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品格》是一本由楼宇烈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品格》精选点评:
●大胡子老师推荐的
●给高中生看的吧。。。
●有关中国文化的入门书
●刚入学因《百家讲坛》喜欢中国文化,这本书还行吧
●比较浅,缺乏故事性
●非常认同书中对中医的看法.对四书五经的阐述少了些呢
●此书极次。
●睡不着,看书,看完了。三星半。浅显易懂,国学大观。
●说书教授
●比较概括的国学和传统文化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一):一面之詞須謹慎
聽到只說中國傳統文化好的時候需要加倍謹慎。憑常理我們就知道——要是真那么好我們怎么會落到這副田地,裡面必然有很壞的東西在,才讓我們走不出歷史的周期律!魯迅當年說要年輕人多看外國書、少看中國書,確有他的道理在裡頭。
看此類著作,最好結合袁偉時等人的書一起看。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二):做中国人,从读经典做起
如果想做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三玄四书五经需应多读,而这本书就是很好的系统了这几本书的精华,可谓是“地道中国人”向往者的捷径!不要说中国传统过时了。毕竟你生在中国,而且它源远流长几千年,怎么就到了现在突然有人说不行了呢,那好,你有一种更好的价值观代替他也行,结果呢,打倒孔家店之后,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在哪?马克思?鬼才信!不就是经济至上,金钱万岁嘛!所以,在无法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下,好的做法是学好并改进它!那就看看《中国的品格》吧!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三):以道德修养为本
我历来认为读中国文化要读钱穆,对楼宇烈老先生不是很了解。但这本书用来开始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还是相当不错的。口语化的行文,简单流畅的讲述,架构也比较完整。
儒家的发展,从原始的孔孟荀,到汉代发展到主流的治国理念和政治制度,到隋唐的衰微,再至于宋明理学的繁荣,后至于今受到西方科学与政治、宗教等的冲击,脉落大至如此。对于我自己来讲,其中比较新的一点是说宋明理学的出现是因为想给儒学建立一个形而上层面的,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没有理论框架,是我之前看论语的一个强烈的感受和在批评儒家时的一个重要作力点。只是我现在仍不明白,这个理论体系到底是什么。“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什么意思?为什么三纲五常会成为天理?
今天我们对于儒学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样的。作者是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即“修身养性”。儒家在对自然界的认识这个领域,自然是远远比不上现代科学。在政治领域,自然是远远地落后于现代三权立式的民主政治。然后中在人心化育上,即所谓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上却是无比的让人感到温暖。儒家强调的内圣外王的个人境界,尤其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对于道家,“道法自然”,“道常无为”两个核心内容我实难理解。道法自然,是说要遵循自然事物本来之状态和规律。问题是,这个世界的规律是什么呢?凭什么说世界的规律是彼而不是此呢?人性本来就具有贪瞋痴是不是就是应该放任自流的自然状态呢?至少我无法接受人性不需要礼法来规束的这个说法。所以,道家历来只能做为儒家的补充,做一些像“君道无为,臣道有为”这样的调和。
佛学部分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可惜此书谈佛理的部分并不多,只讲了最基本的观念,主要缘起性空。但关于佛教在传入中国时与儒家传统的冲突与本土化确是有很意思的一部分。禅宗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宗派,居然可以强调“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至于艺术和中医部分,待以后再另写感想。
作者说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是人文精神,或者说以人为本。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需要改变的。任何一个地区的文化,都是为了解决人的生存和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文化。你说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本,其它文化就不是以人为本了?其差别应该只是观念、手段等的差异。如儒家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根本性,而别人则可能强调神的全能全知或者法律的严格性。所以,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更应该说是以道德修养为本。
谈到在新时期中国文化能否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我认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只要行政者不要暴力干涉,不要想着要一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让社会自然而然的发展,我们当代的人自然就必会继承前人的思想和方法,也会吸纳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方法,还会创造新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我们当代的问题。
文化的发展,是由我们这代人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决定的。我们不是要活在古人的典籍里,不是把大脑用来做古书的图书馆,我们是要过自己的生活。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四):儒家葫芦里究竟有什么灵丹妙药
打从易中天、于丹走红之后,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而尤为可喜的是,众人的口味有了大提高:不再对权术谋略厚黑学情有独钟,都注重挖掘传统的灵丹妙药来治疗现代社会的顽症——最近的热销书都是新老正宗国学家的呕心之作,而不是什么《历代权术大观》之类的垃圾。
自古以来,人们遇到问题,总是忍不住要翻翻祖传的古董,看看有什么可以旧物利用。中国的古董最多,当然翻找的人也最多。孔子就说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那时候就可以“从周”,我们现在则可以从清从唐从汉一直从盘古开天地。
传统文化当然有不少好东西。我最近就找来了一些书看看。看过之后,就有这样的印象:儒家文化真是什么都讲到了。大同小康,尊天法古,内圣外王,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和而不同,执两用中,守常明变……从治国之道到做人之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且早熟——别的文化还在穿开裆裤,中国的文化就峨冠博带了。高山仰止啊!
因此,大谈传统文化种种妙处的人随处可见。讲得思路约而言之有两条。一条是我们早就有。不仅四大发明早就有,还有民本、和谐……也古已有之。希腊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中国《尚书》说“人惟万物之灵”。说得更早更好听。一条是最适合现代社会,就像中医最适合癌症一样。儒家文化可以发展为“全球伦理”,能救当前人类的燃眉之急。
但说这些的人忘了一个现实。这个现实就是:中国自秦以降,专制周而复始。别看电视剧都把封建王朝说得天花乱坠,事实是中国的帝王专制最肮脏、野蛮、黑暗,而且阴魂不散(就是到现在也没有人敢说“反封建”的任务已经大功告成了)。于是,就有这样的悖论:中国传统文化好得不得了,但中国的传统社会却不是。丰富的营养却哺育出怪胎。
对此,许多人不服气,不断为儒学开脱。有人说,帝王并不是按儒术治国的。有人说,儒家的本义不是这样的。有人说先儒是好的后儒才变了味。还有人说的更辩证,儒学的政统坏、道统不好不坏、学统最好。
可我觉得,关于儒学,不管说什么,有两点不能忽略:对邪恶,即使不说助纣为虐至少是无能为力。对善良,尽管说的头头是道但毫无实际效果。这里面肯定出了什么问题。虽然有很多明眼人早就指出来了;但也有许多人装着看不见。
我对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感觉是:讲得和做的不一样,甚至南辕北辙。有两个最多最少我印象深刻。中国是世界上法律书籍最多的国家。隋朝就有完备的《开皇律》,那时候西欧还是一片蛮荒,要等一千年以后才会有《拿破
仑法典》。但中国却是最重人治的地方,我们在30年前还在砸烂公检法。中国也是世界上史籍最多的国家。历朝历代一定要修史,盛世修乱世也修,二十四史不算,还有各种通鉴、起居注,最讲究以史为鉴。但兴亡治乱最循环的也是中国,不一样的皇帝犯着完全一样的错误。不过,我最不能理解的还是魏忠贤居然配享孔庙。一个人所不齿的太监,一个是万世师表的圣人,比肩而立,共享膜拜。这样荒唐无耻的事你知道是谁提议的吗?是饱读诗书的国子监儒生!如果有人说儒家文明文化,这是最响亮的耳光!
翻翻故纸堆尽是好宝贝;看看现实则乏善可陈。原因何在?大师们都有各种高深的答案,但我还是喜欢自己来猜猜看。
我猜这可能与儒家文化是一种教化文化有关系。教化文化的特点是没有方法论。儒学宗师孔子本人就是教育家,讲德化,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四书五经都是讲要怎样、应该怎样,不讲不怎样就会怎样。对世道对人心,儒家确实有很多好主意。甚至民主都提到了。孔子说,君不义,臣可以争于君。怎么争?靠什么争?一争就杀头怎么办?他老人家根本没考虑,只是语重心长地号召大家做君子做忠臣。当时的人就看出老夫子的理论缺乏操作性,所以他周游列国,兜售的东西一样没买掉。
也没有补救措施,只讲要求不讲制约。儒家是性善论者,把人想得太好。孟子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人皆可为尧舜。一旦认为人性是善的,就没必要搞什么防范制度了。只有那些把人性设想的坏坏的民族才会设计出好好的制度来。所以,皇帝暴虐,它没办法;人心浇薄,它没办法;社会黑暗,它还是没办法。它的办法只有一个,教育。教不好怎么办?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只好随他去。
由于“重教化轻办法”,所以它只能是工具,只能做招牌,只能是伟大的蓝图。就像庙里泥菩萨,胆小老实的人看着是神,在胆大妄为的人眼里什么也不是。特别是面对强权更没辙。权力只有权力可以抗衡,说教毫无意义。这样的泥菩萨,自身都难保,它只有依附父权皇权,李大钊说它是“专制的护身符”。儒教在皇帝手里是打人的棍子,皇帝自己一点也不怕。要皇帝怕,光讲“民为邦本”不行,光讲“民为贵君为轻”不行,还要有一套办法,比如契约,分权,投票,议会选举等等。
对皇帝没办法,对普通人呢?就拿最为今人津津乐道的儒家人生智慧来说吧,成就也有限得很。说句不中听的话,圣人没出几个,伪君子倒是出了一大堆。我们来看看圣人们是怎样提要求的。亚圣孟子提过一种要求,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时候应该舍鱼而取熊掌,这倒不难;但他又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吓住很多人了。为了熊掌可以不要鱼,但为了义连小命也不要不知有多少人做得到。普通人只好敬而远之。虽然其本意也许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但事实是一半也做不到。比如孝,很好,但卧冰求鲤,割股疗亲,很过分。所以,“伪”就特别的多。大家都这么说,但谁也不准备真的去做。要做,也是希望别人去做。皇帝仁义道德的高调唱得最高,却做的最差。做的最好最自觉的是哪些人?是目不识丁的那些人。你看,做节妇的几乎都是乡村愚妇;而皇家的山阴公主则公然叫自己做皇帝的哥哥为自己配面首。
儒学——我是指那种最纯粹的儒学,它最大的益处也是它最大的害处,就是它的正确、正当、正义,剥夺了人所有的个性、权利、活力。有人说过,彻底的儒家社会是非常可怕的,它要求每个人都是完人。过于高蹈必然走向极端。只有两头,没有中间地带。它只有最高纲领没有最低纲领,没有为人性的弱点预留一点弹性的空间。在这样的重压下,人们做不到,就索性不做。做不到最好的,就索性做最差的。因此,中国历来盛产两类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明主就是昏君;不是忠臣就是贪官;不是顺民就是暴民……就是缺少自由、正常的人。明朝最讲纲常的王朝,也是最腐烂的王朝。中国老百姓是最厚道最能忍耐的臣民,也是起义造反最多的臣民。
当然,不能把历史所有的坏账都记在儒家的头上。儒家文化脱不了干系,但儒家文化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我猜这和语言有关,过于简洁。《道德经》五千言,用那么少的字说了那么多的道理。一句顶一万句当然深刻。但一句和一万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件事说上一万句肯定会比说一句要说得清楚一些。比如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天道、人道、世道……阴道也是这个道。没有准确的定义就很容易造成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最后,大家只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比如我读孔子“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的名言,就感到很糊涂。不知他老人家是说小孩子(于丹持此观点)难养还是坏蛋难养。
语言的简洁导致思维的跳跃。儒学典籍和宗教经文差不多,所以都叫“经”,连情诗大全也叫《诗经》。这些经典博大精深,一句一个结论,句句是真理。只告诉你答案,不告诉你过程。你只能全信,或全不信。不管全信还是全不信,都有点意气用事。因为没有依据。坚持它没有依据,反驳它也没有依据。中国人最缺的就是认识论,没有——或者说很少有人像培根笛卡儿那样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思想。我们一直受到的教导是:圣人已经把一切都想周全了,后人应该做的就是接受教育。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说,中国文化是直觉性的。不仅是直觉性的,也是直线性的。在这样一个封闭完足的体系里,一切都有现成的正统解释,人们丧失了反思自省的能力,没有人质疑过现成的合理性。结果只有死气沉沉。都知道中国的帝王社会最专制黑暗,但从来没有人怀疑一下,是否应该想点别的办法。连最具革命意义的农民起义也只是“杀了皇帝夺了鸟位”。 所以永远是王朝兴替,周而复始,不可能走出新路。
我乱猜一气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是:儒教因高蹈而极端,因极端而固执,因固执而腐朽,因腐朽而没落。儒学与专制关系太暧昧。我看历史只看到儒学维护下的专制,专制庇护下的儒学。它既不能产生新的善,也不能阻止旧的恶。一种文化它不能扼制丑恶的东西,就不值得留恋。在拣起来之前,对这样大缺陷绝不能视而不见。不然什么对接、借鉴都是缘木求鱼,一厢情愿。
也许将来儒家精神会成为全人类的福音,但现在不是。因为,我们眼下最需要的还是启蒙。不管儒家文化说了多少,但怀疑,自由,宽容,法制……这些我们现在最缺的营养连影子也找不到,怎么是思想资源?它只能养生不能治病,怎么是良方?我这样说没有丝毫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思。传统文化曾经达到它所能达到的高峰,但时过境迁了。祖上曾经阔过,那是祖上的事。还想把祖上发财的秘诀挖掘出来做现在的生意经,恐怕不顶用。我是这样想的,儒家的那一套传统的老藤,既然2000年间都没生长出什么好果子,现在也不会老树开新花。那些现在就准备以儒家文明复兴中国乃至拯救世界的做法,窃以为有些心急。
我可能有些僭越了,居然侈谈起传统文化来。其实我只是说说读一本书之后自己的一点感受。也许,一个人说点感受应该不算什么狂妄吧。
(读《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200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