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光影传奇 伊斯兰博物馆》是一部由Bo Landin / Sterling Van Wagenen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贝聿铭的光影传奇 伊斯兰博物馆》精选点评:
●最喜欢贝老去开罗探索伊斯兰建筑精髓并且在其中得到启发的那一段!(有个土豪甲方就是好)(承建商也太牛逼了)
●怒赞马友友!
●1 伊斯兰建筑里的水,确实很能触动人。2 贝大师真是三角形控,这个图形在他的各个作品里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层出不穷,用到极致,连组成伊斯兰建筑藻井的元素也是三角形。。。
●有这么多表现手法,问题是你必须在其中找出你自己。在这个案子里,就是我自己所认定的本质。
●CCTV9~播得好~
●448,建筑不仅仅是建筑,细节啊细节,文化的学习、创新的思维、团队的合作、光及内景、外景的设置等等
●之前央视播的时候看一半有事出门了,便无奈从此再未见过高清T T
●对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建筑精髓的探究很有意思,但是结尾处博物馆馆长等一系列访谈有画蛇添足之嫌,使整个悬念和节奏都被打破了,搞得我开始走神
●发现他和安藤忠雄都是好有活力呀 对任何事情还保有着好奇 但纪录片里都会很少提及设计细节 全是围绕设计师本人和轻微理念 一直喜欢宗教的神秘 但没注意到伊斯兰教的建筑 才发现原来这么美 之前在青海一瞥那蓝绿色的教堂 的确印象深刻 期待。
●令人惊叹的不只是建筑,更是贝老的活力、睿智与眼界。★★★★☆
《贝聿铭的光影传奇 伊斯兰博物馆》观后感(一):瞎说一句
光和影,是日常也是神秘。不愧是建筑大家,九十高龄鲐背之年,还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真知的探索不怠。“And I wish I could do better, I’m only beginning to scrape the surface of it.”贝聿铭这么说道,这种谦虚和好学使我受益。
《贝聿铭的光影传奇 伊斯兰博物馆》观后感(二):简明性带来的乐观
可能限于纪录片所记录的内容,其观众群体,以及时长,贝聿铭乐观的性格,都给我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建筑具有很强的简明性和感性。
当我阅读建筑著作,往往觉得越是深奥难懂的,就越是没有把精髓说透,知识往往还不够,当说到一座建筑时,经常要考虑其背后的社会因素,经济的因素,美学的因素,宗教的因素,工业化、传媒的因素,施工的因素,有时还会从现象学等哲学角度出发,审视以人的感官为中心而带来的建筑体验,这经常让我感到建筑是复杂的,要学习的知识简直过于繁重,而自己离参透其中的道理,或者说,企图沟通一些文化上的矛盾这样的事情简直还是遥不可及。
拿贝聿铭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来说,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样一座建筑的社会意义,他是不是和以前修建的金字塔一样,是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只有如此财力的集中,才能调动大量的劳动力去工作,就和历史上的伟大建筑一样,是建立在剥削之上的,另外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厚重的体块为什么成为伊斯兰的形象代表,是因为它炎热的气候,还是神秘的宗教氛围,那在这样一片国土上,宗教和现代社会之间又怎样取得平衡,这些问题在我的头脑中打转,仿佛非要解决它们不可。
但是贝老给我的感觉并不是这样,他并没有站在一个权威的角度去阐释相关的问题,相反的,他以一个初学者的视角,和大胆无畏的创新姿态来建造这栋建筑,他并没有像我一样顾虑很多,他没有过多考虑经济成本,或是这样的经济给当地人带来的负担,并没有很惧怕误解伊斯兰的宗教,只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去调研,他以一种极强的好奇心和行动力,以一个初学者的姿态去设计这栋建筑,他将自己的灵感置于首位,去发掘,去企图创造全新的体量和环境,而现场的施工人员也和我设想的完全不同,他们都带着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豪感,这是我的知识局限所不能告诉我的事情。这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概念上的种种思辨,其实和现实还相差很远,与其在思考上不断的向形而上发展,不如放开自己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当然在开头我也说过,很可能是本片的受众决定了其内容的易于理解,但不管怎么说,有一件事是确实的,那就是我知道了这世界上还没有哪个人是全知全能的,我们对于自己创造的事物,也不能做到完全的理解,既然只是初学者,那我们就没有必要为自己知识上的不完备而担忧,因为这是没有多大好处的,相反的,我们应该怀着好奇心,尽可能多的去增长知识,怀揣着想象力,尽可能地去创造。
《贝聿铭的光影传奇 伊斯兰博物馆》观后感(三):建筑与人生
喜欢Pei的两句话:
1.But when I do come here, I regret that I have created so many problems for people. If I have a chance to come here periodically, maybe not so many problems. Many of them will develop because I have not anticipated. But then that’s life. Life of an architect.
2.Let’s say put me back in 25 years, in the ? of doing a building like this, OK, I did it! When the process completing, yes, I will be looking forward another experience. Some places else. Another part of the world. That’s what I did. I like to do buildings not in one place. My buildings are all over. I chose that because I enjoy that. I enjoy learning a new place. I learn I enjoy reading history about places. I learn I enjoy learning the culture, the tradition and the history of ?. That’s architecture to me. I’m not looking forward too much more for good reason. Don’t forget I’m 92 years old. I don’t think I should feel sad any more, because I think I can’t do better any more. You see, you have to somehow know that time is right to do things, time is right not to do any more. Somehow I come to the feeling that I shouldn’t do too much more. That is the sad part of it. While, good feeling is I have done enough, done a lot already. OK, I’m perfectly hap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