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极限》是一本由[日]横山秀夫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越极限》精选点评:
●感觉略逊横山的其他作,倒不是因为不是推理作,而是一则这部的配角感觉面目模糊,谁是谁看到最后都不是特别清晰,二则线索的跳跃转折比较老式。内涵是一流的。
●信息量巨大的一本书~关于执着、危难时刻的人生百态、父子关系、办公室政治、人生意义。。。 为了新闻上线,打仗似的,每天都要那么累~还有办公室政治~报社真不容易。 看到最后莫名的感动,虽然悠木被贬为山区记者,但他的行为影响了很多人,那些人因为他而成为了不一样的人!
●恰好倒在小淳的楔钉前是极大的败笔,为这个狗血设计减去一星。以及看前文一路铺垫出的气氛和人物形象,还以为最后结局是没能登顶但仍有所悟,为啥要大团圆啊。
●2018年第一本书,本以为是高山坠机杀人悬疑小说,没想到是记者生涯职场励志小说,作者横山秀夫的半自传作品,错综复杂的各种利益阶层的交织,励志梦想的上山与下山的精神选择,全书节奏感快,故事情节丰富,看的人血脉喷张,不愧是每一个记者都值得看的佳作,向没看过的强力推荐,喜马拉雅上有其有声书!
●电影《超越巅峰》原作,横山秀夫一笔入魂,记者与报业的另一面,一场无硝烟但却激烈无比的男人职业之间舍命战争。
●『一边在口头上说着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同等宝贵,一边挑剔地选择着,决定着轻重,把生命等级化,并把这种价值观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今天的新闻媒体。』
●纯粹是看电影以后才想看的,这书一点不推理,倒很纪实。
●看了前面觉得不像推理的同学不要怕,继续读下去你会发现……后面也不像。
●一名记者的道德与良知的极限。
●有日本社会派推理絮絮叨叨的特点,最后还是大团圆。仔细想想,其实没啥事,有点自己和自己较劲的感觉。
《超越极限》读后感(一):灾难后遗症
最近一个月里面最喜欢的一本书
喜欢到特地去下电影
却被雷成一身炭
虽然对事故正面描写很少,却从前线记者回来后的状态描写里面感受到了
记者的人性的一面也挖掘的很深,一方面希望是大事故,从中受益,一方面又因为以前的功绩不希望新人得到锻炼,一方面对于如此大的事故的震惊很大,一方面为了政治与经济利益可以不在意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物内心之间的矛盾,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所有这些都娓娓道来。
《超越极限》读后感(二):不下山的人生
拿到这本书,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一本日本推理小说:一是由于作者是横山秀夫,二是因为是群众出版社出版。这当然是我想当然
横山秀夫在这本书中,以记者悠木攀登险恶的冲力岩为框架,以震惊中外的群马县御巢鹰山日航班机坠落、520人遇难时间为背景,对新闻记者在此过程中的悲喜为主线,叙写对亲友、子女、职场同事、上下级错综复杂的人际感悟。
读这本书,的确是酣畅淋漓的感觉。曲折的情节、细致的心理,就像登山一样,一步一步走向更高更远的境界。
作为记者出身的作家,横山秀夫亲历日航班机坠落事件,写来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对新闻、对报刊的为与不为,写出了自己的感悟。
他说:“不下山的人生也不是要不得的。跌倒了站起来,受了伤医好它,失败了从头再来,人生的幸福也许就在这里。就像一个专业的登山运动员,一个劲儿地向上爬,超越登山极限,兴奋状态达到极点,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不是也很好吗?”
《超越极限》读后感(三):一笔入魂师
横山秀夫的作品,没有让人失望,从最初的《动机》到《半落》,从《看守眼》到《穷追不舍》,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带来了尚佳的阅读体验,对生命、人生和人性深刻的思考,是横山秀夫执着耕耘的母题。
主角悠木,横山设定的心理画像细腻又生动,悲惨的童年,早逝的父亲,无力支撑家庭的柔弱母亲,难以沟通的儿子,日渐失去激情的工作... ... 这一切把一个陷入中年困境的男人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让人充满同情,又让人揪心。
各种细节都铺排得十分合理,许多线索埋伏得很深,随着剧情的展开,逐一展现,像烟花一样,轰隆燃响,让人惊喜。
人物群像的描写,并不是蜻蜓点水,众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短短的篇幅内都有细致的刻画。佐山,龟岛,望月彩子等等,都仿佛站在你面前,跟你说话,对着你喷气。
报社内两派之间权利的争夺,两派人物的唇枪舌剑,针尖对麦芒,火药味很重,一点就炸,看得人上头。
日航全权,这四个字压得悠木喘不过气,但也正是这四个字,让他彻底获得了解脱,对母亲的事情释怀,对儿子的事有了新的认识,找回了新闻人的初心,理解了登山好友安西的那句“爬山是为了下山”这句话的内涵。
结局,算不得happy ending,可谁又能说这不是最好的归宿呢?
《超越极限》读后感(四):超越极限
这不是一本推理小说,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人物设置,但就是这样一本略显平淡的小说却处处透出它的不平凡,横山秀夫的功力便是在此,文字朴实无华却直击人心。
这是一幅报社的众生相,一场意外的灾难却折射出一个版面背后的酸甜苦辣和一个个令人心酸却又令人感动的故事,揭露了可悲的人性也给了人温馨的感动。同时也是悠木的蜕变史,面对家庭面对事业面对朋友,或妥协或反抗或得过且过,17年后他终于登上了冲立岩,他终于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和那句困扰了他17年的话的含义。
为了下山才爬山。不下山的人生也不是要不得的。跌倒了站起来,受了伤医好它,失败了从头再来,人生的幸福也许就在这里。
很喜欢书中的这句话,而到底下不下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安西所谓的下山是就像是看破红尘,找到那个最原始的自己,毕竟最初的梦想才最值得拥有,而悠木的不下山是永不抛弃自己所坚持的,即使前方万般险阻我也义无反顾,这是信念也是坚守。无所谓谁对谁错,不忘初心无愧自己,做出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超越极限》读后感(五):《超越极限》——喜欢的事与喜欢的事业
横山大赞!
生活,永远比小说更精彩。这本书,说是《超越极限》也好,说是《登山家的制高点》也好,讲述的是新闻记者的人生悲欢。客观地描述生活,或许比主观上刻意营造的结构更能打动人心。
我们通常只能看到报纸的表面,殊不知报纸的背后也隐藏着如此多的辛酸故事。小小的一块版面,也是各路人马竞相争夺的战场。薄薄的一张纸,也隐含着许多喜怒哀乐。当然,看完这本书,自己也感觉到,所有工作,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一面。
我是不是对前途想得太光明了?
其实在小的时候,家人总是教育我,说是要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这样才有机会找到好工作,挣好多钱。可现实问题是好好读书并一定就会有好的工作,就算找到好的工作,也不一定就能够挣到大钱,更何况有些常人看起来的好工作其实自己并不一定喜欢。所以读书读到现在,我仍然是迷茫的,我不知道自己未来该朝什么方向走,也不知道现阶段走的方向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曾经有人对我说,只要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做下去,到最后一般都可以成功,这个时候就不用再去多顾虑什么专业好不好工作轻不轻松,每个行当都需要人才,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这个行当生存下来,就是一招鲜吃遍天。可慢慢地我也明白了,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能有这么强悍的实力,我是说,行业之间的热度是有差别的,自己喜欢的行当不一定能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而且就算是自己喜欢去做,也未必能做得好啊——
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行了,没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业。
如果真的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投入过多,或许就会出现小说主人公的那种情况,他想做“报”,可现实的问题是,大部分人只想做“纸”,如果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做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就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话,那这种想法恐怕太过天真了。“香味比滋味好,”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是好龙的叶公,可是事情要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理想的脆弱。
实现一分理想,恐怕九分的精力和时间要花在与理想无关的事情上。
但如果能够坚持下来,那一分的理想,是不是可以转化成十分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