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丑陋的中国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02 00:02: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丑陋的中国人》是一本由柏杨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页数: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丑陋的中国人》精选点评:

  ●对柏杨的观点很不以为然,没有看到任何对中国的热爱,看到的只是对中国的怒骂批判。柏杨就是媚外!

  ●知耻近乎勇

  ●历史是有局限性的

  ●对中国人缺点分析得很到位!但惟有废除汉字不敢苟同,我爱汉字!

  ●20151015补录。 这本书是小胖家的。柏杨的尖刻也算是做到了,说的也到位,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是一样。 在酱缸里,作为被腌制的一部分的同时也在腌制着别人。

  ●选了几篇来读,读完后并没有如雷贯耳,耳目一新之感。

  ●很多地方值得学习。但我想我得提醒自己切不可看时如鞭策在背,决心冉冉后改正之,合上书就如那耳边风吹过又一切皆枉然。

  ●灿烂的八十年代

  ●因吹斯听啊,过年回家翻书柜的收获,小集子轻松翻完

  ●1.5的书价,泪流满面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一):我很丑,可是我不温柔

  上班途中,目睹一衣冠禽兽对一女子拳打脚踢。原因不详,或是下楼赶地铁时发生碰擦,女子出言不逊,触动男子神经......

  柏杨先生,大名久闻,却是第一次拜读,却从头到尾,心惊肉跳。

  30年,我们歌颂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赞美伟大领袖的丰功伟绩,却不曾审视自己。

  感谢柏杨先生。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二):失望

  我是被书名吸引的,以为书中有许多给人以震撼和启发的内容,但读完后非常失望。内容太空,有些观点太片面,书的结构也杂乱无章。但还是比较认同抨击儒学对中国国民性的塑造的那部分。虽然很薄的一本书,但是经常读完一篇就不再想看下去,但往往又对后面的内容抱有一丝希望,因而艰难的读完了这本我更愿意称之为“小册子”的书。不知道为什么读他的文章时有种看公知写的社论的感觉。先生笔法有些粗陋,最后的部分经常冒出粗鄙之语令人震惊,读起来没有沉重或赏心悦目的感觉。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三):中国大陆最早的一版

  湖南文艺1986年版应该是这本书在中国大陆最早的一版。而且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很有可能是盗版。因为柏杨先生极有可能并不知道在中国大陆有这么一家出版社本着好意向大陆的读者介绍他这样一位台湾作家。在书的后记中,编辑非常努力的向读者解释柏杨先生犀利批评的意图,希望读者不要以恶意猜度,“其实,只要不以词害义,看到作者的苦心,也就不必气愤了。”二十多年过去,很多事都变了,丑陋的中国人有了N个版本,无数次加印,仍然畅销,编辑再也不需要为读者的反应担心,柏杨先生也已不在了。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四):文化的力量有多可怕

  感谢柏杨先生帮我看到文化的可怕影响。尽管自己是个钝感的人,可是恍惚间突然发现,身边的每个人已经被积累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浸淫待毙,还美其名曰“深谙世事”。也许源自天生的悲观主义情节,又痛苦的的发现身边的文化之风满是骚臭之味,以至于令人无法呼吸。尽管改变已经发生,但等到真正的重新回归到水木清新的状态,恐怕要到我孙辈才行了。而如此气味之下,我等民众或者出洋寻求避难;或者退化苟延残喘;严重卑鄙者,中毒至深却又浑然不觉,混沌之中更是又向空气中放了几个臭屁;而真正敢于壮士断臂,舍身取义的勇士,恐怕多半早被毒死于襁褓之中了。虽然如此,但我仍坚信外部疾风终归有一天,会吹醒越来越多的人,也会最终将这股浊气扫荡一空!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五):记忆

  看到1986年的这个版本,记忆倔强地从深处一跃而出。

  当年在上海,书籍与信息的传递和现在完全是两个概念。或许是书信这本书在学生中流传着。而当时在上海学生中流行的是“五角丛书”,这本书在当地书店并买不到。

  的确出书的湖南是我的家乡。于是前后委托在长沙读书的同学买了若干本。现在看看定价1.5元,正好是我当时一天半的伙食费。当时同济的大排好像是3毛2还是3毛5一份。

  从这本书我们认识了柏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丑陋的中国人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