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低眉》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02 00:38: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低眉》读后感精选

  《低眉》是一本由钱红丽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低眉》精选点评:

  ●低眉&扬眉

  ●多年前读过,忘记了。

  ●作為標題控,表示很受傷。

  ●很适合闲适翻来的一本书

  ●车前子在序文中说:“钱红丽的文章,大意皆是低眉的段落——说到要紧处,并不双目圆睁,把人都要看穿瞪死似的,她常常一俯首,一低眉,既是四两拨千斤,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我认定文章的妙处就在这里——心思要狠,下笔不妨看上去都是一笔带过的。”而我看钱红丽,还是将架子端得太正,满纸都是“自己”,处处可见骄矜与自怜,仿佛还沉浸在自己青春的梦里,没有醒转。若是多年以前,也许我会喜欢这种笔法。

  ●看这本书是在好几年前,虽然已记不得当时的多少个片断,只依稀想到是因为这个作者而去读的。但是对于这本书,我做了专门的记载。有机会是该再次低眉求索一下了~

  ●词句华丽丽得晃眼,可是内容空洞没新意

  ●还不错,曾经一直放在枕边。。。

  ●紀念和懷想。

  ●书中讲绝代风华的女人,讲蒹葭苍苍的诗经,讲才华横溢的作家,讲美丽多姿的花儿,讲生活中有趣可爱的平凡人........无一不切合我心底的想法,我怕是不可以自提身价把自己引为知己,只能说从此后,她多了位读者吧。

  《低眉》读后感(一):一般

  读书笔记类的短文合集,一篇两面多一点,看着不费劲。这也是我能坚持看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枕边翻翻也可以知道不少文事。不过用词有生造堆砌的嫌疑....虽然作者自己有说要脱离华丽的文风,但显然没那么一步到位,如她自己所说“沉迷于文字的铺排组合”,有好几篇明显是沉浸在文字其中而言之无味了.....大概是在前三分之一写诗经那十几篇,我差点就看不下去。后面还算是渐入佳境,评胡兰成那些都还不错,有点气息了。书评类还是要有点生气的好,只是一味低眉的话让别人读了如隔靴搔痒....

  《低眉》读后感(二):不错,但是太文艺

  今天早上翻了一下这本低眉,还是挺不错的,颇有些好字句。

  不过还是太文艺了一点,现在文艺青年不受欢迎,所以我准备把它还掉。

  只说说她写胡兰成:

  “在胡兰成眼里,不仅仅作为作家的张爱玲珍贵惊艳,其他平常女子,都是一样的可赞可叹。这是广大到相忘的懂得,也是他观心阅世的玄梯。”

  这确实是难得的,值得广大男同胞学习。

  “他没有暖意,是不让女子依靠的。他不是树,也非伞,他是风景,注定让人经过。后来,经过的人记住他,一如记得前尘此刻。”

  就是说,只是根棒棒糖罢了,很甜,任性的时候可以获得慰藉。但终究是不抵饱。

  也许适合胡的是那种能包容的女子,其他的人还是清省一点为好。张介于两者之间,即玩得起又玩不起,所以有点尴尬。

  《低眉》读后感(三):况往来,烟浪迷离

  这是钱红丽用的一个题目,很能代表她的写作风格,微微的、内敛的、红泥小火炉的文字。

  刚刚看过她的《低眉》,去年年初出版的书,在她的博里看了好几次介绍,在书店里看到老车给她的序时,险些也就买了,就是一念之差。上周在图书馆里见了,还是忍不住借了回来。我曾经相当迷恋她,在从大港回市区的颠簸的汽车上,看完了她的《华丽一杯凉》的大半本。

  那时上高三,在《散文》上看她的“诗经别意”,写得百转千回,写得清嘉妩媚。每期《散文》拿到手上,就先冲着专栏而去,然后工整地抄在小本上。想来高三一段,是我文字录入率最高的时候,认真的看和认真的记。那正好是我的张爱玲李碧华时期刚过,一个世界被弄得七荤八素的时候,我看的是洁尘、是钱红丽,要一点华丽的,一点唯美的,一点优雅的和自爱的文章。

  我看洁尘的“物质主义”,再看钱红丽写洁尘,惺惺相惜,交错的关照,让我们的文字生活很丰盈。洁尘是细致的、明朗的、温润的,很有成都女人的温度和湿度。钱要妖娆一些、任性一些,讲话很是不留余地,比如她写乐府里一首什么诗说,把狠话讲到如此,到底是个女孩子。如今,看来钱她又何尝不是一个女孩子;我来评她,又何尝不是一个女孩子?

  至今,我还在转悠,还在那些女人的意境中转悠,她们给了基本的语言词汇和思想方式。话语的力量是巨大,我们只会在词汇表里做文章、想问题。

  唯一不同的是,三年后张爱玲、李碧华、洁尘和钱红丽都不是原先的她们,她们转身、我亦在转身。

  暑假重读了《同学少年都不贱》,看那个惊艳不在的张爱玲的丰富沉静的美。她写得啰嗦而枯淡,那是我的第一感觉,始终不及曹七巧来得利落干脆,来得呼风唤雨。再看“同学”,看她细细地写两个女人间的微妙处境,还是红楼的嫡系,也还是钟情于对服饰的细节的铺陈,比如有一条绿裙子,是谁穿的都不记得了,可是我还是记得绿裙子,鲜亮亮的。但张爱玲沉静了,含蓄了,笔法也成熟了,任性走笔的意味少了,匠心巧运的成分多了,不恰当的比喻是她李白而李贺了。我承认我还是欣赏《金锁记》,我的启蒙,但我也试图同样热爱40年代后的她。

  “十一”的时候再看《青蛇》,亦是两般面貌,李碧华看来依旧无情、依旧尖利、依旧冷嘲热讽说尽风凉话,但似乎多了一层无奈,或者无奈才是其他所有第一因。《青蛇》不是两个女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故事,故事之外的我们才是主角,我们或者丢弃这个剧本,或者把玩这个剧本,可我们也是一个大剧本里的人物啊。“嘲讽更浓”。

  洁尘和钱红丽的过程是一样的,前后赶上,之前一派华丽,偏重精巧秾丽,比如洁尘的集子起名叫《寂与艳》,钱的叫《华丽一杯凉》,之后洁尘写了《提笔就老》、钱的则是《低眉》,呈现出一种顺服的姿态、一种光华内敛的样子,但她们还是她们,即便“低眉”也有扬眉之时,而且文章的妙处恰在“扬眉”的一瞬。她们还是喜欢营造美丽的句子,喜欢用漂亮的词汇,喜欢“穿衣服”,从戈壁黄沙中郁郁红妆的远嫁公主变成了穿纯棉布碎花裙怀抱萝卜白菜的少妇。她们不能免俗,我也不能脱此窠臼。

  我相信阅读都是阶段性的。我们爱一个又一个写作的人,将她们视若珍宝,再一个一个将她们抛弃,去找寻新欢。关键的是时间和心情的调和,是外部和内在的互相需要,没有看过三毛的我,之后都不大很能看三毛了。我们送旧迎新,朝三暮四的日子让我们的阅读经验变得丰富。我爱她们,从来都是真的,现在也爱,之后都无法逃离这个魔障,只是我今日的眼光回不到几年的样子,而她们也在各自的路上行进。

  《低眉》读后感(四):标题党很好很强大

  钱红丽的《低眉》,哎 ,我这人是百分百的“标题党”,一看这书里面小文的标题什么“所有的树木鸟群都请安静”“岁月长,衣裳薄”“未妨清刚是妩媚”“一去坤生多少年”“天一亮就有主张”“思发在花前”,“厦门,厦门” 呃。立马抱书直奔借书台。后来一看,人家那叫一个标准文艺女青年呐,文绉绉的,看到我鸡皮疙瘩浑身,而且此女不相信爱情,完全沉醉于文学,还特别鄙视日常生活,不要子女。呃。刚好跟我的人生理念完全颠了个倒。当我看到“我一边做事,或者浣衣,或者拂尘”的时候,我终于是崩溃了。我辈俗人,洗衣服,扫灰尘,不懂浣衣拂尘。阿弥陀佛,我偷偷庆幸我保研那会不是报的文学院。要不然,话都不能好好说了。

  但是从用力的写作中还是可以看到有一个很文学的女子通过阅读在努力地积累,在笨拙地表达。一颗沉得住气的心,这也是我目前最想要的。一个清醒思考和反省的头脑,也是我现在最想要的。漂亮的标题更是我从小到大的追求嘿嘿~。

  还是有一些小小的收获的把。比如重新燃起我对张爱玲的兴趣,今年寒假回家就把全套张爱玲翻出来再看一次(因为全忘光了所以才和作者没任何共鸣把)。比如想看看胡兰成。之前因了张爱玲的缘故一直对此负心男格外排斥。比如对李渔和韩愈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知道了《诗经·击鼓》的真相。

  相信很多人很喜欢《诗经·击鼓》里的这一节把: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也很想喜欢。多浪漫吖。但是真相来了。这是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意思是,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不顾对方。《郑笺》里说:“死与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这麽好的诗句,原来竟是军场盟约。呃。真相,我们还是不要知道太多的好哇。

  李渔,真是一强主。此男的《闲情偶寄》,涉猎甚广——做人之道,养花种草,教女子如何穿衣着装、描眉施粉等等简直一小资大杂烩。多少人的“文化生活”以读过此书为豪。我还记得大三的古代文学考试填空题就有一道题是考的《闲情偶寄》,可惜那会我才疏学浅哎,压根就不知道这书(不小心暴露文化私生活了)。而李渔还有另外的一门手艺,色情小说。一个男人身兼如此悬殊的两门手艺,一会是文化散文家,一会是色情小说家。文化随笔写得格调高雅,色情小说那个风姿绰约。火与冰两个极端,此男走得这般洒脱。羡煞我辈。

  意外的收获还有。知道了韩愈是怎么死的。呃。这个韩公原来死得这么汗。五代时人陶谷《清异录》载:昌黎公愈,晚年颇亲脂粉,故事服食,用硫黄末搅粥饭,啖鸡男,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始亦见功,终致绝命。(多看几次就明白这古汉语的意思了把,这其中意思,只可意会,不方便言传啊)

  呵呵,其实就是说韩愈晚年很色,喜欢美女,家里有俩小妾,一名曰柳枝,一名曰绛桃。这有诗歌为证的咯。韩公曾做《镇州初归》,把她们的名字都嵌进去,“别来杨柳街头树,摆弄春风只欲飞。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后来,韩同学做官久不归,柳枝耐不住寂寞,想逃跑,被韩老追回,惨遭雪藏。之后,绛桃专宠。扯远了扯远了。家中多小妾,所以韩老不得不努力养身体(汗,年龄果然是个问题)。所以韩老不知道从哪里听来一个偏方,就是用硫磺喂鸡男,其实就是公鸡,硫磺对于公鸡就等于阉药,鸡男于是不打鸡女主意,不分心,所以就会很肥。把每一只养足一千日。这样的公鸡韩老每隔一天吃一只。可惜啊,最后韩公没有因为硫磺鸡而继续风流,反而搭上一条命。

  想来,韩老一直是道学的正统形象代言人,却偏偏死在据说在某方面有某种特殊神奇作用的硫磺鸡上,这讽刺有够强大。

  不学无术如我,得出一个结论:做人还是要真实点。看李渔,坦坦荡荡,文化散文、色情小说两不误,而韩老一副道学正派君子人模人样到处宣传灭人欲,存天理,结果自己年老还欲望焚身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竟栽在硫磺鸡上。让我几千年后还在这里大大八卦了一次。哈哈我之前发誓我再也不八卦的了,没想到有这么一天竟然八卦到了韩老先生的头上。我真的很佩服他不服老的精神的说。呵呵。

  《低眉》读后感(五):投我以木瓜,却是海棠花

  这几天,一直跟着小竹的吟唱旋律哼哼着《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赠给我水果,报之以美玉,不图回报,永结同好。爱情吗,友谊吗,如此深情,歌咏了三千年,穿透了多少风雨日夜。我嘴里回味着木瓜、鲜桃和李子的果香,顺手剥开一只香蕉,一边嚼着,一边翻看钱红丽的《低眉》。

  《诗经》是这位安徽才女的枕边书,自然她会在文章里谈之。读到最后一篇《海棠,海棠》,她说——

  《诗经卫风》里的木桃,指的也就是海棠。“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木桃”,曾被满脑子塞满段落大意的书虫翻译成“毛桃”。深想,怎么可以是这样的鄙俗?递我一只毛桃,就要回赠你一块玉?什么事一旦涉及到吃食上,便风雅全无了。一定是递我一朵海棠,一定是海棠。

  ——怎么这样啊,不是赠给我水果,原来是海棠花?!我赶紧扔掉香蕉皮,看了看家里两本讲诗经的书。

  第一本书的作者看来就是钱红丽哂笑的“书虫”了,直接说木瓜、桃、李就是时令水果,不易保存。颇为有意思的他在前页呢喃着水果,后页编辑给他配了一幅木瓜的插图,分明是一株开着小花的木本植物,旁边注解道:古人所说的木瓜,属于蔷薇科。我们吃的木瓜原产于热带美洲,属于番木瓜科,传到中国才一百多年。此“木瓜”图取自冈元凤《毛诗品物图考》。我想了想,估计书的作者和编辑两人各干各的,你写诗评,我弄资料,最后合编成一本书,哈哈,你投你的水果,我扔我的花朵……

  第二本书的作者看来是意识到了木瓜到底是什么东东的问题了,他写道:古卫国的属地在今河南地域,北方地界上的木瓜是什么样子,我没有亲眼见过。我熟悉的木瓜,是南方很容易见到的番木瓜。于是,作者开始对着今天的番木瓜抒诗经之情。天哪,随手写一句,却不做考据,就算把读者交代了,就敢出书写诗经里的植物?

  叹一声庸书误我,自己查吧。原来诗经里的木瓜、木桃和木李都是蔷薇科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三种树木极为近似,木桃就是今天的木瓜海棠,或者叫贴梗海棠。《诗经植物图鉴》里分别对三种植物做了详细的论述,选录如下——

  木瓜:《诗经》里提及的木瓜,果实为长椭圆形,成熟后呈黄色,状如小甜瓜,但先端有鼻状突起,因此谓之木瓜。果味酸涩,不易生食,经水煮或浸渍糖液后才能实用。木瓜树姿优美,白色花带有红彩且具香味。春天开花时美丽动人,入秋后金果满树,芳香四溢,是重要的观赏树种。

  木桃:今名毛叶木瓜或木瓜海棠。木桃和木瓜同属,植株外形相似。木瓜枝无刺,叶缘刺芒状锯齿,花单生;木桃枝有刺,叶缘锯齿无芒,花簇生,且果实较木瓜小,以资区别。木桃亦指另一相关树种:皱皮木瓜或贴梗海棠,此树种和毛叶木瓜极为相似,仅叶形、叶背毛疏密有别,以及枝条伸展形状稍有不同。

  木李:即今之榅桲,其果形如木瓜,惟先端并无突起,果味酸且具香气,可生食,不过主要还是供加工为果酱等。榅桲枝叶扶疏,花色亮丽,结黄色果,味芳香,叶在秋冬时会转变为黄色,因此观花、观果、观叶皆宜。

  由此观之,不管是木瓜,木桃还是木李,都是类似于木瓜海棠或者贴梗海棠的植物,它们的果实都比较酸涩,不宜生吃。我想钱红丽说的是对的,这样的果实,怎么可能去送给心爱的人或者敬爱的人呢?!一定送的是海棠花啊!我们的祖先一定是浪漫的啊!或者说,它们的果实都闻之有香,所以也是可以送的。那如果换做你,你是送美丽的海棠呢,还是送带香味的只能闻闻却不宜生吃的果子呢?

  既然能这样诗意般地吟唱,一定是海棠。木瓜、木桃、木李是海棠,琼琚、琼瑶、琼玖是美玉。一唱三叹,阳关三叠。美人如花,君子如玉,永结同心,永以为好!

  这才是诗经的意境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低眉》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