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是一本由但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元,页数:5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曲》精选点评:
●我觉得我应该再读一遍,初中那时候太肤浅,没读出什么来。
●很累,但很爱
●购于合肥
●看不懂.
●难读
●前门儿旧书店淘
●对《神曲》有着特殊的感情 小时候从老爸书柜里的一堆医书里偷偷拿出来看 着迷地翻了好多遍直至它散架 现在恐怕已经不完整了 这本翻译得真是好
●我在图书馆角落发现的它 那个时候还是个毛头小子
●据说车田正美的《圣斗士·冥王篇》是以多雷为《神曲》所作插图为灵感的。不过我买的这个版本插图很模糊。王维克的译文古老了些,好在并不难读。宗教之所以让人想一探究竟,就是它以一种确凿无疑的口吻告诉你所有的人生真理,你要做的只是笃信和跟从,然后度过一生。对于我,《地狱篇》又多加了一层吸引——目睹沸腾的沥青以及冰封地狱,就好像仅仅火焰噬咬皮肤、寒气侵蚀肌骨就能赎回人间的罪,这还是很让人高兴的。有时候看新闻,国外在逃贪官背尸谋生、官员看守所咬腕自杀之类,现代版的地狱篇不比但丁笔下生动?一种奇怪的兴趣支撑自己读完前三分之一,但还是不足以让自己啃下通篇布满基督教和中古史典故的净界和天堂
●我的老师说:“你现在应当避开懒惰,因为一个人坐在绒毯之上,困在绸被之下,无声无臭度一生,好比空中烟,水面泡,他在地球上的痕迹顷刻就消失了。所以,你要站起来,用你的精神,克服你的气喘;假使精神不跟着肉体坠落,那么,他可以战胜一切艰难。假使你明白我的话,那末快些行动罢,对于你是有益处的。(P109)
《神曲》读后感(一):朱光潜 推荐
中世纪常被人误认为“黑暗贫乏”,其实中世纪民众艺术,如雕刻建筑图画诗歌传奇之类,是很光华灿烂的。读者可择看一部较详尽的艺术史(如Michet 所著的),读一两部传奇(如《罗兰之歌》,《亚瑟王传》之类),再加上一两部耶教大师的著作(如《圣奥古斯丁自传》之类),对于中世纪人的丰富的内心生活便可知其梗概。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初期大师,他的《神曲》不可不读。较软性的读物有薄伽丘的《十日谈》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文艺复兴期的最具体的成就仍在造型艺术,读者可看Vasari 的《艺人传》和Beransen 的《意大利画》。
《神曲》读后感(二):《神曲》杂感,没准备好就读了它
《神曲》是我在上外国文学史中需要完成的小组讲授。我很认真的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有些拗口,的确是汇集了历史、科学、文学等众多学科为一体的,不看注释有些看不懂,看了注释又因为注释太多而不能连贯。后来为了赶时间索然放弃了注释,一知半解的读完了。 粗略的看就仿佛看一个人和他的引导者一路向上升级打怪,但是这也是一种坚持的信仰。我最喜欢的就是地狱篇,当今很多文学或影视作品也都借用了这一篇章,什么七宗罪什么的,这也是看起来相对简单的,到天堂的时候几乎不知所云了。但是,每一种罪恶都让人觉得很生动,甚至有时候会思考,我是不是也会是那样的人。人无完人,我想恐怕不会有人会不占其中一条。所以说,但丁还真的是很伟大也很渊博的人,现在的人们恐怕很难达到他那样的知识水平。但是,我仍然不是很喜欢他对上帝的绝对崇拜,即使人们可以因为信仰,将其完美化,但是他所做的也不可能是绝对正确,绝对有道理的。即使今天,很多信教的人都会认为他们所敬仰的那位做什么都是有其用意并正确的,即使他们遭遇了灾难。或许我没有宗教信仰不能够理解,但是从理性上讲,我认为是不对的。但是这种事情又很难说清对错。就算互相理解吧。 如果以后有机会,会再仔细的研读一遍,我想那时候的认识应该会比现在深刻许多,现在还是才疏学浅啊。
《神曲》读后感(三):伟大的经典≠传播度高
与其说是一部诗歌,更不如说是一部历史,它又与史诗不同,他记录的纵截面没那么深远,可横盖面却那么庞冗。政治、教会、基督、天文、地理、爱情......还用想象给人们死后的世界设置了一个归属,是的,他虽然参考了维吉尔与圣经以及希腊神话故事的内容,但他又不止于期间,反倒天马行空的想象令读者为之欣喜不已,这是他的文章艺术,也是它成为名著的艺术结构的原因之一。
他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他所能够反映的史料,也是很多其他作品体现的;而它的深刻内涵更是别人无法企及的,群星花草意象、三兽与黑暗森林、7P、还有对骄妒怒惰贪食色的批判、对邪教徒异教徒的区别对待、对尤里西斯的评判、对自律者隐士贤君圣教徒的推崇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反映了一件事:这部书非正襟危坐无法入读。
但于己而言,他的伟大比不上莎士比亚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为功绩、不是因为反映的内涵深浅,而是媒介——莎翁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多人拜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是戏剧,情感表现丰富,且没有太多的历史背景去铺垫去做前提,而但丁的神曲恰恰就是因为太枯燥离开注解无法看懂任意一篇,这就为他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性。
不过这仍然无法抹除他的伟大性,它里面对地狱净界天堂的描绘正式我们需要洁身自律的一个告诫。
它是一部关于自制节律的书。
《神曲》读后感(四):扬之水转述田德望对诸译本评价
这版神曲从小家里就有,不过也就幼时看过两遍。今天记得的只有苦海中沉浮的罪人的哀嚎了。
今日读《读书》,1988/2/26 日,扬之水语:他(田德望)告诉我,《神曲》最早的中译本出自钱稻孙之手。钱父是罗马公使,他侍父住从,读书就在罗马,那时,神曲是作课业读的。归国后,未能忘此,因以离骚体译出前四章,在一九一二年的时候,由商务印书馆出了一本小册子。
以后,又有王维克的散文体译本。王是华罗庚的老师,是搞数学的,译诗乃余事,译本错讹殊多。
再后,便是朱维基的诗体译本了(由英文转译)。据田看来,译文是比较忠实的。
随后,他就几种译本对开篇第一句的不同处理谈了看法。
钱译:方吾生之半路,恍余处于幽林,失正轨而迷误。道其况兮不可禁,林荒蛮以惨烈,言念及复怖心。
朱译:就在我们人生路程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
田则译为:在人生的途中,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
(是把王的根本不屑于置于讨论之中么= =)
田先生说,”发现“一词至为重要,可说是本句的关键。因但丁并非此时方迷途,而是误入迷途已十年,——从他失去所爱贝雅特丽齐之时起。而前几种译法皆未能点明此意。
又,田译书时,目力不济(左眼五百度,右眼一千度),又时常头晕,一日只能工作三小时,前四十二章翻译了五年,剩下的五十多章还不知要做到什么时候。
庆幸吾辈晚生,田译本已出版,孰优孰劣各人心中所好,自不相同。
不必多费口舌争辩。
《神曲》读后感(五):越过黑暗,我们最终抵达光明
关于第五歌。
伟大的中世纪诗人但丁,恩格斯给予了他崇高的评价: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我们可以理解为:但丁的名作《神曲》即高度概括了中世纪的思想文化发展,也开启了文艺复兴文学的曙光之路。在《神曲》中,我们毫不费力便发现严肃的基督教观点牢牢的控制了思想。作为一个中世纪的意大利诗人,但丁严格遵守宗教思想,在第五歌里,他严厉的批判了荒淫纵欲,施加给他们各种酷刑,并且惩罚他们永不停止受刑。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在第五歌里内省深刻。在第五歌里,我们便仿佛窥视到了中世纪的男男女女,他们心生爱恋,却又必须强迫自己压抑这种心灵的放纵欢呼。他们的灵魂炽烈,行为却是骇人的冷静。尽管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活方式,他们所承受的内心却是最终和第五歌的淫欲者殊途同归:阴森恐怖,凄惨万分。作为想象的国度——地狱的第二环,他的存在是以现实社会为根基的,第五歌严厉批判了纵欲主义,这和中世纪严肃的基督教所倡导的“禁欲主义”如出一辙。第五歌里,淫欲的魂灵们须承受各种惩罚,苦难,即使这种苦难永无尽头,也永无停止之日。我们很自然的便联想到了基督教的思想,强调节欲,苦修和道德净化。这是两个极端,心灵的完全净化和彻底的沉沦堕落。非一即二,这种极端构成了中世纪恐怖凄惨的现实。
然而,但丁又是矛盾的。他一方面严格的控制自己的思想,另外一方面,却又生出怜悯之心。第五歌里的淫欲者,他们的荒淫尽管使他们受尽折磨苦难,然而越过黑暗的洞穴,我们最终却抵达对美好炽烈的情感的赞许,初见追求美好真诚的爱情的愿望的端倪。浓烈的人文主义色彩似乎在昭示某束未知却又期待的曙光,这便是即将到来的文艺复兴时代。就像但丁在给斯加拉大亲王的书信中所说,他创作《神曲》的动机是:“要使得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它们引到幸福的境地。”在第五歌里,我们捕捉到了这束光明的曙光。
但丁采用的是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故事和象征寓意的手法。地狱不是凭空捏造,他的来源有现实的根基。将地狱比作意大利严俊的现实,审判官米诺斯便是黑暗的大手——中世纪的统治者,而魂灵们,则是统治下不得声张的人民。基督教的统治既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将这种秩序置于自己的欲念之下。混乱和灾难将由统治者的一个欲念发起,又在另外一个欲念下被镇压。轮回终有尽头,那便是来自另外一个声音所带来的曙光。第五歌手法严谨,却又不断向我们做出暗示。但丁在地狱中游历,仿佛在做一次梦幻之旅。梦幻中隐透现实,现实在梦幻的迷雾中若隐若现。在虚幻的游历中,真实广泛的反映了意大利的社会现实状况:阴森恐怖的社会。
我们将梦幻比作现实,那么,梦幻中光明的曙光有一天必将穿越黑暗,抵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