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三角》是一本由丹·布赖奥迪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的202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三角》精选点评:
●扫盲读物,增加一些常识。
●凯雷已经超越了一般商业规则的范畴,它亦是内幕操纵、跨国控制、政商联姻、利益最大化、权利租借等等晦涩辞藻的泛读样本之一。铁三角不需要透视,因为她已然“赤裸裸”了。
●很像货币战争的一本书,只能作一本小说来读。
●一本关于将政治资源转化为生意的书
●的确写早了~
●黑,天下乌鸦一样的黑
●一如人们所料想的,利益与权利从未分开,四海皆准。
《铁三角》读后感(一):<铁三角:透视凯雷集团的秘密世界>
关于凯雷集团的书,比较有启发性.凯雷的历史并不长,其成功之处在于其浓厚的政治色彩.在经济利益下隐藏着更加隐蔽的利益.未来的中国,凯雷将有着巨大的施展空间,难以想象在资产和权力的的重新分配过程中,将会出现多少类似的案例.退休的公职人员将合法地施展自己的影响力并延伸其子孙后代.
《铁三角》读后感(二):在资本游戏前生畏
对凯雷的权力裙带关系在凯雷收购徐工时才有所有耳闻,偶尔一篇介绍性文字中看到赫赫大名如老布什,郭士纳,鲍威尔而觉悚然,当然看完这样一本书时,这种感觉扩大为恐惧,尽管离你实在太远。即使足够远,也还觉得在资本,军事,政治的结盟之下,普通人的力量如同小虾米一样微不足道。
最近又看到一些资本的暗地操作,恍然间,哪怕你觉得看透了这其中的奥妙,但无能为力让人滋生一种幻灭感。终于知道一些为什么一些人在办公室里感叹,“不如不知道”。
《铁三角》读后感(三):能够允许这样的审视,就是个有希望的国家
在美国人看来,如凯雷这样的组织能够雇用退休高官羞答答地在受政策影响较大的领域赚些钱,就已经非常不可思议了。但与中国权贵子弟们的招摇过世、明目张胆相比较,凯雷式的交易还是孙子辈的。在中国读者可能不过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之叹,如果说有心理震憾,那就是:就这点儿破事也值得费这么大劲,老子见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刨根问底向我们展现了媒体、公众和立法机构对行政当局锲而不舍的监督,以及要求行政当局公开必要信息的机制。世界上不可能杜绝权力与金钱的交换,但独立的监督和披露机制可以控制其漫延的幅度。能够允许这样的审视,就是个有希望的国家。
书中提到对凯雷集团的要求是:老布什不适合在这样的组织任职。简单而准确。而不是如中国的狼监管之流,卖弄了一大堆讨好老百姓的话,装作为民的立场,开出的药方却是赋予行政当局更大的经济权力,给裙带资本更多的利益领域,实为误国之贼!两相比较,差异岂止十万八千里。
《铁三角》读后感(四):凯雷的黑房间--Dan Briody的一次努力尝试
有没有这样一种关系经济学,即靠着政治关系在军事领域获取经济利益的学问?毫无疑问,凯雷集团就是这样在政治军事经济的铁三角中发家致富的,而且今天成为了世界顶尖的私募投资公司。
随着凯雷在中国的几次并不成功的尝试,终于让我了解到还有这样的一个世界级的玩家的存在,也正是由此产生的好奇心让我找到了Dan Briody的这样一本书来读。
为本书写序的Christopher Byron说Briody”已经不邀自来地步入这个(最为黑暗的)房间,轻捷地按亮了灯光,将一架雇用退休政界大佬的高速运转的庞大机器整个暴露在人们眼前“。
很诱人,不是吗?很遗憾的是,Dan Briody完全无法做到这一点。本书的写作素材大部分来自各报章的公开报道,小部分来自对于相关人士的不记名采访。Dan Briody在后记中已经公开表示了他在写作本书时从凯雷得到的诸多阻力。是的,谁会愿意自己的黑屋子被陌生人轻佻地点亮呢?唯一有力的故事来自昔日的局内人后来的局外人,斯蒂芬·诺里斯,凯雷集团创始人之一。虽然这个被迫出局的前公司大佬没有什么保密协议要遵守,但他愿意向Briody透露的大部分只是他如何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和排挤,对于那些从零开始的精采发家细节,诺里斯竟少有叙述的兴趣。
Dan Briody只有根据公开的那一点点素材,很细心的穿针引线,力求为读者拼出一副凯雷的图画来。他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可是这个图画的分辨率还是低得可以。黑屋子不用说是没有被点亮了;本书的副标题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Carlyle Group也沦为了出版商的一句噱头。Dan Briody在结语中也不得不承认:“在2003年写一本有关凯雷集团的书,可能有点为时过早。”
毕竟凯雷不是安然,后者轰然倒下的时候,你可以上去尽情地点亮每一间黑屋子来满足最大的好奇,看个够拍个够谈讨个够。可是对于凯雷,不要忘记他正如日中天,是没有任何机会留给我们这些好奇的窥视者的。
当然,我不得不说即使没有点亮一切,他对于凯雷的脉动还是把准了,所以把好奇心放到一边以后,你会发现他的叙述和见解还是会让你有读下去的兴趣的,即这个靠铁三角发家的故事。对于这一点,已经见到别的豆友的肯切评论了,在此不再啰嗦。
时代不断发展,凯雷的发展也超出了Dan Briody在2003年能够谈论到的一切。看上去,凯雷集团完成了不太光彩的资本积累后又开始走上商业竞争发展的正途。但是,屋子还是黑着,真是不敢就这样下断言。
有意思的是,在2007年,凯雷的两位同级对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黑石选择了公开上市,而KPCB选择了在全世界大出风头的阿尔·戈尔。是不是能说黑石走向了新生活而KPCB还是在试图向凯雷的昨天看齐呢?
天晓得啊,对于我们这些黑房间外的人们来说。
《铁三角》读后感(五):公开的秘密与主流文化
上个星期写凯雷资本,因为不够深入所以被毙。这些企业之前根本没接触过,而网络新闻又从来没法讲究所谓的深刻。我在看找新闻的时候基本上还能够做到找几家报纸来验证一下,所谓多新闻源头互证。可东西一多,资料整合能力就有限了。大家都在你抄我抄的时候,想认真做点东西不容易的,我想做点。所谓的做新闻不是这样的,我得清楚,别养成了坏毛病以后改不了。
于是买了《铁三角——透视凯雷集团的秘密世界》。所谓的记者能够提供的历史纵深感也就不过如此了吧,这家1987年成立的拥有如此之多错综复杂人脉与资源的全球最大的私募集团,假如没看这本书,我还继续满足于那些最近新闻里头得来的新闻点,的确写不出东西来。而记者在这一点就很好,就像作者书中前言中写到的,我们现在就是要把那些在华盛顿最黑暗的一间屋子里的灯打开,让那些一直以来都只是知道机器在转动却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与如何转动的大众们看一看,这里究竟存在着什么。记者在这里就是一个历史的提供者,就像仰融当年下面的华晨系一样,旗下180多家的企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清楚。而后世在寻求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肯定没有办法重新还原当时的原貌了。而此时此刻,历史刚刚发生就被记录下来了,甚至说,这样的记录和揭发如果不进行,那么这段历史根本就不会被人所认识,议题不出现,则永远不会朝着这个方向走。不管可以走得多么深。
最近习惯于阅读那些认真的记者们写作的书籍,大量第一手的现实材料足够鲜活和有吸引力。虽然可能如人所说他们缺乏史学训练的基本功,我认为这不是问题,看任何说都是作者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假如你不是傻到一定程度或者是的确无知到一定程度的话,你就不会完全的作者云你亦云。那么,作者的偏见和缺陷,在你这里并不一定是什么大问题。毕竟你看书,是给自己长见识,而不是来抬杠的。那些长期坚持关注一个领域的记者们,发掘的深度和宽度,肯定是值得借鉴和吸收的,他们在这个领域的开创,就是一种建设性的努力。
回到《铁三角》,我刚看完引言,如此之多的充斥着满纸公开的秘密的开头,我一点睡意都没有。作者很清晰的告诉你们,即使这本书公开出版了,也可能会像那些其他被称为是耸人听闻的阴谋论书籍一样被遗忘。就像你在公开场合谈论一个特别奇怪的场面下的话题很快就会被人们所转移话题一样。任何这种所谓的阴谋论,都只是那么简单?我看《货币战争》,基本上就不如那些所谓的公开的评论那样反对。我觉得,这些事情具体的逻辑究竟是什么?事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所谓作者和评论者谁更接近真相?更进一步说,书里的满纸忧患,是因为其可能并不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就能够完全抹杀的么?你说作者的立场有问题代表了某些利益集团,那么评论者如何证实他站的立场就更离大众近一些呢?为什么在大众看来是接近真相的一本书,就总是被冠以阴谋论?所谓的阴谋论,有多是真正的真相?
那么多的充斥着公开的秘密的世界真相被当作疯子关进疯人院。也许福柯在《》书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他们点破了这个世界的秘密,他们和这个所谓正常的世界不一致,他们没有那些正常人拥有的力量将后者的世界定义为疯子的世界。于是他们的声音逐渐销声匿迹。
在我看来,所谓真信史,有时候并不如野消息更来得可靠。
而我诧异,为什么那么多的公开的秘密,就没有引起人们的兴趣呢?
近来生活多趣味儿。许多事情在我看来都发生的巧之又巧。昨天的几本书,在我看来,存在着神秘的联系。
先是继续上面的话题,除了所谓的阴谋论使得真相被扼杀意外。有本书值得看一下,在这个技术至上导致技术垄断的时代,真相有时候被无意的扼杀了。那本书是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垄断》。
这个充满洞见和智慧的作家是麦克卢汉的弟子和继承人。我如此诧异的发现为什么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传播学者和作品都是他们贡献的。后者的确在我们时代继续的继承了乃师的洞见时代脉搏的慧眼。
我们的时代技术至上论已经使得其摆脱了人的控制而逐渐的自我进入不受发展的轨道去了。所谓“预言会自我实现”。可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太快发展就会使得人无法适应。太多太滥的信息已经形成了另外一种垄断,过去信息垄断的三个源头是政府,学校和家庭。而如今除了第一个意外,后两者基本上都已经失效。而信息的过速膨胀使得其进入的门槛极高,没有人再能够掌握世界的真相。所谓斯密之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知道一切的人了。
而另一方面,个人太容易被信息轰炸致死。因为人沉湎于娱乐文化电视文化中去了。缺乏那种独立的精神去思考。说到这儿,应该重新去阅读《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致死》了。
我很怀疑这本波兹曼三部曲之最后一本是在2007年1月就已经出版了。而我竟然不知道,是不是太多的好书已经被掩埋在太多的垃圾里面了。或者说,太多的好书已经将人淹没了,没有时间面面俱到。人的精力的确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