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红军》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5-16 12:45: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红军》经典读后感有感

  《红军》是一本由师永刚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军》精选点评:

  ●还不错

  ●装帧精美,内容丰富。

  ●当代青年的座右铭

  ●好几年前在苏州图书馆里读过这本书,当时的感觉就像在看一本简单的故事书,读一读就扔了。现在经历了创业的几年折腾,再读这本书,感觉写的太好了!个人感觉,这本书不应该仅仅作为爱国主义的历史书或者纪念历史的书去读,而应当当作创业的书去读。很多故事,如果自己没有相似的经历,很难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好书——推荐!

  ●适合对长征历史熟悉的读者,对于想通过本书了解整个长征的具体过程和历史的读者不建议阅读。写得太散,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琐碎得很。

  ●侧重侧面讲述红军长征,可以作为其他史料的补充,图片实物很丰富,整理汇总也比较多

  ●还不错,两天在家没事做看完了,涉及面挺广,书中有大量图片,是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

  ●三星半吧。不过真的有很多是抄的索尔兹伯里。

  ●展现了很多长征的细节。

  ●还行,挺有意思。

  《红军》读后感(一):重温历史 体会伟大

  这本书有很多图片,又让我热血沸腾了一次。

  这本书说明了飞夺泸定桥的真实性,记得海外反华人士一直造谣说飞夺泸定桥不存在。

  《红军》读后感(二):谢谢红军

  如果不是老婆网购了一大堆书然后寄给我,我是永远不会去翻这样一本书的。

  我也不会料到自己第一次对红色历史产生如此浓厚兴趣。

  书中记载的那段群星闪耀的特定历史,那支充满神奇,浪漫,悲情的军队,在遥远的时代,在我的祖国的国土上,为了革命理想主义而艰苦卓绝的奋斗。

  那些画面,令自己惭愧。

  我无意表达对现在社会的恶意,也不想评判在不同历史角度,谁对谁错。正如有一句话:“胜利永远属于正义,因为邪恶胜利了就会摇身一变成为正义。”

  但是那场征程,那个时代赋予人的舞台,那种坚定的信念,那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一个个倒下的身躯,都不会抹去。

  感谢历史,无论公正,无论客观,你真是最好的故事。

  《红军》读后感(三):理解青年

  这是一本每页都让人震撼的神话故事。

  蒋介石计划出动数千辆卡车,用七层铁丝网,包裹150平方公里的土地,准备一举全歼红军。

  无间之人九死一生通报出这一惊天密闻,红军一辆卡车都没有,于是开始跑,这就是长征。

  明月当空,数十万人急行军,蔚为壮观,“如果没有追兵的时候,前后拉起歌来,也是相当的浪漫。”沿途打土豪,均贫富,填饱了肚子,充实了队伍。毛主席的话朴实无华,是个人都听得懂。

  直到遇强敌、过雪山、踏草地,这多少人向往的旅行才遭遇残酷的现实。一天跑200里不稀奇,稀奇的是跑了200里端起枪就血拼。血拼不过还可以投降,过雪山草地没吃没穿你想投降都没人搭理你。活着出来的,后来都是将军。

  一定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让他们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是信仰?是希望?是投机?是迫不得已?或者是青春岁月中特别意义的一部分,是一种个体识别的反抗意识和生活潮流,让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那么的酷。一直影响到南太平洋那端的格瓦拉以及六七十年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朝圣的巴黎青年。

  居然就给他们打下了江山,以至于今天任何嘲笑疯狂的行为,都应该被嘲笑。

  《红军》读后感(四):红军

  师永刚是一个会用图片讲故事的人。我在自己的Blog中曾经介绍过他编著的《切.格瓦拉画传》。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他编有很多类似的人物画传,比如讲英国戴安娜皇妃的,讲雷锋的,销量也很可观。戴安娜和雷锋我不感兴趣,但几个星期前我无意中淘到一本他在2004年编写的“旧书”--《读者传奇》。《读者传奇》介绍的是那本诞生于甘肃的著名刊物。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没有展卷一读,因此今天主要介绍他的《红军》。

  《红军》讲的是长征的故事。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围绕着这个纪念年代,去年出了很多关于长征的书。但据我不完全的考察,师永刚的《红军》是所有这些书中,最有趣的一本。理由之一依然是大量的图片,理由之二是这本书从小处和细节着眼,力图从人文精神去还原那个时代和那个部队。

  这本书有点像红军长征百科。和以往强调红军长征的困难和革命前辈的大无畏气概相比,它更关注细节。和以往强调红军长征路线和著名战斗相比,它更关注红军们的衣食住行,以及那个年代的环境背景。

  《红军》整理了长征中,他们吃得是什么,从何处来,如何制作。如果不是这么详细的搞了一次红军“食谱”,受传统教育多年的我也可能依然认为红军长征只有皮带可吃。

  《红军》整理了长征中的女性革命家。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女性只有30人,这些人的名字因为性别的原因,现在仍然可以一一查到,其中有12个人是客家人。

  《红军》还整理了长征中红军的武器装备清单和常见疾病。个人认为,这些内容以及图片的存在比单纯强调革命时代的艰苦更有直接的感染力。

  《红军》还介绍了长征中所有外国人。这些人也是屈指可数的,从每天吃一只鸭子的李德到沿途被俘虏强行行军的传教士。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因为年代的原因,因为重要性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回到70年前去切身感受那个时代和那些人物,更多的细节被历史的年轮慢慢的碾过、消失。因此,再好的历史书也不见得能够还原一个真实历史。我们期望的结果无非是无限逼近,同时,我们期望的内容应该能够被人之常理所印证。从这个角度上看,《红军》应该成为纪念长征众多书目中一本应该特别关注的书。虽然内容并不是原创,也没有更新的八卦和内幕,但它提供一种从细节入手的全方位视角。这也许是我们考察历史的最佳角度。

  按照我的个人偏好,这本书也属于力荐型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浅显易懂并且图文并茂。至于能从中悟到什么道理,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这,本是读者自己的事。

  《红军》读后感(五):关于红军的记忆

  首先这是一本纪念长征七十周年的书,其次它并不是一本系统介绍长征的书。这本书的重点是在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作为主角的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点点滴滴。它以关注细节、散点式的记录方式为主,涉及了许多以往未曾涉及、关注的内容,诸如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历、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等等。对于长征的路线,战役,虽有涉及,但显然不是重点。

  书中再现了不少当年的客观事实,比如勃沙特的回忆录里描写了一段关于“扩红”的细节:“每天都有很多人到这里(编者注:连长的房子)报名参军,他们大部分是农村娃子。红军要先问他们姓名、年龄,有无疾病和是否抽大烟?然后问:‘为什么参加红军?’回答几乎异口同声:‘我们没吃没穿。’当红军允诺能有吃的,甚至还会有穿的时,这对那些想参加红军的人来说就已足够了。这时那些人马上会提出一个要求:如果他们欠有别人的债,参加红军后是否可以就此罢了(勃沙特自注:他们几乎都存在这一问题)?答复是肯定的。这之后,红军将再提问:‘愿参加反对地主的战斗或提供情报,并为天下穷人谋解放吗?’对此,那些人表示毫无疑义。”作为一个被俘的外国传教士,勃沙特的的叙述应该是客观的,穷人为了吃饱穿暖而参加红军是可信的,不可能指望他们天生就有共产主义理想。书中还纠正了一些误传已久的细节,比如飞夺泸定桥时,红军被描绘为“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实际上并非如此。聂荣臻的记述最为准确:突击队“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又比如著名的彝海会盟,真实的历史,却远没有这么简单,这么纯粹,其背后蕴藏着历史多元性和复杂性的故事,也并不那么轻松。当年红军战士陈靖在重走长征路后曾撰文说:“如果说彝民生来就和红军有骨肉之情,红军一到,作为奴隶社会的头人小叶丹就晓明大义,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天方夜谭。”

  作者师永池有十五年的军旅生涯,现任凤凰周刊执行主编,曾经写过畅销书《解密凤凰》,以及一些名人画传。《红军》一书史实丰富,视野独特,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红军》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