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爸爸爸》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05 01:53: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爸爸爸》读后感精选

  《爸爸爸》是一本由韩少功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爸爸爸》精选点评:

  ●没太能读懂,但是因为写的是南方(湖南)地区的农村风俗,一种应然世界与实然世界的碰撞,多多少少会有一点似曾相识的东西。

  ●韩少功先生是同乡,对于湖南农村的丑陋真是写得淋漓尽致。这一本作品集前半部分的作品都有浓重的“寻根”意识,而后半部分则比较淡了。他的文章很多都具有“无尾感”,结局不是结局,读下来似乎不知所云。也正因如此,怎么理解都可以。我不敢说全部读懂了,但是我的确对于他的文字是欣赏的。印象最深的自然是《爸爸爸》和《女女女》,其他的比较喜欢的是《归去来》《雷祸》《鼻血》《人迹》。

  ●喜欢《爸爸爸》 ,其他没什么让人意外的东西。看一半就放下了

  ●开始是韩少功,读着读着感觉在读王朔,过儿会儿又好像是阿城,最后还他妈是韩少功。好作家。

  ●异乡人还乡,还是说不尽的荒谬感。最喜《余烬》,荒腔走板地讲一个关于时间与记忆的故事。

  ●挺好的

  ●《爸爸爸》是天才之作,用一个寓言体故事,讲述了中国的迷信,愚昧,杀戮,闭塞,愚忠,愚孝的历史,也寓言了人类的发展史,在痛苦迷茫中“寻根”,似乎没有出路,似乎又有一点点希望。

  ●2020已读032。大学的时候也读过韩少功只是没有咂摸出味道,现在读起来真是滋味万千啊!韩在前言里一直表达自己对于这些过去作品的不以为然,这些上个世纪80年代的作品还真是依然熠熠生辉。寻根文学也罢,知青文学也罢,韩的这些小说好像中国传统志怪小说,就算阎连科所谓的【神实主义】吧。《爸爸爸》超级喜欢,丙崽,生仁这两个人物的对比,寓言,民间歌谣,传说,愚。《归去来》即视感,所有人把你当作某某人的话,你也会把自己当成某某人。《蓝盖子》补偿心态《女女女》《鞋癖》这两篇小说有所勾连,带有一丝自传性,幺姑,母亲的转变是对自己过去的报复。《暗香》NB,现实和虚拟的互相影响,记忆显然是不可靠的。《苹果例外》唯一一篇比较跳脱的,好看。《很多年前》知青回忆,记忆的不确定,胜利者的记忆权还有对于政治的一些回忆。

  ●寻根文学

  ●荒诞

  《爸爸爸》读后感(一):《爸爸爸》

  没有找到我读的那个版本,只好标了同一个出版社的。我读的是单行本,不是小说集。

  小说以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落后的部落村庄的故事。侏儒“丙崽”象征了人落后、愚昧、软弱的精神。他经历各种各样的劫难都没有死去,隐喻了人的劣根性不会根除。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由反思小说反思的政治问题深化为人性问题。小说中部落里的人都是集体无意识的,他们祭祀、占卜、迷信的思想充斥着整篇小说,比如癫痫病发作了塞嘴里大粪就能变好,祭祀神灵就能保证来年风调雨顺等等之事。作者以现代主义荒诞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闭塞落后的农村生活画卷,引发人对于自己文化的审视。

  《爸爸爸》读后感(二):关于《爸爸爸》的一些思考

  其实刚开始并没有看懂,但看了一些评论后渐渐有了一些思路,《爸爸爸》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探寻的是关于民族原始意识以及民族的演变,以鸡头寨这个原始的小村庄为雏形,它封闭落后与世隔绝,主人公丙崽则更像是所有“坏”的集合,有语言障碍、侏儒的身材、孩子的智商,这样的一个人甚至说就不像人,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在整个村子都没了的时候却还活着,如同一个民族中的人人固有的缺陷,你消灭不了,它永远长存。 丙崽像极了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阿Q,无论是被打了无力反抗之后很快忘了还是在受到不合理待遇后的骂骂咧咧“x 妈妈”,很多人解读阿Q时说这是一个民族中人人固有的劣性,而丙崽于此无异。 丙崽的母亲,应该是全书中最令我感到难过的角色了,她作为这样一个侏儒的母亲,可以说是从来对自己的儿子都没有放弃过,她作为接生婆,很多生命经过了她的手来到了人间,鲜活的生命,都是新生,但自己的孩子却是一个怪人,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个怪人,作为母亲都是疼爱的,丙崽只会说“爸爸”和“x 妈妈”倒像是一个讽刺,生他养他的都是妈妈,可他却对母亲口出污言;远走高飞的是爸爸,可当丙崽表露欢喜的时候嘴里念得确是“爸爸”。 以后有机会的话再读读吧。

  《爸爸爸》读后感(三):封闭落后的文明意识形态——读韩少功的《爸爸爸》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一场“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这一场文学运动叫做寻根文学。在这场文学运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锐的《厚土》,莫言的《红高粱》......其中韩少功是这场文学运动的一个领军人物。关于八十年那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形态,那个时候的作家有不少都受到拉美以及其他国家的一些现代派的作品影响,那个时候有不少作家都模仿着西方现代派的一些艺术特征去写作,这个时期出现不少的作品具有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的风格。其中韩少功的《爸爸爸》这作品就有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在里面了;莫言的《红高粱》则是那种意识流的作品......不少作家在这个时期都有模仿西方的艺术进行创作,似乎不写出一些寓意寓言以及意识流是难以在中国文坛上混的,我并不知道这种存在是中国文坛的幸运还是中国文坛的悲哀?顺便一提,在这个时期,路遥却坚持了自己的创作方式,以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创作出《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虽然《人生》曾在文坛上轰动一时,其实也就是青年读者居多,但是《平凡的世界》在当时的出版是相当困难的,首先创作手法落后,作品没有一丝悬念,思想守旧等等,后来这作品误打误撞,被读者推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台上,这个是后话。

  韩少功的作品,我最先看过的是《马桥词典》,后来才是看《爸爸爸》。但是我读《爸爸爸》的时候阅读感受不是很好,我认为韩少功从《爸爸爸》到《马桥词典》是一个新的高度,当一个读者读到该作家更加好的作品的时候,再去看他的一些比较不是很优秀的作品的时候就有一种不是很好的阅读感受。我曾经有这样的阅读经历:我读贾平凹的第一部作品是《秦腔》,可能是因为获茅盾文奖的原因吧,这个感受还是挺好的,这部作品的语言上,思想高度上以及创作手法上都属于贾平凹的上乘之作(本人不是很喜欢贾平凹这个作家,他的作品我也不是非常喜欢的那种),后来据说他的《废都》很牛逼,然后我就买来看了,在那个时候连同《浮躁》也买了,然后就凑齐了贾平凹三部曲。读《废都》的时候阅读感受很不好,首先就是语言上有点生涩生硬内涵不够足,其次就是作品的故事性上面,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就是性描写上面,贾平凹的性描写可谓是媚俗,写得惨不忍睹,不堪入目,这方面还是王小波做得好。读《废都》的时候我就一边看一边吐槽,都不知道哪些家伙说这作品说得飞天那么牛逼,我也不见得这作品有多好,不过这作品也不是一无是处,《废都》在古典文化以及现代文化上做了一次近乎完美的接轨,整部作品呈现出的一种氛围非常好,具有古典古色又有现代的味道,这方面似乎我没有看到中国近代当代作品有比得上它的。看来某些专家说得没错,从《浮躁》到《废都》是一种进步,从《废都》到《秦腔》又是一个高度,现在我就没有去读《浮躁》这作品,我怕我会吐槽的更厉害。

  扯远了,重新回到韩少功的《爸爸爸》这部作品上。《爸爸爸》和《马桥词典》这两部作品有共通的特点:都展示了一个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文明意识形态的村庄;两部作品都采用一种淡化故事性的创作手法,采用发散式的线索进行叙述,作品的风格受到了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风格偏向与现代。不同的是:《爸爸爸》的寓意性,寓言性强,而《马桥词典》则显示出韩少功的思想性。

  《爸爸爸》这部作品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发散式的写作方式,写作手法看上去说非常传统的写实主义,但是写实中伴有大量的神话与荒诞的元素在里面。作品通过描写鸡头寨的历史变迁以及里面人们的生存状况来展示一种封闭落后的文明意识状态。作品对于故事主线情节没有过多的注重,反而写的是一些繁琐的细节的东西,在人物描写上似乎也呈现出一种飘忽不定的形态,这样看上去使得作品在人物上,故事性上呈现出的一种时间空间人物的散乱性。鸡头寨在这样的一种叙述上所呈现出的是一种神秘的氛围,读者会置身在一种隐晦,白云萦绕的鸡头寨里面。现在我来简洁提及作品中的一些信息,在作品最先出场的主要人物是丙崽。丙崽是一个长不大的人,只会说“爸爸”和“x妈妈”这两句。在他身上似乎寓意着鸡头寨的众生与该村文明命运的走向——在封闭落后的环境中人的愚昧和村落的文明停滞不前。在我生活中,迷信与落后似乎经常被一起提及。作品重新复活了一些迷信甚至是神话一般的东西,如丙崽他娘为了治好丙崽所试一些方法还有就是丙崽得这个“病”是冒犯神明的结果。作品提及到的一些东西很有趣,如骂人的时候,骂一句在胯里抹一下,据说能增强语言的恶毒性;在赶路的时候,觉得迷了路,赶紧撒尿骂娘,据说能对付岔路鬼;取蛇胆,蛇好淫,吧啦吧啦;人染上毒虫的症状以及解毒的办法;还有放蛊......作品所写的都是这些看上去琐碎而荒谬的东西。对于一个村庄的封闭以及落后是由于什么原因而造成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一些愚昧的思想,另一方面可能是交通的落后。当然愚昧是占主要原因,例如作品有提及到人们出山有危险,这个是因为溪水的急流,也就是交通不方便和地理环境所导致的,另一方面则是远行的时候如果碰上祭谷神,放蛊什么的让这种可怕的东西在村庄流传,使得青年人不轻易远行,远行时也不敢随便喝水。我妈叫她的妈妈是叫婶婶的,以前我是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似乎是一种习惯而已。在《爸爸爸》里面作品也有提及到关于这样的一个话题,父亲被称为叔叔,叔叔被称为爹爹,姐姐成了嫂嫂,嫂嫂就变成姐姐等等,在这背后似乎也是一种落后的形态罢了。

  作品也有提及到关于神话方面的,就是无头鬼刑天。韩少功把这样的一些元素引入作品中,似乎是想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对于一个落后封闭的村庄,迷信似乎和神话是难以分割的两种东西,人们对于史官的是持不相信的态度。 迷信,是一个拥有神秘色彩的东西,对于科技,人们对汽车是嗤之以鼻,,卧龙曾经造木牛流马,而且还把古人神化,使得古人变得高大,但是有人挖开坟墓进行验证,有人救说人死了骨头就缩了。对于这种荒诞是否觉得很可笑。对于作品存在的一些魔幻色彩,我这里要说说,例如作品某家的鸡叫起来像鸭,三阿公被蜈蚣咬死却后来没有死,未婚先孕的打胎却长出一个猴子。作品也有悲壮的地方,例如关于祭谷神要用人,仲裁缝的坐桩而死和喝毒汁。对于坐桩而死的人,仲裁缝认为这死法是最慷慨最惨烈是属于君子的死相。喝毒汁而死的那些人,他们或许认为他们为了宗族的发展以及生存,那些老残弱的人毫不犹豫地喝下毒汁死去,为的就是让青壮后生寻找新的天地。预测胜败用砍牛头的方式向哪边倒,祭谷神要用人肉,打冤要用人和牛一起煮着吃,从这些种种的事不仅仅是悲壮更是散发出一股股原始与野蛮的生活状况的气息。

  作品在丙崽从山崖滚下来意外地没死去却被全村人奉为“丙相公”,“丙仙”而推向高潮。这样一个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却得到这样的礼遇可谓是荒诞至极。在这里我想起《马桥词典》里面关于词条梦婆那里,韩少功论述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那里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中除了丙崽从山崖上滚下来没死还有丙崽喝了毒汁也没有死这写地方所呈现出的是一种荒诞,神秘和魔幻的色彩。韩少功对于这种封闭落后的文明意识形态是持批判的态度,作品的结尾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落后的一些希望:一个妇女走过来,对另一个妇女说:“这个装得潲水么?”于是把丙崽面前那半个坛子旋转的光流拿走了。

  《爸爸爸》读后感(四):重读《爸爸爸》:开放文本下的无解问题

  本文其实是我在“中国当代文学”课上的一份小组合作作业。由三个人共同完成。这里我只展示我主笔的第二部分——“丙崽和仁宝的对立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是这项作业的基本要求。所以,以下的观点仅仅是笔者的浅薄之见,欢迎批评指正。

  ========================================================

  韩少功在小说中主要塑造了四个人物:丙崽,丙崽娘,仲裁缝和仁宝。丙崽毋庸置疑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也是历来的评论者们分析最多的一个人物。相对而言,仁宝这个人物不怎么受到重视。但是实际上,仁宝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是大有深意的。在小说的第三节,仁宝讨好窑匠的时候不断添乱,窑匠气得大骂,“权当他是另一个丙崽”。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细节,点出了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文本现象——在这篇小说中,仁宝这个角色和丙崽是大有干系的。通过文本细读和分析,我们会发现,仁宝是作者塑造出来与丙崽进行对比的这样一个人物。

  丙崽是一个傻仔,心智低幼,只会说两句话,还被寨子里的人欺侮。仁宝则相反,他是非常聪明的,用北方话说是“贼机灵”。他可以说是非常狡黠,比如在小说的第六节,仁宝回到寨子后发现父亲仲裁缝因为“坐桩”重伤在床,各种风言风语传到自己耳朵里,他马上在祠堂前就做出一副英雄豪杰的样子,借此消除自己忤逆不孝和怕死躲战的恶名。还有他在说服寨子中老班子使用新式方法准备报告的时候,懂得以退为进,先附和人家的说法,再“把话说回来”,介绍新章法和新理论,非常有策略性。有一个小细节非常容易被忽视,在小说的第四节中,仲裁缝五十大寿,他招呼仁宝,但是没人问答。他叫喊的是“仁拐子”。“拐子”这个称呼可能被人理解为仁宝的腿脚有残疾,是个瘸子,但是在小说中其实是没有相关描写的。实际上,“拐子”在湘方言中的意思就是指这个人“机灵”、“聪慧”,但是大多是小聪明,是一种褒中有贬的称谓。这是第一个方面,心智上的对比。

  仁宝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第三节初次登场,给人最大的印象除了窑匠那个看法“权当他是另一个丙崽”之外,就是他的好色。他偷看女崽洗澡和撒尿,还看母狗母猪母牛的某个部位,甚至在祭谷神的时候都能盯着一个妇女进行性幻想。他这个老后生,没有娶亲,他的性欲望得不到释放,以至于形成这样一种近乎病态的色欲熏心。欲望在他的血管中叫嚣,得不到宣泄,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压抑的性欲使他的性格扭曲,所以他对丙崽娘疑神疑鬼,最后发展到找丙崽出气。在小说中,欺负丙崽的通常是后生,也就是少年人,他们的有着顽劣的天性,觉得欺负丙崽好玩。而仁宝是唯一一个欺负丙崽的成年人,他的举动只能说是性欲扭曲了性格的结果。在丙崽身上是看不到这样骚动的性欲的。他的那句“X妈妈”似乎反映了他心底的关于情欲的原始冲动,但正如作者所说,这句话“出自儿童,并无实在意义,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在小说的第七节,丙崽去寻找离家后一去不返的妈妈,发现路上一具女尸,也只是寻求一种母亲的温存,比如吸奶,比如靠着这个很像妈妈的女人睡觉。他身上没有强烈的欲望,尤其是仁宝所具有的压抑到变态的性欲。这是第二个方面,欲望的对比。

  仁宝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装腔作势。他非常喜欢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文化人的形象,与寨子里的其他人区别开来,所以他要说一些诸如“保守”、“报告”这类新名词,他要神神秘秘地说“就要开始了”、“你等着吧,可能就在明天”,使人摸不着头脑,从而感到好奇和崇敬。仁宝的“装”还体现在他在两个寨子火并的时候,他成了个预备烈士,总像要开始干什么大事一样,在寨子里游来荡去,还见人就嘱托后事。但是他本身是个避战派的,懦弱怕事,一直主张言和,他的这种大无畏做派不过是做给同寨人看的而已。而丙崽始终是一个自然的状态,不做作,他那两句话代表了他的心情,“爸爸”是高兴,“X妈妈”是不高兴,很简单。他身上似乎还带着赤子之心,他的傻气其实也可以视为单纯,还有寨民们杀牛问凶吉,他围观时候的神态和举动表现的好奇,他是不加掩饰的。这是第三个方面,性格上的对比。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对比,我们会发现丙崽和仁宝在文本中是相对的一组人物。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唯一一次同时登场是在小说的第三节。仁宝将对丙崽娘的不满发泄在丙崽身上,欺侮丙崽,后来被丙崽娘弄清了真相,然后大闹一场,过程众说纷纭,结果却很蹊跷,仁宝又去讨好丙崽,结果被丙崽追得满山跑。这一情节是两位人物的一次冲突,作者设置这样一个情节展现这一对人物的冲突,其实也是展示两位人物所象征的不同文化的冲突。历来的评论者都认为丙崽象征的是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在我们将《爸爸爸》作为“寻根文学”代表作来看的话当然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撇开“寻根文学”这个前背景,再来审视丙崽这个角色,会发现他象征的是古老的、传统的文化,也许不应该武断地加上“愚昧”等定语,而作者也并非是持全盘否定的批判态度。

  为什么说丙崽象征着古老的、传统的文化,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一些依据。首先,丙崽的生父是弄不清楚的。尽管在小说中丙崽娘还有仲裁缝都认为丙崽的父亲就是德龙,我们依然不能完全肯定。原因有三。第一,在小说的第二节,作者集中描写了德龙这个人物。这一节最后一句话是:“他似乎就是丙崽的父亲。”“似乎”一词,说明丙崽的生父是存疑的,德龙仅仅是大家比较认同的一个说法而已。第二,丙崽娘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虽然她的丈夫是德龙,但是她很有可能与其他人有染。这也是为什么在仁宝欺侮丙崽的事件中,人们会传出一些风言风语,认为她和仁宝有不正当的关系的原因,她本身应该就是一个比较放荡的人,否则不会惹来这些是非。第三,丙崽娘发过一场疯病,因此她自己的记忆也不可靠,她对丙崽说他的父亲是德龙很可能是记忆出现了偏差。总之,在小说的叙事中,丙崽始终是没有父亲的,正如传统文化也是没有“父亲”的。我们常说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孕育的,但是从来不会说什么孕育了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是没有一个源头的。我们知道它自古就有,却无法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使得传统文化产生了。可能有人会指出丙崽是有母亲的,但是请注意,小说所叙述的鸡头寨并非是一个母系氏族,在父系氏族中父亲这一脉的血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丙崽没有父亲这一点完全体现了他最重要的血缘关系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无源”完全一致。其次,丙崽的生长是凝固不动的,其他后生都慢慢变老,而丙崽只是脸相变老,额头上出现了抬头纹而已,在结尾的部分小孩子们还是将他当做同龄人来看待的。这个特征隐喻的是传统文化的持久性,换句话来说,传统文化是历久不衰的,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变得衰老不堪。抬头纹也仅仅是时间的沉淀,就好像树木上的年轮一样。除此之外,丙崽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寨民们要拿他祭谷神,结果天上一个炸雷让人们以为自己这样做是罪过,最后重新抽签杀了另一个短命鬼。在小说的第七节,人们回忆丙崽身上发生的奇事,一是从山崖上滚下毫发未伤,一是被蛇咬了还活蹦乱跳,都表明了丙崽总是大难不死的。最重要的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鸡头寨的老弱病残都喝毒药而死,但是丙崽喝了毒药后不仅没有死,“头上的脓疮也褪了红,净了脓,结了壳”。这个特写充分展现了丙崽异于常人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同样具有这个特点,无论怎样大的危机它都能安然度过,然后一直绵延不断。

  既然丙崽象征着传统文化,那么仁宝象征的自然是与之相对的新兴文化。这一点也能在小说中找到依据。首先,新兴文化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它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不会像传统文化一样“无源”。仁宝与丙崽不同,他是有父亲的,也就是说他最重要的血缘关系没有缺失。而且,他的父亲仲裁缝是一个崇古的人,也就是崇尚传统文化,因此用他的儿子仁宝来象征新兴文化是非常合适的。其次,仁宝认为鸡头寨是落后保守的,一心向往山下千家坪的生活。他穿皮鞋,用松紧带子,说新名词,主张用新章法和新理论,这些都把他与寨子中的人区别开来,俨然是一个“新党”。他对于传统文化是不满的,而对于新兴文化却十分乐意接受。当我们看到丙崽和仁宝所象征的不同文化后,再来看他们之间的那场冲突,就会发现那场冲突其实就是新旧文化矛盾的一次爆发。仁宝欺侮丙崽,是新兴文化在冲突的初期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占据着上风。但是最后的结局却是丙崽追着仁宝满山跑,丙崽获得最后的胜利,说明了传统文化即使被打压得再惨还是会在最后取得胜利。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冲突,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这两者文化斗争的前景的看法。历来的评论家都认为韩少功是通过这个文本来批判民族文化的落后性的,但我们认为他更多的时候是将自己对于新旧文化的想法呈现出来,不妄加评论,而是留给读者自己来体味和思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爸爸爸》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