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是一本由[法] 圣埃克絮佩里著作,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62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航》精选点评:
●里维埃的心态让人不由得联想到纳粹
●飞行员在牺牲中,走向永恒。你害怕么?你可以允许我害怕么?
●在不显山不漏水的描写中,那些有道理的话隐藏其中,你是否能发现~?那是关于坚持的,那是关于信念的,那是关于希望的,那是关于理想的,那是关于。。。
●我竟没有察觉那是生死的界限!
●这本小说神一样的文风和感悟!圣埃克苏佩里一生推,绝对一生推死也不爬墙
●《夜航》写得太好了!以前竟然没读过…黄天源译。
●大爱这本书!
●圣埃克絮佩里的语言是多么有神性啊。 “金色夕照中,飞机下的丘陵犁出了一道阴影的航迹。...大地布满灯光的召唤,家家户户对着无垠的夜空,点燃了自己的星光。 ...如同在荒岛之上,面对着大海绝望地摇晃一盏灯。” 小说前半段是诗化的,我读到了孤独,忧伤,纤弱与悲悯的温情,如同神祇俯视苍生时的感知到的那种孤独与共生般的连接。 飞翔是一种超越,而人间的里维埃则是在空虚中寻找着崇高。 后半段则显示了作者作为小说家的才能,飞机在四方风雨与破碎星光之中飘摇不定,如同大提琴声声哀鸣。 暗流涌动、四面楚歌画面已足够惊心动魄,而最后追寻到的点点星光,则使这场悲剧变得如此优美,甚至有了一丝隐喻的意味。 天上的人追寻着光明与美死去,而地下的人坚守着崇高,肩负着沉重的胜利,继续飞翔。
●学校图书馆里的小惊喜
●温柔的孤独与治愈系的悲伤,很奇妙。如果能够的话,谁都想飞行。
《夜航》读后感(一):夜航
我连着看了三遍开头,总感觉看不懂,或者看不进去。作品和现实中的我的距离,那么远。
其实很短,一口气全部看完也不到两个钟。没有什么是需要宏篇大论的,遨游天空和脚踩陆地都会有绝望会有挣扎会有自暴自弃,也会有信仰有理解有希望。微邈的星光,透过云层带来一丝丝光明,是绝望,也是希望。
失联后,法比安的妻子闯进了机场控制中心的那种纠结甚至惭愧,少了歇息底里,多了一种静谧而伟大的理解。这段描写得精彩极了。让我想起《天龙八部》的片尾曲“你给我保护,我还你祝福,你英雄好汉,需要抱负,可你欠我幸福,拿什么来弥补……”
冥想后的决定,飞行员说的那句“里维埃那个蠢货,以为我会害怕!”说的也很给力,和法比安的妻子形成了一张一合格局。这些,都是人性啊!天空和陆地一样孤独……
《夜航》读后感(二):多年后,我们终于见证信念的力量
故事是这样的:在20世纪上叶,航空技术尚未成熟,夜航尤其危险但新兴的航空邮政公司为了跟全天候的火车陆运竞争,就必须日夜兼程航行。年轻的飞行员法比安告别妻子,飞入那一片静谧伪装下的刀山火海,航空公司老板利维埃跟他一直无线电联系,然而法比安迷航在黑夜里,再也没有回来。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然而故事里飞行员的死亡,仅仅是为赢得商业上的竞争,似乎不值得。但是,作者的笔下,飞行员是浪漫而英勇的,老板是沉稳而坚韧的,小说的最后,作者甚至高呼“伟大的利维埃,胜利的利维埃!”。
小说里有很多细节描写:飞行皮衣,罗盘的磁针,云层和星光,发动机的声音,这种充满着热爱并且细致入微的笔触,只有真正的爱好者才能写出来(如果你想体验这种感觉,又不想读冗长的小说,可以看看这个:http://www.crystalradio.cn/thread-44529-1-1.html)。对飞行本身的热爱和突破常规的渴望,让他们不再在权衡利弊时锱铢必较,愿意冒着生命的危险,享受飞行的浪漫,同时开辟航空的时代。
理性和准确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这个知识的获取无比容易的年代,我们更需要信念、执着和浪漫。很多事情需要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去坚持,需要在证据不足的时候去相信,才能最后成功。工程师们的理性知识,同时又有这些热爱天空的人不循理智的信念,才有了今天发达的民用航空。经过这么多年,我们终于看到了信念的力量。
最后,都说法国人浪漫,我对这个的理解不是大街上接吻,几句话就上床,这特么是浪,跟浪漫没关系。作者才是真***浪漫。
《夜航》读后感(三):夜航|致失去海洋的你
泛黄的扉页和老旧的借片有着倒流时间的魔力,在一片宁谧中,我见到了巴塔戈尼亚的牧羊人。 01 二十世纪上叶,正是许多国家正如火如荼进行航空运输的时期,法国自然也不甘落下,努力挤进了这场征服天空的浪潮。尽管一战中飞机已正式作为军事武器投入欧洲战场,但由于飞行设备原始简陋,气象情报无法准确探测,航飞工作险象环生,夜间航行更是恐怖至极。可就是有那么一群想飞的疯子,不顾生死,坚定而勇敢地走出了这一步。圣埃克絮佩里便是其中之一。 这位圣埃克絮佩里,经常有人把“法国作家”作为他名字的前缀,但在为他贴上优秀作家的标签前,我必须先称赞他是一位出色的飞行员。在他的航行生涯之初,世界正好处于短暂的和平之中,航空事业开始向民用方向发展。圣埃克絮佩里和亨利·吉约梅、让·梅尔莫兹,奋力开辟着新的航线——邮政班机从非洲塞内加尔横越大西洋,飞抵拉丁美洲,为国际航空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幸的是,1944年,这位见尽了沙漠、海洋、天空的飞行员如常执行着侦察任务,却在地中海上的万里晴空中被纳粹德军击中,永远失去了踪迹。 02 飞行是圣埃克絮佩里一生热爱的事业,这种热爱激荡在他的字里行间。 文字如漩涡般将我卷入那场暴风雨,法比安驾驶的邮政班机孤悬于诡谲的夜空中,挣扎较量最终难逃厄运。而另一边,整个航空网的负责人利维埃在这场灾难面前、在悲愤欲绝的西蒙娜面前,选择了冷漠相对,选择了坚持午夜航行。 我也曾在心里深深斥责利维埃的不近人情,我也为法比安的殒命深感痛惜,可航空的目的本不是让人丧命。我们今天舒适的坐在机舱里也许并不知道,在那个漫长费劲的过程里有大把的牺牲和不幸,有无法想象的挫折和痛心,但是这样的进步事业是否有价值,这个问题,毋庸质疑。让人质疑的,只有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法比安在空中飞行时那种震颤的幸福?是利维埃肩负的沉重的胜利?还是西蒙娜温柔动人的羁绊和爱情?仅有一次的生命,是忠于个人的幸福还是成就大多数人的幸福——在薄薄的几十页纸中,圣埃克絮佩里不动声色地带出了一个格外宏大的主题。而这让人左右为难的两者之间,又是统一,又是对立。 只有死亡是平等。平等得令人恐惧。 03 故事里,关于夜航,法比安和利维埃都选择了失去海洋。他们在广袤的夜幕、无尽的银河和漫天的繁星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狂风暴雨退去后,一切如旧,一切如新。 巴塔戈尼亚的牧羊人从睡梦中醒来,不慌不忙地,从一个羊群走向另一个羊群。
《夜航》读后感(四):不一样的夜
在想,要不要把Bill Evans的Turn Off the Stars找出来。但觉得Jazz piano确实并非我十分理解的东西。于是,什么也不做。选择寂静。日与夜的交界,喧嚣的寂静。没有暮归的鸟,只是寒冷。我是最近才知道,《夜航》即是《午夜飞行》,即是那款无数女生看过亦舒小说之后,苦苦寻觅的芬芳。于是觉得这个世界真无趣,仿佛所有精彩的东西,都来自同一个小小星球。
Vol De Nuit.
我还是更喜欢《夜航》这个名字。
因为简单。
因为玫瑰的名字,不重要。
“魂返天国,星宿归位。”有人这样在圣埃克絮佩里的悼词中写。但其实地球,也是宇宙中的一颗星。我们不过是四处旅行。没有离开过,就无从说归去。
开着窗,寻找到猎户座。不知道这些星星,现在还是不是夜航飞行员的飞行指南,他们是否仍旧能在上面读到恋人的面容、晚报上未来得及读完的诗句,或者命运关于未来模糊的启示?可我知道宇宙其实空阔荒芜,我知道我们呼喊不相应。
那些星,灿烂而冰冷,我们在那里,像小偷“被关在堆满财宝的屋子里再也不能跑出来了”。虽然无限富有但却注定死亡。只是我们依旧会被吸引,因为它们的明亮,因为它们的遥远,因为它们完美无缺的孤独,于是义无反顾地“……便朝它们飞上去,然后人们便再也下不来了,他们留在那儿啃星星……”
《夜航》与圣埃克苏佩里
夜航不仅面临技术困境,还面临各方人士的压力,更面临个人幸福与人类责任的矛盾。在小说中,圣埃克苏佩里成功塑造了灵魂人物里维埃,这是一个一开始会觉得他严酷呆板甚至有些讨厌的角色,但渐渐地会产生对这一角色的敬爱。他外表冷酷,态度强硬,雷厉风行,全身心投入在航空事业,是一个“走不到终点的旅客”。里维埃的冷酷其实出自于爱,他认为“要爱你手下的人,但别告诉他们。”为了夜航事业,为了保持对手下的权威,他只能把爱藏在心里,自己承担压力。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对里维埃的心理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他认为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就像夜航必须面临的困境一样,但是他坚信“生活中不存在解决办法。存在的是各种进取的力量。必须创造这些力量,办法随后会来的”,所以小说最后在夜航进行最艰难的时刻,他毅然选择继续,他明白“路一旦打通,不会没人走。”众多精彩的心理描写,让人在紧张的阅读过程中不禁放慢脚步,反复体味其中的道理。
圣埃克苏佩里的《夜航》,语言精炼,描写准确,使小说蒙太奇式的叙事显得情节紧凑,节奏明快,读起来没有丝毫的拖沓滥情。这不仅得益于作者布局谋篇的写作本领,更因为他的写作完全来源于他的生活本身。作为一位优秀的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有着传奇的一生,飞行中多次遭遇意外,却始终不曾放弃飞翔。1944年,他在执行任务时离奇失踪,60多年过去了,纵然搜遍阿尔卑斯山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没有发现过他的尸体和飞机残骸,甚至他的罹难时刻、地点和原因都没有弄清楚。圣埃克苏佩里身上的不解之谜和他一生的际遇就像一部冒险小说。正因为如此,读《夜航》的一字一句都会觉得那么真切可信,作者将他生活的经历与思考化为每一个句子,负责任地讲述着故事,分享着对人生与世界的思考……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
这是一个带着责任承担的冒险故事。
这是一个散发着高贵气概的冒险故事。
并非所有的冒险故事都有意义,但《夜航》却是一个告诉我们世上还有一种东西值得我们冒险的故事,充满追求。
《夜航》读后感(五):异世界停靠 -----读圣艾克索佩里《夜航》
背景
首先我想陈述下《夜航》的写作背景,《夜航》发表于1931年,作者圣艾克索佩里时年31岁。当时法国的的航空事业刚刚起步,航线从法国飞往非洲,法国至南美。在1926年到1931年是作者的“邮航时期”,作品中记录了圣艾克索佩里负责朱比角中途站和阿根廷邮航公司的经历。要知道在航空技术起步阶段,飞行是一件极危险的事业,夜里飞行更是担当更多的风险。但作为开拓者,圣艾克索佩里和伙伴们将青春甚至生命都献给飞行事业。作品中很多详细的飞行生活的细节。
圣艾克索佩里年轻时候便对宗教有质疑,读过尼采,和纪德是忘年之交。纪德曾为《夜航》作序说:“对自己叙述的一切都极为熟悉,他个人与危险的经常遭遇,赋予小说一种真实、难以模仿的特色。”同时,在他的作品中揭示了不同俗见的真理:“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承担责任。”他个人独特的经历与思考成就他的作品,通过阅读他的文字,才会一点一点更深了解圣艾克索佩里人生轨迹。
故事
《夜航》这篇短篇结构非常简单,围绕着夜航事业展开。简单的人物关系,出现的几个主角个性明确,这是圣艾克索佩里的一贯风格。主角航空网络的负责人利维埃、飞行员法比安及其他伙伴、督查罗比诺等。
经理里维埃的任务是,不管怎样保证夜航事业的继续。为了他坚持的事业,里维埃制定了规矩,惩罚所有晚点的飞行员,哪怕是因为坏天气。仅仅因为一次失误,他开除了违反纪律的老操作工罗贝尔。他性格顽固坚定,理性克制。在他看来:“如果听凭事情自行发展,那么很神秘的,事故就会发生。”“规矩就像宗教仪式,看似荒谬,却可以改造人。”如果说他惩罚所有晚点的飞行员有些不公,但是“他却坚定了每个中途站准点出发的意志,他创造了这个意志”。他顽固的坚持,让他的事业得到公众认可和尊重。当然,他理解他成功的原因是“在正确的方向上顺势前进”。督察员罗比诺负责考核机械师飞行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职责。飞行员法比安在最后一次执行夜航中被困于黑夜和暴风雨中,最终未能安全着陆。
故事结尾的描述稍显仓促不成熟,但是对于夜航状态细节的描述,恐怕很难有人能超出圣艾克索佩里那样信手拈来,精心刻画了吧。
主题之---飞行
在圣艾克索佩里笔下,不管是《小王子》的星际之旅或者《夜航》《南航邮线》《战争飞行员》,飞行是不变的主题。
“钻出云层,眼前豁然呈现一个单纯平静的世界,刹那间,我认识到一种从未体会过的价值。这份静谧是一个陷阱。我想象那个在我脚下铺展开来的巨大的白色陷阱。在飞机下面,就像人们所期待的,既没有世人的骚乱动荡,也没有城市的喧嚣,有的只是为更纯粹的寂静和更为绝对的和平。这白茫茫的云絮对我来说,就是现实与虚幻,可知和不可知之间的界限,我也意识到,任何一种景观如果不通过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职业去揣度就没有任何意义。”他的描述仿佛带我们置身另一个世界。
在夜航中,处于高空中的飞行员俯瞰着人世烟火,俯瞰我们的地球:沙漠、海洋、星空、云海......同时也更好地审视人类自身,奇妙的飞行体验,如同与上帝邂逅。但在很多时候,他几乎什么也看不到,面对的是无边无际的黑夜、海洋;未知的暴风雨;在他失去高度的时候,可能面临的是突然闯上来的山脊。他必须拿出十足的勇气,克服地心引力和生理极限。抵御危险和死亡。
我们在科幻电影中往往看到人们载着宇宙飞船驶向未知的宇宙深处,人们早期对于探险的好奇和欲望是那么强烈,以至于常常忽视所有潜在的危险和诸多不利因素。
年轻人受到警告,不要对未知报那么多的好奇,因为也许会招来灾祸自取灭亡。但是如果飞行家不能以开放的心看待世界,又怎样探索和发展自身,作为飞行探险本来就是时刻准备着对付未知状况,克服所有的障碍。从这方面来讲,飞行员确实是年轻人的事业。因为年青,所以才会不惧死亡,摈弃那个以物质财富为目的的体系,将自身从责任感中抽出,做些头脑发热的事。也只有年轻的心相信,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事业,只要足够热爱它,灌注的生命激情,会证明,曾经存在的生命;人的价值不再如草芥狗雉,而是一种可以仰视的伟大。但又不会冷酷得不能触及,它温暖强壮内心。所以,那些绝妙的飞行体验,才是圣艾克索佩里创作的源泉。
主题之---自我的责任
圣艾克索佩里有天和朋友讲了一个故事,在日本有个老人,他认为,在这样一个延续几千年传统的国家,没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当他看到日本工人悲惨的命运时,他声称这些人的悲剧只是一个国家的不幸缺点,并不足以让保存了几千年的传统位置改变。圣艾克索佩里在这个老人身上看到了“一个傻瓜,一个丧失人性的怪物”。实际上,圣艾克索佩里一直在个体和群体的目的取舍上来回徘徊,有时候,他认为个人本质和个体思想兴趣的发展过程更为重要,拒绝做历史平白无故的牺牲者。有时候他又不得不承认为达到目的,炮灰的牺牲是难免的。
圣艾克索佩里说:“一个人的伟大,在于他有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同时也对期待他的人们人负责,他手中掌握着他们的痛苦和欢乐,在他的工作范围内,也要包括对他参与的人类事业和命运负责。”“当躯体瓦解,就看见了本质。人不过是关系中的一个结,只有关系对人才重要。”“每个人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飞行员通过方向盘紧紧握住了人类财富的重量,绝望地将这无用的,而且必须要偿还的财富从一颗星星运载到另一颗星星上。”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是目的而是一个桥梁。人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是一个过程和一个毁灭。”尼采如是说。
在他看来,我们的工作一定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一种实现个体的信念,《夜航》中,里维埃想:“仿佛人们能在生命尽头获得想象中的幸福安逸似的,但是安逸并不存在。”“所有的邮航航班都没有最终达到的时候”只要还活着,就有未尽之事。只要活着,就应工作。这是他对于工作的设想,正如作者自身,将所有生命的热情奉献给了热爱的飞行事业,一直到死。或许,这便是他最早参透的,对付死掉的上帝、想象匮乏的平庸日常和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解决办案。不过,这也正是存在主义者萨特所认同的,追求广泛的自由是没有意义的,也许只有在承担责任之下才重新发现自由,找到存在的意义。
即便在历史面前,即便我们的工作多么微乎其微,但也不能成为理由不去做好它,我们在其中灌注的热情终将回报自身,成就自身。即使是在死亡面前,才会更多份淡定从容。
这是不同于悲观主义者的,悲观主义者怀疑自身,他们在绝望里一遍一遍申诉自己的局限,质疑生命的价值。只好将更大的作为留给未知。
圣艾克索佩里将怀疑空虚抛空,将生命交付给作为,在工作中找到方向和目的,自由便瓦解了。在人们面临困难时候,只有工作才能解脱。只有在工作中活的秩序与理智,显现出个体高贵的尊严。完成个体的任务,容不了一点怀疑,不然,便会掉进深渊,那里有无尽空虚的自由。
另一个世界
圣艾克索佩里笔下的世界是纯净的,人的欲念单纯执着。在《夜航》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干净克制隐忍的性格。在他的世界从不会把物质财富的累积作为一个生活追求。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他的文字看起来那么干净。
在《人类的大地》曾写到:“无意间,我也听到他们低声细语的谈心。谈疾病、钱财、谈家长里短的的烦恼。这些交谈显露出禁锢着他们的黯淡监牢的围墙,暮地向我揭示了命运的真实面庞。”“我眼前的这位同事是个老公务员,他得不到解放,对此又无能为力。你用水泥封死了所有透光的缝隙,向白蚁那样,这才营造了内心的平静。你蜷缩在小资阶层的安乐窝里,墨守成规,被禁锢在外省人的繁文缛节里,你筑起一道卑微的围墙,挡住了风雨潮汐也挡住了日月星辰。你不愿意费心去想大事情大道理,你千方百计地忘却人类的现状,你根本就不是流浪行星上的居民,你从不问自己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你只是图卢兹的一个小资产者......现在,作为你身体的粘土已经变得有干又硬,什么也不能唤醒沉睡在你身上的音乐家或先前曾栖居在你身上的诗人或天文学家了。”诗意地栖居中,像是异世界停靠,已无法辨别真实与梦境。
飞行员热爱飞行事业,迷醉在其中并找到自身的价值。正是在这迷醉中,圣艾克索佩里似乎也看透了他的生死,所以他才会使那样的方式成为自己的结局,消失于天空与海洋间,心中牵挂着属于他的小王子的星球。孤独的织梦过程中,他假设自己和世界是一样重要。在孤独中体会那种存在,带着点兴奋恐惧,或许,更多自我的认同。不得不承认,在他的文字里面找到的另一个世界,如同阳光透过蝉翼,清亮灵动,并以最多的善和温暖回报阅读者。
但是圣艾克索佩里的局限恰恰源于他的纯洁,人性跨越了地域和天堂。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只是他不爱用恶意的文字揣度人性,战争对他似乎没有太大影响,在他的文字里面几乎没有怎么描述战争,二战中的对立、杀伐、残忍、人性凋敝是他不愿意提及的。也很少触及政治话题,他戏剧性的死亡被很多追随者视作英雄的最后归宿,但他的朋友不能接受他鄙视死亡,更不愿意将这种方式视作英雄。甚至套用圣艾克索佩里自己的话来说,一个人对死亡的鄙视态度恰巧说明了他的思想贫瘠或者过于年轻。