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是一本由李泽厚著作,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1.9,页数:19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的历程》精选点评:
●入门书吗?倒是觉得像教科书
●薄薄一本几个下午就能读完,做笔记的时候又看了一遍,虽然有些观点不大认同语言也较绝对,但绝不失为一本用认真考据的态度写出来的好书。
●真的一般。在列举的时候经常用“你看那……”的字样,显得矫情。
●读过的第一个版本,还是高中时向同学借的。
●奶奶遗物中的一本,80年代前的吧 ◆文物出版社
●姑且算是重温……
●值得多读几遍
●反复阅读
●18no.8
●这个书现在看来已无心意 但是还是值得一看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一):设计必读
这本书买回来很久了,一直没有读完它。内容很好很值得一看。本书作者天津美院教授:李泽厚先生将中国美学分为不同板块讲解,文字内容较深不太好啃(所以楼主只要外出时间久了必带它,每次都要回顾很久)。学设计和探究中国美学的朋友们可以看看,会有帮助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二):神圣的哀悯——重访《美的历程》之三
随着魏晋的战火,佛陀的教诲也渐渐传入东土。伴随着佛教的进入,也将别异的文化引了进来。有佛陀出世的传奇,也有割肉饲鹰、舍身喂虎的故事,这些故事的遗迹都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保存在了那条著名的丝绸之路上了。
而李泽厚将佛教这些故事,演绎成为了可怖的宗教神话,与中国神话时代的那些饕餮云纹有着相同的功用。在神佛面前,人们显得如此的渺小,而反衬出神佛的超然出尘。越是超然世外,越是引得人们的尊奉。人们越觉得神佛的不可思议,越会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神佛来佑护。在神佛面前人们的渺小,恰恰是神人永隔的重要标志。李先生将其看作是巫术的迷狂,将神话解构,将神佛与世俗君主结合到一起进行考证,却忘记了世俗君主、贵族大夫也同样拜倒在神佛面前,乞求来世的荣光。
六朝的迷离,到了盛唐的繁荣,佛也从天上回到人间,李泽厚从佛教的造像中已经看出端倪。从六朝壁画作为佛像的背景,到了唐代佛像已经融入到了周围的故事之中。他们不再是那种神态枯槁的苦修,而变成了神态圆润的菩萨。形态各异,却神姿婀娜。不再是远离人间的神圣,而是化为人间的传奇。
唐代禅宗的盛行,也使得这种印象得到了加强。佛教从深山古刹中走了出来,人间处处充满了禅机和机锋。佛教不再是深宅大院中的谜题,而成为了家家口头上的禅机公案。这种世俗化的转变,帮助佛教从一个外来的文化,迅速转变成为了与老庄并称的超越风流。从枯槁到丰润,从遥远到咫尺,从神秘到百姓日用之间。这种巨大的转变将佛教迅速中国化,成为了这个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西天的遥远和崇高,也看到了东土求法之虔诚,更看得到八戒、悟空这些世俗形象的代表。佛教是从西天佛国,被虔诚的国人带了回来,而留给世间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却是世俗代表的八戒,和造反天庭的悟空。这种神圣、虔诚到世俗的转化,成为了李先生讨论佛教美学的三部曲。
《美的历程》读后感(三):真正的美,跨越千年永不褪色
真正的美,跨越千年却永不褪色
读《美的历程》有感
到目前为止,《美的历程》我读了三遍。通读一次划完重点之后,意犹未尽,又分章节细读。在细读每个章节的时候,觉得不做个读书笔记就不过瘾,于是每个章节又反复读,直到可以写好一段书摘为止。最后的最后,我居然想把整本书背下来!!想把泽厚先生的每一本书都买下来!!!不读活人的书,不追星啥的,在泽厚先生面前都是浮云。泽厚先生,你就是我的偶像,我的星。
泽厚先生用优美精炼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字给了我们一个美的形式。“凝冻、传留”等等词句竟让我遐想半日。狞厉的青铜饕餮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质,实践理性精神的中国建筑艺术风格,琳琅满目的神仙幻想和对现实世间的津津玩味,超然事外、平淡冲和的陶潜,忧愤无端、慷慨任气的阮籍,唐代佛教的幻影颂歌,盛唐音乐性的天才美和人工美,苏轼的社会性退避,兼济天下(进取)和独善其身(退隐)的内在矛盾,以雄浑、辽阔、崇高胜的北宋和以秀丽、工致、优美胜的南宋山水画的“无我之境”,讲究笔墨趣味的元代“有我之境”,描绘世俗人情的明清的小说和戏曲,如此种种准确凝炼的描述,不得不说,整本书字字珠玑。
泽厚先生偱历史的脚步对中国古典文艺鸟瞰式的巡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内容。“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足以让我们对中国传统美的历程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让我们提纲挈领地了解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明清文艺描绘的是世俗人情。正如先生所言,哲学是时代的灵魂,是反映时代的重大内在脉搏。先生带我们追朔每一种美其内在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条件,讲述它们折射到同时代各个艺术部落时呈现出的艺术风貌,客观地呈现中国民族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不断确立发展的过程。让我们相信文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其内在的逻辑。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美的历程》即是一种美。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完美结合。我们需要跟随先生的脚步,一再去回顾和欣赏这些古迹斑斑的印痕,因为艺术具有永恒性。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因此,我们确信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仍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
真正的美,可以跨越千年,永不褪色。
《美的历程》读后感(四):艺术与评论——重访《美的历程》之四
对于甫入大学的年轻人而言,《美的历程》是一部不错的入学导读。里面对于中国传统的方方面面都讨论到了,不论是思想,还是历史,但主要的内容还是关于艺术。这个艺术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既包括了一般而言的绘画、雕塑和音乐,还包含了诸如书法、舞蹈、诗歌、小说和散文。与其说,这是一部中国美学史,也不妨看成是一部带有李氏风格的文化史。
前面谈了很多关于神话时代、儒家与道家思想和佛教文化。这些更加侧重于历史文化的层面,而这次我们要回到李先生谈论的重点——艺术。我们已经谈到了,这里艺术的范围比较宽泛,也就不仅仅是一种文艺形式,李先生在不足二百页的小册子中,对于中国传统文艺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内容都好,但是在李先生的笔下,似乎传统文化的形式以活态呈现了出来。
我们首先看李先生如何谈论书法,在神话时代之中,他将文字与写作联系了起来,通过对于比甲骨与铭文的差异,将书写文字的方式从刀刻转化为书写,文字从初始的刚毅,逐渐变得优美起来。这种书写方式,到唐代发展到顶峰,他也就从此打住,不再谈论书法艺术。
诗歌的艺术是通过对于儒家文化中涉及到了诗经,但他只是在探讨历史时有所引用。而他着重谈论的是屈原和楚辞,这种既有南方风情的文学形式,却又蕴含了中原文化中的朴质。李先生这种对比儒家与道家的方式,在魏晋风流时又显现了出来。他将魏晋的诗歌创作,从古典四言诗中解放了出来,出现了五言诗,而五言诗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形式。通过对于陶渊明与阮籍诗歌的分析,将历史融入到诗歌之中虽有离情,却被羁与尘俗之中。
李先生将唐宋作为中国文化的高峰,他专门设立两章对其进行讨论与批评。而讨论的重点就在于唐宋的诗歌,他称之为盛唐之音。对于李白与杜甫诗歌的讨论,将唐代的繁盛展露于眼前。
对于绘画的追溯,李先生也是起于神话时代,但论述绘画时已经到了元明时代。这时的绘画突出了山水,以区别于魏晋以来的佛教绘画以人物为主的格局,他们着墨于山水草木之间,这与魏晋时代的士人群体也有相同的心曲。在同样的黑暗时代,我们看到的是美丽的绘画与诗歌,却在这些美好的事物之外,感觉不到社会历史的黑暗。
对于明清文艺思潮,李泽厚更是表现出启蒙大师的一面。虽然本章是以文艺作为主题,但是隐含的主题却是启蒙。在人性启蒙的旗帜之下,李贽、三袁与徐渭等人身上表现出的解放精神,不仅对于民国思潮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八十年代以来的社会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自此,我重访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也就告一段落,这种思想的回顾,让我感觉到了当年阅读时的快乐,和今日阅读时的沉淀感。反思起来,八十年代的文风那种旁征博引,不讲求专业的精神,其实在李先生的这部书中已经有了体现。只是李先生的学识与文笔完全能够驾驭这样的一种写作,若无扎实的苦学,仅仅模仿李先生这种文风,只能让人产生空洞之感。或者说,李先生完全能够写得出这样的文字,而我们如果要学习这种写作的话,首先还是要回到书斋中多读几年书再说了。
《美的历程》读后感(五):找寻美的印记
冷的慌的季节。匆忙的瞅完了书。春天的寒冷没有料峭的味道,那是种由内向外延伸的气味。躲不过的味道。就在寻找美来试图安慰寒冷的感觉。匆忙的脚步和作者一起从远古洪荒的史前文明走过中华名族的发展历程到清代结束旅行的脚步。寻觅“美”的氛围。感叹。还是感叹。关于古老中国文明的感叹。
巫术、图腾、陶器、青铜器、汉字、诗歌。
祭祀、神话、英雄、战争。
陷落在古老而强大的文明历程里,无力自拔。讲述美的书籍,展示的是我们的祖先行走过的每一步脚印。艰辛的生活、倔强的存在,延续千年的生活接力。不晓得七千年前被祖先降服的第一头猪是否该庆幸,也许因为她的受伤、或者软弱等被人类圈养,人类的文明因为她的存在而花开了崭新的一页。温暖的篝火燃烧的时候,先辈已经停止了流浪的步伐,开始农耕生活。
“龙凤呈祥”的图画还时常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古老的图腾因为脱离来生活支撑着洪荒争斗中先祖的精神支撑。青铜器、金文上那些原始的、天真的、朴质的线条和图画呈现的也是一种美。饕餮的图画在我们的记忆力是一种恐怖的存在,而对于我们的先祖来说,那是一种战斗的信仰。一种对于敌人是邪恶,对于自己是美的双重存在。
书中对于美的存在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从文明的龙腾信仰到文字,到古代各个朝代的艺术成就和表现形式。重新认识,“乐者,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美术也包含其中,甚至仪式、围猎等都包含包含其中。”
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等同于舞蹈和音乐,有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等区分。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用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
汉代文艺,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襟怀意绪;小说戏曲,世态人情。
古代中国的“美”在作者通过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每个时代的代表文艺作品串联在一起,给人感觉是一种浑厚和骄傲的感觉。美,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无论是佛祖的雕塑还是小说都是社会反正的一种反映,可是超越现实,也可能就是现实。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境界,生活的美总是最实在的。
其实还是觉得艺术的东西应该真正的走进生活去解释。作者完美的拉通历史将每个时代的艺术呈现在后人的面前。是我们找寻古老文明的一条通道。了解我们的艺术途径,感觉最神奇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找回古代唐宋的绘画欣赏水平,也许现在许多丑陋的东西就不应该再是我们谈论的焦点。现在还有许多的艺术家、诗人等在忙碌着创作。而他们的成绩也许又许多都不会出名感觉那些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不是多么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这个时代丢失了欣赏美的眼光。满世界的盯着“艳照门”的照片欣赏着,那些龌龊的故事。还是觉得老师说的那句经典,对于古老的春宫图而言,这个时代是粗俗的。
记得结尾的话。“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