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雅舍谈吃》精选点评:
●看得口水嗒嗒的
●流口水
●这才知道梁实秋原来是个富二代
●很诱人哦
●第一部分京味儿很浓,我喜欢,我看这年月知道“小利巴”是啥的人不多了
●读入非非更想入非非、
●最有闲趣的一本书
●嘿 讲究诶
●浅显易懂,闲看还不错
●原以为北京并无精妙吃食,读后方知若有心精细,何处不精细。可惜古方不存,老馆难继,吁嘘唏
《雅舍谈吃》读后感(一):。。。
与鲁迅就无关了,单纯从文学的角度讲,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但是每次最好看一篇,否则消化不了···在写吃的书中,没有哪个能把那个时代和食品气定神闲的砸进去,取其精华,与读者细细分享,单纯的读这本书不会有什么负担,就像是下午茶,又像是从前从前热乎的早餐,不华丽不做作,却让人温暖
《雅舍谈吃》读后感(二):这是一本睡前读物
这是一本睡前读物。
这是梁实秋先生在饮食文化方面的著作,很有意思。
书中每段写一种小吃或者是一道菜,每晚看一段,伴着文字朴实的描绘,想象那道菜的美味进入梦乡,是精神上的一种十足的享受。
这也不仅仅是对小吃的记录,也是对小吃所带有的各地文化进行的记录。有时候,同样一道菜,在什么地方吃很重要。这有点像《舌尖上的中国》中所记录的一样,那是种文化的体味。
《雅舍谈吃》读后感(三):有时乡愁只是想念家乡的美食
毕业后到南方工作,每当没吃晚餐的晚上伴着饥饿入眠时我就想起北方家乡的美食,越想越精神,看了雅舍谈吃后简直把梁实秋引为知己,此书非常适合远游他乡的北方人(关外人,最南不能过了北京)作为精神食粮反复看,他前几张介绍的鳝丝、溜黄菜什么的,没吃过,不是非常有同感,到薄饼、饭包时已经想吃到不行,可惜自己做就是缺乏家乡味。
在广东也住过,也喜欢腊味煲仔饭、潮汕砂锅粥、白切鸡,可是经常午夜梦回想起的美食还是地道的北方家乡菜,虽然乡音已改,虽然总是嫌弃北方冬天的寒冷,但到底是北方人,在故乡生活过20余年的记忆永远也忘不了。
其实有时对故乡食物的想念是你对记忆中美食的无限美化,比如我想念咸味豆腐脑几年,再次喝到以后以后居然觉得不过如此,但是下次还是想喝,有时觉得故乡美食是喜欢想想你多余吃到你。
《雅舍谈吃》读后感(四):馋虫又出洞
真爱梁实秋的,并非如平日里与人的玩笑话——只要与鲁迅吵过架的久喜欢,吵的越凶,越为此老死不相往来的越喜欢——而是真真爱他的文笔才情。不晓得为何,留学日本的泰半不喜欢,周作人苦雨斋里也评吃论味,所描食物又多是江浙一带名产,可我便是偏偏只爱写北方食材的留美人士,或许再加上个林语堂也无妨,虽然他并未多写此类文字。
且不论爱好梁文到底是因为他士大夫出生,也未如周家最后败落,或许因他留美之顾,总之他的文字或者他的见解,我是喜欢的紧的。而梁所有文里,最爱依旧是“谈吃”的那些散文,简直到了“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地步。
家中一直有本盗版《雅舍菁华》,可算作我喜爱梁文的启蒙。爱上了自然会去寻他所作,除了他所翻的《莎士比亚全集》,其他类文字应该看的不少。不论别人怎么讲说在战乱的时候他们这些人只写此类与家国无关的文字简直有点大逆不道,但要我身在那时候,我宁可天天看“鸳鸯蝴蝶”、“火烧红莲”,读还珠楼主,评张恨水,偶尔拿梁与林的幽默散文调剂,也绝不爱周先生为了“救亡图存”而四处骂街的杂文。
高中的时候在常借漫画的书店有认识个学妹,记得是个很漂亮的姑娘,应该在学校很是活跃(当然,俺这个“边缘人”当然是不认识她是何方神圣)。有此语文老师要我们问学弟学妹借他们的课外读本来——我们因为早一届,没有临上最新一版的时机——本来老师意想该是让我们读读王小波、余华之类吧。我借是问那个学妹借到了,不过依稀只记得捧到书就只细细品读了梁的《铁锅蛋》便再无其他了,虽然留存下的记忆很琐碎,有时候甚至会觉得一切只是自己的记忆与梦境被混淆罢了,可看完那文后,夜晚梦里总是出现在一大口铁锅里,蛋“呼呼”地涨起,一直快要涨出锅口的印象一直留在记忆里,怎么也抹煞不了。
每当馋虫出洞,除了泡面+料理东西军来解馋之外,看梁的“谈吃”,亦是一种无上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