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1-05 02:09: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是一本由大江健三郎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精选点评:

  ●4.5太喜欢了,等补完作品集就再读一遍。文学/音乐/创作和治疗/每天坚持写作。(最后那个问题集爆炸可爱。)

  ●老师的教诲要听啊!

  ●我去章丘时抽空逛了百脉泉公园,出来在一家新华书店里转了又转,选了这本书来买,因为在山东工厂无其他书可看,每天都会看这本书,等回到厦门,就把这边没看完的书落下了。最近拾起终于是翻到最后一页了。这本书风格有点像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作者对回顾自己各个作品的创作历程。我没有读过大江的任何一部作品,但我知道他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家,他说他的书卖得不好,相对来说,村上村树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不少读者。大江觉得村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不过他也说真正的好作品向来读者也少。

  ●大江很可爱,讲和儿子光的部分太感人了,四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是帮起夜的儿子裹好毯子

  ●对话体的体例,但是可以说是大江的传记作品了。作者用将近十年的时间去采访大江健三郎,回顾他的一生,听听作者自己讲述他的创作,真是大有裨益的一件事。还是读的他的作品太少,但从对读过的作品中,确实也收获了很多与众不同的启发。更有意思的是有关大江生活的一些细节,如四十年来每晚都要在午夜十二点给智障的儿子裹毯子,怕他上厕所着凉;写了很多日记,终究是要烧掉的;对英语和法语的执着,还有通过两种语言来阅读诗歌;当然,还有他心中的森林力量,也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回顾,作家自始至终既独立于人群与时代又义无反顾的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即便是古稀之年,即便是自知不受待见,依旧秉持纯文学的使命,从容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晚期工作。。这样的人,如何不让人佩服啊~

  ●20140604 20170508 想象力。闪念。专柜。读书卡片。问题集。如何度过平常的一天?怎么寻找那些有趣的书的?渡边一夫:写日记固然很好,但是过了一段时期之后还是烧掉为好。如何应对失眠?回应安部公房“臭大粪”,“较之于同此人做朋友,阅读他作为天才而写下的作品倒是幸运的。”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的修订本

  ●就吐槽两句翻译,感觉上要么译者不够认真,要么就是几个人一起翻的,里面人名书名好几处前后不统一。比如高桥秋和高桥亚纪,实际上是在说一个人。之前曾经向某位外国文学专家请教大江和村上,他把二者高下分得格外清晰。作为读者,我是喜欢村上的。而作为研究者,大江更有价值。十分赞赏尾崎的敬业精神,中国好多记者什么都不懂就开始提外行问题。

  ●读起来有些生涩,但领略了大江先生的人格魅力

  《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读后感(一):传奇的一生,精彩的一生,艰难的一生

  其实自己在这之前一直是不太喜欢读一些类似自传体的书,因为总觉得每个人在回忆自己的过去时,都会不自觉的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而这种回忆就如同小说一般得到美化,而那样的话,还不如看些小说更实际些。

  但是大江健三郎的《讲述作家自我》的简介却非常吸引我,让我想一睹为快,想去了解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伟大作品的根源。我也非常幸运的申请到了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手感非常好,里面的内容也非常精彩。整本书是以对话集的形式,将一个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全过程记录下来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老人在和他的朋友侃侃而谈他的这一辈子,与文学,与老师,与家人的故事。

  里面有几个片段给我的感受很深,比如他在童年时期丧父、家庭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坚持求学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对渡边老师的尊重,之后创作上出现的瓶颈如何痛苦的去克服,还有第一个儿子光因为先天的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以及后面的责任都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大师对于人生的尊重,对于生命的尊重。

  整本书按照时间的顺序,谈到了他的童年,家乡,还有流传在故乡的历史故事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谈到了他的求学生涯,他的老师,他的婚姻和家庭,以及对他的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从这本书里看不到一个文学大师,而是一个老者在感受着这个变动的时代,在替这个核武器争霸的时代担忧。也许就是这种无时不刻的对于整个时代的关心和担忧才使得他的作品时代感那么强烈,就如同日本的近代发展史一般。

  《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读后感(二):看到的是书还是自己?

  也许不止我一个,不按正常的阅读顺序,我先翻的提问部分。

  一开始只是关于普通的喜好的问题,却让我回想起以前看过的《雪国》了。真是个奇怪的联系。其实一点也不记得情节了。当时在图书馆随意抽的,早已忘记,不料却这样无意记起。

  从一本书里到底能看到多少,我们看到的是故事还是我们自己呢?

  他说他柜子里有1/20是辞典。曾听一个院士说他年轻时候的梦想是30岁前6门语言。不得不说,到现在这个也是很难办到的,至少对于我,更勿论他们那个时候艰苦的条件。大师总是在低着头向前走,而浮躁如我总是抬着头看看我曾走过的路然后抱怨抱怨。

  提防“成为自己固执已见的机械”。哈,虽不到老年,我们却多少开始出现这样的情况。总以为自己知道很多啊,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自己都懂得。职业需要我放开心胸去理解去倾听,我是不是真的能办到,虽然我看上去好像能办到……

  书中说得诺奖前一个月《朝日新闻》发了新闻稿说大江说再也不写小说了。然后得奖。采访稿确实也是之前采访原封不动发的(不像国内XXX)。虽然得奖,他也没有出订正说明,只因为那位记者的职业生涯会因此被伤害。虽然这确实是“被人从后背往前推了一把,我便渐渐离开了小说创作”。是不是要活过一甲子,才能如此体谅?

  而至于那得奖的反应……或许只有得到过的人,才能豁达真实如此。这应该算是人生的巅峰了。即使是我那日看到的新闻,也是标题写诺奖得住大江先生,但是听他说来,却好似是周末的一件普通的快乐的事情。

  我总很喜欢老人家,因为他们总有我所缺失的那种从容的气质和风度。

  关于职业。

  选择职业的路上,或许谁都有疑惑。虽然如大江那么年轻就拿到芥川文学奖,但是他也曾犹豫过要不要去做研究。虽然回头看来,那么一条成为小说家的路是那么的明确。

  能寻得一位好的导师,是一种极大的幸运。

  而能找到一个自己愿意终身努力的职业,那是一种更大的幸运。

  (看到他和渡边说不去考研要去结婚的对话我就很想笑……人生很多细枝末节,当时的种种种种不经意,都会在时光里沉淀成微笑。)

  整个书都是用对话的形式完成的。这样的形式容易带来一种画面感。好吧……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脑补完成……

  《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读后感(三):感受作家的文学魅力

  对于热爱文学的朋友来说,喜欢上一位作家的作品是一种缘分,而由此延伸开的对作家自我的关注,也不能不说是对文学的一种尊重。

  这本 大江健三郎的《讲述作家自我》是作家对自己一生写作生涯的深情回顾,也是我们一鄉作家心路及写作态度的盛宴。我喜欢这种阅读,假如说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是我们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一种创作的热爱,那么,阅读作家自述,则带了一些尘世的亲近感,每一位写作者,骨子里都是孤独的,他唯一可以与世界沟通的语言,就是他在极度的寂寞中,内心里流淌出来的一篇篇文字,我们通过阅读,抚触作家内心的极度热爱及荒凉,也在那另一个世界里找寻自己想要找到的答案,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知道,隔着时光与地域,我们是能够握手的。

  钱钟书曾说,一个母鸡下了一下蛋,你又何必认识那只母鸡。但是我们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要认识这只下蛋的母鸡,如果不能亲自走到他面前听他的一番言谈,至少可以在他的自我解剖中,倾听作家的一切。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乎大江健三郎的自传了,他回顾了自己的童年,故乡,亲人,他在讲到童年父亲在统治者面前无力的沉默,使作家懂得了话语权的重要性,也许那便是作家最初的想要争夺话语权而走上文学道路的根源吧。书中一路讲述了作家的小学,中学及大学,以及现在的婚姻及家庭,在近三十岁的时候,第一个孩子带着疾病出生,自己的痛苦与不安,作者经历了无数的挣扎与心路,才终于决定与这个孩子共同生活下去。在这样非正常的生活状态下,创作也与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一次街区里的不良事件,让作家意识到孩子的不安,由此创作出《平静的生活》。对于这个孩子,40多年来,作家每天夜里始终要为他包裹好毛毯才能入睡,这是一位作家的真实生活,让人动容。写作来源于生活,生活尽管充满种种难以预料,却还是要坚持着走下去,以爱以包容。

  作家谈到了他与许多著名作家的交往,例如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昆德拉,略萨等等国内外的文学巨匠的密切交往,看到那长长的一串名单,真是让人羡慕得很,所谓人以群分,你站在什么高底,你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风景,而我们只能仰望,但是仰望也未尝不是一种幸运,至少我们知道我们需要仰望什么,而不是陷于庸碌中终老一生。

  作家不仅关注文学,同时对国家世界的重大问题都非常关注,使他的文学具有了强烈的使命感。

  文学让人崇高,但作家自我又让我们回到地面,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他在创作生活,也在经历生活,我们在伟大的作品后面,看到的是更真诚的人生。

  《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读后感(四):他的写作生涯

  读完《讲述作家自我》,回想起初误认它是三岛纪由夫写的书,还心生怯意无心去阅读。当这个小插曲自我澄清后,发现作者是同样作为战后大师的大江健三郎。我又满怀期待那些私事与评论,关于喜欢的川端康成、邪暗的太宰治,还有神奇的吉本芭娜娜,以及有态度的米兰•昆德拉、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这是我的猎奇心。阅读日本的文学作品,我主要看的是川端康成与村上春树,而三岛纪由夫与大江健三郎并未做过多的触碰,所以我对大三健三郎的作品没有自己的评说,那我们这次聊情怀,不谈那些文学事儿。

  《讲述作家自我》真本书是大江健三郎的对话集,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口述,对自己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精辟地探讨了回忆自己的写作生涯,这同时提供了读者一个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文字,平常生活,创作之路的机会,让你发现一些错失的精彩。跟着作者的回忆一路走来,惊讶的发现他的记忆是一座丰富的矿产,其中的价值他自己当时是不自知的,当走过50多年的时光,终于在某一瞬间明白当初的思而不解,原来这份看似普通的自身体验,也会存在某种独特性与价值性。

  20世纪50年代,年轻代的作家因为战争经验相对淡薄,文学创作不再集中关注战争,而是转移到个人内心的苦闷和日常生活的矛盾。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一直主张反战的主题,也就是他之即所说的“新一代文学家须在可怕的孤独中进行暧昧的战斗”,这与他旧年的历练有关。日本处于战败边缘,父亲病逝的家国不再,种种变故对那时的小江是一处无法避免的刺痛。也许我们能明白大江健三郎人文主义为什么会有着辐射性。无法放下的苦闷,无处安放的忧思,驱动他用文字撕裂某种写实,你会被他的内心深处深深地震撼,因为那是真实的存在,也是虚无的想象。

  作者的写作之路,走的并不是那么主动或者平缓,当时的他只是在仰望文学,而不是想成为其中的一员,如果不是因为阅读一本书,结识渡边一夫老师,遇见布莱克的诗集,那么大江健三郎不会为我们熟知了。他从来没有经过专业的写作训练,写小说是为了好友,但从作者在农村的岁月,作者身上存在有某种天赋,或者是一种捕捉语言的能力。年幼的他是可以识别”强者的语言与弱势的语言“,喜欢那些物语的故事,对语言的喜欢,督促他努力培养自己成为一个观察者与倾听者,这为他早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当他获得芥川奖后,创作出现瓶颈以及创作开始出现可怕的退步,他不得不忘记自己的光环,迫使一切从零开始,我必须像其他人一样面对现实。在那时他对写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真正领会到如何去尊重这份事业。当然我们可以在那些对话里,看出作家对畅销书作者态度十分平和,他鼓励这种口语体的创作,因为写作是需要自己的文体的,没有高低,只有异同。同时他认为年轻代的作家带动阅读潮流,也反映了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其实书里也藏着一部文学史,如果你只是看到大江健三郎生活的时代,那未免有点遗憾与可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