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子不坏》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0-11-06 23:39: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子不坏》经典观后感集

  《小子不坏》是一部由张峰执导,祝帆 / 张迎宵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子不坏》精选点评:

  ●为我国独立电影繁荣昌盛多打一颗星

  ●女主角还不错,长得像初中一同学

  ●导演挺耍官腔的,摄影挺可爱的~

  ●拍出了社会对中国孩子的影响,也拍出了中国孩子成长的无奈

  ●《小子不坏》,你愿意这样走向成熟吗?...但是,一步步都不容许你做选择。家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我已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我想做一个好父亲。

  ●整体质量相对于目前所看过的独立影片算是比较优秀的

  ●现实主义风格的独立青春电影,只是拍的颇具喜感。做作了。但是因为拍摄时间短,导演第一部作品,只有10万投资的缘故,还是要支持一下生活不易的独立电影人。勉强认为还行,至少有青春的影子。

  ●导演的本子很不错,很用心,屋顶的镜头尤其好。主线和副线完全分开未尝不可,只是副线着墨再多点是否更佳?

  ●这导演对自己和市场定位的思路很清晰

  ●乐乐离家出走时写的信,里面有一句话我记得相当清晰,他说: 我走了。我不想有后爸,我也不想有后妈。以后你们再结婚了,有了小孩,不要再叫乐乐了,因为我从来都没有快乐过——不快乐的乐乐。 是的,既然都不快乐,那还要叫什么乐乐呢? 才十五岁的孩子。可是他却是那么的渴望去爱,渴望被爱,到了最

  《小子不坏》观后感(一):及格线上的《小子不坏》

  《小子不坏》,一部来自2009年【海洋•时光】大学生原创影像展的参展作品,在泉州独立电影社和183艺术空间共同举办的这场观影会和主创见面会上,让我和数十位影迷一起得以近距离看到了这部几乎没有名气的独立电影。以国内独立电影本身来说事的话,这部电影绝对是够得上及格线的,甚至于还有一些颇为出彩的地方,只不过在观影完以后,略显青涩与影片节奏掌控不够全面的导演功力还是让我对这部影片有了些遗憾!导演张峰在影片放映完后与现场观众交流中的讯息提示我们,这部影片应该是一开始就有了在商业上的考虑,他们是试着找寻一条可以让影片正式发行的道路,那就代表这部独立影片必须做出某种妥协。

  电影以一位叫乐乐的问题少年成长故事为线索,开始一段对现实当中存在的家庭、社会伦理的探寻。关于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我们在近两年的港台以及内地都随处可见,港台的题材大多以温和、略带叛逆的成长期为基调,而内地的青春题材则更多表现青春期叛逆的残酷性和灰暗面,然后以显而易见的反思在影片里不停强调,这部影片完全具备着这种基调的共性。家庭教育问题、社会伦理的流失还有云南大理这个故事所在地的毒品与仿真枪支的泛滥,这样诸多的元素被捆绑在一起,可见导演想要表达的事物很多。

  繁杂、多点的网从影片一开始就铺陈开来,这样的阵势做为观众应该都会非常期待,同时也显示了导演对于影片的野心,但正是这张大网削弱了影片的整体表现。剧情看起来是以多线交叉的方式进行发展的,但或许正是剧本的问题,故事主线与副线的强弱没能取得较好的交叉与相关连的表现,这应该是导演第一次执导剧情长片的稚嫩一面。没有期待中强烈的高潮与冲突出现,反而是在平缓和略显散乱的叙述下发展着剧情。不过影片在摄影的色彩和画面上倒是显现了一定的功力,这应该跟导演之前长期从事纪录片的拍摄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在故事节奏的控制和后期剪辑上略显凌乱,显不出导演所要表达的那种青春的“脏”, 反而让观众从镜头里感觉到了一些温和的美,在温和中也就凸显不出青春残酷的一面。导演的妥协也是如此出现的,影片中虽然处处强调青春期的性萌动和无知无谓的暴力,然而一切都被刻意地隐藏起来,这种欲语还休的姿态让人觉着真不够味!

  影片从现实题材入手,却像现实生活一样不给人以直接的答案,影片的最后在男主人公乐乐的奔跑中结束。事实上导演这样的结尾也算是个圆滑的表达,毕竟圆满的结局或残忍地结束都不会让观众满意,同时这个结尾也能为影片在商业发行上做充足的考虑,当然也许是导演还不擅于制造高潮和冲突的发展,才导致了这样的结尾。毕竟人人都像朱军老师那样催人泪下,那价值就需要被重新衡量。所以,及格线是上了,但完全不能说明《小子不坏》就是不坏!

  (泉州广电报 稿,商业勿转!)

  《小子不坏》观后感(二):小子真不坏

  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都想是个优秀的、让父母骄傲的孩子。

  在那少不更事的年代,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这部电影是在2009年的6月6号晚上,和许珂一起去西西弗的“矢量咖啡“看的。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晚的我是边看边流泪的,一直都是那样低沉的节奏,就算有觉得好笑的地方,也是苦笑。乐乐用仿真枪打死贩卖毒品的老大抢了钱给美美后飞奔在路上逃跑的身影,深深的定格在了我的心里。

  乐乐离家出走时写的信,里面有一句话我记得相当清晰,他说:

  我走了......我不想有后爸,我也不想有后妈......以后你们再结婚了,有了小孩,不要再叫乐乐了,因为我从来都没有快乐过...... ————不快乐的乐乐

  是的,既然都不快乐,那还要叫什么乐乐呢?

  乐乐救了自己一直喜欢的女孩美美,美美做了饭给他吃,问他平时妈妈都做什么好吃的给他吃,他说:我妈每天都给我吃麻将。乐乐,我要去打麻将,给你钱,自己去外面吃面。我爸每天给我吃鸡。乐乐,我要开会,给你十块钱,你出去吃米线。

  美美说,以后想吃什么走姐这里来,姐做给你吃。

  他恨,真的很恨,在梦里都恨得拿最爱的仿真枪抵着父母的脑袋,却因为是自己的父母而下不了决心扣扳机。在他发现隔壁的父亲趁母亲出去打麻将把小姐叫回家来睡觉的时候,他用刀划烂父亲的照片,他跑到海边,狠狠大叫,将一条被海水推上岸的鱼用仿真枪打了个希烂。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除了这样来发泄以外。他还能怎样?

  就是这样的一个不能称之为家的地方,将乐乐的心撕成了碎片。母亲嗜赌,父亲***。乐乐一犯错,就被父亲狠狠的暴打,浑身是伤。

  那些皮肉伤会好,可是心里的那些伤呢?远远不会愈合。。。

  乐乐离家出走,被坏人利用去送毒品,遇见了为了钱去当陪酒小姐的美美。

  他对美美说,不要做了。

  美美说,我不当小姐我吃什么?

  乐乐说,我养你。

  美美说,你还是回家让你妈去养你吧!

  乐乐问,是不是我有钱了,你就可以爱我?

  美美说,等你有钱,我他妈都不知道被人爱多少回了!

  然后美美扔下乐乐走了。乐乐跑回毒巢一直在抽烟。

  乐乐不大,才十五岁的孩子。可是他却是那么的渴望去爱,渴望被爱,到了最后,他却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在和乐乐相同的年纪的时候,谁不是个孩子?谁不希望有个美满的家让自己能在伤心流泪时有个可以依靠的港湾?可是这些我们80后的很多孩子都没有得到。没有谁会在乎我们的眼泪与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有的只是学习不好、贪玩的责骂。我们什么时候有人来关心、聆听过?

  但愿,以后,

  这个世界不快乐的乐乐少一点,

  孩子们的能笑容多一点,给他们的温暖能多一点。

  《小子不坏》观后感(三):如何叙述一种状态——写在小子不坏重庆放映之后

  小子不坏的放映无疑是成功的,到场人数竟然打破了重庆独立影像社第一次移师矢量咖啡时候的记录,许多人就站在后面看完了电影。这是张峰第一次从纪录片转型到剧情片,很有诚意的围着全国走了一圈,收集了各种意见,恐怕下一部,就不是那么容易能够把他忽悠到现场了。

  电影叙述了两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出身不同,殊途同归,一部典型的残酷青春片。许多导演的第一部都是残酷青春,我只好推测,大凡导演的青春,都是无比残酷的。不过这部片倒是不错,在重庆独立电影社放的独立电影中,大概只有一部叫飞船的短片在它之上,那是我所钟爱的那种纯表现状态的电影。是的,我固执的喜欢状态,以至于我一直坚持小子不坏的缺点就是为了叙事剪掉了太多的状态。

  如同我在出租车上对张峰说的一样,你那个没有交汇的双线叙事,一定会有很大的争议。果然,现场观众大多都问了这个问题,他们已经不习惯把故事理解为状态,不明白为什么竟然电影主角的命运不能交叉。

  当然,张峰也一直坚持他是在叙述一个故事而不是一种状态,但是他表达出来的在我眼中却的确是一种成长的状态,以至于有人对编剧提出质疑,说故事太平。其实是这样,因为故事需要剧烈冲突,而状态则是一种慢慢累积,当大家都习惯看故事的时候,慢慢累积的东西大家就不那么习惯了。

  我比较喜欢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导演细心的累积着生活细节,不停的为后半部分作着铺垫,但是转入后半部分过后,导演又过分注重叙事,以至于节奏上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所以有观众又提出了后半部分结尾来得太突兀,这是观众对前后节奏不适应的一个明显表现,也是导演放弃了状态叙述后导致的一个恶果。

  当中观众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孩子父母争吵那段戏特别弱,几乎成为了这个电影的一个重大缺陷,许多人认为是演员的原因,导演很大度的承担了责任,说其实这个应该是导演的责任,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办法去表现。其实在我看来,这里是导演对状态叙述的不熟悉造成的,也大概是多年纪录片拍摄,导致他更愿意完整的反应一个事情的发生而不是关注这种发生对于电影的到底有什么作用。

  导演大概有这么一个叙事定势,即是发生了,便会造成影响,那是基于观众对文本的反应,而电影,却不应该是这样。这部电影的叙述目的是表现小孩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叙述成长环境对于小孩本身的影响,这个就要求能让观众代入那个小孩,真切的感受这些外界事物对他的影响,一步一步的走入人物内心。而在吵架的时候,小孩却不在场,我们思想上知道,小孩在隔壁,但是这个隔壁在画面中表现为一扇门(甚至有时候连那扇门也没有入镜),在文本中可以叙述说,小孩在隔壁,大人在吵架,但是电影中由于小孩并没有任何在场的痕迹,观众在那几个镜头时实际上已经从小孩中抽身出来,成为真正的观众,一群观众看着两个人吵架,反而会有轻松写意的感觉,只有切回小孩的时候,观众才又重新认同这一事件是和小孩有联系的,但是那个联系只是切回小孩时所听到的争吵,而不是小孩不在场是听到的争吵。电影能够在逻辑上要求观众进行串联,但是无法要求观众在情绪上进行逻辑推理,所以那一段小孩不在场的争吵显得毫无所谓,而且很苍白,即使明白对小孩有影响,那也是道理上明白,情绪上根本就不明白。

  观众可以代替小孩看,可以代替小孩听,但是处于无人称视角的时候,就什么也不能代替小孩做了。

  再说一下,后面一个镜头,当小孩看到自己的老大是毒贩的时候,突然犹豫的想要报警,这个心理线索最后导致了他和老大的冲突以至于将老大打死。这个地方其实也是值得斟酌的,他的假定是观众拥有极高的道德观念以及对毒品的深恶痛绝,但是我觉得有两点可能将观众的道德观部分屏蔽在电影之外,一是观众对电影的容忍程度,譬如观众不愿在现实中看到杀人放火以及血腥场面却能够容忍电影上出现上述内容,可以推断观众的现实道德感在电影中是受到一定程度的蒙蔽,而且经过长久的黑帮片洗礼,观众判断电影中一个人的好坏早已并非是根据其从事职业进行判断。二是观众在电影中的认同机制,观众注视男主角乐乐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处于被注视的角度,通过某种认同机制进入了乐乐,但是乐乐在片中并没有涉及到对毒品有明显的反感,反而并不觉得大麻是一种毒品,甚至提出用大麻交换自己的既得利益,那么实际上观众已经认同了与海洛因同为毒品的大麻,以至于在乐乐对海洛因表现出明显反感时就出现了认同的混乱,从感觉上来说就是呈现为觉得情节突兀。

  回到放映现场来看,导演面临追问最多的也就是这三个问题,为何有不交汇的双线叙事,为何没能处理好父母吵架的戏,为何最后情节感觉如此突兀。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出在观众,第二三个问题我觉得就图同我上面长篇大论的一样,导演在注重叙事的同时,没有注重如何完善的叙述一种状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子不坏》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