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日本》是一本由徐静波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遇见日本》精选点评:
●日本百科读物
●不錯的書 有可取之處
●继续管中窥豹。经过150年的努力,倭国已经是非典型东北亚国家,综合实力刚刚的。政治上脱亚入欧,文化上东西融合,经济上左右逢源。
●居然还能有相同的内容在这本出完了下一本还接着用,也是没谁了。
●读的第三本徐静波老师的书,内容涉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都是时下正在影响社会的趋势。总之读起来不费劲。
●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读得很投入很享受。无聊的话题笔者写得很投入很享受。
●作为读过《菊与刀》,去过几次日本,对日本文化有一定认知的读者,这类书籍有点浅显,但做为对日本文化感兴趣,想有一个基本概念,还是推荐阅读,作者的选题能力很强,能从大众感兴趣的点去切入,语言功底扎实,略带幽默,也有一些自己观点的时评,总之可读性足够,缺点是从不同的纬度描述同一件事时,选取的案例会出现重复,我不认为这是作者把握文字能力上的欠缺,我更愿把它归咎到畅销书作者在追求多产及销量时舍弃了某些他认为不那么重要的东西。
●内容丰富
●我倒觉得比之前看的关于日本的书更接地气。
●2019年3月24日读,2019-84。
《遇见日本》读后感(一):日本“失去了20年”,中国高速发展了30年,为什么还没有赶上日本?
对描写日本的书,只要不是太难看,我基本都会买来读读。
这本书基本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一样的书籍,对于没去过日本,不了解日本的人但是日本各方面都好奇的解答。不过,带有很多作者的主观视角。优点是作者的记者的身份,可以接触很多日本的精英阶层,对日本的政治了解会更丰富,缺点呢,作者年纪偏大,谈的话题,年轻人可能不会特别感兴趣。
一篇一篇的小文章,谈到的点很多,但都点到即止,一两页很多话题是没办法深入的,而作者用一两页来解释一个大问题,肯定会有偏颇和错误的,这是肯定的。不过尽信书不如无书,闲暇之余,读一两篇挺好的。
不过,再多的点,也及不了面。看的时候,觉得好像对日本了解很深了,合上书还是啥也没记住。就好像让你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你可能写了很多,最后读者对中国的了解还是隔靴搔痒,不如直接来中国住上半年,就什么都知道了。
这本书更多的像一颗种子,在读的人心里放一颗种子,在一些人心里,这颗种子就发芽了,就像去日本走走看看。一个公认的看法是,出了国,更能了解中国。你每天在中国的墙上发现各种标语,可能以为全世界的墙上都是标语呢。
这样的书籍针对性挺强的,想多了解日本一些信息,但是又不想长篇大论的读研究。而且作者旅日的时间足够长,文笔也足够好,而且也一直保持与大陆的交流,更能写出一些其他人写不出的文章。
对日本想多了解一些的,值得一读。
《遇见日本》读后感(二):劲敌
最近集中看了徐静波先生写的三本关于日本的书,
书中详细介绍了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风俗各方面。
我们总说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关系,
日本的汉字、中药、风俗等很多东西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神奇的是他们总能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比如茶道、花道、清酒……
以前是日本全力copy我们的文化,
但甲午战争后,
两国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日本依托美国飞速发展,率先进入世界强国行列。
角色互换,中国才迈入高速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日本走到了我们的前面。
中国和日本就像各自的一面镜子,
时刻保持警惕,窥探对方。
就像书中所说,
中国现在遇到的许多问题,
也是日本曾经遭遇到的,
我们可以以它为模板,
寻找更为妥善的解决方案。
在看这几本书的过程中,
我感触最深的是,
日本的很多文化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却被日本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而中国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很多文化已经消失殆尽。
虽然现在日本进入已经高龄化老人社会,
经济增速缓慢,
然而对比人均GDP,
我们还落后日本很多,
希望我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也希望我们不要固步自封,
发展同时也能保护好我们的文化,
不要做追悔莫及的事。
《遇见日本》读后感(三):生于资本主义中国,看向社会主义日本
生于资本主义中国,一直很想沉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社会主义日本的风土人情。
日本的晚婚、少子、老龄、低欲、房产泡沫、官员监督等,太多东西仿佛是一部中国发展的预告片,值得警醒与反思。
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比如日本大学几乎都是走读,学校不会形成象牙塔式的小社会,青年人提前四年甚至更早,就必须融入成人世界,并对未来有所规划。在我看来,有利有弊,毕竟很多留学生在日本读书期间因压力过大而自杀,所以只能说部分参考吧。
合法化的风俗营业不指望,但艺伎真是一种浪漫的文化遗产,不得不说非常之羡慕,也非常之需要国人对它有更准确的了解。
当各种“祭”到来,日本人会穿上和服、榻榻米走上街头。而中国对于唐装旗袍的尊重却远远不够。我曾有幸结识万事利集团的董事长屠女士,但中国需要越来越多这样托起传统服饰文化的人出现。
日本的民选制度,即50%通过当选、67%不通过罢免。记得日本海啸那年,时任首相菅直人去灾区慰问,在全国直播的情况下,被当地村长指着鼻子骂“我们都这么忙了,你还来添乱!“菅直人只好连连鞠躬道歉。这类新闻,国内很少报道,因为短期内中国很难做到。为什么这位村长底气十足?因为只有当地村民集体投票才能够罢免他。
日本的长寿秘密,除了好的生活环境与饮食习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日本很大一部分的老年人愿意一直奉献社会,活到老忙到老,而不是待在家里等待最后一刻的到来。
《遇见日本》读后感(四):这么近,那么远
说起日本,我们经常会说,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对这个邻居,我们国人对它的态度是复杂的。从小受到的爱国主义历史教育,我们对它给我们中国人造成的伤害有着切肤之痛,对它的恨是咬牙切齿的,以至于我们日常骂街经常都会用到一句“狗日的”;另一方面,作为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中国小孩,我们其实是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一代,比如一休哥、圣斗士、足球小将、名侦探柯南、七龙珠、火影忍者、灌篮高手、犬夜叉……一直到现在,我都有在看日本的动漫,更不用说日本这个国家对中国一线城市白领的审美趣味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无印良品到优衣库,从箱根到北海道,我们其实都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
之所以选择徐静波的《遇见日本》,是因为在喜马拉雅收听他的节目,娓娓道来,非常舒服。而且,记者的职业属性,使得他的见解有着比一般人更敏锐的洞察,更微观的感受。总体读起来这本书也非常轻松,与节目的内容也有着很多的重合,但这不妨碍你把这本书作为日常繁忙工作的之后的消遣读物。
该书从日本人、日本本社会、日本市场这三个角度切入,去描写他在日本社会生活观察到的一切,我就从中选取几篇从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谈谈日本社会在这些微观层面对我们个启发。
如果说要体现一个女人的身材,传统的中国女性毫无疑问地会把旗袍作自己的首选,而日本女人则会选择和服。相信你朋友圈也见过不少到日本旅游的中国女生身着和服的美图,它传递出美感不是香艳,而是暧昧,如果用一种感觉来形容,我会用“痒”这个字,在你的心上挠痒痒。
和服的每,美在哪里?其实美在背后的那个结,没有这个结,就难以成就和服的整体之美。和服是从中国传入日本,但经过几百年的改良,配合日本女人的体型,岛国的风土环境,风俗文化,使得和服脱胎换骨,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logo。
说到这个结,就不得不提高和服的腰带,日本和服的腰带最初是系在腰间的,宽宽的腰带在腰间盘几圈,使得女性身材变得和水桶一样,体现不了腰身。经过改良,把腰带往上提,提到胃部部位再系,不仅可以显现腰身,还可以掩盖东亚女性下半身短的人种基因体貌。系腰带需要打结,最早是打在胸前。后来为了增加装饰性,越打越大,导致女生走路看不见自己的脚。所以,为了保持走路平稳,穿上和服后必须保持一种昂首挺胸的姿态,就把胸前的腰带移到后背。光是古代,和服结就有200多种打法。从审美上,男人的目光也会从前面移到后背,尤其东亚文化里追求那种含蓄的美感,也使得日本社会的审美观发生了一次大革命。
从保健的角度来说,把腰带系在胃部,还能有效地托住胃,防止胃下垂,可谓是一举多得,并不会影响血液循环损害身体健康。和服属于平面剪裁,以直线创造美感,只在领口开一个20cm的弧形口子,让男性可以窥见女性身体的一部分,并为此产生爱慕和渴求。如果将和服展开,其实仍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
正是和服这种服饰,造就了日本女人娴静优雅的步步行举动。中国有句古话叫人靠衣装,其实有时候我会觉得是衣服在驾驭人,而非人在穿着衣服。比如西方的人西装、中国民国的长衫,你穿上这种衣服,就应该保持相应的体态,否则衣服起皱、身体走样导致你穿上反而不好看,就是说为了穿好看的衣服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才有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这就是卖家模特版和买家走样款的根本区别,区别不在于衣服本身,而在于你自己是否能像模特那样对自己的身体管理做到严格的自律。
说到日本的吃食,我们都会想到生鱼片。与国内食客爱吃的三文鱼刺身不同,日本饮食中最好最贵的生鱼片代表其实是金枪鱼的腹部,这个部位的油脂最为密集,汉字写作“大脂”;其次是“中脂”,部位是在金枪鱼的背部和腹部与背部之间的那一段,脂肪相对较少。剩下的部分都叫“赤身”,就是“红色的肉”的意思,价格是最便宜的。日本生鱼片中,除了金枪鱼、还有鰤鱼、鲷鱼、鲭鱼、乌贼等。中国爱吃的三文鱼在日本属于最低档次的鱼。还有一点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的芥末,大多都是不冲鼻子的。Why?因为用新鲜芥末磨出来的,是不会冲鼻子的,而中国国内供应的芥末,大多是用粉末加其他原料做的,稍微一蘸,就会很冲鼻子。随着国内这几年的消费升级,国内其实也能吃到,比如永乐旗下生鲜超市提供堂吃的芥末就不冲鼻子,但是可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我已经习惯吃冲鼻子的芥末,不冲鼻子反而觉得不爽。
说到吃,我在其中看到另外两篇也挺有意思,一篇说的是日本学校的午餐都是要校长先吃,然后再给孩子吃。校长要提前一个小时,在办公室里当着老师们的面先吃。防止有人在午餐中投毒或者食物发生变质,这样的话,校长可能会以身殉职,而全校学生的生命可以得到保护。而国内学校某些中小学食堂,先不说食品质量如何,光是学校领导克扣伙食费,学生吃的和公布菜单相距甚远,强烈建议有关部门学习日本的营养午餐制度,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另一篇谈到吃的文章,说的一个现象也很有意思,就是在日本,主人与客人喝茶用的是同样的杯子,主人不会用自己的杯子,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日本的幕府时代,一位叫做足利尊氏大将军召集各地大名开会,上茶时大名们发现将军的杯子与自己的不一样,结果直到会议结束,大家都没喝一口茶。足利将军很纳闷,有位大名就告诉他,因为您的杯子和茶与大家的不一样,大家担心你给大家喝的茶里有毒。于是,从此以后,他就下令主人的茶杯必须与客人的茶杯一样。这背后其实体现了一种日本文化,就是对待客人的一种平等与真诚。
日本人的概念中,用过的杯子一定会洗干净,所以谁用都一样;其次,你与客人喝茶用自己的杯子,会让客人感觉到你高高在上,大家心理会不舒服;再次,用纸杯给客人倒茶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客人的行为,因为纸杯用过会被当成垃圾扔掉。所以,日本人只会在集体活动外出野餐时才用纸杯。一个杯子,反映出中日两国不同的思维和文化,没有对错,但是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这背后的尊重与平等。
这几年,要聊中国的经济,离不开中国的房事,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楼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本书说了几个关于日本楼市的观察,都在表达日本年轻人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租房为主,然后还有公司的单位宿舍,真正买房的只占很少的部分。原因是: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没钱买房;日本社会父母没有出钱给子女买婚房的习惯,必须自力更生;不存在中国社会所谓的“丈母娘经济”,女方家庭也不会要求女婿买房才肯嫁女儿。但归根结底,最本质的原因还是日本人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的居住环境必须符合自己生活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寻求居住环境的绝对合理性。
但是中国人骨子里安土重迁,有恒产者有恒心,买房的观念很重,如果你想在日本买房,可以从以下几个因素考量:
第一,交通要便捷,尤其要选择方便去机场的铁路沿线,也就我们所谓的“地铁房”;第二,不要买在市中心。因为公共交通的发达,中心城区房价贵,并且生活也不便利,相比而言,轻轨沿线距离中心城区30分钟的公寓楼则更划算;第三,如果是投资性买房,可以买在大学校区附近,因为日本大学都是走读制,学校周边的房子很好出租,租金也比其他地区高;第三,宁愿买有24小时有人管理、安有警备系统的公寓楼,也别买一户建,也就是别墅二手房。如果你长期不在日本生活,有人管理的公寓楼肯定是比乡下的别墅更让人安心。公寓楼出租出售都很方便,一户建虽然说是永久产权,但日本的房屋多是木造,20年后价值接近于零,中途也不好出手。
日本国土省紧急下令,要求铁路公司对乘客携带物品进行安检,以防止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但是铁路部门提出的强烈反对,理由有三:
第一,这起纵火案是新干线运营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唯一一起纵火案,如果为了一个小概率事件,就对所有乘客进行安检,这是对人格的伤害。如果把大量乘客当作一个犯罪嫌疑对象来对待,这是对人权的侵害。
第二,东京车站上下四层,是连接整个日本东西南北最核心的枢纽。光检票口就有18个,经测试要安装安检设备,投资至少要12.5亿元人民币,而且需要人力、物力进行管理,那么只有通过提高票价来cover掉这部分成本,这对乘客的利益会造成损害。
第三,东京车站一天的进出车次是4000次,客流量是120万人。如果全员安检,会耽误乘客的时间,造成大面积拥堵,导致整个车站瘫痪。
所以,日本铁路公司拒绝了日本政府的要求,只答应政府不断地提醒乘客不要带危险品上车,如果乘客有发现危险品,要及时报告车站和乘务员。
对比我们中国的火车站、地铁站,日本人设计的核心在于乘客进出站的便捷,快进快出,避免在车站内出现大量人员拥堵。所以,不像中国火车站搞了一个大大的候车大厅,大量乘客在里面等着候车;几乎上海的每个地铁口的进站处都配有安检设备和安检人员。在日本,你只需要提前5分钟到车站,就能够坐上5分钟后出发的新干线,日本列车的出发时间可以精确到分钟。中国的铁路也好,地铁也好运营管理理念与日本的城市管理还相距甚远。国情不同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设计的出发点大家都已经分道扬镳了。日本的是从“疏通”出发,尽可能的考虑乘客的便利性,整个车站都围绕快进快出,四通八达而出发;而中国的是“管制”出发,我们先预设大家都是坏人,马上就要到国庆假期了,上海的地铁、街道又开始封闭的,越管越堵。作为中国大陆城市里面精细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尚且如此,其他城市更是拥堵。在老家三四线上饶这种小城市,随着汽车普及,加上虚荣心的作祟,小年轻们都开车上下班,造成更大程度的拥堵。但是在日本,大家更多的选择的是公共交通,因为私家车必须先提供车位产权证,否则汽车4S店是不会卖给你的。
说到交通,摩托车也是人们日常的交通工具,无论是上班还是送货,随处可见摩托车影子,反倒是中国大陆的电瓶车,在日本是禁止的。在日本,摩托车和自行车是可以一起摆放的,不存在停车费。而且不同于汽车,摩托车最大的费用就是两年一次车检。日本摩托车排量有以下几个等级:50CC,125CC,250CC,400CC,400CC以上,对应每个等级有不同的驾照。想要代替自行车,送报纸、送拉面就用小踏板的50CC“原付”。女孩子经常开的是125CC“限定”。250CC是有无车检的分界线,250CC以下的摩托车都不用车检,而且车辆税和保险费率都很低。400CC是“中型”车,这是执照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人群。400CC以上“大型”,属于高玩的配置。
以上就是我从《静说日本》这本书里截取的几个片段,结合自己日常生活谈的一些体会。这边书里还有大量这样的微观侧写,比如日本的情人旅馆为啥纷纷倒闭,市长召妓该如何处理,日本的企业为何不要银行贷款……提供给大家一种别样的了解日本的渠道,任它波涛汹涌,且听老徐静静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