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行纪》是一本由[意] 马可·波罗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可波罗行纪》精选点评:
●很难得的翻译。要是能按照古法语更严格地对应一下就好了。向老先生致敬~
●好美!渴望穿越到那时候的中国。
●四年后马可声名远溢全欧,吉那哇人不索赎金,将他释还。他回到物搦齐亚故宅之时,看见三个幼弟,为其父续娶之妻所生三子,马可贤孝与其同居不生芥蒂。他后为物搦齐亚城大议会会员,而在1324年殁于此城。考他在1323年1月9日用拉丁文所作遗嘱,他曾由中国携带一个鞑靼仆人归来,遗嘱将他解放,并付以薄资。。
●要是翻译的再有韵味一点就好了,马可波罗是真的厉害。 不知道马可波罗在扬州做官期间对扬州有没有什么变革。 很惭愧,中学看完忘记了,这两年读一半就没能继续了。
●地摊上买的旧书,回来一看,娘来,是本学术著作……
●注释功夫深
●这本书买了整整7年了,到现在也读不太懂
●05/27/2012-05/31/2012 大赞这个译注本 plus原来马可波罗还来过济宁
●冯译本
●电子书
《马可波罗行纪》读后感(一):一部实现梦想的书
《马可•波罗行纪》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马可波罗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的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他在《游记》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以叙述中国为主的《游记》第二卷共82章,在全书中分量很大。在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马可•波罗正如两个世纪后的哥伦布一样,为同时代人开辟了崭新的天地。的确,正是他所描写的有关中国和香料群岛的迷人景象,召唤着伟大的探险者们,在穆斯林封锁陆上道路之后,直接寻找一条海上航线,继续前进。
《马可波罗行纪》读后感(二):读《马可波罗行纪》的奇疑怪谈
《马可波罗行纪》读后感(三):马可波罗眼中的东方
《马可波罗行记》,根据冯承钧译本再白话过来的版本吧(未知),原以为至少要看一个星期,但看了几页后,发现很有趣味,四天就看完了。里头奇事、怪事、以讹传讹事,怪不得当初西方人不相信此书所述之事为真,因为这本书里有太多不确切的描述事物的语汇,地名也有前后不一致的情形。
马可波罗行至一地必对此地宗教、营生、货币使用情况、特产作一番描述,动耴“此地是最美丽的地方”,“彼地是最富饶的地方”,“此地产世界上最好的珍珠“,”彼地出产世界上最好的红宝石”,这里才写道“行在州是蛮子九部中税赋最多的一个所在”,而到了下几章,又说“福州国……刺桐……的税赋之多甚至超过了行在州”,如此频繁地引用最高级别的词汇来形容描摹其所见所闻,大大降低了所述的可信度,何况书中对蒙古帝国政权自然而然地赞美为“宽容、厚道”,显得很主观。尽管描述如此不确切,但还是可以看出,蒙古帝国在蛮子九州,特别是行在州与福州国课税之重是整个帝国最高的。
此书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书中没有记录思想领域、文学、美术、音乐、哲学方面的任何成就,对宗教也只有大致的罗列,大约是马可波罗本人对这些没有兴趣或觉得不值一提。他对于政治制度只是略微提及,到底是商人眼光,眼中看到的多是金珠宝玉,赋税经济。比如元代的货币——纸币,书中有完整的纸币制造过程,桑树制成的黑色的盖有忽必烈印信的纸币(所以元代没有铸币),在元版图的大多数地方流通,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使用贝壳、盐锭做为流通货币,显示出国家政令不达,管控措施鞭长莫及。为了满足王公贵族的穷奢极欲,为了领土能得以不断扩张,为了维系庞大的军费开支,元朝政府也是想尽办法聚敛财富,发现发行纸币是掠夺民间财富的最便宜的手段,便滥发纸币,此举造成重度通货膨胀,以至于元末经济最终崩溃,这也是元朝覆亡的原因之一。以史观今,过重的盘剥,都是终将付出大代价的。
文中还时不时有些搞笑的记载,当奇闻逸事看。比如这段:
(第58章 哈密州
如有生客寄宿自己家中时,主人会非常欣喜,让自己的妻子厚待来客,而自己则离开家到其他地方去,一直到生客离开后他才回家。来此寄宿的生客不仅有主人之妻相伴,而且居留时间长短随性而定,主人不会以此为耻,反而以此为荣。该州女子普遍姣美可人,而且都乐意服从丈夫的意愿,像对待自己的丈夫一样款待生客。
蒙哥汗在位时,辖制此州,听说当地有此不堪的陋俗,便下令将其禁止,如有违犯,严惩不怠。听到这个法令,当地居民十分忧虑,一起献上厚重的礼物,请求允许他们继续保留其祖先流传下来的风俗,而且还说,正是因为这种风俗,偶像才会降福,否则他们将无法生存下来。于是,蒙哥汗说:“既然你们如此希望保留这种寡廉鲜耻的风俗,那你们就保留着好了。”因此,当地人一如从前那般放任无度,荒淫不堪,至今仍然保留着那种恶俗。)
这段话中,留妻待客之俗已经很好笑,而蒙哥汗的那番话更让我捧腹,俨然“你们想堕落就请便,关我屁事”样,不过,也由此可见蒙哥汗的宗教政策之宽容,长期征战,对财富掠夺的急迫以至于对风俗教化无暇顾及,这也是整个元朝宽容的宗教政策的一个缩影,忽必烈版图的汗国有聂思脱里基督教(景教)、回教、佛教与道教同时存在,作为一国之君,能让如此多的宗教相安无事地共存,而且他在每种宗教的节日都按该宗教固有的俗来礼敬该宗教的神主,(马可波罗基于基督徒眼光,特别提到忽必列于每年三月份过感恩节),这显示出对各种宗教充分的尊重,显示出忽必烈治国的圆滑与策略。忽必烈对臣子说因为怕偶象教徒报复才没信基督教,这其实是个权宜的答复,只怕他对回教与佛道教也会以这种方式回答。宗教宽容,在中世纪的欧州是前所未有的,跨越亚欧的蒙古帝国对宗教如此宽容,可能正是其能征服这大片领土的关键因素:随你信仰什么,只要有东西让我虏就行。
又如,“第165章小爪哇岛……八儿刺国……巴思马国……须文答刺国……淡洋……南巫里……班卒儿……”这些国家都“自称臣服于大汗”,这“自称”字可堪把玩,因书中称,比如八儿剌国,“……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所以他们并不向大汗缴纳任何贡赋。如果大汗朝中勇猛的将士们能到达此地,定能比较容易地征服它。”可能元朝曾向这些国家派过兵使,但他们多半是不征而屈,大概这也是南洋诸岛岛民的性格,所以对于郑和下西洋时诸岛民能与明使和平往来,反倒让我以为,当时明政权不趁机扩张版图,真是可惜了。
《马可波罗行纪》读后感(四):于细微处
起因是前几天读了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以马可波罗的角度向忽必烈汗讲述沿途所见的奇妙城市,笔触非常美,难以忘怀,因此想顺便把原著读了。
一向不怎么喜欢看记叙文,但这本并不算难读,虽然没有爱不释手,颇有几处饶有兴致,想再顺手读了《徐霞客游记》,以后有空可以找找早期欧洲旅行家的笔记来看。太可惜盛唐时代没有类似的文字流传。
读这种书最好手头有当时的世界地图,标上当时及现代对应地名,一边看一边用铅笔标记,跟着作者的行程一步一步走,此处到彼处骑马九日,彼处到此处乘船需十二日,原来太原府当年盛产桑蚕葡萄多酿葡萄酒,原来忽必烈汗时每逢新年老少皆衣白以为吉,满城衣冠胜雪,原来杭州城中曾有石桥一万二千,原来某处曾有某城名何风物如此这般。恰好碰到熟悉的城市,更有由衷的亲切感。
没有合适的地图,也没有恰当的闲情逸致,长大后不时有这种赶着读书的感觉,不像小时候纯粹为享受每个字的乐趣,从没想过时间使用合适与否。幸好买到的译本不错,冯承钧的版本,翻译优美,附注和补录非常齐全,尤其考证今古地名物名人名非常有用,参照着来看,有时出乎意料的有趣。
*据马可波罗说,忽必烈汗曾有意归附基督教,派马可波罗的父亲叔叔送信给罗马教皇,请求派遣一百名教士来国中与其他教徒辩论并显示神迹,冯注说近年在梵蒂冈的文件中发现了此信。
*全书分四部,第一部覆盖的范围大概可以统称为西域,动不动就须在无人烟之沙漠骑行十数日,一应食物饮水都需自行携带。不知道是还没习惯阅读此种游记还是对涉及国家太不熟悉,读得不太投入,只是神往地想,要是有机会沿马可波罗的足迹走一趟多有趣。有人说身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要在路上,其实这两个又不是互为替代品,最好是兼而有之,走到哪里,拿出相应的书对照着看,会心处一笑,在想象里越千年祝酒一觞。
记忆最深的是一处记载“有野驴甚美”,作者颇爱记此等细事,后面提到另一处“有最美观之母鸡”,读到时每每莞尔。
*似乎那时欧洲还不用姜,因此作者对这一物产特别关心,走到何处都关心产不产姜,价值几何。
意大利人对没有葡萄酒喝是多怨念啊,不时提一句此地不产葡萄,居民不饮葡萄酒。当地各种酒类倒是一个也没错过,逐个纪录,大概少不了一一品尝过。
* 有个叫金齿州(今西双版纳附近)的地方,“妇女产子,洗后裹以襁褓。产妇立起工作,产妇之夫则抱子卧床四十日。卧床期间,受诸亲友贺。”解释“其行为如此者,据云妻任大劳,夫当代其受苦也。”这逻辑真是理解不能啊……
*猜猜这是哪
蛮子地域
据称其国王只爱好女色和抚恤贫民,不谙兵书,所以被灭。试摘录国王的行径如下:
贫民有不能养其子抛弃的,国王都收留起来,赐给富人收养。等这些孤儿长大后,国王为之婚配,送钱给他们生活。每年这样养活的男女有两万人。
国王出街巡游,看见某家房屋过小就要询问,如果是穷人就自己出钱给他扩建,富人就勒令他重修。
这句该摘抄原文啊,“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
当时读的时候心向往之,心想只有当时的闭塞环境才能产生这样的君子国,而必然会在更野蛮的铁蹄下灭亡。翻翻冯注想看是哪儿——
。
。
。
哎,猜到了么,是南宋。
----------------------------很久之后来更新的分割线-----------------------------
*不知道马可波罗有没有把一切用他的西方逻辑重新梳理理想化过,如果没有的话,元朝真是个非常仪式化的国家,比如说大汗册封了一万二千男爵,每年赐给每人十三套不同颜色的衣服,大典那天大汗与此一万二千人着同色衣服——印象中似乎只有武则天和王莽的新朝如此注重形式上的美感——后者在叛兵闯入大殿的时候,正在不断旋转座椅的位置,以确保与北斗星柄一致。
*哦对,马可波罗提到说襄阳城久攻不破,直到采纳了他父子进献的投石机——读书的一项奇妙之处,在于兜兜转转,总在出乎意料的地方彼此衔接,两相映照,会心一笑。
*马可波罗继大赞了南宋国王之后,满心神往地继续描绘蛮子国都行在(南宋首都杭州)的繁华景象:城中有很多商贾,非常富有,以至于这些人和他们的夫人都不需要亲手劳作,“其起居清洁富丽,与诸国王无异”。看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想当时欧洲是有多穷啊……这样就跟诸国王无异了……
不过马可波罗真是很喜欢用国王这个称呼,很多时候我怀疑其实指的是州府长官,大概侧面印证了中国所谓封建社会其实跟欧洲有本质差距,不知道怎么就被归为一类了。
*中国境内的绝大多数居民都被称为偶像教徒(佛教),尽管觉得中国人的宗教态度跟西方人有很大差别,这个勉强还能理解。但作者指其均行火葬,就有点奇怪了。
*写烦了……最后娱乐一下,马可波罗还到过印度附近以至非洲(被他称为中印度),在不少岛上都多有麒麟,颇美观,注释里解释麒麟的样子“颈甚长,约长三步,前足较后足高。头小,皮红白色,杂有蔷薇色斑纹。”嗯……据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还把长颈鹿当麒麟带回来献给明成祖呢。真是理解不能,那么长的脖子哪像麒麟了。脑补一下盗墓笔记里小哥的麒麟纹身……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