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的李老师》是一部由王莉执导,王宁 / 韩会亮 / 李爱玲主演的一部儿童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来的李老师》精选点评:
●有人知道结尾的歌叫什么名字吗?很好听也! 结尾部分小盆友那句“你懂啥,那叫爱情”太可耐了~~
●很多这类的电影都取材于发生在陕北的故事啊 几个小孩子趴在窗前看李老师和小杨老师时说 这就是爱情啊~~ 这段很有爱 也很庆幸是开放性结局
●这样的电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公映呢?估计都是学校或者偏远山区做科普吧...很不错的片子。
●
●大师姐的作品~加油~~!!!
●主要是在我的家乡拍的一部电影,不可不看看。
●低成本小电影中,算是蛮不错的了。
●系主任的编剧作品中我认为最好的一部。。。
●主旋律
●教育问题可不是这么容易就解决得了的。
《新来的李老师》观后感(一):新来的李老师
《新来的李老师》这影片的开头就非常有趣。新来的支教老师李青带着一大堆的好吃的,对教育是一点都不懂,但她却童心,平易近人,善于和学生在一起,发现学生的优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第一堂课语文课,开始讲述形容词的用法,但是学生总是走神的看着窗外,于是李青索性宣布带大家到外面上课并且以后都不留作业。成绩不好。笑脸教学法深受学生喜爱,这是学生们心中最喜欢的教学法。李青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新来的李老师》观后感(二):电影不死,支教不止
又是支教题材!这个是10年的,到了2019,支教、大学生村官依然是最泛滥的题材。
方言的使用可以有。不知道是哪里的方言。
试图喜剧化,但一点不好笑,反而显得傻。
我的神呀。从一个古板老校长嘴里冒出,真是突兀。
女主表达了自己的私心。这是值得肯定之处,人物就不能太高大上、完美无缺。
牛车离开,倒是没有煽情的结尾。
女主长得不好看,不过真实。
《新来的李老师》观后感(三):从哪来又到哪去的李老师
这是一部我喜欢的片子。但不得不说它在电影结构上是虎头蛇尾。叙事略显凌乱。是一个小品型的电影。
我之所以这么说,从片子开头李同学来到村子支教然后摇身一变成为李老师,电影并没有细致地讲这个李老师:她是如何上课,我看到的只是她糊弄课;也没有让我理解她有何德何能当得起老师二字,她所说的“开心教学法”只是她睡前随手意淫出来糊弄老杨和老女老师的一个俗套的名词。并且,电影之余,为了凑够这个文不太合题的电影,再来点爱情激情师生情。谁能告诉我,那个爱唱秦腔的碎子儿到底证明了什么?老师的关怀。答案显然是错的。The right answer is that teacher Lee is qiangtougrass.因为,在和秦腔仔父子俩吃饭时李老师试探性地表态说让秦腔仔不学文化课去学秦腔(我没有说错,不信你再看),之后又去追秦腔仔先学文化课但同时又要追随自己的兴趣,之后又把秦腔仔从戏场拉回考场,再告诉秦腔仔的爸爸,如果考好了让秦腔仔去学戏吧。她最聪明的一点是,给秦腔仔她爸说,孩子对你有话说,从此可以巧妙回避责任。对了,开头教秦腔仔撒谎以及“做坏事不要做得太明显”这个道理的显然也是这位大神,现在不得不说,我得好好考虑考虑我应不应该说我喜欢这个片子了。
但是。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它的真实。李老师确是就像我们这群毕业后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大学生一样:如果说大部分经验丰厚的老师把每年毕业班的学生当成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那李老师和我们(好吧,和我,因为周围都是素质比我高的大神)显然把学生们当茶余饭后心血来潮的试验品。它的真实体现在哪呢?就是那句快结局的简陋送别饭上,李老师那句,其实我到这来,不是因为高尚,而是因为能保研。老女老师也补了一句,谁说不是啊,老娘当初老师还不是为了铁饭碗混日子嘛!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么小学时遇到了那么多禽兽教师,虽然看这篇文章的您是老师,但我没有任何不敬,我的父母也是老师,但我还是得说有的小学老师就是禽兽。这是题外话,我的伤心求学史在这不再赘述。
第二点打动我的是那位校长。校长酒后在教室的那番话让许多醒着的人觉得自己原来一直是醉的。整个电影最关心学生的莫过于这个白头发小胖子校长,校长刚一出面和教育局的官员拉来扯去让不明就里的我觉得这啸长一定不是好人,说不定和最近新闻上报道的那些啸长们是一丘之貉。原谅我,因我只是一个肤浅的外貌党。但后来他主动放弃不并校的权利。要知道,不并校他是校长,并了校他可能连个教导主任都混不上,更别提他和那个篮球水平和我不相上下的儿子了。他当初不并校是为了自己父亲的教导和自己的梦想,他决定并校是为了孩子们的梦想:因为那所大的设备好的学校能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未来,起码校长是这么觉得的。这看似简单,实则很不容易:在今日之中国,只要你是一个不性侵不潜规则不收贿的校长,那么我要给您三鞠躬,真的,你值得拥有。校长的亮点还在于,他尊重人才协调矛盾:尊重人才在于,在他看来,若李老师能带好学生,放宽政策甚至自己当教具都可以,这在中国“无过便是功”的官场哲学大环境下显得难能可贵。至于协调矛盾,恕不赘述。谢谢!
电影的最后,除了他理想化的自我牺牲,还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谁要是不为了自己那就不是正常人了嘛!他安慰不懂事的李老师是这样说的,但他却不是这样做的。
真心觉得这个电影应该名为《我们的好校长——杨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