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时候,永远不》观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05 06:20: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时候,永远不》观后感精选

  《有时候,永远不》是一部由卡尔·亨特执导,Eliza D'Souza / Harlene Hercules / 比尔·奈伊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时候,永远不》精选点评:

  ●英航上看的 安静 镜头美 治愈 幽默 都是熟脸 bill老爷子可爱 片名来源很有意思

  ●意外在SAS上看到了如此令人欣喜的电影,有关释怀与和解。色彩运用和剪辑手法怪诞可爱,镜头语言极具幽默感,大量的固定镜头和快接,quaint and quirky,我最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有韦斯安德森和热内的影子。

  ●简单幽默的英式小品,精致的风格,父子缓缓解开心结。平静之下也提现了年龄代沟间的暗流涌动。个人喜欢。

  ●喜欢这种情感

  ●老是想起梅纽因。

  ●我是给片名翻译的差评。

  ●label machine/scrabbles/red photo book

  ●奇怪,萨姆·赖利好像前两年还在演小青年儿,这部电影里就陡然成了中年老爸了。看似很抑郁,其实挺治愈:为啥不知道珍惜眼前的却非要找回业已失去的?

  ●我小时候玩了好一阵这个拼字游戏!!

  ●“如梦幻Pao影” — Take in. Breathe out. Let go.

  《有时候,永远不》观后感(一):“我到底在寻找什么呢”

  说真的,这是我看过的第八部比尔奈伊大叔的电影,可是能立刻回想起来的角色只有最近的《大侦探皮卡丘》里坐轮椅的富商和《真爱至上》中唱开场曲的过气摇滚明星。《加勒比海盗》的“深海阎王”和“可爱多三部曲”中的角色是完全没有对上号的。还能看到这位70岁的大叔出演男一号,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了。

  故事很简单,艾伦大叔有两个儿子,迈克尔和彼得,多年以前艾伦的妻子去世,迈克尔离家出走,一去不回杳无音信,艾伦和彼得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离,但艾伦从未放弃寻找迈克尔,常常去发素描画像给陌生人询问,也会去辨认一些无人认领的男性尸体,故事就从父子二人开车去认尸开始。最后,艾伦还是没能找到迈克尔,也放弃了做这件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艾伦从此开始珍视和儿子彼得及孙子杰克间的亲情。

  虽然影片只有87分钟,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复杂,但信息量还是很足,创作者用了“旅行计划”,“不便的,打扰的”和“希望”这三个单词去说了三个主题:“孤独”,“寻找”与“和解”。

  艾伦大叔的孤独在于内疚,有对迈克尔的,也有对彼得的,这个倔强的老头儿始终对这件事无法释怀,即使认尸路上故作轻松,晚间旅店强行找乐,露水情人一夜欢愉,甚至致敬老人与海,还是看得出他内心的痛苦和压抑。

  彼得的孤独在于克制感情,有对艾伦的,有对家人的,艾伦三句不离填字游戏总是让彼得感到厌烦,但又无法发作让隔阂更深,当艾伦出现在彼得家人面前时即使气氛相对融洽彼得还是不会显露感情,努力做到不卑不亢,印象中全片彼得只微笑一次,就是看到儿子和黑人女孩儿玩填字游戏时。

  两个细节证明,最后一次认尸认到的就是迈克尔。一是停尸房里艾伦表现震惊的一系列模糊动作和相关人员的安抚动作,二是和艾伦睡过一次的大婶看到迈克尔照片后的反应。按理说寻找可以就此结束,但艾伦并不接受这样的结果。第三小节“希望”中艾伦落水后说,总要在死前找到迈克尔,可以理解成,当迈克尔被找到,艾伦也已经生无可恋。而寻找的动作,是老去的艾伦对抗孤独的唯一武器。

  与其说最后的和解是一种其乐融融,不如说是每个人都给了其乐融融一种希望,艾伦拿出了迈克尔的吉他给彼得,是一种主动示好,也算是挣脱自己束缚的开始;彼得使出了一人分饰两角大法说出了一直以来想要让父亲释然的话,对杰克也从开始的平安无事没麻烦就好,渐渐去接受儿子开始谈恋爱这件事,作为一个00后的杰克,也承担起了爷爷和父亲之间情感的纽带作用,推动了最终的和解。更重要的是,杰克也因此学会了勇敢的表达感情,这使得恢复和治愈成为可能。

  除去艾伦身上的父亲角色,这其实是一个很棒的老人,挺拔帅气,幽默体贴,随身不离三套西装,行为做派不拘小节。即便这样一个人,也在足以看通世事的年纪放任自己迷失多年,这就总会让人忍不住想象自己老去会是怎样。自问“我到底在寻找什么”之后的艾伦,终止寻找变得温情脉脉不露锋芒,这对他到底是好是坏呢。

  我到底想确认什么呢。

  《有时候,永远不》观后感(二):无聊又有趣,琐碎又工整。

  圣经中有一个“浪子回头”的比喻:

耶稣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要求父亲把归他的那一分家产给他,然后起身往远方去,在那里将分给他的财产挥霍一空,只能屈辱地去为人放猪为生。这时他决定回家,请求父亲的原谅。但是当他回家时,他的父亲在远处看见,就动了慈心,几乎不给他机会来表示悔改,就跑去抱着他的颈项,热切的与他亲嘴,并宰了肥牛犊庆祝小儿子的回来,又把上好的袍子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手上,把鞋穿在他脚上。大儿子听见,对无耻的小儿子受到这样的优待,而自己一直忠诚却未受过奖赏,感到生气嫉妒。他父亲就出来劝他: “孩子,你始终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百度百科

  艾伦大叔也有两个儿子,迈克尔和彼得。

  很多年前艾伦的妻子去世了,迈克尔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一如比喻中的小儿子。

  艾伦从未放弃过寻找迈克尔,他一次又一次等待着认领无名男尸,留传单给陌生人询问是否见过迈克尔,常常提起对迈克尔的思念。

  彼得作为被剩下的那个儿子,和父亲艾伦的关系越走越远,也对父亲的态度心有不满,一如比喻中的大儿子。

  电影《有时候,永远不》讲述了失去儿子的父亲艾伦和留下的儿子彼得之间的故事。

  艾伦是个裁缝,永远随身携带体面的西装。

  电影的题目,来自西服有时、总是、从不解开的三颗扣子,是扣子,也是艾伦和儿子们的关系。

  彼得从未离开过,但艾伦也从不懂他。

  艾伦孤独而倔强,永远独自一人生活,总是在寻找迈克尔,而彼得似乎只有在被警察通知去认领尸体的时候,才会被艾伦想起。

  在这段父子关系中,彼得其实也并没有读懂过艾伦。

  他不满父亲永远围着迈克尔和他喜欢的拼字游戏打转,也不满父亲永远不曾尝试与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处。

  他们都在这段残破的父子关系中不断寻找自己的定位,最终会因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才能走向和解?

  影片中发生的事件很小,从父子俩去认领尸体,然后认识了另一对来认领儿子尸体的老夫妻开始讲起。

  而后艾伦突然拜访了彼得一家,又突然再次消失。不断寻找与相处的试探中,祖孙三代最终找到一种和解的希望。

  但这个小品中,探讨了父子,夫妻,亲情,爱情,寻找与不甘,释怀与和解。

  话题很沉重,讲述的方式却举重若轻。

  通过拼字游戏和词典的思路,影片被划分成了几个部分:

  旅行计划;不便的、打扰的;希望。

  镜头的构建充满巧思,台词的安排也兼具隐喻与诙谐。

  沉痛不一定要用痛苦的方式表达,细腻的温柔和愉快的谈话也可以撑起繁重的悲伤。

  无聊又有趣,琐碎又工整。

  如果你也有一个永远读不懂的父亲,或者总是被忽视的孩子,有时候,也可以试着一起越过不便,在“旅行”中寻找和解的希望。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有时候,永远不》观后感(三):希望是最好的朋友

  你在找什么?找到了吗?找到了就不找了吗?失去与得到究竟哪一个更有意义,这个没有谁知道,回答也是五花八门的。但是寻找的意义却可以肯定,为什么寻找?那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意义,给自己一个信念,给自己一个追求。而寻找的意义不在于找到这个结果,而在于寻找的过程中经历的心理变迁。正因为寻找,可能之前没有想到的就会想到,之前忽略了的,就会重新在乎等等。这一切的意义只有亲历者才能知道。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是一部以寻找为主题的英国电影。片名叫做《有时候,永远不》,全篇用几个单词连接起来故事,而整个故事也有着淡淡的浪漫主义风情在里面,以至于会让你觉得这是一部法国电影。

  《有时候,永远不》讲了一个寻找的故事,一个退休的单身父亲,一直以来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寻找自己的小儿子,小儿子在母亲离世后离家出走,尔后再也没有消息了。家里只剩下大儿子,但是他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很好。父亲多年以来一直过着单调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的重心只有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填字游戏,另一件事情则是不断地寻找。

  因为这两件事情已经分出去了父亲生活的全部时间,因此,在与自己的家人相处上,父亲的态度在大儿子看来是冷淡的。某一次,父亲继续踏上了寻找的旅程,而这次旅程只有大儿子相伴。他们遇见了一位老夫妇,两个人也是同样的目的。故事从遇见这两位开始,大儿子是否能与父亲解开隔阂呢?

  为什么说乍一看,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原因就在于本片色彩鲜明的画面以及线条流畅的构图。法国的很多影片都会用颜色来承托出主旨,而且在构图上会煞费苦心。本片不仅仅在颜色和构图上看着很惊艳,同时本片还能给人一种感觉,一种老电影重新上色的感觉。

  在这样的外部条件衬托下,这个故事就显得诱人了。否则的话,即使是一个半小时,很多人也很难耐心看下去,因为这确实是一个略显枯燥的故事,不过本片在细节上还是有所作为的,因此,如果注意细节的话,那么每一个部分你都不会错过的。当然,最终你还是会收获本片的核心的。

  父亲一直在寻找,从开始到结束。不论是哪一步停了,寻找始终都在。这是本片的核心也是基本立意的点。一直以来这位父亲用行动来弥补自己当年犯下的过失。其实这也不算是一种过失,儿子离家出走,此后音信全无。这对于每一个父母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应对这种打击的方式就是不断地付出。当然,寻找算是其中的一种。

  父亲之所以在寻找,究其原因其实在安放自己内心之中的不安感。只要是自己一直在寻找下去,那么今后自己内心之中的愧疚就会逐渐的减少。反之,父亲会一直处于一种不安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当然,这一点是大儿子后来与父亲的接触中才慢慢地感受到的。当父亲疏忽了自己与家人之间的联系,当自己的孩子不理解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那么温馨和睦的家庭也就无从谈起。

  这也是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大儿子对于和父亲独处是那么的排斥。不过后来的一个故事渐渐地为我们打开了父亲的心房。当小儿子离家出走,之后回来了,父亲给了这个小儿子最大限度地物质财富,但唯独忽略了大儿子。此时的大儿子凤凤不平,但是他却不知道,对于小儿子来说,这段时间内,没有亲人在身旁,这是任何财富都无法消弭的,但是对于大儿子来说,父亲一直都在。

  这个小故事已经说明了全片的整个内核基调。父亲不善于表达对于自家人爱,他跟所有的父母亲是一样的,他们更在乎家庭的美满,一旦有了不美满,那么他们愿意究其一生去追求美满的再次团圆。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对于其他家庭成员的爱。但是这种爱即使是被忽视了,但依旧存在,即使大儿子觉得自己跟父亲沟通困难,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没有这种感觉。

  一直到后来自己跟父亲和解,再到海边中空出来的椅子,即使父亲之后依旧是沉浸在寻找自己小儿子的路途中,大儿子一家人也会理解。人总是要找个方式继续自己的生活的,即使这种方式看来是徒劳无功的也无所谓,因为这对于别人来说就是生活的意义。

  相比较而言,接受自己孩子已经不再的事实,对于这位父亲来说可能是更加深的打击,因此,寻找的意义对于他来说更像是生命的延续。

  ……

  你好,再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时候,永远不》观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