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新家》是一部由方刚亮执导,李伯清 / 颜丙燕 / 章宇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家新家》精选点评:
●跟片
●李老师又来讲评书咯~
●老头子最后那波四川话rap不得不服
●四川话rap鼻祖-贝利马金斯•李
●故事生动幽默,演员表演精彩至极,方言运用浑然天成。四川话与山东话各自都发挥了很好的视听特点与叙事功能,尤其最后老徐头的“长篇教育”,堪称非职业演员的表演高峰。相比之下,主演颜丙燕的山东话略显生疏,有些脱戏。亮亮《回家的路》之后最好的作品。
●章宇真的太好了,太喜欢他了,太爱他了!
●有李伯清和颜丙燕,章鑫这人还挺有趣儿。
●方老师上课自己放自己的片子之二。
●电影整体节奏欢快,叙事性强,对于演员整体把控及插入较稳重。电影中许多跳切的镜头很有构成感。
●章宇真好
《老家新家》观后感(一):一星,因为看不到全面真实的移民状态
大概是要表现两地人不同的文化冲突,所以采用了方言,这个是唯一值得肯定的地方。农村片就应该方言才更真实。本来国产片的农村主旋律就高大上虚假造作矫情,如果还用普通话拍摄的话,就更显得假。女孩的歌声难听,不过帽子好看。男孩很朴实的一张脸,可惜演技生硬。女孩真花痴,一个英雄救落水单车就爱上了男孩了。
关于三峡移民,我一直希望能见到一部真正反映了这个弱势群体的作品,很多年前,我就想如果有机会,真应该拍摄这样一个题材,然而,即系但是,依然没这个能力。
《老家新家》观后感(二):国产片里笑的频次最高的喜剧片,最重要的是一点都不尴尬
剧本整体很工整,情节线明晰,起承转合顺滑;
1、喜剧效果: 国产片里笑的频次最高的喜剧片(最重要的是一点都不尴尬),但这种喜剧效果来自于重庆、山东两地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来自于人们略显愚昧却又富于生活的智慧,来自于物质的富有与审美的匮乏的矛盾。这些都来自于老百姓扎实的生活,而不是生硬的包袱,所以这种笑果反而接地气,能看见活的生活,更能看见老百姓活的智慧。
2、台词: 整个影片的台词都极其口语化,四川话、山东话都是,不知道是导演在剧本撰写就这么安排的,还是经过四川籍演员、山东籍演员的调整后根据家乡话自己发挥的; 影片高潮的结束时(老余头民政局劝和),老余头还来了段单口,厉害了(资料查完才知道,演员本身是单口相声演员); 章宇的四川话弱一些,但可以更好;
3、空镜: 影片使用的空镜比较多,也多是展示“审美的匮乏”和“思乡之情;
4、片名: 原名《包在我身上》可以看出主人公应该是村长,改名《老家新家》主人公成了三峡移民,但整部影片看下来,主人公应该是村长才对,所以观影时片名和主人公让我有了错位感,片头说的“别扭”;
5、人物: 作为主人公的村长,有点扁平,没文化(“花椒”二字不会写)、热心(一定解决村民的困难:老余头二字余三喜的婚姻问题、商店寡妇的生活问题(还是三喜的问题)、三喜婚礼现场出现在电话里的问题)、温顺(丈夫生气自己到西屋睡、离婚也是老公说了算)。最核心最突出的“热心”,至影片结束也没弄太明白是因为“官迷”(村长的职务+接二连三出问题闹笑话甚至影响了家庭和睦、引发了流言蜚语)、责任感(村长的职责)还是性格(言出必行)。
6、三峡移民话题: 以小见大;但没有始终作为推进故事/情节的动力;
《老家新家》观后感(三):关于《老家新家》的个人看法与导演映后谈节录
导演方刚亮先生莅临我校参加电影节,遂有了关于本片的放映交流会。
我先谈一谈本片给我的一些观感。
首先,这个片子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有趣,完整。
有趣是来自于创意设计,一位由李伯清李伯伯扮演的四川移民由于三峡工程被迫被疏散到山东农村,故事围绕李伯伯和村长(颜丙燕饰)为儿子寻亲事展开,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这个创意带有天然的"笑果",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喜剧片。
完整则指的是剧本创作方面,起承转合严丝合缝,戏剧感较强。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是一项广电的"任务片",带着极强的意识形态表达意愿脱胎,但是最后的成片的氛围却非常轻松,明快。
个人的理解,这样一种影像表达氛围来源于电影聚焦在小人物的小事上。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尽量规避了强硬的政治色彩,安心讲好一个故事,给观众带来的观影体验做到最优化。
以下是导演自述电影制作中的几点要事。(来源:影评学会会后总结)
《老家新家》缘起于2011年广电总局下达的任务,原名《包在我身上》,后应要求改为《老家新家》。影片以三峡水库移民为背景,对此事我本身有自己的看法,若从正面角度写,有些吃力。但从自身兴趣点出发,比较容易找到更好的感觉和方法去消化。 因为有阵子没拍农村戏了,所以我先去采风。可能因为自己不生活在农村,所以对农村的人和物有较大的好奇心。我在学校也碰到过一些来自农村的同学,他们反倒对农村没什么感觉。来到山东章丘(影片拍摄地),我是感到比较诧异的,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相对比较富庶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比较富裕,但审美没有更上,经济水平与审美间的巨大落差非常有喜感。 因为之前的剧本比较主旋律,而我想着做一个年画式的民俗片,将主旋律融入其中,因此我花了十天的时间重写剧本,写完之后发现自己的兴趣来了。然后就是找演员了,因为影片中要展现地道的重庆与山东地方文化间的差异,因此要找讲地道方言的演员,对山东和四川籍的演员也特别挑剔。最后有幸请到了四川说单口相声的的名人李伯清先生和演技极佳的山东籍女演员颜丙燕。
李伯清先生在看完我们的剧本后爽快答应,虽然他也演过许多别的角色,但他觉得老余头非常像自己。颜丙燕答应出演的原因是她很喜欢谢华这个人物的轴劲,而且她还从来没有演过村长。有这两人,大架子就有了。 但我们这个是群戏,需要人数多,但钱少,总投资不到300万。也是机缘巧合,在山东被邀请观看山东曲艺团曲艺演出,看完后,就把所有人都并入了。因为这个戏本身就有戏剧感,并要求将戏剧感外化,就好比一直表情单板,只知道重复村长话的秘书,他本身就是曲艺团的捧哏,日常就是干这活儿。演员全部用曲艺团的,就比较整齐,和外头来的两个演员在专业性上差异也不大,可以说是无缝衔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