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对诺贝尔奖的感想
日期:2018-10-03 14:45:07 作者:梁惠王的云梦之泽 阅读:

对诺贝尔奖的感想

  前天,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又获得奖金众所周知,诺贝尔奖这种奖牌,比奥运奖牌可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真正反应了一个国家文明水平。奥运奖牌可以突击出成果,可以全国体制;诺贝尔奖就很难采用这种办法。为什么?我谈几点自己看法

  首先,诺奖见效慢,是真正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和某位领导或者某届政府班子政绩无关。不少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已经到耄耋之年,而获奖的成果却是他们青壮年时期做出的。这说明诺奖这种荣誉,对获奖者本人来说,都不能通过它获得神秘实际好处。他不能藉此提拔为校长、参议员、众议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科罗拉多峡谷学者、落基山脉学者、密西西比河学者,领导更不可能通过他的成果,让自己加官进爵。比如今年获得物理学奖的加拿大女物理学家多纳·史翠兰,不但不是国家先进工作者论文也只发表在C刊上,影响因子很低,甚至还是个副教授。另一位获奖的物理学家,今年已经96岁了,要你是他的领导,你肯给他拨科研经费吗?哪怕他几十年后能得诺奖。别逗了,他等得及等不及无所谓,反正你是等不及,对吧。

  其次,大凡获得诺奖的学者,很多都是真正淡泊名利的,是真正喜欢科研工作的。其实在美、日等国家,科学家的收入并不高,如果要追求名利,估计很少有人会选择这个行当。上面提到今年获得诺奖的那位96岁的物理学教授,竟然挂断了评委会打来的电话原因是耽误了他写论文。在中国,你敢想象吗?有个朋友说:“我听过不止一位中国教授表达过对日本同行的不解,在中国人看来,没有获得教职,甚至没有拿到正教授,就足以构成放弃学问理由。然而我接触的日本知识人,很多*都没正式教职,学问事实上超过中国大多数正教授。”朋友这个话,当然有点脱离了中国国情,因为在中国,不同职称高校教师话语权和收入都相差极大,中国又没有基本的*体系;而日本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能过得很体面。日本高校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之间收入差别微小。甚至教授经常把政府补贴给他们的奖金拿出来给教师们平分,教师们甚至*。加之日本的*体系很好,再穷的人也不担心生病得不到医疗保障。所以,在中国,打破头争职称,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管怎样,我所见的中国教师,对科研有热情者确实很少。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有点一官半职的教师,可以赢者通吃,所有利益独揽。这种科研生态,是很难让人安心研究的,据我的老师们说,还比不上世纪八十年代

  第三,整个国家的文明生态环境还很薄弱。据说上世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中国高中生几乎无人不能上大学。这点我也有亲身感受作为一个70年代初生人,我小时候,整个村庄基本没有考上大学的,而我的侄子辈,没有一个不是大学生。然而,据有人统计,中国人本科学历比例依旧不到百分之十。即使这百分之十的人群中,很多人也只是靠背诵教科书考上来的,根本没有起码的逻辑思维。我跟大学生们谈问题,有时感觉非常困难,他们极其狭窄阅读面和混乱逻辑思维,经常让我欲哭无泪,其中不乏名牌大学出身,可见我们社会整体的文明生态环境有多么薄弱。纳税人花钱供养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废料,甚至成了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中坚,走到了供养人的对立面,真是难以言说的杯具。

  第四,我国的高校奖励机制奇葩。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所在的大学有制度,要是有人在《自然》《科学》上,奖励一百万元。发表的文章被SCI收录,奖励五万十万。发表在中国一流刊物上,也奖励好几万元;而普通刊物上发文章,不但一文不值,而且考核成问题完全不看内容,而只看刊物。有一次我提出异议,有个官僚就轻蔑地说:“人家SCI啊。”后来新闻爆出,很多中国教授,一年能发表几十篇上百篇SCI,原来都是通过某种空子制造论文垃圾,是真正的一文不值。这次获奖的日本学者也说,发表在《自然》《科学》上的文章,也有百分之九十是垃圾,只有百分之十能经得起考验。其实我个人一直认为,发表在中国顶级语言学刊物上的文章,基本都是垃圾。当然,我个人人微言轻,说了别人也不信。也有些文科教授,一年得五六万奖金,后来我好奇查了一下,原来人家发表了几百篇报屁股短文,只是那些报纸,都有一定“级别”,发表在上面,就算高级成果。但在我看来,连杂文都算不上。只是人家在各个报刊遍布关系,能够发表而已。这是赤裸裸的逆淘汰,学术共同体荡然无存。如何能造就诺贝尔奖?

  上面的真话,我估计也会被社会不容,如果真的这样,这就是第五点原因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对诺贝尔奖的感想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