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生活》是一本由韩寒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所理解的生活》精选点评:
●韩寒所理解的生活
●同龄人“国民岳父”有思想,会表达,敢作为 [good] 这是他之前在自媒体或接受采访等内容的集结,算不上新鲜,但有角度。不管认不认同他个人的想法,多采纳各方意见,还是没有坏处的。
●上一次看他的书还是高中,觉得针砭时弊看起来特别酷。最近偶然开始听这本书,对韩寒改观了。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自诩潇洒却充溢世俗之情。童年滤镜就这样被撕下来了。
●都是博客的文章,写的倒是没问题
●消遣
●再一次重读,虽然很多采访难免嘴硬的嫌疑。但是很多事情的观点,依然受用,尤其那篇 青春就是一场远行。坚持你的热爱,别怕别人笑你,你做好做坏都有人笑你。找到自己的热爱,坚持下去。
●补标。博客杂文集,说话的风格更加温和,以至于多年后会废话地撂下一句可有可无的话:韩寒和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或妥协不是没有征兆的。但锋芒还在。
●不喜欢,想法很多太片面
●里面观点很不错,独特韩寒风格,可是本书大部分是摘录2012年前韩寒的杂文与问答,比较零散。
●一样的调侃讽刺。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一):那时少年
『书封的照片拍的太他妈棒了』。
请原谅我的爆粗、但这是真实感受。
以下的感受或许会被当做脑残粉? 哈哈哈随意吧。
从十二岁开始,读他的书,看他的文,关注所有关于他的一切。
在他被关注热炒的时候不曾锦上添花昭告天下我是这个人的粉,在他被千夫所指的时候也没有怒不可遏全力声援。
都只是一直默默地同他一起成长着,转眼十年的光阴都已经过去。
我望着这个曾经让自己热血过的叛逆少年,在时光的历练之后成为如今这个沉稳厚重,同时又不失睿智幽默的成熟男人,看他为人夫、为人父。
更为重要的是,他一直在成长。
年少的时候有过一段时间的疯狂,后来慢慢长大后,依然喜欢他,但情绪淡了许多。
也看得到他身上所有的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对他的话赞同与不赞同之处皆有,情绪淡到身边的朋友都不曾知道,我居然会是一个他的每本书都买,他的每个访谈都看的人。然而我还是很喜欢他。这种喜欢,已由最初的一个小女孩单纯对其俊朗外表、傲人才气的脑残膜拜,渐渐淡为对这个人性格的喜欢。有时候我也会想,若是在生活中,我会十分乐意与这样的一个人做朋友。
他很清楚,在每个年龄段,自己在生活中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充当怎样的角色,无论是写作也好,赛车也罢,还是交友、家庭,尤其是面对家人,关于他的一切都显得是那样恰如其份。
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家人,对其余一切,也都持着辩证和尊重的态度,即便有不同意见,也从不再焦躁,在柔和与幽默中笑谈人生百态。
喜欢一个人,其实说到底欣赏的都还是这些很朴素的东西吧。
当年和我同样十分欣赏这个少年的还有成木子同学,她如今对韩寒作何想我已不得而知了。但我想与之有关的一切,都会是我们少年时光里抹不去的回忆吧。
在少年时代,我们曾都喜欢过许多作家、歌手或者其他领域的明星。
这其中的很多人,如今有的已退出我们的视线为我们所遗忘,有的已经走向我们所不喜甚至不耻的方向,这个世界变化那么快,更别说这个世界里的人,我们自身也是,不管愿与不愿,都在时间的洪流里奔涌向前。
而我那么庆幸,我曾与自己所爱的,成长在共同的轨道和方向。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二):我很喜欢的,记录一下
我所理解的生活
韩寒
序
2016-03-13 12:58
对陌生人提防与否取决于你的出厂原始设定,我喜欢先把人设定成好人,再从中甄别坏人,有些人则反之。但所谓的甄别方式其实就是被坑一次。我相信以诚相待,也相信倒霉认栽。
2016-03-13 13:26
很多人恨特权,因为特权没有在自己手中。
2016-03-13 15:00
还有很大概率会去为傻逼织毛衣(这里是韩寒说小野的,看的时候笑了10分钟)
过去式
2016-03-13 15:15
看了不少台湾的小清新电影,给我留下的印象的确就是“嗯,你想怎样”,到了《艋舺》,变成了“哼,你想怎样”。《赛德克·巴莱》终于把台湾电影变成了“操,你想怎样”。
我是
2016-03-13 15:48
自己没有展露光芒,就不应该怪别人没有眼光。
2016-03-13 15:49
,你让我知道有些东西是不会磨灭的,你让我学会了笑对一切,你让我懂得世界上再多人企图抹黑,甚至这世界再黑,你只需笑,而且要咧开嘴,因为你的牙齿永远是白的。
青春就是一场远行
2016-03-13 15:51
我骑车很快,很多人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我一眼,就吓得躲开很远。
2016-03-13 15:50
2016-03-13 15:53
我要说的是,你去哪里一点都不重要,旅途上任何一样景物,你要去的任何目的地,其实真的不重要。但是你的伴侣很重要,如果你和一头猪同行的话,你去哪里都会觉得像在猪圈里。如果你在路上,被一头疯狗咬了的话,你一样要去医院。所以,旅行不重要,你所热爱的是最重要的。你的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少年越来越远的远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跟你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你甚至会觉得很孤独,你会受到很多排挤。度假和旅行,其实都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2016-03-13 15:54
所以,远行不重要,去哪里不重要,找到自己所热爱的才重要。千万不要放弃,千万不要怕被他人嘲笑。因为无论你做什么,总会有一些人在后面笑你,你做得好,做得坏,都会有人笑你。不要怕被人嘲笑,哪怕你立志要做第一个华人美国总统,不要紧,just do it。
让大家扫兴了
2016-03-13 16:17
你所关注的一切就是你所看见的世界。
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截然不同,甚至连受众都完全不同,大家却这么喜欢把我们放在一起比较。前一阵子有记者半夜打电话给我,说,郭敬明爆料,娱乐圈要出巨大的颠覆性新闻,问我知道是什么吗?我说郭敬明又没睡在我身边,我怎么知道?但是我其实很害怕,一晚上没睡好觉,因为前几天我的手机刚丢,里面事关重大,当然不是我和郭敬明的内容。好在最后什么都没有。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三):做个臭公知也无妨
很多年不读韩寒,因为有人说,不要读活着的人写的书,尤其不要读国内的活人写的书。况且韩寒比我大不了几岁,就像很多年轻的作家一样被我屏蔽了。
春节前回家,带回来的书都看完了,闲来无聊就在当当上找电子书,碰见了这本书,就下载来看。每天翻几页,到了大年初一这天,终于把它翻完了。
下面我想唠唠看完这本书以后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觉得“不要读国内活人写的书”这个观点是个谬论,事实上,说过这话的很多人自己也写书,也会不遗余力的鼓动大家买他的书。当然,这些人也还活着。虽然我们应该多读那样大浪淘沙留出来的精品,但也不应该忽视倾听同时代人的声音。
从初中“韩寒热”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再读他的文字,我开始认为他的确是个不错的作家。
提到那个年代,就不得不烂掉牙地提起郭敬明。那时候他们俩都是学生中的文学偶像,有人喜欢韩寒,有人喜欢郭敬明。郭敬明的文字华丽忧伤,又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韩寒尽在书里骂各种我看不明白的人和事,让我觉得这真是个讨厌的人啊。于是,我狂热的喜欢郭敬明的书,那个时期他的书我基本都看过。高考前我还在自习课上偷看《梦里花落知多少》,为陆叙和林岚的结局哭得心纠着疼。
我上大学后,他们也都成长为了大人,步入社会,写更多的书,我开始在电视上越来越多的看见他们,却不再读他们的书。在电视上,我发现郭敬明始终没长个,韩寒笑起来有些腼腆,于是对韩寒的好感多了起来。
再后来他们都开始拍电影,通过他们的电影,我开始发现了他们的区别。他们曾经一起影响着80后这一代人,而郭敬明开始影响90后,甚至00后了,韩寒却依然在影响着80后。换句话说,郭敬明的价值观依然停留在我初高中就能理解的程度,而我终于能够看懂韩寒的文字了。
韩寒说他在文章里为各种事情愤愤不平,是因为他的启蒙读物是五四时期那些作家的作品,以为文章就理所应当要针砭时弊。他这样的愤青,曾经让我不喜欢他,而如今我认为,我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一定要赞赏他的态度。每个人都应该有与自己年龄相称的思想,十多年前我不关心政治,没有思考过这个社会,或许可以说自己是年少无知,如今,如果我还是只关心一些情情爱爱的问题,那就真的对不起自己这些年来走过的路了。
我的启蒙读物就是新华字典和小学生必读,到现在我依然没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但这不影响我热爱文字,成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只是该向韩公知学习,对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多一些思考,用文字为这个社会贡献一些力量。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四):第一次读张嘉佳和韩寒
我不知道把这两个看上去不怎么相干的人放在一起是否符合这两位作者自身的想法。但幸好这篇文章不是特别写给他们看的,所以它要按着我的思路走。
在同一个晚上:2015年11月5日的两个夜自习中。我用第一个夜自习看完了剩余部分的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用第二个夜自习开始读我在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
初读这两本书,发现其实语言很通俗。他们都不会去用华美的辞藻修饰,把文章写得很华丽而带给人看不懂的感觉。甚至有时候的语言会比较粗俗。但同样的,分别作为最会讲故事的人和一名多领域发展的追梦者(通过看国事部分,其实我更想把他定义为一个很现实的现实评论者),他们的语言在其他的作家的衬托下并没有什么缺陷可言。因为写故事和写评论,靠的是读者的回应,靠的是内心的回响。这种回响其实就是一句:“这个地方说的很有道理!”或者“我也曾是这故事里的主人公。”之类的话。他们,都得到了众多读者这样的回应。所以,他们对语言这样的运用我并不反对。
张嘉佳的故事,从头看到尾并没有什么顺序可言,有的只是一些短小的短篇故事,但有时候有些人物也会多次出场。不过,这些都无所谓。正如他对这本书的定位:“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随便打开一篇就行了。”他写下这些简单的故事,因为每个人自身定位的不同而引发了这样的想法,书写下来,温暖着每个平凡的、每个特殊的人。读他的故事,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更加的能够感觉到这种温暖。谢谢。
然后,之于韩寒,整体的内容风格都堪称典范。所谓典范,是说他的思想(内容)与驾控语言的能力(风格)。这种能力就决定了你的文章中是否涵盖了你的思想,读者是否能与之产生共鸣。在这里一看,其实他的文字已经没有那么粗俗,因为他的思想将他写的作品定义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这样,大家愿意继续购买和阅读你的书。因为你的书让我看到了很独特的只属于你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能够启发我,带给我营养。所以今后我还会试着阅读你的书。
在这里仔细想想,“试着”阅读是一种很特别的态度。之于我(一个高中生)而言,阅读是要带着增进理解力这个目的的,同时也要带有判断的态度。这种判断,是在决定我是否要与作者产生共鸣,也就是“你的书是否吸引了我”。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在网上炒的很火的畅销书作者就会说“这可是畅销书作家啊,别人都去买,肯定好看”。其实不然,有些时候被“畅销书”蒙骗了的读者们会买到一本自己并不喜欢的书,或者同意书中的一切看法导致你忽略了书中出现的你知道的一个学术知识出现的小纰漏。
选择我们所阅读的书,一定要亲自仔细挑选。对于我而言,我会逛一个比较大的书店很长时间,或者在网络上亲自选择。别人推荐给我们的书,我们有时候很难读的进去的原因,其实就在我们没有经历选择的这一个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就是寻找自己兴趣点的过程,买到书并开始阅读时我们会因为自己选中了的这本书有兴趣去阅读。而他人所推荐的,因为自己不了解这本书而会带着有色眼镜去读——“这本书真的对我有帮助吗?这本书适合我吗?”等等,这一类的问题很快就会出现。
最后,我还想说,时刻别忘记对你的作者的作品带有判断性。
永远都是这样,读书,贵在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