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29 03:04: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摘抄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是一本由(瑞士)荣格(JungC. G. )等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精选点评:

  ●第一部分作者是荣格,实为丰富瑰丽又亲和平等的思想交流,非常喜欢。后几部分作者是他的学生,但对荣格思想的表述同样清晰。最喜欢潜意识与个体化的理论部分。

  ●简而言之,有些书为我的世界增添了些许色彩,有些书则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显然,这本书属于后者。在看书的过程中,我自己得出来的某些认知在书中找到了类似的表达,最有共鸣的一点是荣格所说的“科学理论是用于解释种种事实的经验主义意义上的尝试,它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本身”,而我认为,人的认知是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不论某种观点之前被证实了多少次,也并不能代表这个观点就是真理本身。此外,还有关于基督教神话源自埃及神话的观点让我瞬间回想起研究生课堂上某位老师曾提到过同样的观点。书中对于潜意识的种种论述让我对人和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解释途径,整个世界突然变得熟悉而陌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魅力,对于梦的好奇心也被深深地勾起。这就是这本经典心理学著作的强大魔力。

  ●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这本心理学的通俗读物并没让我满意,反而疑虑更深。大部分内容写得含混不明确,简直是玄学,暴露出当时理论的发展不充分。中间开始谈了不少神话批评的东西,不太满意。唯一的收获只有关于阿妮玛和阿尼姆斯的理论,受益匪浅。

  ●与其说从心理学角度能看出什么道道,我更建议大家从影视剧剧本角度去阅读这本书,迄今为止,心理学最大的贡献还是在电影屏幕上,而潜意识,这个领域太过庞大乃至跟植物学跟磁场都有关系,单纯从心灵上来解释还是不能盖以全貌,SO,这本书,作为影视作品解读,是最合适不过哒

  ●象征是唤醒意识与潜意识连接的工具,我觉得仅仅这一句话就是符号学,占星术和风水的根源。本质上人可以通过挖掘任何事物的象征来和本我接触,梦之所以是捷径,是因为它的象征密度最高。为什么梦总是晦涩而不直白,我觉得是因为本我(或曰原型)是形而上的,象征就是它的语言。荣格写的第一章惊为天人简直就是神谕,中间几章大量阐述了神话象征,这部分不太认同

  ●令人惊叹的思想,悲天悯人普度众生之感。很多地方就像在跟另一个“自己”对话,也有种见性之感。这样的思想,也不能简单地归于心理学了。我也看不到任何的“主体性”之类的东西。有种万法唯识的深刻之感!也由此可见,不能仅仅止步和归属于希腊人对存在的基本经验。

  ●书的内容极好。尤其是第一部分,讲述得非常清晰。但是翻译甚烂,在关键点上的翻译完全错误,简直是糊弄人。在同一节中,也有同一专有名词被音译成不同的词的情况。翻译、校对的错误竟然低级到这种程度,令人瞠目!!同样的错误也出现在三联的《荣格自传》的正文与附录之间。

  ●作者多,领域广,不太容易阅读,但包含了荣格在潜意识和梦境领域的一些核心思想,超越个体意识的原型及其应用。

  ●统读而过,非荣格个人的和集,于是颇有点晦涩艰深。

  ●人类的心灵有着其自身的历史,心灵依然保持着它的演进发展的前诸阶段所遗留下的大量印迹。人生来就具有一种整体感,这是通过意识与心灵的潜意识内容的结合而获得的,人凭借这种“心灵的超越机能”能够实现人的最高目标:个体潜意识的潜能的圆满实现。当意识自我摆脱一切目的性的目标,并力图获得一种更深沉的更为基本存在形式时,心灵内核的这种富有创造性的生命组成部分才能开始产生作用。个体化过程潜意识自我的妥协。阴影意识自我的对立面。阴影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将阿妮玛阿尼姆斯视为内心的力量,本体自我才能达到成熟的圆满境界。当潜意识被激活时,有意义的同时创造的行为就会发生。而关于原型问题、集体潜意识、人格类型等都是隔靴搔痒,这本书书名应该加上“导论”二字。(有用的仅一三部分。荣格infj。)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一):看了几本荣格的著作,你会释梦了吗

  我还是不太行,虽有一些启发,但离分析自己的梦还是有些距离。

  释梦的关键点是理解梦中各个元素的象征,这也是最难的一部分,一方面,梦者的另一面或者心里状态或者责任和活动有时人格化有时物化,要根据个人经历对这些象征给出可能的解释(联想法),另一方面,在知道象征的意义之后,潜意识希望我们怎么做,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梦者的阴暗同伴是该克服的缺点还是应该接纳的有意义的生命的部分,这些都给释梦增加了难度。

  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象,通过分析梦可以给现实生活中意识层面的决策提供指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你了解“自我”。关注自己潜意识的活动,运用联想法思考自己的梦的含义,总是对自己有所帮助,不管你是否完全理解自己的梦。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成为我们自己,而要成为我们自己,了解自我是第一步。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二):读《潜意识与心灵成长》第一部分

  在一阵胡思乱想之后,确定再无可能有心思专心看书,便转换阵营—码 字。

  去年底读过一本小说,里面大量提到荣格的名字,体会出他很厉害的样子,便对他产生了足够的好奇心,只是没有想到,想要了解他,就必须和另外一个名字绑到一起,那就是弗洛伊德。他们先前是合作者,后来因为荣格并不赞同弗洛伊德将所有心理动机都归于性,选择了分道扬镳,从这一点而言,他相当勇敢,很有主见和见地。也因此,选择了买这本书。不过看完第一部分,觉得它应该不算了解荣格的最佳入口。

  序言中说荣格并不想写这本,后来做了个梦,醒来便改变了主意,他很遵从潜意识里释放的信号,于是写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后面几个部分则是他推选的同事,写作出来的草稿都经过了他的认可。

  出版前言有这么一句话:"既要看到其合理的、符合科学的成分,也要警惕其中'痴人说梦'的内容"。出版商还真是很严谨,这样的提示还是很有必要的,于是这成为我看这本书的基调:小心翼翼,不至于全盘接收,却也有可能忽略很多内容,还是因自己道行太浅。

  荣格在本书里主要讲的是梦和潜意识,或者说梦是潜意识的代言活动,他的观点确实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全然不同,不过读他俩作品的感觉很像,会有惊讶惊喜惊叹,也有将信将疑半知半解。

  写到这里就很难进行下去,书里的内容几乎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他认为梦的总体功能是:"恢复我们的心理平衡,通过生产梦的材料,以一种微妙的方式,重新建立整体的心理平衡机制"。其实这个观点和弗洛伊德的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书中主要围绕的核心点是:"梦并非起源于人类的精神,而毋宁说,它们源于大自然的生息……我们必须在古代神话的领域中,在原始森林的传奇中向它逼近……我此刻丝毫没有否定人类在文明社会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巨大成果的意图。然而,获得这些成果的代价却是无数灵性损失殆尽……"。从这里就可以完全看出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之处了,后者认为梦的起源是为了性欲的满足(其实这个并非弗洛伊德观点的全部貌)。(PS:荣格在文章里大量提及弗洛伊德,所以我也习惯了进行对比)

  荣格对自己的病人秉持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为此放弃了催眠疗法,因为他发现这个过程可以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患者,他想达到的目标是:保护并维护我的病人的尊严和自由的权利。我在书里旁边写道:这是一个高贵的灵魂。

  文中一再强调不要将释梦公式化,每个个体都完全不一样,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情境当中也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梦,不同的人做就会有不同的含义,看到这里时,我想起了《周公解梦》,心想荣格肯定不知道中国有它的存在。

  有一部分内容我确实是半信半疑,比如从那些例子当中隐隐透露出,荣格认为梦可能具有一种先行的或曰预后的特性。当然,我相信他举的例子,但是将梦和未来联系起来的解读让我存在着疑惑,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编织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来。不过从书里体会得到他是个特别严谨的人,所以我也相信他得出这些结论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

  关于梦与神话的关系,书里写得相当之多,并且第二部分题目是《古代神话与现代人》,足可见,在荣格的观点中神话起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他说我们的心灵是有历史的,只是被理性压抑到以为它不存在,看到这里我确实有点蒙圈,这样的理论第一次见,需要消化的时间。书里进一步阐释:神话其实来源于梦,梦则来源于大自然,随着文明和科学的进步,人类慢慢忽略了神话和宗教,用理性来统治着自己的意识,可是关于神话的那部分却深深的抑制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于是它会通过梦来预示着我们,也因此梦才会如此难以理解。这些结论的由来都是经过荣格大量的亲历实例和全世界各地的走访得来的,为了自己的理论,付出如此之多,在完全没有任何前人铺路的情况下,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真的让我尤为敬佩。

  写完这段简直有点精力消耗殆尽,恐怕自己理解有失偏颇,也难以表达准确,因为就像荣格在书里就提到的相似观点:我们为了符合逻辑准确用语言表述事物,就会忽略和丧失一部分东西。

  发现写完这篇还真是有助于自己理清一下思路。待看完后面的几部分再继续,同时期望自己能够在此过程中进行心灵成长。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三):派克明显在注释荣格的这本书

  看了荣格的成长的简介,他应该是个诺斯替Gnostic,这样的个体往往涉及人文,人理,人类文明有关的领域。神秘主义对人类来说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看到世界”和“怎么去看世界”是不一样的,人该怎么认识自己,-人类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类-造就什么样的未来--这是个问题链。 02荣格试图把人的现代理性和其它功能(比如原始的灵性)通过意识于潜意识的有效沟通,self心灵大我的实现,完成人心灵的成长和统一,完成人个体化的过程。他似乎在筹划着为“上帝死了”后的现代人类精神世界寻找一个可能的归属--回归原始和内在自我的灵修。并且他试图在现代量子物理的世界观里寻觅某些朦胧的共识,企图使人的心灵-精神活动和这个物质界的存在-维持得到感观-认知上的统一,使人从某种未知的普遍精神异变中解脱出来,寻求更协调的未来。

  人的心灵成长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也是初始阶段,我将其定义为“混乱的、反社会的”。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约占人口的20%,包括那些我称为“说谎的人”。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心灵缺失的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人是完全没有原则的。我之所以说他们是反社会的,是因为他们貌似很有爱心,实际上,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却是自私的、颠倒的、操纵式的。他们从不讲原则,除了自己的意愿,任何规章制度都不放在眼里。因此,他们经常会陷入麻烦或困境,要么犯罪入狱,要么生病入院,要么流落街头。然而,他们中不乏具有自我约束力的人,这些人为理想而孜孜努力,常被委以重任,甚至可能成为著名的牧师或总统。 在第一阶段,人们偶尔也会触及他们自我本质的混乱。这大概是一个人最最痛苦的经历。大体上,人们能安然度过这个时期。但是,如果这种持续的痛苦不堪忍受的话,他们可能就会选择自杀。我想,一些无法解释的自杀或许可以归入这一类。偶尔,他们也可能从这种状态直接进入第二阶段。这样的转换通常非常突然,颇具戏剧性。仿佛是上帝真的莅临人间,一把抓住那人的灵魂,将其送入更高的层次。某些人身上发生的这种令人惊讶的事情,通常是无意识的。如果你认为是有意识的,我想一定是那人对自己说:“我情愿去做任何事情——只要能把我自己从这混乱中解放出来,甚至,从此受束于某个制度。”——受风俗习惯和动物本能支配的大众,没有文明教化好的孩子。

  由此,他们转换到第二阶段,我将其定义为“形式的、制度化的”。之所以称其为制度化的,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中,人们依赖于一个制度来统治他们。对某些人而言,制度可能是监狱。根据我的经验,当一名新来的心理医生被派到监狱时,总会有一名囚犯负责把同牢房的犯人召集到一起,参加小组治疗,他是典狱官的得力助手,同时他还要小心他人暗算。他是模范囚犯、模范公民,在“制度”之下把自己调整得非常好,总是最早得以假释。然而,回归社会后,他立刻变成了犯罪浪潮中的一分子,之后又被捕入狱。在监狱中,他再次成为模范公民,在制度的大墙里重新使自己的生命焕发生机。 对其他人而言,制度也许就是军队。在社会中,军队扮演的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角色。要是不以家长式作风来管理军队,军队就毫无战斗力可言。同理,人们不受制度的约束,生活也将一片混乱。 对一些人来说,他们所服从的制度可能就是高度组织化的商业公司。但对更多的人来说,它是教堂。确实,多数经常去做礼拜的人都可以归入第二阶段,即“形式的、制度化的”阶段。因为这一阶段的人们,以宗教倾向或宗教行为为特征。也就是说,他们依赖于教堂制度对他们的管理,非常注重宗教的形式,所以我称其为“形式的”。 如果有人开始推陈出新,改变他们的礼拜仪式或引入新的赞美歌,第二阶段的人们就会非常苦恼。例如,20世纪70年代中叶,英国主教教堂决定改变某些原有规定,允许人们在不同的礼拜日,以不同的方式去祈祷。结果,许多人奋起反对,最终导致了教派的分崩离析。这种混乱在世界每种宗教内、每个教派内都发生过。 第二阶段的人们之所以会为这种改变而心烦,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要依赖那些形式,设法让自己从混乱中解脱出来。

  在这一阶段中,宗教特征的另一个表现,是人们把上帝视作一个完全超然物外的存在。与此同时,他们对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上帝却知之甚少。实际上,这是人类精神之中固有的神性,用神学家的术语就是“无所不在的”。而他们完全认为,上帝超脱于心灵之外。他们总是按照男人的模式来想象上帝,他们相信上帝既是爱,也是惩罚。一有时机,上帝就会毫不犹豫使用这种惩罚。上帝就像一个高高在上、巨人般高大而又仁慈的警察,在某种意义上,第二阶段的人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上帝。——那些邪教教主和独裁者可以忽悠上位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大部分人需要一个强权者依赖。

  一般说来,第三阶段的人们在心灵上应该高于第二阶段的人们,他们没什么宗教信仰,也不反社会,而是深深地涉足于社会。他们往往会成为某个领域或机构的中坚力量。他们信守承诺,深爱父母。通常情况下,他们富有钻研和探索精神,也会成为真理的追求者或是科学家。他们能发现许多真理的碎片,并由此窥见宇宙巨幅画卷之一角。他们会看到,这幅画卷美丽绝伦,而且与他们处于第二阶段的父母笃信的远古神话和迷信竟如此相似!简直太奇妙了!从这时起,他们开始转换到第四阶段,我将其定义为“神秘的、普适性的”阶段。 我使用“神秘的”来形容这一阶段,尽管这是一个难以定义的、被赋予贬义内涵的词汇。神秘主义者有一个特点:他们能够洞察到事物表面之下的某种联系。自古以来,神秘主义者认为男人与女人、人类与其他生物、活在世上的人与这个世界之外的生物之间,都有着各种关联。他们能看到这种关联。不管在什么文化或宗教背景下,神秘主义者都无一例外地谈到了统一性和公共性,而且总是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 神秘主义者源自于词根“神秘”。无疑,神秘主义者是爱好神秘的人,他们喜欢阐释神秘,非常自在地生活在神秘的世界里。而对于第二阶段的人来说,当事情不再按部就班时,他们就非常不舒服。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四):最后的荣光

  

总述

这本书只读了前半段荣格亲自写作的部分,后半部分是由荣格派成员的论文组成。读的时候也不再戏谑地内心调侃荣格大佬的晦涩难懂,因为荣格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几乎将其全部精力倾注于这本书的写作。1961年6月,当他告别人世之际,他所负责编写的那一部分已经完成,其实,只是在他最后病入膏肓的大约前十天,他才完成这部分的写作。

  荣格对于心理学所做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的潜意识概念——潜意识并不仅仅是某种类型的贮藏被压抑的欲望的巨大洞穴(像弗洛伊德所谓的“潜意识”一样),而是一个世界,比意识世界更为博大,更为丰富多彩。潜意识世界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象征,潜意识和意识与生命的交流途径(双向交流途径)与手段主要是梦。

  因此,荣格在这本书中依旧站在他最重要的理念——无意识的角度,特别强调了个体生命过程中梦的重要意义。

  本书的总体内容有二,由内容到方法。

  首先是关于梦的观点。在荣格派的分析心理学家看来,梦不是一种标准化的密码,可以用象征意义的小辞典解译。梦是个体潜意识的一种不可分割的、意义重要的个性表征。因此,在荣格派心理学家看来,梦的释义,无论是分析者的释义,还是做梦者本人的释义,皆完全是私人的、个体的事情。与潜意识建立交流途径的能力是作为整体的人的一个组成部分,荣格派的心理学家们“教导”自己,要悦纳梦。作者把梦视为一种与做梦人所进行的直接的、个体的、意味深长的交流——一种使用为全人类所理解的普遍象征的交流,不过,梦在每一情景中所使用象征的方式完全是一种个体的方式,这些象征只能运用一种全然是个体的“线索”为其释义。

  第二点是一种具有独特特征的论证方法。荣格派使用的辩证方法本身是一种象征性方法。他们不采取视线狭窄、阈界清晰的三段论,而是同一主题的复呈情景的环接、重现和表征,这一主题每次皆可从一个与上次略微不同的角度观察——直到那些从未认识到单纯的、结论性的明证时刻会到来的人突然之间发现,他们不知不觉地拥抱了某种更为博大的真理,并置身于这种真理之中。

  前言作者用了非常有趣的比喻形容荣格派的论证:围绕他的主题盘旋而上,宛如鸟儿环绕树木盘旋而上一样。一开始,在接近地面之处,它所看到的只是乱七八糟的树叶和枝干。渐渐地,随着鸟儿依次环绕树木向上飞翔,树木重复出现的各个维面组成了一个整体,并与其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一些读者可能会发现,这种论证的“盘旋而上”的方法在几页之间显得不够明晰有效,或者甚至使人感到头脑混乱不清——不过,我以为这种情况不会为时太长。这是荣格使用的典型方法,读者很快就会发现,这种方法将带领读者进行富有刺激性的、令人心醉神迷的旅行。

  荣格本人撰写的《探索潜意识》一章,向读者介绍了潜意识、原型,构成其语言的象征,以及与之相交流的梦。第二章《古代神话与现代人》形象地层示了出现在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和原始人仪式中的一些原型模式。第三章《个体化的过程》描述了个体内心中的意识和潜意识逐渐学会彼此之间相互尊敬、相互适应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章不仅蕴涵着全书的奥秘,而且也可能蕴涵着荣格的生命哲学的精华:当(而且只有当)个体化的过程完成时,当意识和潜意识学会如何和睦相处,互相取长补短时,人才会变为一个整体的、统一的、富于创造性的、幸福圆满的人。第四章《视觉艺术中的象征主义》论述的是与之相似的意识结构,人对于潜意识的象征产生的不断复呈的兴趣,甚至几乎是对于潜意识象征的着魔。无论象征出现在神话和童话传说中,还是视觉艺术之中,它们皆对人具有一种意味深长的,几乎是维系生命的、使人青春永驻的、内在的魔力——由于它们对于潜意识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因而使我们感到舒心,使我们感到欣悦。最后的第五章《个体分析中的象征》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正如冯·弗朗兹博士指出的一样,不存在所谓典型的荣格式分析之类的东西。这种东西不可能存在,因为每一个梦都是私人的、个体的交流,没有任何两个梦以同样方式运用潜意识的象征。因此,每一荣格派的分析都是独一无二的分析。称其为有代表性的”或曰“典型的”个案,只能使人误入歧途。其次,一个相对而言不甚复杂的个案的完整历史的叙述也需要整本书那么大的篇幅。因而,故事的分析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缩。因而它们带有一种极不自然的(甚至令人感到不甚满意的)神秘色彩。

[第一部分]探索潜意识 C·G·荣格

梦的重要性

  人类同样也潜意识地、自发地、以梦的形态来创造象征。

  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梦象征的明显起因是压抑和欲望的满足。这是一种对于潜意识在梦中创造的丰富幻想的滥用,它缺乏精确性,容易使人误入歧途。要想认知、理解一个个体的整体人格的心灵生命过程,那就必须懂得:个体的梦及梦的象征性意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论述梦幻的两个基本要点是:首先,应该把梦幻看作一种事实,关于这种事实,人不应该做出任何居先的假设,除非假设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意义;其次,梦幻是潜意识的具象表征。

  为数众多的艺术家、哲学家、乃至科学家的一些最绝妙的见解来源于突然之间从潜意识之中涌现出的灵感的启示。把握这类材料的丰富意向,并将其卓有成效地转化为哲学、文学、音乐或者科学发现的能力,是我们通常称之为天才人物的一个特征。

  正如意识的内容可以潜入、消逝在潜意识之中一样,从未为人所意识到的新内容同样可以从潜意识里生长、浮现出来。

梦的机能

  梦的总体功能是,恢复我们的心理平衡,通过生产梦的材料,以一种微妙的方式,重新建立整体的心理平衡机制。这就是在我们的心灵结构之中我称之为梦所扮演的互补性(或曰补偿性)角色。

  梦的总体功能仿佛是补偿意识心理的缺陷,或者矫正意识心理的扭曲变形,

梦的分析

  我是以区分符号与象征之间的不同点来写这篇文章的。符号总是比它所表现的概念的内蕴要少;而一个象征则始终代表着某种比其显明的、直接的意蕴要多的存在对象。除此之外,象征是自然形成、自然生现的产物。

  没有任何人可以运用程度不同的理性思维、进行逻辑推论,或通过有意识的旨向,将思维的对象赋予一种“象征性的”形态。无论人为这类理性观念赋予多么奇妙的外观,它依然还是符号,依然与其背后的理性思维紧密相连,它依旧不是象征,不是那种暗喻着某种尚未认知的存在的象征。在睡梦里,象征自然生成、显现,因为梦是自然发生的,不是被发明出来的;因此,梦是我们所有关于象征系统知识的主要源泉。

  象征并不仅仅只在梦中出现。象征出现于各种各样的心灵现象之中。经常发生的是,无生命的客体与潜意识协同合作,构建象征的模式。象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一切象征之中,最为重要的象征,是那些其本质及本源为集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象征。这类象征主要是一些宗教性的意象。它们来源于原始之梦及创造性想象的“集体表象”。

  象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一切象征之中,最为重要的象征,是那些其本质及本源为集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象征。这类象征主要是一些宗教性的意象。宗教信徒认为,这些意象来源于神——神向人类显示这些意象。怀疑主义者们却断然地宣称,这些意象是人类发明的产物。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皆是错误的。

  事实上,它们来源于原始之梦及创造性想象的“集体表象”。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意象是自然形成、自然生现的表象,而绝非是有意发明的产物。

  如果人们把梦的分析作为一种机械的技巧来处理,那么做梦人的个体心灵人格便会丧失,治疗的问题就被还原成为一个简单的问题:与梦的分析相关的两个人中的哪一位——分析者还是做梦的人——将控制另一方?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我放弃了催眠治疗法,因为我不愿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我希望治疗的过程是病人的健康自我人格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我的暗示仅仅具有稍纵即逝的效果的过程。我的目标是,保护并维护我的病人的尊严和自由的权利,这样一来,他便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在与弗洛伊德交换这一看法的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在我们开始构想

  个体是唯一真实的实体。我们愈是远离个体,接近关于人类的抽象概念,我们就愈容易犯错误。

心理的类型问题

  我们为他人的梦的象征所做释义的努力,总是会受到我们喜欢运用的投射的心理趋向的妨碍。我们不可能为梦的释义制定出一般的法则。

  既然接受治疗的每一个个案都是在特定具体的情境中的,因此,没有任何治疗的方法或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我渐渐学会了使我的方法适应于个体病人的需要,而不是学得了在任何具体的病症中皆可使用的一般的理论原则。

梦象征体系中的原型

  关于“原始遗存物”,我本人称之为“原型”或者“原始意象”的观点,

  他们常常把“原型”的概念误解为某种明确的神话意象或神话主题。然而,神话的意象和主题不过仅仅只是意识的表象;设想这类变化无常的表象能够被遗传下来是荒谬可笑的。 原型是一种趋向,这种趋向构成这类主题的表象——细节上可以千变万化,然而又不丧失其基本的类型的表象。

  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界限极为明显:逻辑分析是意识的特性,我们运用理性和知识做出选择;但潜意识却仿佛主要由诸本能的趋向所引导,通过相对应的思想形态——即原型的形态来表现自身。若询问医生,请他描述一种疾病的过程,他就会使用

  犹如个体情结具有其个体的历史一样,原型人物的社会情结同样具有其自身的历史。然而,个体情结从未产生出比个人偏见更多的东西;但原型却创造了神话、宗教和哲学,这些神话、宗教和哲学影响着所有民族和历史的大变革时代,并成为它们的特征。我们把个体情结看作是意识的片面或者不完善的态势的补偿完善形式;同样,我们可以把具有宗教特性的神话解释为一种医治整个人类的各种苦难和焦虑——饥饿、战争、疾病、衰老和死亡的精神治疗。

象征的功能

  人类同大自然情同手足的联系已不复存在,而且随着这种联系的丧失,这种象征性联系所提供的强烈的情感能量也已遁逝。

  我们的梦的种种象征补偿了这种巨大的损失。它们培植我们的本原人性——它的种种本能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把这种语言转换为当代语言的理性言语和概念,把它从其原始的囹圄中解放出来——尤其是将其从它所描绘的与万物一同的神秘参与中解放出来。

  从更为准确的意义上说,在我们世界的表层上,仿佛所有的迷信以及非理性因素已被清除干净。然而,真正的人类内心世界(不是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圆满的虚构)是否已经摆脱了原始的蛮力,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随着对科学理解能力的增强,我们的世界变得日趋非人化了。人类感到自己在宇宙之中被隔离,因为他已不再融身于大自然之中,他丧失了自己与自然现象在情感上的“潜意识一体感”。这些自然现象的象征性意蕴日渐殆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