文化研究,研究空间都十分广阔。

  广州大学文学系教授陶东风介绍,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文化研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文化研究”进入中国,以詹明信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以及霍克海默、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的引入为标志。在研究对象方面,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化研究比较关注大众文化。

  陆扬表示,按照美国文化研究学者格罗斯伯格的观点,与传统的人文主义研究不同,文化研究反对把文化的概念等同于高雅文化。文化研究主张结合社会、历史结构,致力于研究一个社会的艺术、信仰、制度、交流实践等一切对象。此外,文化研究还经历了一个“福柯转向”,将社会分析的重心转向身体、欲望、身份、知识和权力。从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开始,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学者们,试图为文化研究寻找一个理论立足点。这个理论立足点一般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只不过文化研究不再侧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二元对立。

  在陆扬看来,马克思对意识形态和商品拜物教的分析,韦伯对传统价值与新教伦理的比较,以及涂尔干对“失范”和集体表征的研究,都可视为早期社会思想家对社会文化内涵的关注。

  学科化争议仍未停息

  对于文化研究是否已经学科化的问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士聪认为,文化研究曾被认为是一个最富于变化、最难以定位的知识领域。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为它划出一个清晰的学科界限。一般而言,一种知识生产进入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并被教育行政部门正式认可,就可以看作它已经被学科化了。依此标准,《文化研究导论》《文化研究概论》《文化研究教程》等文化研究教材,已然成为文化研究学科化的明证。但从学科研究历史角度把握知识探索领域来看,文化研究学科化仍然存在争议。

  “文化研究的学科化与非学科化争议一直存在。”孙士聪指出,主张文化研究必将学科化者认为,文化研究应该像美学一样,在学科体制中牢固地确定自己的地位;而持相反意见者则提出,文化研究学科化的努力与期待虽然有其道理,但却违背了文化研究的基本精神。

  陶东风认为,在传播学研究、电影电视学研究、文学理论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中,都可以看到文化研究的影子。判断一项研究是否归属于文化研究,在于其是否体现文化研究的旨趣,具体包括:政治学的取向、跨学科的方法、边缘性的立场和批判性与介入性的倾向等。

  最大优势在于实践性

  文化研究重视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陆扬表示,在知识观念方面,文化研究的社会分析侧重经验的历史内涵,而社会学则讲究结构和量化分析。文化研究大都把社会知识看作社会冲突的背景,更关心现实政治和道德舆论问题,重视日常生活中的权力与正义。

  陶东风认为,在西方学术界的文化研究学者中,缺乏一流的大师;文化研究的著作也没有一部堪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布迪厄的《区隔》、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相比肩的作品。文化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寄生在马克思、福柯、布迪厄等大师的思想大树之上。因此,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应该多在超出文化研究的地方去寻找。

  “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前景是广阔的。”在陶东风看来,文化研究的最大优势和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同时也在于它在方法选择上的灵活性,以及它对最前沿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社会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及时而灵活的应用。中国的文化研究需要不断增强对前沿理论的熟悉度,在实践层面增强学术性,对于中国语境给予更多关注,避免简单套用西方理论。

  (本文首发《中国社会科学报》,原题:文化研究前景广阔)

  -------

  参考资料:

  1,程曼丽《从文化政治角度看清末西方传教士及其报刊出版活动》

  2,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

  3,孙士聪《文化研究:学科化与再政治化》

  4,孙士聪《文化研究“失语症”问题——当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遭遇中国经验》

  5,张君荣《对话复旦大学陆扬:文化社会学的范式何来?》

  6,陶东风《文化研究在中国——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思考》

欢迎关注公众号“壮游” (aGrandTour)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