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二马》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07 01:15: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二马》读后感1000字

  《二马》是一本由老舍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马》精选点评:

  ●这是一部比较逗逼的小说,不光是两个旧式中国父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要娶英国寡妇母女的情节,更是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用北京方言写作,这在他的作品中很普遍,但让英国人一开口也是北京味,就比较搞笑了。小说也讽刺了中国人官本位思想的鄙陋和英国人的狭隘,整体水平在老舍的小说中应处于中上游水平

  ●民族自信来源于强大的祖国

  ●写出了那个年代中国人在英国的待遇,弱国无外交,自己的国家被污蔑了只能拿自己同胞出气,国人在异国只能是讨生活,爱情根本不可能有。老马真是太悲哀了,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又不会挣钱,还挺拿着架子,爱着自己的面子。

  ●是不是之前介绍的说太幽默导致读得时候有些失望。。。

  ●透着无力感的时代与爱情

  ●看的好气啊

  ●中国人的「讲面子」能跟「不要脸」手拉手儿走。妙哉!

  ●最后马威是自杀了?

  ●“二马”这部小说,其中对于中国的内忧外患并没有太多提及,然而在内核上却显得更加前卫一些,种族歧视、自由恋爱等现代的爱情观念成为了这部小说的亮点,老马喜欢上温都太太,马威喜欢上温都小姐,而温都小姐和凯瑟琳都喜欢华盛顿,上演了一出三角恋,此外还有更为可贵的是为我们呈现了时代局限下在伦敦中国人的生活现状以及社会地位,中国古文物的流失、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有中国工人的阶级分化,都很值得细细体会,老马带温都太太买戒指时的描写是比较经典的段落,还有马威和玛丽温都小姐的酒后乱性很是细腻生动,个人是比较喜欢这部小说的。

  ●老舍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其中东方主义的观察很有意思~

  《二马》读后感(一):老马:小马去哪儿?

  二马。老马是父亲,叫马则仁;小马是儿子,叫马威。

  他们远渡重洋,从日薄西山的大清帝国来到了日不落帝国——大不列颠。干嘛?继承马维仁(老马哥哥)的古董铺,他们终于在京城混不下去了。

  老马坚持着自己的一些坚持。比如:爱面子;认为做买卖不高明、俗气。殊不知,爱面子需要花钱;做买卖可以赚钱。

  小马痛恨着自己的一些痛恨。比如:老马的那些坚持。

  50岁的老马,是一点不含糊的“老”民族里的一个“老”分子。这样“老”,自然指望享儿子的福,吃“太平饭”。老,不含糊;享受,不含糊。只是,儿子怎么办?他自然没有动那份脑筋。

  小马是老马的儿子。和父亲有些不同,但自然也有联系。

  年轻的小马骨子里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和对未来的憧憬,而老马认真的在怀疑儿子给李子荣施了催眠术。

  小马对老马的懦弱(自然还有其他)深恶痛绝。自己也懦弱。对玛力的感情的懦弱。对事业和学业犹豫不决的懦弱。

他知道还身在最繁华热闹的伦敦,可是他寂寞,孤苦,好像他在戈壁沙漠里独身游荡,好像再荒岛上和一群野鸟同居。

  他告诉李子荣:父亲不要我啦!

  他说谎。

  《二马》读后感(二):老舍的说教

  越看越来气,这恰好说明老舍文笔的入木三分。其实故事挺简单,马家父子到伦敦继承马伯父的遗产,租住在寡妇温都太太的房子里,期间老妈爱上了温都太太,小马爱上了温都太太的女儿玛力,最终都没有修成正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跨文化交际的范本,包括中西文化冲突和年龄差距带来的冲突。老马马则仁,年龄其实也不老,四十来岁,但是在老舍的笔下你会觉得老马已经七八十了,因为通篇都在强调自己老而且倚老卖老,脑子顽固,听不进建议,控制欲极强,爱自欺欺人,这一点很像阿Q,老马让我想到了我奶奶,简直一模一样。当老马意识到自己爱上了温都太太,我们才第一次看到他性格中还存有的一点点阳刚之气,然而在经历了一次小小的挫折之后便一蹶不振了。小马是个新青年,但是却是一个无法摆脱旧观念的新青年,思想中理性的一部分认为父亲一无是处,传统的一部分又坚守孝道,不敢和父亲发生正面冲突。在感情方面有少年维特之烦恼,内心的情欲想要冲破世俗的藩篱,但是刚刚萌芽就被扼杀,爱上温都姑娘又担心阶级差异不会有好的结果,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但是她已经订婚,小马可以说是当时螳臂当车的新青年代表。李子荣是个生意人,看似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一切,骨子里还是非常传统,小事上比小马激进,婚姻大事上还是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温都母女都是比较开明的英国人,温都太太爱上老马,温都姑娘也从开始对马家父子嗤之以鼻到后来主动沟通,可惜的是这四个人还是不能抵抗强大的阶级压力,最终落得人去楼空。伊牧师一家分为两派,非常开明的伊姑娘,比较开明的伊牧师和亚历山大,对上无比封建的伊太太和保罗,家庭势力的对比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势力的对比,也就是封建传统的阶级观念有压倒性的优势。从小学看茶馆龙须沟,初中看骆驼祥子,直到二马才真正开始佩服老舍的功力深厚。

  《二马》读后感(三):二马

  越看越来气,这恰好说明老舍文笔的入木三分。其实故事挺简单,马家父子到伦敦继承马伯父的遗产,租住在寡妇温都太太的房子里,期间老妈爱上了温都太太,小马爱上了温都太太的女儿玛力,最终都没有修成正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跨文化交际的范本,包括中西文化冲突和年龄差距带来的冲突。老马马则仁,年龄其实也不老,四十来岁,但是在老舍的笔下你会觉得老马已经七八十了,因为通篇都在强调自己老而且倚老卖老,脑子顽固,听不进建议,控制欲极强,爱自欺欺人,这一点很像阿Q,老马让我想到了我奶奶,简直一模一样。当老马意识到自己爱上了温都太太,我们才第一次看到他性格中还存有的一点点阳刚之气,然而在经历了一次小小的挫折之后便一蹶不振了。小马是个新青年,但是却是一个无法摆脱旧观念的新青年,思想中理性的一部分认为父亲一无是处,传统的一部分又坚守孝道,不敢和父亲发生正面冲突。在感情方面有少年维特之烦恼,内心的情欲想要冲破世俗的藩篱,但是刚刚萌芽就被扼杀,爱上温都姑娘又担心阶级差异不会有好的结果,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但是她已经订婚,小马可以说是当时螳臂当车的新青年代表。李子荣是个生意人,看似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一切,骨子里还是非常传统,小事上比小马激进,婚姻大事上还是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温都母女都是比较开明的英国人,温都太太爱上老马,温都姑娘也从开始对马家父子嗤之以鼻到后来主动沟通,可惜的是这四个人还是不能抵抗强大的阶级压力,最终落得人去楼空。伊牧师一家分为两派,非常开明的伊姑娘,比较开明的伊牧师和亚历山大,对上无比封建的伊太太和保罗,家庭势力的对比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势力的对比,也就是封建传统的阶级观念有压倒性的优势。从小学看茶馆龙须沟,初中看骆驼祥子,直到二马才真正开始佩服老舍的功力深厚。

  《二马》读后感(四):老舍先生一贯的风格:诙谐、无奈

  《二马》是老舍先生创作的,背景是一九二几的伦敦,二马指老马和小马(马威)父子,写的是老马父子到伦敦继承哥哥的古玩铺,由此引出的在伦敦的遭遇,及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

  《二马》里面的中国人有老马——马老先生、小马——马威,李子荣——古玩铺伙计。

  马老先生代表了中国的旧人,爱面子,一心想着做官,瞧不起买卖人;一切顺着外国人的意思说(为了讨他们欢喜),而对自己的伙计李子荣,却瞧着横竖不顺眼,觉得俗气。评书开头的评论说这是个“败家子”,而中国多的是这种败家子。

  小马——马威,代表了中国的新青年,有活力,有干劲儿,只是和当时中国的大多数新青年一样,感情脆弱,富于幻想,常有苦恼:苦恼于父亲的没希望和铺子里的生意,苦恼于丢不下对玛丽的单相思,苦恼于外国人对中国人不公正的宣传和歧视。

  李子春是个务实上进的青年。他原是中国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但后来国家打仗,断了对留学生的供给,他只得一边打工,一边读书。与马威对玛丽的单恋不同,他和马威说,自己不会找英国姑娘,因为人家瞧不起咱们,也不会找中国的女学生,因为她们只学了一点儿知识,看了几本小说,便觉得与众不同了。最后他由家里做主,找个了未婚妻:能做饭、能洗衣服、长得不赖,还认识几个字。一切都合乎实际。

  《二马》里描写了两个外国家庭:二马的房东温都太太母女,老马的朋友伊牧师一家四口。

  外国人一提起中国人,便想到杀人抢劫,“与中国人在一起随时都有死的危险”。温都太太一开始对中国人也只是外表客气,只是喜欢和别人不同,才处处为中国人说话。后来在与马家父子的相处中,改变了之前对中国人的看法,也因为寂寞,与老马先生谈起了恋爱。但后来她明白了,她自己不在乎和中国人在一起还不行,社会在乎!在她告诉老马先生他们两个完了的时候,说“种族的成见,你我打不破,更犯不上冒险的破坏!”

  伊姑娘——凯萨琳、她弟弟保罗、温都姑娘——玛丽,又代表了英国不同的青年。节选一段书中议论:

  “欧洲大战的结果,不但是摇动各国人民的经济基础,也摇动了人们的思想:有思想的人把世界上一切的旧道德,旧观念,重新估量一回,重新加一番解释。他们要把旧势力的拘束一手推翻,重新建设一个和平不战的人类。婚姻,家庭,道德,宗教,政治,在这种新思想下,全整个的翻了一个筋斗,几乎有连根拔去的样子。普通的人们在这种波浪中,有的心宽量大,随着这个波浪游下去,在这种波浪中,他们得到许多许多的自由;有的心窄见短,极力的逆着这个潮浪往回走,要把在浪中浮着的那些破残的旧东西,捉住,紧紧的捉住。这两队人滚来滚去,谁也不了解谁,谁也没心去管谁;只是彼此猜疑,痛恨;甚至于父子兄弟间也演成无可调和的惨剧。

  英国人是守旧的,就是守旧的英国人也正在这个怒潮里滚。

  凯萨林的思想和保罗的相差至少有一百年:她的是和平,自由;打破婚姻,宗教;不要窄狭的爱国;不要贵族式的代议政治。保罗的呢:战争,爱国,连婚姻与宗教的形式都要保存着。凯萨林看上次的大战是万恶的,战前的一切是可怕的;保罗看上次的大战是最光荣的,战前的一切是黄金的!她的思想是由读书得来的;他的意见是本着本能与天性造成的。”

  被人无端揣测和歧视是令人愤懑的,听书的、现在的我都觉愤懑,写书的、当时的老舍先生的愤懑应该更多。老舍先生死于文革,那个中国人自毁的年代!他死时对中国想必是绝望的,也不会想到中国还有站起来的一天。现在的中国可以说是站起来了,但仍然有人说“人家外国如何如何”,然后再对比下中国。听到这样的话,生气没用,辩解也没用,只有埋头苦干,努力向前。借用书里的话,等到你自己强大了,不用解释,人家自然会抬着头看你。没别的,努力向前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二马》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