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是一本由[意] 但丁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9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曲》读后感(一):最后的诗人与最初的诗人
恩格斯评价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一点都不为过,他是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三巨星”。《神曲》诞生以来,成为艺术家们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尤其是但丁在《地狱篇》对于死后世界的细腻描写,影响深远。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了《地狱门》、《吻》等雕塑作品。《吻》取材于《地狱篇》里地狱第二圈·色欲暴风中所描写的弗兰齐斯佳(Francesca)与保罗(Paolo)的爱情故事。别以为只有古典艺术家才会从《神曲》取材,《X战警》漫画的部分灵感据说也来自于《地狱篇》。从小就听闻《神曲》是举世杰作,但无奈但丁实在太博学广闻,《神曲》杂糅历史与神话人物、宗教文化、符号学、哲学,以寓言的方式仿古讽今,涉及层面之广阔,堪称中古世纪欧洲的百科全书,因此对于意大利的历史、文化不甚了解,实在成了阅读《神曲》迈不过去的门槛。
听说但丁是在被放逐时,为了排遣乡愁,于是把自己的恩人、仇人、女神一股脑写进了《神曲》,可惜他最终都没能再回到故乡。于是,趁着居家隔离的时候,我也终于下决心读起《神曲》。
“你们走进来的,把一切的希望抛在后面吧!”
但丁在维吉尔的带领下,通过地狱之门,在这里他看到人们因为生前的罪而在此受罚。地狱里的罪人有凡人,更有位高者如教皇,但丁对待罪人们的态度,有的怜悯,有的嘲笑,有的甚至落井下石一般。地狱篇最引人入胜的,就是但丁所描写的罪人所接受的惩罚的形式,例如在滚烫的沥青中、躺在地上被踩踏、被剥夺身体成为树等等,罪与罚都是相互照应的。
在净界篇中,虽有罪但程度较轻的罪人,通过修炼洗过,而后便可一层层升向光明和天堂。有意思的是在涤罪的过程中,若世间有人替亡魂祷告亦可以缩短他们需受罚的时间。这让我想到动画片《寻梦环游记》中所说的,当世间无人再记得你的时候,你便真正死亡。
贝雅特丽齐引领但丁忏悔,遗忘过去的过失,获取新生。随后,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并最终得见上帝,但上帝只是电光一闪般消失。
据说贝雅特丽齐是但丁九岁时有过一面之缘的女孩,当时但丁对她一见倾心,九年后,但丁又与贝雅特丽齐相见,更是钟情于她。后来,贝塔特丽齐嫁给一个银行家,但没多久便去世了,但丁对她一直念念不忘。痴情如但丁,以贝雅特丽齐为题,著成不少作品,当然最为动人的便是这《神曲》了。
《神曲》读后感(二):浅谈《神曲》里的故事和思想
如果不考虑本书的文笔与诗性,可能后两部《炼狱》与《天堂》不过是普通的神学理论书,而第一部《地狱》则是加上了很多奇幻色彩的小说了。记得最初读到的《神曲》评论就是梅里美的《高龙巴》女主角擅读神曲,为其句子的辉宏奇美所摄,中文版永远也不会抵达这种效果,最多只能对其思想略窥一豹。然而其用典的内容,虽然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十分了得了,即使再博闻强识,对于但丁本人如果没有专门研究,也是无法一一穷尽其了解的。当然本书的插图也是一大亮点,威廉布莱克的彩插实在是阵容强大,令人震撼。
观众名作家的评论则十分有意思,首先是现代诗人艾略特将但丁与莎士比亚并列。个人以为相对来说,莎士比亚是通俗与经典结合得完美之作,故而能读懂并理解其美的人更多,而《神曲》虽然博大精深,然非专业人士尤其是非意大利语读者很难得其精髓,精通的人就更少,笔者曾咨询过英国利兹大学的一位教授说中国读者能否通过英文版完全理解其精髓,他回答得模棱两可,但倾向于鼓励为主,说是仍然可以掌握70%,很多人以为是其神学部分难以掌握,个人觉得是其诗性元素,世上的书唯有诗性难译,因为其艺术的形式永远是最难译的,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就是诗,也不一定全无道理。至于其思想性,大江健三郎就曾说《神曲》能拯救这个世界,相当初也许它确实在中世纪那个夜空闪烁着照亮了许多人的路,它所借的并不完全是人们信仰的力量,也有诗的美与真理的力量。单从其结构看就有如一颗三棱的钻石,三大部分,各部分有三十三篇,这是“三位一体”在诗中的体现,每部结尾也以“星”结束,用连锁韵律,完整而有序,颇似一种造型艺术,体现着中世纪的神权思想加上人文主义思想,并因其人文色彩超越了中世纪。
因为无法彻底抵达其形式之美,只能就其内容来做一些肤浅的分析,比如地狱篇的内容,完全可以看成是一部奇幻小说,想象之丰富与现代科幻小说可以媲美,有如神授,须知彼时科学仅处于托勒密的阶段,作者在写《天堂篇》的时候会用到很多天体知识,而地狱部分则很多受了《圣经》启示录的影响,然而这部诗却大量用了古希腊与罗马神话里的故事,甚至把自己当作神话故事的主角,上天入地,须知史上、神话中以及书里仅有三两位人或神到地狱里去且能回到地上,一为奥德修斯,一为俄尔甫斯,以及作者本书里的向导维吉尔笔下的埃涅阿思了,当然本书的作者但丁也算一个,姑且称之为天堂地狱的使者吧,后世有浮士德,也曾去过地狱又回到人间。
其实形式与内容也是一体,这也是本书后两册比较难懂的原因,因为是诗体写神学理论,如果不理解其诗歌之美,对其思想想来也难以把握,甚至远不如《圣经》本身易懂,因为它既是神学也是诗,如果不是因为其浑然一体的特征,只是赤裸裸的理论,想来也要好懂得多。即使懂原文的人,也一样得有诗学素养与神学理论的装备,才有可能达到理解的顶峰。
《地狱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后世人以为无罪,至少理解他们并为之辩护的人,都被但丁打入地狱了,或者他以为是会进地狱的人,比如那些为情所困的如狄多女王,如保罗与弗兰西斯科,其悲剧让人感觉很无辜,后世有很多书籍为之辩护,至少进行严肃思考过,而非如世人所见直接被打入地狱,比如《红字》。当然中国的《水浒传》里一律把这种男女私情斥之为罪过,把婚姻之外的感情写得无比烂俗和肮脏,世上唯一合法的美好的感情是婚姻了。后世的人做过努力,至少让他们会在炼狱里思过、净化赎罪,然后也有进天堂的可能。
而但丁笔下的天堂之光,是超过他对贝亚特丽齐的爱之光的,那炫目的光让他无法直视,而他一旦进入天堂,仿佛连自己的爱情也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可见但丁的思想中,人世的爱情仍然无法与天堂之爱相比的,这也与他将犯下儿女私情罪的人打入地狱密不可分。但他本人也何尝不时时在反思,毕竟他倾心爱的那个人并非他身边那一位,很可以说他这几部书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早夭的女子,但毕竟又违背了他的信仰,也许他所说的人生路上的歧途,也包括这一件吧。
《神曲》读后感(三):永恒的神曲,不朽的但丁——夜读《神曲》
但丁的《神曲》,是我喜欢的一部西方文学经典。读过许多次,买过许多不同版本,每次阅读都有满盈的感受。
文字之外,也激赏多雷的版画插图和威廉·布莱克的水彩插图。这次读到收入作家榜经典文库的但丁《神曲》,精美的装帧,用心的编校,都让人眼前一亮,能够感受到编校团队是一群有朝气、有理想的出版人,可谓是“青春版”的《神曲》,是非常适合推荐给年轻一代读者的优质译本。
一是译文经典,老一代翻译家王维克的散文译本最早出版于一九三九年,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配上了多雷插图,可以说是经过时间检验、泽被几代读者的经典译本。
王维克译本用语雅洁、晓畅,颇具民国之风,让人读后内心沉静。新版对地名、人名采用通行译法进行校订,更适应现代读者的习惯。译者的长文导读,也为读者领会但丁生平、思想与《神曲》的神髓,提供了极大地助益与参考。
二是配上了威廉·布莱克的彩色插图。英国的布莱克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作一百余幅宛若神启一般的插图,极具天才,为读者欣赏《神曲》生色不少,让人沉浸于艺术的海洋,可谓图文绝配。
三是裸脊锁线,开本轻盈,无论是通勤时间在地铁上,或是下午茶时间在咖啡馆里,都可以随时随地铺展开来阅读,非常适合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选取了从但丁到贝克特的二十六位经典作家进行评论,为我们了解西方经典文学打开了一扇窗口。在人们看来,经典首先是经过时间沉淀后的多数赞誉性评价,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在社会,经典本身带有一种怀旧的气质。
在古典学者眼中,经典的特质是崇高性、代表性和陌生性。就是说对我们普通读者而言,阅读经典会有一种受益性和被征服感,同时对于经典的解读,也有着广泛的近乎无尽的阐释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但丁的《神曲》,就是一部这样的无限接近永恒的经典之作。
《神曲》是一部信仰之书,也是理智之书,无处不在的关于神学、哲学、人文主义的描述与讨论,让阅读并不轻松,常常需要勇气与忍耐。
读《神曲》是需要注释的,纷繁的人物与历史背景,以及西方古典文学的素养,每位读者都需要注释的指引,如同我们阅读中国古代的《十三经》,解经也需要注疏,关于注释的注释,以至无穷。
但丁对于贝雅特丽齐的爱恋升华到一种宗教的圣洁的情感,仿佛是一种信仰,一种对于光明、星空与真理的追求。他的地狱、净界、天堂的游历,就像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天上、人间的罪与罚、美与恶,光明与黑暗、圣洁与血污。
翻开《神曲》,我们也仿佛跟随着但丁、维吉尔,在人生的中途,进入幽暗森林,来反省与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身在社会的种种境遇。
但丁被放逐离开佛罗伦萨,会让人联想到汩罗江畔的行吟诗人屈原。屈原的《招魂》里就有“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的句子。“幽都”就是冥府,中国的远古时代,也充满了神巫鬼神的想象。
后来钱稻孙用离骚体翻译《神曲》,谓之《神曲一脔》,首句译为:“方吾生之半路,恍余处乎幽林,失正轨而迷误。”读之古意盎然,可惜仅译了三曲,第一、第三曲用离骚体,第二曲用散文体,没有终篇。
在人生的中途,但丁最初遇到了豹、狮子、母狼三种野兽拦住去路。豹象征“肉感上的逸乐”、“狮子”象征“野心”、“强暴”,“母狼”象征贪欲。这样的考验,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路上都会遇到。
枚乘《七发》说,“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人活在红尘之中,总是纠缠于欲望得失,不是功名利禄,就是酒色财气。
读但丁的《神曲》,并不会给你人生的终极答案,但可以让人思考与反省,选择走一条升华与救赎之路,是一种灵魂的对话,心灵的探寻。
钱锺书在《管锥编》里曾谈到文人下地狱的话题,不仅但丁游历地狱,莎士比亚也在地狱受罪。至于中国创作《牡丹亭》的汤显祖,虽然“一往情深”,也因为造了“绮语业”,免不了也要入无间地狱。
神道设教,常作为迷醉魂灵的鸦片,压迫人们精神世界的工具。
鲁迅笔下的鬼卒、鬼王、活无常与死有分,都出于《玉历钞传》的小册子里,大抵入于迷信之流,然而还是或隐或显地流传于民间的。苏轼贬居黄州,喜人谈鬼。《聊斋志异》首篇《考城隍》,写两个秀才冥府赴试,张生临别赠诗云“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也是描摹阴间之景状。
张南庄的《何典》,通篇说鬼,嬉笑怒骂,讽刺的还是可怜可笑的人间世。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借用六道轮回的因缘果报来写土地与人的命运。索尔仁尼琴的《第一圈》,则记录人间禁锢,用文学抵抗遗忘,用铁锤直击人心。
博尔赫斯终其一生为但丁创造的充满象征与隐喻的诗意宇宙着迷,曾赞誉《神曲》是一切书籍的顶峰,不仅写了随笔集《但丁九篇》,还将贝雅特丽齐的名字写入小说《阿莱夫》,用水晶球和字符容纳人类曾有的世界。
夜读《神曲》,仿佛走着一条踽踽独行狭窄险阻的小路。噢,不要担心没有指引,没有同路人。
记得从前读过的泰戈尔《飞鸟集》中一首说道:“创造的神秘,有如夜间的黑暗,——是伟大的。而知识的幻影,不过如晨间之雾”。
永恒的神曲,不朽的但丁,或许我们的内心与我们生活的世界一样辽阔。
《神曲》读后感(四):对读者和译者的双重考验
但丁的神曲是一部翻译难度和阅读难度都极大的史诗级作品。
对于读者来说,只读一遍,只读一个版本是绝对不够的。神曲中涉及大量的神话、历史、政治相关知识,如果对西方文化不够了解,那么阅读起来必定是十分痛苦的。举个例子,神曲的故事中可能一句话就包含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好几个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若是忽略人物的背景知识硬读下去,读者很难理解故事的逻辑和隐喻;若是看到一个不认识的人物就转去翻看注释查阅资料,那么查阅资料的时间可能远超阅读原文的时间,阅读的节奏被打断,经常读得云里雾里。从故事上来讲,神曲是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但丁游历地狱、净界、天堂的所见所闻所感,大片的场景描绘和画面都要依赖读者的想象力来构建,且场景的转换节奏很快,要跟上但丁超人的想象力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中文版的神曲有诸多版本,家里一共有三种版本。分别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王维克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田德望译本,以及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这一版(王维克译本)。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说,个人感觉这一版本是最舒适的,也是最适合初读神曲的。对于纸质书爱好者(我本人),浙江文艺这一版胜在书的装帧和插图都极美,书拆成三部,是我最喜欢的裸脊装订,每一页都可以平整地摊开。纸张油润光滑不挂手,有点像浦睿的古色之美的用纸,比其他两本翻阅起来舒适很多很多。每隔几页就会穿插高清画作,读起来不会那么艰涩,地狱、净界、天堂各选插画一张,供各位参考。这一版和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注释都是采用脚注,每一页的内容对应的注释在页脚的位置。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注释是整合在一起放在每一篇的最后,看的时候需要来回翻注释,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方式,但这一版的注释要比另外两版详细很多。
全书分为三册地狱净界天堂读神曲,读者尚感艰难,翻译的难度可想而知。原文为诗歌体,即使对于意大利语来说,神曲的语法和结构都是不好理解的。查阅了英译版的资料,也有诗歌体和小说体两种译法,英文版无论是哪种译法都是比较好理解的,句子结构不会太复杂,可以对照中文版来读。中译版各有千秋,王维克和田德望的译本都属于小说体,王维克的译本更简洁,细节描述比较少,故事通顺容易懂,对初读神曲的读者比较友好。田德望的译本“译制腔”更浓厚,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版,段落之间的结构向诗歌体靠拢,骨肉匀称,笔触细腻。朱维基先生的译本则是诗歌体,还原了原作的神韵和形式,适合了解神曲的故事和脉络后再次品读。
不得不说,解读神曲这样底蕴深厚的作品,非得要读者和译者的共同努力。
小说体英译版诗歌体英译版朱维基中译版《神曲》读后感(五):《神曲》| 我们就从那里出去,再看见那灿烂的群星
《神曲》一书的作者是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书中所写的既不是英雄史诗,也不是历史纪实,而是以长诗的形式,记述了自己想象中的经历。全诗分为《地狱》、《净界》和《天堂》3部分,其他译本也翻译成《地狱》、《炼狱》和《天堂》。
桑德罗·波提切利根据《神曲》绘制的地狱图《神曲》的影响十分深远,受到其启发的艺术家包括米开朗基罗、桑德罗·波提切利、罗丹等等,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布朗也是如此。在他的《但丁密码》中,主人公在但丁、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寻找线索,而反派——心生邪念的科学家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病毒把地球变成《神曲》中描绘的地狱 。
《神曲》,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由于《神曲》的写作年代离我们较远,再加上语言隔阂,使这本书不是很“亲民”。目前,《神曲》中文版译本众多,主要的译者有本版的王维克、朱维基、田德望和黄文捷等。
浙江文艺出版社版《神曲》中的插图我们可以截取不同译本的开头部分,来感受它们之间的差别。
王维克,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
但丁迷途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遇见豹、狮、母狼;诗人维吉尔的灵魂来救护他。
在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之中。
要说明那个森林的荒野、严肃和广漠,是多么的困难啊!我一想到他,心里就起一阵害怕,不下于死的光临。
在叙述我遇着救护人之前,且先把触目惊心的景象说一番。
朱维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就有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
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
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
唉!要说出那是一片如何荒凉、如何崎岖、
如何原始的森林地是多难的一件事呀,
我一想起它心中又会惊惧!
那是多么辛酸,死也不不过如此:
可是为了要探讨我在那里发见的善,
我就得叙一叙我看见的其他事情。
田德望,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
在人生的中途,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啊!要说明这座森林多么荒野、艰险、难行,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只要一想起它,我就又觉得害怕。它的苦与死相差无几。但是为了叙说我在那里遇见的福星,我要讲一下我在那里看见的其他的事物。
黄文捷 ,译林出版社,2011年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
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
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
啊!这森林是多么荒野,多么险恶,多么举步维艰!
道出这景象又是多么困难!
现在想起也仍会毛骨悚然,
尽管这痛苦的煎熬不如丧命那么悲惨;
但是要谈到我在那里如何逢凶化吉而脱险,
我还要说一说我在那里对其他事物的亲眼所见。
这些译本各有偏重,各有特色,选好自己喜欢的译本,就走好了攀爬《神曲》这座高山最重要的一步。总体而言,我很喜欢这一版的译本,也就是王维克老师(1900-1952)翻译的译本。王维克老师的译本是《神曲》最早的中译本,不过他选择以散文体翻译《神曲》,而不是沿用但丁所写的诗歌体。
我的感觉是这一版本语句通顺,对刚接触《神曲》的读者比较友好,只是与但丁的原文相比,少了诗的意境和感觉。
浙江文艺出版社版《神曲》中的插图另外,与其他版本的《神曲》不同是,这一版本的插图是英国艺术家威廉·布莱克(1757-1827)所画。布莱克本身也是诗人,因此,他的插图不仅呈现原著,还增添了自己的观点,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神曲》读后感(六):消化《神曲》
但丁Dante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的《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Boccaccio 1313-1375)为示崇敬,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的版本就都以La Divina Commedia/The divine comedy(即《神曲》)为书名了。
但丁之所以称之为Comedy,原因有:
1. 本文是标准的喜剧模式,祸从天降的开始,圆满幸福的结局。
2. 但丁没有用更具哲理性的拉丁文,而是用意大利方言Italian vulgar书写,让此书更通俗易懂。
3. 文体上采用了朴实的写法。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体理论的文体三等级,高级悲剧体high tragic style崇高文体sublime style,精确描写王族事件的高级文体。中级文体middle style挽歌体elegiac style。低级文体low style喜剧体the style of comedy。但丁打破了高级低级文体之间的界限,讲述一个诗人对自己的个人经历的描述,非凡的经历甚至可以一见伟大的上帝,安然返回后讲此非凡经历的所见所闻告诉世人。
三是本书的重要元素,全书共分三部分地狱篇(Inferno),净界/炼狱篇(Purgatorio),天堂篇(Paradiso)》,每部分三十三章(Danto),地狱部分有一篇独立的序篇。共计一百篇。序篇是独立于旅行之前的概述。这中布局属于三行诗节押韵法Terza rima。阅读的时候可以从纵向的一到一百章阅读,也可以横向同时阅读各个篇章的第一章,以此类推。可以发现地狱篇的第一章有境界篇第一章的铺垫,境界篇的第一章有天堂篇第一章的呼应。
本书阅读前建议了解但丁Dante的《新生/La Vita nuova》和维吉尔Virgil《埃涅阿斯纪/Aeneid》做准备阅读。
对但丁生活和创作最有影响的两件事。一件事就是他对一位名叫比阿特丽斯的女子的爱。传说在但丁九岁的时候,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具体说是五月一日,他和一群小朋友玩,见到另一位小姑娘。小姑娘的名字就叫比阿特丽斯。他第一次见到比阿特丽斯心中就油然地萌发出一种异样的情感,一种爱慕之情。后来,但丁在他的诗集《新生》中曾描写他九岁时见到比阿特丽斯时的感情:“这个时候,藏在生命中最深处的生命之精灵,开始激烈地颤动起来,就连很微弱的脉搏里也感觉了震动。”我们可能会感到奇怪,一个九岁的小男孩怎么会对一个小女孩产生这种爱慕之情呢?应当说,在当时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像但丁,像另外的一位写《十日谈》的大作家薄迦丘,大诗人彼特拉克,他们的心目中都有一位爱慕的女子。他们对这些女子的爱并不是一种世俗的爱,而是一种精神的爱,就像基督徒对圣母的虔诚的爱。他们把钟爱的女子当成崇拜的偶像,这种爱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能够洗涤他们的灵魂,使他们的心智得到一种升华,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使他们变得更纯洁更高尚。但丁就是从九岁时,见到比阿特丽斯第一眼,就产生了这种精神上的强烈的爱慕之情。八年以后,但丁又一次在佛罗伦萨(他的故乡)街头,具体说是在阿尔诺河的一座桥边又一次见到了比阿特丽斯。他的心再次剧烈地跳动,感情再次受到猛烈地冲击。关于第二次但丁在佛罗伦萨旧桥见到比阿特丽斯,有很多画家画了画。(展开画)这就是但丁的肖像,这是佛罗伦萨,这是有名的阿尔诺河,这是旧桥,但丁第二次见到比阿特丽斯。比阿特丽斯穿着浅色的长裙,深褐色的衬衣,手上拿着一枝美丽的玫瑰花。第二次见到比阿特丽斯,但丁一下惊呆了,都不知道怎样开口,她给他留下了一种震撼心灵的印象。这幅画非常有名,去佛罗伦萨旅游的话,在很多报亭里都可以买到根据这幅画制作的明信片《但丁与比阿特丽斯相遇》。后来,比阿特丽斯嫁了人,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但丁感到非常悲哀,他把自己对比阿特丽斯表示哀悼怀念的诗歌和散文串联起来写了一部散文和抒情诗相揉合的作品叫《新生》。很长时间,但丁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和写作,但后来他终于明白,这样下去他只会更消沉,沉迷于对比阿特丽斯的怀念和悲哀,这实际上也是和他对比阿特丽斯的爱不相称的。他感到要振作起来,决定开始认真写作。他要从感情的世界跳跃到哲学的世界,他要去探索人性完善的道路,去探索意大利在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他要把自己创作的成果作为奉献给他钟爱的女子比阿特丽斯的礼物。所以他开始写作《神曲》。如果没有他对比阿特丽斯的爱,这种爱使他的精神得到升华,使他的情操得到陶冶,没有比阿特丽斯的爱对他的刺激,使他决心走上探索个性和意大利复兴和完善的道路,他是不可能写出《神曲》的。比阿特丽斯对但丁一生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也正因为如此,但丁游历地狱炼狱是由一位古罗马的诗人维吉尔作向导,但丁尊称他为自己的导师,智慧的海洋。维吉尔引导但丁游览地狱炼狱,但是维吉尔是受比阿特丽斯的派遣来引导他,游历完地狱炼狱以后到了天堂,就是比阿特丽斯引导他游九重天。从《神曲》这样安排也可以看出,比阿特丽斯对但丁的一生的思想精神的深深的影响。
霍利迪油画作品:《但丁和比阿特丽斯》,1884年《埃涅阿斯纪》取材于古罗马神话传说,它叙述了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Aeneas在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攻破后,率众来到意大利拉齐奥Lazio地区,成为罗马开国之君的这段经历。史诗开始时,特洛伊国王的女婿、维纳斯之子埃涅阿斯已经在海上漂泊七年,正当他和同伴们离开西西里,向最后的目的地意大利进发时,天后朱诺出于嫉妒,唆使风神掀起了狂风巨浪,船队被打散,他流落到北非迦太基,受到女王狄多的热情接待。
埃涅阿斯携父亲逃出特洛伊地狱篇 INFERNO
Infer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