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背德者》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09 01:07: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背德者》的读后感大全

  《背德者》是一本由(法)纪德著作,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3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背德者》精选点评:

  ●【他们醉心于模仿。人人都要尽量不想自己,人人都挑个楷模来仿效;甚至并不选择,而是接受现成的楷模。然而我认为,人的身上还另有可观之处。他们却不敢,不敢翻出页面。模仿法则,我称作畏惧法则。怕自己孤立;根本找不到自我。我十分憎恶这种精神上的广场恐惧症:这是最大的怯懦。】

  ●小孩子家家第一次逃课去游戏厅玩到傍晚7点钟才回家,便也自觉离经叛道,把世界都不放在眼里了。大概看书口味太重,居然觉得,书里那点小事儿也敢夸口“背德”。

  ●《窄门》我生气是因为她的幸福不是通过我的牺牲取得的,幸福怎么可以那么容易就得到呢? 读《窄门》时一直觉得压抑,不太明白说的什么,直到读到这句话,豁然开朗了。我们要努力挤进窄门?这真的是绝对的吗?幸福不易得,易得的幸福也该自然的接受吧。 《背德者》中米歇尔的一生,其心路历程简直就是纪德自己的呀。一个人不可能如实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而又同时让人感到自己时真诚老实的。在假装与真实之间,我们多少人是处于这夹缝之间的呢?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又不甘愿永远带着那一个虚假的面具。米歇尔大病不死才领悟,混混沌沌如我们,貌似幸运,无病无灾,谁知道呢?原来我们才是不幸的,一辈子还是没能做回自己。米歇尔痊愈之后发觉现在的一切都是多得的,所以活的自己。我们呢,自降生,我们的一生不也是多得的吗?有什么不能舍得的呢?

  ●她所说的幸福,不过是我所称的安宁。 阻挡幸福的,莫过于对幸福的回忆。

  ●最爱的纪德,这本书是借了同学,然后太喜欢,她就送给我了,看了好多遍。爱窄门

  ●现在一到晚上,我就回顾一天的所作所为,感到一天光阴蹉跎过去,只留下一片空白,真想抓回来,再一小时一小时重新度过,心里愁苦得几欲落泪。

  ●迷人的小世界。最喜欢第一个,《梵蒂冈的地窖》

  ●男主对现实生活已经不耐烦到极点,甚至连学术都只是他身上的粉饰而已,需要剥离开,露出里面新生的肉。我没有看出有同性恋暗示的情节。他对小男孩的偏爱与其说是正太控,不如说是渴望着健康,纯粹,新生的生命力。妻子的角色贯穿在全文始终,然而又像个单薄的轻飘飘的书页,孤苦伶仃的悬挂在文章中,既重要又不重要。

  ●这个到底哪里背德了……好无聊……把它看完的我更无聊…………

  ●明明是遥远的故事,共鸣感却让人不安

  《背德者》读后感(一):关于《背德者》

  对于《背德者》,读后第一感是循环与冲突。男主人公和他的妻子的命运有是一种相反的道路。前者由对生命的漠视、任由自己走向死亡,到热爱生命;后者由充满活力到奄奄一息,走向绝望。病痛在他们身上上演了不同的戏码。他不爱她,但从她身上得到了爱,他想,他也许是爱她的,他照顾她,愿一掷千金。但后来,随着他对生活的认识,对生命的爱的涌现,他找到了不爱她但爱生命的自己。他在孩子的身上看到生命,又看到这生命被践踏、摧残,变得面目全非。他放纵、随心所欲,成为异于别人的人,成为自己。“这是平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本身价值,这就是:使我跟其他人区别和分开的东西,才是重要的,除了我以外没有人能说和会说的东西,才是我要说的。”

  何为道德?道德与人的自我有何关系?

  在《背德者》中,舍弃“德”,到达自我。

  而在《窄门》里,他们都努力舍弃自我以接近道德。

  《背德者》读后感(二):图案无序的完整拼图

  太难评价了…… 背德者并没有给予我一种震撼,也没有给予我一种回味,只是把一堆细密繁杂的意象摆在我眼前,让我为之苦恼而无法串联……小说本身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实际上是很简单的,简而言之是回归自我本质,摒弃异化的世界种种抽象之物,不再去惦记自己所拥有的而是去眺望自己不知道将要有的……然而,故事线里突出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地点,似乎都可以发掘出更多的东西,即使仍然只是围绕着这一主题,但仍然给人一种欲罢不能之感,即使不去细究也不妨碍领悟,但仍然造成了一种遗憾……同样的两条旅行线路想要表达什么呢……?诺曼底的庄园生活又是要说明什么……?对于青少年形象的反复多次刻画是纪德本人恋童癖的隐性表达还是另有它意……?这些意象的过度解读或许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纪德就是给予了它们和主题千丝万缕的关系……即算不上是故弄玄虚,又算不上是高深莫测,但却就是给我如此难缠的印象……恐怕我得去刁难语文老师了。

  《背德者》读后感(三):读完《背德者》

  只是超了几个字无感平淡的短评

  实话实说,我对这本书感触不大,读完以后感觉平平。 很多文字表现让我觉得刻意,也有很多文字表现让我觉得有些啰嗦(可能是我读书的环境不太对,以及刚读完罪与罚有对比导致的,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 主人公米歇尔,一个背德者,却让人无法指责,最让我感到情绪消退的是在玛丝琳病重的时候,他表面认真地照顾,深情地爱护,实际上却常常抛却她去寻找自己的欢乐。(当年他病重的时候,玛丝琳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我对这种关系并不感到特别多的哀伤,只是有那么一些可怜玛丝琳罢了。说到底,我读这本书时大概率是被米歇尔的“热爱非人性”的观念感染了。 有一些地方我既无认同感也无反对感,全程感情淡漠,真的神奇。 于是我分析出一旦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我就会以主人公的视角去进入一个新的世界:1.书不错2.以第一人称叙述3.主人公和我有一定的共同性 新世界的新奇感觉,也确实不错,因为到了现实总归我还是我。

  《背德者》读后感(四):3个故事

  这本书里有三个故事。《梵蒂冈的地窖》、《窄门》和《背德者》。因为我长久以来没有读序言的习惯(谁让这些该死的序言总是剧透),于是毫不知情的我就按着这个顺序读了下来。

  《梵蒂冈的地窖》让我觉得非常爽快,男主角毫无动机的作风,尽管作者没有做过多评价,但我很喜欢这样。同时我也很喜爱那个从无神论者转变成为的笃信宗教的家伙。让我觉得这很戏剧。“一个浪漫并且荒唐的故事就该这样发展”,我想。

  然后我兴致勃勃的读《窄门》,不得不说我爱开篇的话:“你们要努力挤进窄门。”(不管它出自于哪里)但是故事中反反复复的姐弟之情,徘徊于宗教和爱情之间的纠结,让我感到甚是乏味。我想,这只不过是几个富二代酒足饭饱之后的闲情逸致。

  最后是《背德者》,一位沉迷于婚姻假象的学者,夸张的表现自己的爱情,越是沉迷于背德的情感(他和他的那些少年们),越是殷勤的表达对妻子的“挚爱”。这与背德没有关系。大概可以说是自虐?

  《背德者》读后感(五):读完十分钟后的感受

  安德烈.纪德真是一个神奇的作家,他的叙述里真的纯然抛弃了所谓“道德”判断,当然也不是说他违背了道德,虽然小说名叫《背德者》,但是也没有真的禽兽不如。他不是用道德而完全是用情感和欲望在判断着自己的行为,这使得他的叙述特别的真诚有活力,令人无法不被其吸引。他流露出的性取向十分复杂,但他没有任何掩饰,对漂亮儿童的喜爱、对漂亮男孩儿的喜爱,都悉数袒露,毫无羞赧。但使他区别于罪犯的是,他的喜爱里并没有涉及下体冲动的性意识,他同孩子们独处,并欣赏亲近他们身上的活力、健康和未经礼俗规制之美。我看完一本他的小说就已经能够明白为什么翻译者李玉民说纪德的书对于青年人而言,寻求的更多是文学趣味之外,直接感受生活、感受事物的姿态。只要认真看了他的文字,都会不由得被那样酩酊于生活之美的姿态所蛊惑吧,哪怕只是片刻。而且读他的书会使人产生一种探究欲,读了一本马上想读下一本,他的作品每一部又都那么短,总的数量也不多,或许我下周就能全部读完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背德者》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