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是一本由休·休伊特著作,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客》精选点评:
●博客已经完全进入美国的媒体世界,成为他们权力行使的一部分。
●去年读过这本书,今年再读一次
●看完翻了一下出版时间,失望之情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还是比一般国外烂书好一些
●博客(信息革命最前沿的定位)
●翻译的很生硬,外国的例子太多,没有背景,理解起来很困难,不如看国内写的,不怎么推荐
●垃圾......
《博客》读后感(一):这本书在中国没多大价值
主要介绍了政治Blog在美国的崛起和成为一股改变社会新势力的"突变"过程(因为书中讲结果多于经过).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很实用,除非你对Blog文化和民主政治特别感兴趣.
《博客》读后感(二):美国博客媒体发展过程并不适合中国
本书所举的四个博客媒体事件都是与美国的政治息息相关,博客媒体与传统媒体斗争的过程。
不过这并不适合中国,在没有一个开放自由的新闻环境以及受众接受资讯方式的改变,或者说受众对于新闻的参与性。美国博客媒体成长的模式并没有参考性。
而就书的内容来说,也许是翻译的问题,整本书实在让人无法安心的阅读,个人不推荐购买。
《博客》读后感(三):从新教的兴起看博客的革命意义——《博客:信息革命最前沿的定位》书评
从新教的兴起看博客的革命意义
——《博客:信息革命最前沿的定位》书评
“公元410年,阿莱瑞克(Alaric)这位野蛮的将军对罗马进行了洗劫。尽管他没能控制这座城市,但是洗劫的痕迹已经刻在了历史的高墙之上。随着公元前476年罗马帝国的最终灭亡,西欧的历史长河几乎倒退了近1000年...... 经济崩溃了,整个文明将会枯竭——这就是“黑暗时代”。实际上,耶稣所成长的世界要比11世纪普通欧洲人所处的世界发达得多。”
作者因为是资深的“时事评论家”,所以用词严谨、笔锋犀利、思路开阔,阐述事情更是点到为止。所以,整本书看上去不厚,作者也写得尽量“通俗易懂”,但读的过程中常常要停下来细细思考一下。整本书的风格完全是一种“时事评论”的风格。作者认为要展开的地方,肆意笔墨,交代得淋漓尽致;而很多点到为止的章节,只要短短一两页。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本“评论集”,既广、散,且深。
关于西方文明,作者有很深的了解,西方普通大众对西方文明也有很深的了解,作者不大可能对很多细节交代得太罗嗦。但作者还是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讲新教的兴起。为什么繁荣的罗马帝国之后,欧洲经历了如此史无前例的倒退?在作者看来,倒退的根源是天主教教会(新教之前的基督教被称为天主教)。但教会为什么能控制人们的思想呢?因为教会拥有《圣经》的解释权。教会为什么拥有《圣经》的解释权呢?因为《圣经》是用拉丁文写的,而只有教会的牧师能读懂拉丁文,才能解释《圣经》。
天主教会统治了欧洲将近1000年以后,1499年,欧洲出现了第一台活字印刷机,随着活字印刷的使用,一本书的成本降到了原来的1/400,书籍带着智慧在欧洲大地上传播开来。古典艺术和文学的广泛普及和欣赏,催生了伟大的“文艺复兴”。1483年,“宗教改革之父”马丁·路德出生于德国城市萨克森(Saxony)。在整个一生中,路德都非常多愁善感、易于消沉和缺乏自信。1517年10月,宗教改革的前夜,路德起草了《九十五条论纲》,列举了他想讨论的所有问题,准备和其他大学的教授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的论题是用拉丁文写的,从而确保只有学者才能看懂。10月31日晚上,他将这些论题张贴在维滕贝格堡垒教堂的大门上(召开研讨会的传统方式)。简而言之,路德不遗余力地通过当时最为恰当的方式与外界进行沟通。
论题一张贴完,几乎立刻就有人(无法考证是谁)将其从拉丁文译成德语,并对外出版。正是因为印刷页的活字革命,导致路德的宗教改革理念在一周之内闻名全国,并在一个月之内闻名整个欧洲。1512年,路德开始了威克里夫一个多世纪前就试图尝试的事业:将《圣经》翻译成人们的普通语言。总之,路德的目标并是从根本上推翻罗马教会的政权。教会的腐败已经歪曲了《圣经》的寓意,但是真正重建《圣经》信仰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圣经》本身交还给上帝的子民。只有深刻领悟了这些神圣的经文,普通的基督教徒才能对上帝的爱和宽恕达到同样的灵性确证。路德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直接根据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的原作,完成了《新约》翻译的第一稿,并于1534年出版了完整的德语版的《圣经》。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第二代改革者在整个西欧沿袭了路德的改革举措,尤其包括他一直致力的出版更多通用语言版本的《圣经》。所以,新教革命的产生,与其说是路德推动的,不如说是活字印刷这种新的媒介技术所推动的。正如前文所言,“在整个一生中,路德都非常多愁善感、易于消沉和缺乏自信”,他更多的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鼓动家。星星之火所以燎原的原因是媒介技术的革命催生了思想的革命,包括文艺复兴,也包括宗教改革。
作者非常严谨而直接,并没有长篇论述博客这种“草根媒体”的民主意义和政治意义,作者把博客的作用限定为提供“最新的信息”和“最可靠的信息”。我个人认为,博客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促成网络社区的形成。匿名化的BBS网络社区是最好的发泄情绪场所和无聊信息包括黄色、黑色暗流涌动的场所,真正的网络文明是从这种理性展示自我、个性张扬的博客技术开始的。真正的志同道合者自发地建立一个交友的圈子,把狂野的发泄转为理性的交流,这是一种真正有价值的交流。博客社区会迅速取代BBS社区成为新的网络社区的主流形态。
第三部分阐述如何理解博客、运用博客以及了解博客将会怎样重塑我们的世界,包括经济生活、民主意识、政治生态、社区生态等等。作者没有讲得很高深,只是举出了几个博客应用的例子,包括博客营销、博客生存、避免成为博客蜂群的受害者等等。事实上,博客太年轻,它还在发展,我们只能看到它的现在,根本无力预测它的未来。
这本书比较难读,作者更把自己看作一个时事评论者,而不是一个博客传道者,尽管他对博客充满十足的信心,“… 如果电视影响了你们的生活,那么博客也会并且可能已经影响了你们的生活。”全书充满了政治评论的口吻,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的反感。但是,本书依然不失为一本严谨、有趣的书籍,没有半点说教。方兴东的前言部分写得很好,但他认为“… 从根本上,博客传播将上升为新的主流社会传播机制。传统的大众传播是指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是典型的大教堂模式。而博客传播,就是以博客为基础,第一次真正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传播的理想和梦想”,是真正的大集市模式。未来社会的主流传播模式不再是大教堂模式垄断的时代,而是大教堂模式和大集市主流双重模式主导的时代。” 方先生是中国博客之父,这种爱之切切的关切之情完全可以理解,也许博客技术对于现代社会犹如印刷术对于欧洲文艺复兴和新教兴起的作用是一样的,是革命性的。也许事情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乐观,但毕竟,博客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美好之路的窗口。也许,这条前进的路上还有曲折和坎坷,但我想,人类有智慧去克服种种不足,带领自己走向下一次重生。人总是会超越自己所创造的技术,而不是成为自己技术的奴隶,对此,我深信不已!
作者:流浪的石头 写于2007年8月4日
《博客》读后感(四):博客好比红舞鞋——发表就是被歪曲
1、发表是仅次于吃饭的基本需求
其实我记不清,到底是红舞鞋还是水晶鞋了。总之,经常想起那个故事,想起那双——一经穿上就旋转不停的鞋子。毫无疑问,魔鞋是最精彩的童话意象之一。大凡精彩的意象,都不仅能击中祖母臂弯里的孩子,还能击中祖母本人。因此所有的好童话都是成人童话:这可以解释我们何以在现实社会里,会一再想起紧箍咒、宝莲灯、毁灭人类的指环、以及皇帝陛下的新装。
朱海军,一个在显示器前心脏爆裂的沉迷者。他不是死于《魔兽争霸》或者《QQ堂》,而是死于刚刚从BBS上得到的“发表快乐”。大约在2000年左右,编辑李方主持的“青年话题”,逐渐成为全球最著名的中文论坛(以BBS方式搭建的forum)。包括朱海军在内的一大批写手,都为陌生的网络发表平台感到振奋。实际上,就连三七这类绅士也会有克制说几句脏话,以体验和享受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宽松语境。
在“青年话题”朱海军不断地挑起论战,抛出不可能通过纸媒把关的惊世之论,并且有时候看起来根本不睡觉。他的手指,就是旋转在键盘上的双脚——因为穿上红舞鞋而接近疯狂。李方后来在悼念文字里写道:朱海军之后,互联网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意思似乎是:今后大概再不会有人,以如此执着的态度对待网络写作。
但这并没有成为事实。原因是我们的发表诉求太强大了:“变成铅字”,一度是中国社会不可思议的业绩和荣耀。当余华的第一篇小说被通知发表时,他可以从自己的单位理所当然地要求“脱产几天”;并且《北京文学》还会提供往返车票和招待所,以便让作者可以来编辑部“修改稿件”。我的不少朋友,第一笔稿费干脆都不去领取,他们把汇款单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随时准备着骄傲地回答询问。
我甚至怀疑,发表是我们仅次于吃饭的基本诉求。在凡尔纳的《神秘岛》里,新闻记者史佩莱,就给五个人的社会办起了一份新闻纸(其中一个好像还是不识字的黑人)。而我们的第一篇作品,就是发表在楼道里的“打倒张小毛”(如果不是“李小丽是个大坏蛋” 的话);在刚学会写字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拼命在所有地方留下笔迹——包括父亲的善本图书以及家里全部的门。
2、李方请辞是博客和论坛的兴衰分野
因此博客固然只是一种概念(相对于个人网页和BBS,它没有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新技术),但它却真正切合了这个时代的受众脉搏。当“铅字”门槛难以逾越的时候,“比特”就成为最现实的发表。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你总是处在被灌输的位置(我们现在的新闻教科书,批评过去的电台播音是所谓“训导式”和“居高临下”的),你肯定有一股接近恶狠狠的逆反——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获得相对自由的时候,又会出现论坛里无可奈何的话语暴力。
论坛固然宽松但毕竟还是被“组织传播”,所以我们索性连斑竹也一并推翻了。博客是完全围绕发言者的纯个体性传播。2005~2007年的博客浪潮,像是兴起了全民写作的“群众运动”。而在过去的这两三年里,你平均每呼吸一次,世界上就有一个新的博客诞生。每天大约有130万篇文章,在网络日志里被上传更新。
同时,一度热闹的中文论坛则趋于萧条。西祠曾经号称中国最大的网上社区,但现在,它不得不在自己的工具栏里加上“Blog”——虽然我看不出它跟以前的“我的家”有什么本质区别。就连响马的回归也挽救不了BBS的颓势(响马是西祠胡同的创始人,他在西祠网友中拥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新版西祠似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响,至少我周围的大部分文友都已经淡出了“胡同”。
虽然李方是BBS最勤奋的管理员,但其实也是“论坛时代”的博客。他曾像深夜里孤独的舞者,一遍一遍地刷屏,在情绪的大洋里寻找哪怕一股理性的暖流。我看到中青在线的“坛子”上,他的“斑竹日记”编号到367后就戛然而止。李方的斑竹虽然是“请辞”的,但我愿意将其看成是标志人物,以此来分野博客和论坛的兴起衰落。如前所述,我并不认为博客是对于论坛的技术革命,只承认它是一场概念革命,并且承认这种革命的成功。三七、蝴蝶飞、尔林兔、三糊涂、歪歪嘴……那些活跃一时的中青写手从论坛消失了,而和菜头和李方本人——以及其他讨论版上的意见领袖,现在很多是托管网站的“推荐博客”了。
3、极端案例是最典型的研究样本
当初朱海军为人关注,是他那套近于荒诞的“性交进化说”。即便在互联网上,此种张扬怪异的表达方式也属于边缘(他因此被“拍砖”,承受较大的舆论压力)。那时候还没有人想到木子美,今后将以更令人瞠目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并且作为2004年唯一的华人评委去德国——那意味着,当她的另类博客在中国广受争议的时候,她获得了用另类眼光评判中国博客的权利。
我不同意,把木子美看成是精神变态的暴露狂。流氓燕、竹影青桐、扬州疯女、国学妹妹以及“亮乳”写作的木木也都不是,她们只不过是以极端的方式,释放了我们压抑已久的发表诉求。也许我们不必为被挑战的伦理过分担心,因为对旧规则的反动和颠覆,差不多都是以极端方式开头的。一般说来,还会有一个相反方向的力量“自我修正”。鲁迅诅咒“反对白话文者”,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语,钱玄同痛恨顽固的保守势力,甚至极端到主张“人过五十一律活埋”。
嬉皮士以性乱来反对战争、行为艺术家,以作践艺术的方式反讽或解构,差不多也都是同一个道理。就算木子美的出现——由于公众的愚氓带有某种闹喜剧色彩,但我还是不打算否定它的积极意义:尽管相比而言,标志西方博客兴起的“德拉吉报道”,带有意义更为深刻凝重的悲剧色彩。
换句话说,博客的“破坏”价值毋庸置疑。但这是博客发表的全部价值吗……博客,真像鼓吹者所说的那样——不仅是媒体,也是我们谋求进步的光明转折吗?
芙蓉姐姐,是被公众标签和误读的普通孩子。但责任却在媒体(它存在主观故意)。在它的报道议程里,她只是一个可怜的舞美元素。很显然,她并不是反偶像的英雄,而只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带点自恋的失败者。无非是互联网的低发表门槛,使得这些抒发和倾诉,有较多的机会流布传播罢了。但是当她在镜头前展示肢体的时候,也不就等于中了红舞鞋的魔法吗?
刘××,差不多是另外一个典型案例。他在公告栏里所透露的发表愿望,接近《甲方乙方》里宗教般的偏执。如果一定要说这是某种畸形,则我们应该可以找到,形成这种畸形的更广泛的社会原因。请允许,我再一次引用他张贴在紫金博客里的个人简介——
刘××,男,27岁,山东人,现居深圳,政论专栏作家、文化专栏作家、高级评论员。
政治理想:追求自由、民主、人权;投身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防止社会动荡、经济倒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追求真实,保持独立思考,坚守“道义、良知”。
提出“土地国有私营化论”、“撤消乡(镇)省建制论”、“大中华帝国论”、“社会权利博弈论”、“中国式民主制衡论”、“经济改革政治先行论”、主张“文化复国”、“政党分层”、“工农平等”、“对美对日新思维”,推行“强势大国主义”,批判“唯生产力论”。 长期研究“政治改革、政府职能转型、事业单位改革、国企改革、宏观经济、产业结构、金融资本市场改革、区域经济发展、三农问题、转轨与改制、文化教育、乡镇民营企业、发展与改革”等课题,著有大量相关作品、论文。对微观企业经营与管理层面的“企业文化、企业品牌、人力资源、企业战略、资源整合、CI策划”等问题撰写过多个专栏。
曾担任大陆及港澳台多家权威主流政经媒体记者、编辑、记者站副站长、记者部主任、副总编辑、副总经理等职务,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传媒、高科技、商业、经营管理等多个领域及行业,写过多个专栏。 曾于海内外超大型著名跨国公司、国家一级超大型国营企业、大型民营集团、海内外上市公司、外资企业、IT高科技公司等担任秘书、企业文化专员、人力资源部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等中高层职位。
曾赴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陕西、黑龙江、香港、越南等海外及大陆十多个省份采访,在检察日报、中国青年报、上海证券报、辽宁日报、深圳商报、生活日报、西部发展报、香港《星岛日报》、香港《国际时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中国证券网等海内外近百家媒体发表作品1000多篇。
所独立独家策划、评论、报道的大量新闻事件被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北京青年报、法制早报、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网易、搜狐网、雅虎中国等全球数十万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报道、转载、列为首页推荐、顶帖等。
现于政府某研究机构工作,兼任深圳青年作家俱乐部常务主席、某报社副总编辑、多家作家协会会员,个人传奇经历被众多媒体广泛报道。 QQ…… E-mail:…… MSN: ……(摘自紫金博客)。
不只是个人简介,刘××高产的博客文字也宏大荒诞,像是一个无法停止说话的大独裁者。在他的个人网页里甚至有对他本人的效忠条款,而粉丝们不仅要为维护其正面形象,表现突出的还可以得到他的“亲笔签名”。“必须强力弹压激进民族主义者”、“全面封杀木子美、竹影青瞳、流氓燕的倡议”……触目惊心的标题,总让人联想起文革中获得了自由的墙报发表。
关注刘××不在于他的自我虚构,重要的是他要用自己的宣泄自由——剥夺木子美的自由宣泄。耐人寻味的是,木子美也并不仅仅是挑战自己的淑女形象,她把性爱伙伴的名字公之于众。
4、博客的发表价值只在于破坏性?
不管怎样,当方兴东努力赋予博客神圣使命的时候,“博客中国”,却突然以看起来“不太神圣”的方式火爆起来:由木子美小姐带来的过量点击,几乎要拖垮这个托管网站的服务器(没有一个网站会真正担心过量点击,过量点击使他们有力量更新服务器)。在赋予博客太多文学化的光环之后,拿到风险投资的 “博客中国”(它现在改叫博客网)似乎要更“俗”了——也许就像南京的民生新闻(它也升级成“公共新闻了”)一样,它的进步意义恰恰就在于“俗”?还是说,木子美带来了某种启发——“俗”只是我们赢得更多眼球的手段——而并没有一项固守能够跟商业利益抗衡?
我一直在思考,博客发表的终极价值究竟何在。如果是宣泄,互联网上的宣泄,与加锁的日记本有何不同?如果是发表,我们真能在那堆喧嚣的声音里听到理性吗?记得初中英语的课后材料里,有一则文章揭露西方言论自由:在一个荒岛上,每个公民都有权利用喇叭来投票,但问题是,喇叭必须用金子铸造,多数的岛民还穿不起裤子。
用喇叭作为意象很贴切生动。因为小时候,我从村头的喇叭里获取信息,对其无法质疑的权威性感触颇深。就算二大爷听完新闻骂声“日你娘”,这个微弱的声音,不能让100米以外的五婶子听到。
从理论上说,互联网可以无远弗届。现在,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个小喇叭了。但我有点担心,当传播效率提高的时候,我们只省下“日你娘”可以传播了。鲁迅从陈年流水簿子上只看出俩字:吃人,我研究了BBS的无论“抗日”还是“反腐”,也只看出了三个字就是“日你娘”。
或许“俗”的原因不在于网站,因为它真是我们在最好的发表?或者至少,是我们所能选择的的最好发表?在某次学术会议上,方兴东曾经提及2.0网站的优势——在于它以百万级别的网友,取代门户网站的几十个编辑。但是我当时就提出疑问:“2.0网站”的首页并没有出现“百万级”的网友,决定谁出现在首页的,不还是几十个编辑的“有限视角”吗?
方兴东的回答,似乎仍侧重在“宣泄”……但那不能支撑“航海者”和“麦哲伦”,或者其他人不断修补的、博客定义的华丽补丁。
我承认,不能抹杀博客在传播历史上的正向价值。正好比,尽管刘艺伟的播报改革粗糙表面,但对于打破“居高临下”毕竟功不可没。但我怀疑那是一个长久的模式,像2.0的鼓吹者所描绘的那样理想模式。也许我们不应该怀疑草根的辨别力,以及“自由的观点市场”与“自我修正过程”;但是,如果日渐强大的媒体参与议程设置呢?据说搜索引擎结合邮箱服务所需提交的个人资料,网站已经掌握了我们包括性取向在内的隐私偏好,而市场调研已经细致到搜集我们的日常支出,那么在这场控制博弈中,草根真有什么办法匹敌精英吗?
5、我们会一直跳舞到最后吗
但我们还是不停地敲敲打打。似乎回复和点击,也真能跟稿费一样“润笔”。假如今天的Blog没有更新,就若有所失,仿佛真有读者注意到你的日期。我曾在Donews社区有一个日志,在它服务器遭受攻击的两天里,我甚至有某种轻微的懊恼:一半因为不能发表,一半为不能发表的懊恼而懊恼。
但是真有人看吗?真有人看懂吗?——关键是,我们真有什么原创的“思想”,值得别人去“看懂”吗?我们那些琐屑的个人得失,真比留在日记本里更有价值吗?……那些反日情绪和反腐激动,那些看似严肃的论题,是否我们一思考就会有人偷笑?
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首先,网络精英发现了被压抑的发表愿望,然后主要为了商业利益,他们把这种个人发表“天使化”——比如,把这种易受误导的喧嚣称为“草根革命”……?
网站唤起了蛰伏在我们体内的发表诉求,而个人的网络发表,也的确对宣教式新闻产生了颠覆和破坏。但它被日渐神化的巫术般的前途,就在于“第一个预报飓风”吗?……不过,能够 “第一个报道地震”还是有价值的,因为直到今天,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小道消息还是非难辩。
建设性呢?
但我们还是顽强地更新博客,为一句哪怕“嘿嘿”的留言感到温暖。发表是我们血液里的宿命,尽管有人为此丢掉性命,有人写到死,也没有得到哪怕“呵呵”的鼓励。
像鸦片一样的“仰药性”……甚至需要靠剂量,来维持不断抬高的心理均衡。尽管我们不知道它是历史的,还是永恒的。
列宁是省下牛奶作为墨水,还有人用发卡刺破中指。但是在孤独的黑暗里,有多少发表到达了受众,有多少传播效果没有在传播过程中歪曲?
因为反对东京大屠杀,在网上我变成了“汉奸”;接着因为反对杂文的俗套,我变成了“走狗”,仅仅因为在博客讨论满族文人,就有人说我“奴才”——而我的批评者,因此发现了旗人入关的合理逻辑,就因为我等千孔百疮的奴性劣根。
鲁迅倒是发现了民族的劣根。我不知道,他的杂文是否使这些劣根得以清除。但他的“博客”,在一个语境里曾被“关键词封杀”,在另外一个语境里又曾被“首页推荐”。我不知道他是否实现了自己的发表价值——既没有被妖魔化、也没有被天使化的发表价值。我只记得起他夹着香烟的侧面,在孤独的黑夜里,正要写下他所谓的——“让正人君子深恶痛绝的文字。”
他最后一篇博客,好像是“章太炎先生二三事”,无论如何,他的红舞鞋一直跳到了最后。
陆幼青也跳到了最后。《死亡日记》,该是第一个真正的博客吧。但是这样就破坏了我们的商业划分,我们别给热闹的“元年之争”再添麻烦了吧。反正发表是我们的需要,而鼓吹发表是他们的商业需要。
我其实赞成商业,理解商业为公关所做的夸大其词。我只是怀疑写手也加入聒噪,变成业界纯粹的舞美元素。我不能阻止“新儒林外史”,但我争取,能管住我自己——不成为匡迥那一类的文学典型。
记住。想把一切都戳破的叫“不凑趣”,他理应在黑夜里孤独,或者让红舞鞋把脆弱的心脏彻底摧毁。
博客好比红舞鞋,美艳而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