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永不言弃》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09 23:28: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永不言弃》经典观后感1000字

  《永不言弃》是一部由Jonathan D. Bucari执导,Alysia Reiner / Jared Gilman / Seamus Davey-Fitzp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不言弃》精选点评:

  ●看哭了好几次

  ●还好撑过去了

  ●I actually can relate to the boy, we all have issues that are beyond our control, his was shown and zoomed in, that's all.

  ●对有心理疾病孩子的家庭来说,每个家庭成员都会有着莫大的压力。

  ●其实在同类型里算无聊的。

  ●另一种关注

  ●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及时关注 不能以大人的思维去判定孩子 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一样

  ●It's definitely a five star movie.每个人,都有需要疗愈的一刻,只是他们不知道,只是别人不知道。

  ●庆幸是个好结局,哭惨了。

  ●非常真实,如果一个家庭经历这样的遭遇,真心好难。

  《永不言弃》观后感(一):心理疾病都是死咒

  比起身体的毛病,心理毛病绝对一中即是死咒,解咒过程充满痛苦折磨和孤独,解不了咒真的就是死亡(要么自杀了,要么活着比死了还要痛苦)。里面更多的是讲有一个心理疾病的孩子对家庭的影响。弄不好,真的是毁全家。

  我最严重的时候是在高二到大二的时候,持续了五年,像里面的Tim一样,常常不去上学,所以转校多读了一个高三,每晚无论怎样都睡不着,早晨醒的特别早,可就是躺在床上,不能起来,有时还哭。常常几个月都不出门,妈妈让我出门去扔垃圾都要做心理建设。刚开始,我妈就觉得我懒,懒的连门都不去,内向的话都很少,后来对我这样的状况实在是没办法,就常常和我交谈,中心就是让我想开点,不要乱想,对于人生不要期望太高。要知道我最怕听到这样的话了,任何事都不了解,就轻飘飘的一句想开点。再后来我妈接受她朋友们的想法:我现在这样都是我妈从小太宠爱我造成的没事找事,生活稍微不合心意就开始整幺蛾子。我妈开始对我变的很严苛,这段时间内我开始频繁想自杀,有时去上学过马路的时候都在祈祷着被车撞,曾经爬到过天台,站上去了又哭着爬下来了,心里不敢,也想着或许还有希望,又不甘。再后来就被带着去看心理医生,药物反应是每天只想睡觉,我都不会去思考,一天24小时能睡16-18个小时。

  妈妈的朋友们聚会老爱说起自己的孩子,我知道这时妈妈都是默默的什么都不说。

  现在,每当我以为自己变好的时候情况又突然变得很糟。我在学着接受这样的自己。

  《永不言弃》观后感(二):强烈剧透!!!导演脑子有包大吐槽。想看的朋友建议先看1:05:56——1:06:57(腾讯版)

  本来是想写个短评的,可是想吐槽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题材不错,用意不错,拍的一般我一般也最少给四星的。这个真的是让我全程尴尬,想看的朋友建议先看1:05:56——1:06:57,然后再重头看 下面我要吐槽了: 1.导演脑子有包吧? 这种剪辑是怎么想的?看到三十分钟就真是是不想看了!就是一个十足任性的熊孩子,就为了想知道得了什么病强忍着看的!!! 到了65分左右时,因为送这孩子去医疗中心后,大儿子不见了二弟生气,才从老爸解释中知道是什么病!!! 看到这病名后,专门暂停去查了一下是啥病,啥表现,啥诱因,后才回头接着看的!!! 这之前一直感觉不到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感觉是对熊孩子的束手无策而已。 如果从中后部说明病情后开始,再闪回会不会更能让人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和付出?母爱的伟大? 2.妈妈脑子也有包吧?(呃,好像应该是编剧或导演的锅) 从剧情里,妈妈大概在十一岁犯病一段就知道是什么病了,老公好像到了十四岁才知道的,看样子网络也已经是很发达的样子,有了这种病情,找的医生控制不住病情,还不赶紧换好点的医生,遵医嘱、送医疗中心。不停的换学校,瞒着所有人,真的以为爱能发电?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3.本片导演标签里在13年有一个15分钟的短片《疾病》,感觉那个才是正体(因为没找个片源),这个真是无意义的加长版,填充了很多无意义,尴尬又难受的片段。 4.是个温情的片,请把温情阶段光打的暖一点或者后期调色暖一点行吗?整的跟性冷淡的惊悚片似的。哎,记录片出身的导演也不能这么拍呀!! 双向障碍:是指一类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抑郁发作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出现,或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为特征的一类精神障碍。——引用自百度百科

  《永不言弃》观后感(三):W、你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朋友推荐看的,不然,我只看那种能让人发笑的电影,这一部从中间开始就一直让人流泪啊。

  我不确定“永不言弃”这四个字是指这位母亲对于tim这样的孩子,还是指,Tim从来没有放弃过追寻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音乐。

  Tim——一个孩子,十岁开始?还是更早,他是多么的孤独,从母亲,父亲,弟兄,老师,治疗师,精神科医生,没有一个人,在Tim说“我不属于这里”的时候,问一问,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他又是如何理解“这里”的,而觉得自己应该属于哪里。作为一个观众我很想知道,每一次他这样说的时候我都再问,为什么,可是他身边没有人问。

  艺术天赋基因跟控制情绪的基因是同一个,也许仅仅是这样而已,一开始。

  治疗师告诉Tim,调整呼吸,巴拉巴拉之类的来处理”垃圾情感“,但是她也没有去想,Tim的“垃圾情感”从哪里来,治标不治本,垃圾情感会源源不绝。

  更何况,Tim大概是跟他妈一个体质:抑郁质。

  ***特点:总是在说I am OKAY,it will be ok,说一句I am not ok会怎样?

  她总是很压抑,总是一个人在默默忍受,假装一切都很好,很开心,直到受不了对着丈夫吼。

  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个家的意义是什么?夫妻的意义是什么?

  她离不开Tim,觉得Tim也离不开她,从而建立了一段不健康的母子依恋关系:相比杰西,Tim简直就像是一个婴儿,弱不禁风,没有任何处理不良情绪的能力,相反,一直被忽视的老大,还有不禁缺少关爱还要忍受Tim发泄情绪的小儿子杰西,显得更加坚强,虽然也没有人要跟杰西聊一聊,他二哥怎么了,那些忽然被触发的情绪暴力又是怎么回事,应该如何去理解它,又如何去处理它,好在杰西不是抑郁质。

  那个犯二的治疗师在对他们一家人进行团体咨询的时候,会跟他爸妈说:让杰西自己说。那之前为什么不让Tim自己说?成年人总在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经历里去看待小孩子的事情,但是他们不知道小孩子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是一片空白,他们没有赖以借鉴的经验,成年人也忘了自己曾经也是那小孩,也曾是这样的一纸空白。他们未曾引导孩子去感受那些新鲜的感受,去理解,去消化。

  Tim有一个缺乏耐心、总是很忙的爸爸,一个压抑焦虑而总是在假装没事的妈妈。

  Tim是一个没有问题的孩子啊,他不自残,并不拒绝社交,也许只是一两次受挫、对受挫的应对失当而导致后面一系列的问题而已。

  也许每个人都在找“归属感”,自己属于哪里,自身的意义,也许有些人倾向于可以接受外在赋予的意义,有些人不接受而已,合群未必就是对的,不合群也未必是错的。

  Tim属于不接受那一类型。

  一句话”你喜欢就好“

  大脑构造、运作模式能让自己复杂到独一无二,人本来孤独,从自己内心去找答案吧。

  《永不言弃》观后感(四):Life is short, live it

  这是一部描述患了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的青少年从发病到治疗的经历,影片比较平淡压抑,不是很推荐。但观影后,让我对此类病有了深刻的认识,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只认识抑郁症,而不知道这种与抑郁症非常相似但治疗方式却不同的病,也就是躁郁症,也有人称这是天才病。

  在这里需要先说明一下,男主人公患的是双向情感障碍II型,对于此病的解释,可以参考KnowYourself的文章:躁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么? |精神障碍入门必读系列

  焦虑与抑郁交替,我看起来像是被惯坏了

  主人公Tim就要上台表演了,可他突然说他做不到了,他感到焦虑,他的父亲母亲都在劝说他,当然,父亲希望他能勇敢面对表演的事情,母亲则通过奖励冰淇淋来鼓励他,喜欢朱古力的Tim选择了冰淇淋。

  就在临上台时,Tim跑掉了,他跑到厕所间一个人哭,这种焦虑的感觉过于强烈了,他承受不了,见到Tim这样,他的父母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

  Tim对心理医生说他控制不住他的情绪,他有时候会感到担心,医生告诉他让他把这种垃圾情绪当作霸凌,要他勇敢去面对去克服,同时还教他通过深呼吸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种方法似乎奏效了一段时间,但Tim上学总会感到不快乐,他说学校的人都不喜欢他,他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了,Tim对周围人的情感总是十分敏感。

  Tim第一次躁狂发作是在一次和家人进行足球你娱乐的时候,他很喜欢当守门员,即使到饭点了,即使家人都很累了,他还想继续练习,爸爸和哥哥Kyle都拒绝了,弟弟Jessie愿意和Tim继续练习,Tim觉得Jessie不会,不但不领情甚至推了Jessie。

  晚上回到家以后,Tim很内疚,他对自己没法控制情绪感到无助,从那以后他也不去上学了,他害怕自己的躁狂伤害别人,每天都窝在被子里,沉浸在抑郁的情绪里。

  这之后父母为了让他继续上学,帮他换了学校,到了私立学校,虽然和同学的关系稍微好转一些,但他却跟不上课业,这无疑又加强了他焦虑的感受。后来他辗转换了多所学校,但病情却不见好转。

  我恨你们,却更恨我自己

  抑郁到极度,他也想自我了结。

  当妈妈发现试图自杀的Tim后,她很慌张,同时她又试图找一些其他话题去掩盖自杀这件事,每一次Tim感到没有希望时,都是他妈妈一直陪伴着,事实上,片子想表达的正是妈妈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

  医生的判断是Tim患了严重抑郁,建议让Tim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的治疗副作用包括嗜睡、头晕、失眠、反胃、增重、腹泻、便秘,我们难以想象Tim在生理和心理上需要承受多少痛苦。

  在这之后Tim的症状更加严重了,他会突然之间对某一件事感兴趣,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件事上,整个人异常兴奋。他会为了小事情和家人大吵大闹,摔东西……

  负责给药的医生在听了妈妈的描述后,怀疑Tim实际上是患了双向情感障碍,他建议带Tim去看更专业的心理医生。

  通过父母的描述,新的心理医生指出Tim不愿进行社交的原因,她建议把Tim带去一个郊外的治疗中心,妈妈拒绝了这个提议,她觉得她是最了解Tim的人,没有人可以比她更好地照顾Tim。

  (这里最后一句翻译有误,应该是“那是很可怕的”)

  可是Tim的病情发展让妈妈感到力不从心,Tim的躁郁症越来越严重了。

  这是影片里呈现的Tim发作最严重的一次,他在躁狂时已经丧失理智了,他不仅想自杀,还想杀了家人,弟弟Jessie在这一次受到了极大的惊吓。

  冷静以后,Tim一直在说“I'm so sorry”,说得让人心疼,他的心里该有多痛苦,同时,他又很孤独,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的痛苦,他身边的人都太正常了。

  这种躁狂与抑郁的交替会让人精神崩溃再崩溃,妈妈意识到自己无法控制这种情况了,最终还是妥协了,他们不顾Tim的哭喊忍痛送Tim去了治疗中心。

  我会努力,然后重新面对一切

  来到治疗中心,Tim和Frank成了朋友,Frank曾经和他很一样,而现在,Frank就要“独立”了,也就是说Frank已经克服了大部分的困难,他可以自由行动了(一开始进来的人都被要求告知工作人员自己的行动),他们之间有更多的话题,关于疾病、关于药物副作用、关于未来等等。在这里,Tim不再是孤独的,他有懂他的朋友。我想把Frank正式“独立”时的演讲分享一下:

  尽管中间Tim又发作了,但正如治疗中心的医生说的,有时候退一步会进步更多。

  最后Tim剪了他的头发,还参加了曾经让他畏惧的话剧表演。

  作为Tim的家人,在对待Tim的病情时,他们各不相同:

  爸爸采取的是严厉的态度,他认为Tim必须自己去克服这些困难;

  哥哥Kyle认为是父母管不住Tim,即使在知道Tim患了双相情感障碍后,还是认为父母做得不好;

  弟弟Jessie觉得Tim讨厌他,他想靠近Tim却又害怕他;

  妈妈是这个家里比较理解Tim的人,无论Tim的情绪状态如何,她都可以耐心劝说Tim,温柔抚摸他的头发。

  后续新心理医生约谈了Tim的家人,对Tim来说,家人的理解在其一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面临Tim这样的疾病,家人实际上也是比其他人要承受更多,因此了解并疏通家人的想法是必要的,只有一家人团结并给予Tim支持,才能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每次有一些比较让人揪心的事件发生,我都会考虑“幸存者偏差”的问题,毫无疑问,Tim的家庭让他有机会去看昂贵的心理医生,这都离不开妈妈的坚持不懈、爸爸的努力工作。我们不可否认,在这类患者中,Tim其实是很幸运的,而我们也无法想象,那些未被发现并正确治疗的患者是多么的煎熬。影片的结尾也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现象:

  在中国,这个数据会更大,而且确诊率和治疗率会更低,我们能做的是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病,进行心理疾病的扫盲,这是这部片子的另一层意义。

  最后,希望身处孤独一角的患者们能领会影片中说的名言:

  quot;Life is short; live it.

  Love is rare; grab it.

  Anger is bad; dump it.

  Fear is awful; face it.

  Memories are sweet; cherish them."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永不言弃》经典观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