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是一本由(美)沃尔特·李普曼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众舆论》精选点评:
●这书真的太牛了。
●第一章是亮点,其余太散。另外,讲故事很啰嗦。
●虚拟世界与我们的成见
●作者以政治家竞选演说、十四点和平纲领、汉密尔顿建国蓝图为例揭露了象征性观念的作用:它们不代表具体观念,而是把敌对观念融合在一起,把各方的公共情感包容起来而模糊掉各方的争执。作者重复了这样一种历史事实:1787年制定美国宪法的领袖们是反对那个时代的民主精神的。因此作者把1800年杰斐逊的当选称为一场思想革命,因为他塑造了以后美国人用来谈论政治的新的形象、观念和短语,使美国人民把他们的反民主宪法理解为民主的表达。作者本书的论述目的是政治性的。论述民主观念的构造、自由授权和特权的作用,批评社会主义,谈论新闻的性质、新闻机构和情报工作的作用是为了"不可见的环境是可以有效报道的,而且可以不抱偏见地传达给各种人群(特别是决策者),并且能够克服他们的主观性。⋯⋯联邦制的运转将越来越多地依赖同意而非强制。"
●可能是最近看到的翻译最差的几本书之一。李普曼要是个专栏作者的话,文字不会晦涩到这种地步吧。长篇他把握的不好,看完觉得略有失望,想来平时上课吹的太高了?
●唉……
●读到后面就读不下去了。“舆论”并不是天然正确,因为公众并不能完全了解公共事务(个人的素养、精力、刻板印象),媒体也无法还原整个世界,政治因素对公共事务的控制。因此,人们看到的是媒介塑造出的环境,而媒介又被其他力量塑造,舆论是基于失真的事实作出的“歪曲”判断,多数人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理性的意见。说到最后,仿佛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如果说幻影公众是描摹人的无力,那么这本书则更全面,它展示了一个力量交错的复杂世界,人们想要获得真相和发表观点是多么困难。
●观念有些陈旧了,毕竟那么多年了,后半部分的翻译也成问题。
●果然这书是要看英文的……
《公众舆论》读后感(一):纠结中
寒假在图书管借了几本书回家,打算看看,由于人的惰性所以拖至开学才翻开这本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看了一半左右,却发现不知所云,莫非是自己看得太随意,还是书本身的翻译有问题额,对于这种学术巨作,该怎样去把握和理解它呢,有哪些高手指教指教啊?感激不尽。
《公众舆论》读后感(二):看了两次 结构不太清晰
读过两次,第一次看是扫盲了。第二次看还是挺震撼的,书中对 什么是舆论?它是如何形成的?具功能如何?能达到何种强度,又能造成何种后果?作为其主体的公众是谁?公众舆论究竟是什么意思?它是如何传播的?在什么条件下能形成独立的力量? 等内容进行了系统阐释,挺受启发。现在这个社会需要这种历久弥新之作。
《公众舆论》读后感(三):哦。
南歌:
你要发表的 “舆论”是个危险的词。 因不符合网站的社区指导原则,经管理员审核后不能发表……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公众舆论》读后感(四):好好看看
舆论似乎就是指代大众的意见,公众二字,严格来说的确有些多余。
但这是本好书。虽然到现在为止,中文英文我都没有读完过。买到的中文版看到一半就放在那里,后来一直拿他做鼠标垫,挺好使的。
我现在想想,后来的所谓议程设置,后来的文化帝国主义,以及种种实证与批判地研究,大概都与这本书离不开关系。
刻板印象这个词,以及媒介创造虚拟环境这些李普曼的想法,影响了到今天为止的传播学研究,也启发着更高层次的探讨。虽然我们也不得不说,李普曼的想法也受到诸入柏拉图之类的影响。
这真是本好书。你不读有点可惜。读了你也许会想点事情,比如***混蛋的媒体,到底要欺骗我们多久。
《公众舆论》读后感(五):对理想的盲目崇拜只会成为理性的奴役
这本书是写于作者23岁的时候,才23岁就有如此见底真的让人不禁佩服与感慨。
可能是由于专栏作家出生,所以整个书的逻辑线条有些混乱,不时的会出现一些历史,又觉得摸不到头脑,书中对成见的理解简单而深刻,这部分让人很有所思,也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最多的感悟的地方。
后边有两章整张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云里雾里,最近一段时间是不会重读了,以后如果对政治的理解更深入,也许会再度一次。
阅读的过程中做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